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制度是关于企业组织、运营、管理等一系列行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企业制度有先进、落后之分,制度先进则成本低,有利于竞争;制度落后则成本高,不利于竞争。企业制度已成为商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企业竞争首先表现为产品质量、市场价格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而这些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制度的竞争。改革开放以来,“国退民进”现象的背后反映了企业竞争最终是企业制度的竞争。因此,进行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企业制度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基础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特有的竞争方式,在不断有效的争夺市场份额、挑战竞争对手、寻找有利地位、扩张经营领域、实现经营效益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与能力。一个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企业有能力以较低的成本、具有特色的产品及其他竞争行为挑战竞争对手,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实现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的经济效益。企业竞争力首先表现在市场的占有率、对市场反映的变化和对市场未来发展的超前意识等,但最终体现在市场竞争业绩上。
企业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市场的竞争,深层次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企业制度的竞争。起初国有企业的人才优势远远超过民营企业,但国有企业的人才却逐渐流向了民营企业,造成了“国退民进”,其原因何在?“国退民进”现象的原因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把握:宏观方面是指政府通过制度变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政府通过对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微观方面是指企业通过自身内部的制度变迁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主要是企业通过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的调整来推动企业的自身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宏观方面应该遵循边际所有制收益递减规律和边际所有制成本递增规律,各种所有制只有在共振的均衡点上,宏观领域的资源配置才最有效率。因此,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合理化;微观方面应该遵循边际产品收益递减规律和边际产品成本递增规律,各种投入资本只有在共振的均衡点上,微观领域的资源配置才最有效率。因此,现代企业制度在微观领域要求资本产权结构多元化、合理化。
1.“国退民进”现象的宏观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实行以公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战略,无疑是推动所有制结构优化调整的良好契机。通过调整让非公有企业进入市场空间的同时,带进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当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公有制,尤其是国有企业与其他形式的企业相比较,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差,因为在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下,政策保护、所有制保护,是政府的职责。由于政府是所有者,自然的干预与参与破坏了竞争,打破了各种不同所有制的平等地位,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市场是一种自组织,非公有经济是天生的市场派,从而能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崛起与壮大,而大批国有企业,却因不同程度上受旧体制的束缚,在市场经济中难以自主,严重缺乏活力;所有制结构的优化调整既是对资源配置方式调整的适应,又是市场对企业财产组织制度的选择。竞争使市场经济中的“经济细胞”产生新陈代谢、优胜劣汰的动力和活力。不论是什么性质的市场经济;不论是什么性质的企业,优胜劣汰的经济规律都是普遍适用的。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分工条件下财产主体和利益主体多元化基础上的,现代市场经济的财产组织结构应当是多元产权主体共存的所有制结构。依据产权主体以及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要求,在那些可替代或可再生性的资源领域和在那些具有市场竞争性的行业或领域,非国有经济开展经营活动效率较高;相反,在那些不可替代或不可再生性资源范围内,公有产权主体配置资源效率较高。可见在不同的领域,资源配置有效性要求的产权主体是不同的。就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而言,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既需要私有产权主体,又需要公有产权主体。合理的产权主体结构应当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等标准制定的私有产权主体与公有产权主体共存和互补的产权主体结构,公有经济应该与民有经济一样平等竞争,但公有经济的优势在于其竞争力、控制力、渗透力上。
2.“国退民进”现象的微观分析。民营经济的整体优势并不在于企业拥有的资源、人才、技术、设备,而在于企业制度上的优势。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相比:第一,从产权关系上看,具有产权明晰和利益分配明确等特征。产权主体明确,所有权落实到自然人身上,企业置于所有者的控制之下,产权主体受利益驱动有足够的激励去经营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行为能力。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自主决策,在生产经营中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开发新市场,以谋求企业的发展壮大。第二,从企业组织制度上看,由于民营企业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科层结构较为简单,委托代理链条较短,分工具体,信息传递流畅,经营机制灵活。第三,从管理制度上看,民营企业的家族制管理,使得投资者、管理者、经营者与监督者四位一体,这种管理方式可以降低创业成本、减少内部消耗等,促使企业内各生产要素产生极强的协同效应,从而使管理成本经济、管理方式有序。同时由于民营企业一般规模不大,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较为对称,能够按照市场绩效进行分配,其报酬都取决于企业的市场表现及其个人贡献。这些制度上的优势使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加具有活力。民营企业在整体上所具有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必然会形成一种强大的优势,该优势正是民营经济的基础竞争力所在,由此决定了民营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必然获得成功。
