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凸显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观念未改变和创业率低。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市场容量不足,教育体制的弊端以及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欠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主要有扶持中小企业,扩充就业市场;加大改革力度,创造良好成才环境;鼓励学生提高自身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提升就业软硬实力。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根据2013年6月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的问卷调查,2013年全国有近700万毕业生,而从被调查的毕业生总体统计来看,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为43.5%,“升学”与“出国、出境”的比例合计为16.8%,二者合计则毕业生毕业时的“落实率”达到了60.3%,也就是说近四成约200多万的毕业生就业尚未有着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可见一斑。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这对于就业工作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认清形势,了解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成了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凸显的问题
(一)结构性矛盾突出。根据资料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这个矛盾非常突出地表现在“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上,毕业生一方就业困难,企业一方招工困难,毕业生不满自己的就业,企业不满招聘的学生。触目所及都是用工荒,却又有近200万毕业生无法就业。结构性矛盾首要原因在于高校所设置专业缺乏认真的社会调研,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轨。其次人才培养周期过长,一个专业开设之时可能是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但是一个周期尚未结束或者一两个周期之后市场供应饱和,而学校本身专业转变滞后市场,也造成就业困难。
(二)就业观念未改变。毕业学生能够找到一个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因为主客观的原因很多学生社会提供的岗位可能与自己所学专业不一致。这时候应该改变就业观念,而不是执着于自己的专业,如果这样可能就会成为待岗人员。先就业再择业才是比较合理的选择。反观周边并不是人人都能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况且很多同学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专业不对口也并不会一定影响以后的发展。就业观念的转变还表现对于自身价值的认识上。很多毕业生还有原来的精英教育思维,总感觉自己是大学生,工作就应该高人一等,工作要体面,薪水要高。现在的大学教育,应该认清楚自己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身份,不要好高鹜远,而应该脚踏实地把工作一步步做好。就业观念的转变有着很深的文化背景,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起到了很不好的作用。要改变这种状况,还需要家长社会统一行动,将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偏见纠正过来。
(三)创业率低。高校毕业生待岗率高的一个主要问题还在于,创业率比较低。根据资料统计,发达国家毕业生创业率达到20%-30%,而我们的创业率大约1%至2%。如果有10%的创业者,那么可能就会创造出15%的就业岗位,这个数字是惊人的。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市场容量不足。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劳动者65%-80%在其中就业。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急速增长,比例大约达到99%左右,但是近年来经济形势的严峻使得中小企业的生存出现危机,而且有很多中小企业处于停产甚至破产边缘。
(二)教育机制的弊端。教育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1、专业设置不合理,与市场需求脱轨。许多专业的设置要么是缺乏调研,上马之初就面临淘汰,要么是发展后劲不足,逐渐萎缩。2、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校的课程设置也不尽合理,理论知识传授多,职业能力培养少。3、培养周期长,不能灵活应对市场变化。高校学生的就业特点要求学制要灵活,教法要多样。
(三)学生自身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局限。1、由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的僵化、教学内容的陈旧导致高校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差,使得学生从业基本功欠缺,不受企业欢迎。2、协作精神缺乏。很多单位反应学生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欠缺,搞小团体,个人中心严重,这可能与独生子女以及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3、沟通能力欠缺。由于科技的发展,现在的很多学生沉溺于网络之中,几乎与外界不在交流,表现在职业素质上就是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沟通。4、吃苦耐劳精神差。新生代的年轻人参与到劳动中的较少,娇生惯养的居多,所以许多人养成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恶。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国家层面。1、加大扶持中小微企业力度。中小微企业约占中国企业的99%,安排就业人数约占就业者的70%,切实减轻中小微企业各项税费负担,从资金资源用地等各个方面加以扶持,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王道。2、适当时机修改劳动合同法,消除企业后顾之忧。劳动合同法制定的初衷是保护就业者利益,但是现在看来从某种程度上是对企业发展形成了束缚。3、切实落实各项惠及于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政策措施制定的好,不认真落实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于事有害。4、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并为他们的创业提供便利条件。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身就业,而且能够创造就业岗位。