“国退民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经济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对传统的“一大二公”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与发展,其背后的原因说明了企业制度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基础。
二、企业制度创新的对策
制度创新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以获得追加利润的活动。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反映特定组织行为的变化;第二是指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第三是指在一种组织的环境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准则的变化。企业中人才是稀缺资源,但吸引人才的制度环境更是稀缺资源。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企业制度创新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制度创新重点是产权制度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和技术制度创新,企业必须进行上述三个方面的创新,才能打造企业基础的竞争力。
1.产权制度创新。产权制度的选择和安排是一种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在这个历史发展进程中必须选择与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产权制度来推动经济增长。有效的产权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基础要素,其他要素都是在有效的产权制度基础上得以发挥作用的。产权制度创新是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首先,产权要清晰。产权清晰不只是法律上的清晰,还必须有经济运行上的清晰,只有清晰的产权才能对产权主体产生较强的激励效应,否则会导致激励消散;其次,产权结构要合理。从现代经济的发展动向来看,一元化产权结构已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水清则无鱼。国有企业产权结构一元化,解决不了行政干预问题,会导致“退出”;民营企业的一元化,解决不了家族血缘关系的干预,会导致“短命”。因此,从产权结构上看,多元化产权结构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发展方向。企业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产权制度创新,由产权主体单一化的企业向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转变。产权主体多元化,一方面可以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证;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改变国有企业的政府干预问题和民营企业家族式的企业治理结构。可以通过资本的流动与重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2.组织制度创新。企业组织制度创新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又一重要内容。企业组织制度是对企业的内部机构设置、经营管理权划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进行安排的制度。西方企业制度形态的发展历程始终是围绕产权制度与组织制度创新展开的,现代公司制的建立与完善,深刻影响着整个企业组织结构的经济效率。因此,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问题就是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后,以产权制度创新为基础而设计的高效率的制度安排。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企业面临着建设以规范的公司制为组织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重大变革,建立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负责制的三会四权制衡机制,合理分配治理权,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经营机制更加规范、更具活力。在公司组织制度中,有关产权的种种权能被进一步细分并形成制约有序的关系。使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通过公司的权力机构、决策和管理机构、监督机构形成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关系,使组织结构的各个部分之间权利与责任、风险与收益相匹配,促进企业内部管理“软件”与其他各要素“硬件”的高效率的协同结合。如果说产权制度创新使企业获得了生存发展的基础,那么组织结构调整就是企业发展生存的有力手段。产权制度创新与组织制度调整是互动的,二者只有相互耦合、产生一致的合力,才能推动企业制度的创新,才能打造企业基础的竞争力,进而使我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3.技术制度创新。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正以爆炸的速度发展,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技术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支撑,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之源,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企业的技术制度创新能力在根本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持续性。我国的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虽然不具有技术创新的资源优势,但具有行为优势,民营企业完全能凭借其较为简单的组织结构、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宽松的创新环境营造技术创新优势,进而获得市场优势,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培育良好的创新氛围。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招鲜吃遍天下”的观念,明确将技术创新管理纳入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日常管理,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激励等措施,使创新理念成为企业文化核心环节和日常惯例。