(二)学校层面。1、加强调研,调整专业设置。高职教育是服务于区域经济的,这个区域经济不仅仅是学校所在地的经济,还要注意主要生源地的经济,只有如此,毕业生就业才会顺畅。2、改革课程,改变教育模式。原来的理论课程可以压缩,原来的授课模式可以打破,甚至授课内容也应该更贴近市场需要。3、实施灵活学制,适应市场需求。原来的四年本科、三年专科职教育学制僵化、产出周期较长,可以实施灵活学制,缩短产出周期,这样毕业生能够更好与市场接轨,更好就业。
(三)学生层面。1、改变就业观念。从学生自身来说,应该改变自己就业观念,认清自己技术技能人才而不是学术性人才的身份,以极大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2、提高自身职业能力职业素质。高校学生应该认识到自身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顺利就业的基础,也是提升发展的根本,而操作能力实践能力是重中之重。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是指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国家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社会和谐发展,以市场供求为导向,政府、用人单位、高校、社会传媒、毕业生相互之间所形成,并随时间发生变化的法律法规机制、政策促进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劳动力市场机制、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培训援助机制等相互联动过程及其有效运行机体。其具体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包括政府、用人单位、高校、社会传媒、毕业生五个方面。第二,目的是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社会和谐发展。第三,原则是以市场供求为导向。第四,内容主要是政策促进机制,还包括法律法规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劳动力市场机制、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培训援助机制等。第五,性质是自适应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地迅速做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
高校毕业生还要认识到职业素质的提高是顺利就业的两翼。只有过硬的职业能力没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也不会有好的发展。努力提高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素质是顺利发展的软实力。
总之,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学生自身的努力,一定会群策群力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做得更好。(作者单位: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
本论文为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问题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RS-2014-1134。
参考文献:
[1] 薛颖,冯文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
[2] 蔡其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教育探索,2006,(6).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根据2013年6月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的问卷调查,2013年全国有近700万毕业生,而从被调查的毕业生总体统计来看,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为43.5%,“升学”与“出国、出境”的比例合计为16.8%,二者合计则毕业生毕业时的“落实率”达到了60.3%,也就是说近四成约200多万的毕业生就业尚未有着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可见一斑。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这对于就业工作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认清形势,了解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成了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凸显的问题
(一)结构性矛盾突出。根据资料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这个矛盾非常突出地表现在“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上,毕业生一方就业困难,企业一方招工困难,毕业生不满自己的就业,企业不满招聘的学生。触目所及都是用工荒,却又有近200万毕业生无法就业。结构性矛盾首要原因在于高校所设置专业缺乏认真的社会调研,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轨。其次人才培养周期过长,一个专业开设之时可能是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但是一个周期尚未结束或者一两个周期之后市场供应饱和,而学校本身专业转变滞后市场,也造成就业困难。
(二)就业观念未改变。毕业学生能够找到一个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因为主客观的原因很多学生社会提供的岗位可能与自己所学专业不一致。这时候应该改变就业观念,而不是执着于自己的专业,如果这样可能就会成为待岗人员。先就业再择业才是比较合理的选择。反观周边并不是人人都能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况且很多同学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专业不对口也并不会一定影响以后的发展。就业观念的转变还表现对于自身价值的认识上。很多毕业生还有原来的精英教育思维,总感觉自己是大学生,工作就应该高人一等,工作要体面,薪水要高。现在的大学教育,应该认清楚自己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身份,不要好高鹜远,而应该脚踏实地把工作一步步做好。就业观念的转变有着很深的文化背景,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起到了很不好的作用。要改变这种状况,还需要家长社会统一行动,将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偏见纠正过来。