第二,要构建有效的创新激励措施和保障措施。创新的前提是知识的学习、积累、扩散与交融。企业要推进创新,就要加强人力资本的投入,通过员工培训、人才引进、发展外部智囊等途径构建起科技创新的人员支持体系。在具体的激励方面,可借鉴海尔、索尼等成功企业的做法,通过物质奖励、职位安排、宣传表扬等方法充分肯定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激励更多的员工进行创新。第三,加大科技研究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在这一方面企业要舍得投入,以此开发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争创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企业制度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基础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特有的竞争方式,在不断有效的争夺市场份额、挑战竞争对手、寻找有利地位、扩张经营领域、实现经营效益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与能力。一个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企业有能力以较低的成本、具有特色的产品及其他竞争行为挑战竞争对手,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实现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的经济效益。企业竞争力首先表现在市场的占有率、对市场反映的变化和对市场未来发展的超前意识等,但最终体现在市场竞争业绩上。
企业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市场的竞争,深层次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企业制度的竞争。起初国有企业的人才优势远远超过民营企业,但国有企业的人才却逐渐流向了民营企业,造成了“国退民进”,其原因何在?“国退民进”现象的原因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把握:宏观方面是指政府通过制度变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政府通过对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微观方面是指企业通过自身内部的制度变迁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主要是企业通过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的调整来推动企业的自身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宏观方面应该遵循边际所有制收益递减规律和边际所有制成本递增规律,各种所有制只有在共振的均衡点上,宏观领域的资源配置才最有效率。因此,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合理化;微观方面应该遵循边际产品收益递减规律和边际产品成本递增规律,各种投入资本只有在共振的均衡点上,微观领域的资源配置才最有效率。因此,现代企业制度在微观领域要求资本产权结构多元化、合理化。
1.“国退民进”现象的宏观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实行以公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战略,无疑是推动所有制结构优化调整的良好契机。通过调整让非公有企业进入市场空间的同时,带进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当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公有制,尤其是国有企业与其他形式的企业相比较,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差,因为在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下,政策保护、所有制保护,是政府的职责。由于政府是所有者,自然的干预与参与破坏了竞争,打破了各种不同所有制的平等地位,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市场是一种自组织,非公有经济是天生的市场派,从而能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崛起与壮大,而大批国有企业,却因不同程度上受旧体制的束缚,在市场经济中难以自主,严重缺乏活力;所有制结构的优化调整既是对资源配置方式调整的适应,又是市场对企业财产组织制度的选择。竞争使市场经济中的“经济细胞”产生新陈代谢、优胜劣汰的动力和活力。不论是什么性质的市场经济;不论是什么性质的企业,优胜劣汰的经济规律都是普遍适用的。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分工条件下财产主体和利益主体多元化基础上的,现代市场经济的财产组织结构应当是多元产权主体共存的所有制结构。依据产权主体以及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要求,在那些可替代或可再生性的资源领域和在那些具有市场竞争性的行业或领域,非国有经济开展经营活动效率较高;相反,在那些不可替代或不可再生性资源范围内,公有产权主体配置资源效率较高。可见在不同的领域,资源配置有效性要求的产权主体是不同的。就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而言,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既需要私有产权主体,又需要公有产权主体。合理的产权主体结构应当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等标准制定的私有产权主体与公有产权主体共存和互补的产权主体结构,公有经济应该与民有经济一样平等竞争,但公有经济的优势在于其竞争力、控制力、渗透力上。
2.“国退民进”现象的微观分析。民营经济的整体优势并不在于企业拥有的资源、人才、技术、设备,而在于企业制度上的优势。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相比:第一,从产权关系上看,具有产权明晰和利益分配明确等特征。产权主体明确,所有权落实到自然人身上,企业置于所有者的控制之下,产权主体受利益驱动有足够的激励去经营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行为能力。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自主决策,在生产经营中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开发新市场,以谋求企业的发展壮大。第二,从企业组织制度上看,由于民营企业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科层结构较为简单,委托代理链条较短,分工具体,信息传递流畅,经营机制灵活。第三,从管理制度上看,民营企业的家族制管理,使得投资者、管理者、经营者与监督者四位一体,这种管理方式可以降低创业成本、减少内部消耗等,促使企业内各生产要素产生极强的协同效应,从而使管理成本经济、管理方式有序。同时由于民营企业一般规模不大,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较为对称,能够按照市场绩效进行分配,其报酬都取决于企业的市场表现及其个人贡献。这些制度上的优势使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加具有活力。民营企业在整体上所具有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必然会形成一种强大的优势,该优势正是民营经济的基础竞争力所在,由此决定了民营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必然获得成功。