(三)创业率低。高校毕业生待岗率高的一个主要问题还在于,创业率比较低。根据资料统计,发达国家毕业生创业率达到20%-30%,而我们的创业率大约1%至2%。如果有10%的创业者,那么可能就会创造出15%的就业岗位,这个数字是惊人的。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市场容量不足。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劳动者65%-80%在其中就业。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急速增长,比例大约达到99%左右,但是近年来经济形势的严峻使得中小企业的生存出现危机,而且有很多中小企业处于停产甚至破产边缘。
(二)教育机制的弊端。教育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1、专业设置不合理,与市场需求脱轨。许多专业的设置要么是缺乏调研,上马之初就面临淘汰,要么是发展后劲不足,逐渐萎缩。2、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校的课程设置也不尽合理,理论知识传授多,职业能力培养少。3、培养周期长,不能灵活应对市场变化。高校学生的就业特点要求学制要灵活,教法要多样。
(三)学生自身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局限。1、由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的僵化、教学内容的陈旧导致高校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差,使得学生从业基本功欠缺,不受企业欢迎。2、协作精神缺乏。很多单位反应学生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欠缺,搞小团体,个人中心严重,这可能与独生子女以及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3、沟通能力欠缺。由于科技的发展,现在的很多学生沉溺于网络之中,几乎与外界不在交流,表现在职业素质上就是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沟通。4、吃苦耐劳精神差。新生代的年轻人参与到劳动中的较少,娇生惯养的居多,所以许多人养成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恶。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国家层面。1、加大扶持中小微企业力度。中小微企业约占中国企业的99%,安排就业人数约占就业者的70%,切实减轻中小微企业各项税费负担,从资金资源用地等各个方面加以扶持,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王道。2、适当时机修改劳动合同法,消除企业后顾之忧。劳动合同法制定的初衷是保护就业者利益,但是现在看来从某种程度上是对企业发展形成了束缚。3、切实落实各项惠及于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政策措施制定的好,不认真落实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于事有害。4、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并为他们的创业提供便利条件。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身就业,而且能够创造就业岗位。
(二)学校层面。1、加强调研,调整专业设置。高职教育是服务于区域经济的,这个区域经济不仅仅是学校所在地的经济,还要注意主要生源地的经济,只有如此,毕业生就业才会顺畅。2、改革课程,改变教育模式。原来的理论课程可以压缩,原来的授课模式可以打破,甚至授课内容也应该更贴近市场需要。3、实施灵活学制,适应市场需求。原来的四年本科、三年专科职教育学制僵化、产出周期较长,可以实施灵活学制,缩短产出周期,这样毕业生能够更好与市场接轨,更好就业。
(三)学生层面。1、改变就业观念。从学生自身来说,应该改变自己就业观念,认清自己技术技能人才而不是学术性人才的身份,以极大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2、提高自身职业能力职业素质。高校学生应该认识到自身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顺利就业的基础,也是提升发展的根本,而操作能力实践能力是重中之重。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是指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国家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社会和谐发展,以市场供求为导向,政府、用人单位、高校、社会传媒、毕业生相互之间所形成,并随时间发生变化的法律法规机制、政策促进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劳动力市场机制、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培训援助机制等相互联动过程及其有效运行机体。其具体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包括政府、用人单位、高校、社会传媒、毕业生五个方面。第二,目的是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社会和谐发展。第三,原则是以市场供求为导向。第四,内容主要是政策促进机制,还包括法律法规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劳动力市场机制、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培训援助机制等。第五,性质是自适应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地迅速做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
高校毕业生还要认识到职业素质的提高是顺利就业的两翼。只有过硬的职业能力没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也不会有好的发展。努力提高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素质是顺利发展的软实力。
总之,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学生自身的努力,一定会群策群力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做得更好。(作者单位: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
本论文为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问题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RS-2014-1134。
参考文献:
[1] 薛颖,冯文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
[2] 蔡其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教育探索,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