“国退民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经济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对传统的“一大二公”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与发展,其背后的原因说明了企业制度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基础。
二、企业制度创新的对策
制度创新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以获得追加利润的活动。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反映特定组织行为的变化;第二是指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第三是指在一种组织的环境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准则的变化。企业中人才是稀缺资源,但吸引人才的制度环境更是稀缺资源。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企业制度创新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制度创新重点是产权制度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和技术制度创新,企业必须进行上述三个方面的创新,才能打造企业基础的竞争力。
1.产权制度创新。产权制度的选择和安排是一种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在这个历史发展进程中必须选择与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产权制度来推动经济增长。有效的产权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基础要素,其他要素都是在有效的产权制度基础上得以发挥作用的。产权制度创新是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首先,产权要清晰。产权清晰不只是法律上的清晰,还必须有经济运行上的清晰,只有清晰的产权才能对产权主体产生较强的激励效应,否则会导致激励消散;其次,产权结构要合理。从现代经济的发展动向来看,一元化产权结构已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水清则无鱼。国有企业产权结构一元化,解决不了行政干预问题,会导致“退出”;民营企业的一元化,解决不了家族血缘关系的干预,会导致“短命”。因此,从产权结构上看,多元化产权结构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发展方向。企业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产权制度创新,由产权主体单一化的企业向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转变。产权主体多元化,一方面可以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证;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改变国有企业的政府干预问题和民营企业家族式的企业治理结构。可以通过资本的流动与重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2.组织制度创新。企业组织制度创新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又一重要内容。企业组织制度是对企业的内部机构设置、经营管理权划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进行安排的制度。西方企业制度形态的发展历程始终是围绕产权制度与组织制度创新展开的,现代公司制的建立与完善,深刻影响着整个企业组织结构的经济效率。因此,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问题就是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后,以产权制度创新为基础而设计的高效率的制度安排。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企业面临着建设以规范的公司制为组织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重大变革,建立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负责制的三会四权制衡机制,合理分配治理权,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经营机制更加规范、更具活力。在公司组织制度中,有关产权的种种权能被进一步细分并形成制约有序的关系。使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通过公司的权力机构、决策和管理机构、监督机构形成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关系,使组织结构的各个部分之间权利与责任、风险与收益相匹配,促进企业内部管理“软件”与其他各要素“硬件”的高效率的协同结合。如果说产权制度创新使企业获得了生存发展的基础,那么组织结构调整就是企业发展生存的有力手段。产权制度创新与组织制度调整是互动的,二者只有相互耦合、产生一致的合力,才能推动企业制度的创新,才能打造企业基础的竞争力,进而使我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3.技术制度创新。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正以爆炸的速度发展,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技术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支撑,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之源,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企业的技术制度创新能力在根本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持续性。我国的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虽然不具有技术创新的资源优势,但具有行为优势,民营企业完全能凭借其较为简单的组织结构、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宽松的创新环境营造技术创新优势,进而获得市场优势,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培育良好的创新氛围。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招鲜吃遍天下”的观念,明确将技术创新管理纳入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日常管理,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激励等措施,使创新理念成为企业文化核心环节和日常惯例。第二,要构建有效的创新激励措施和保障措施。创新的前提是知识的学习、积累、扩散与交融。企业要推进创新,就要加强人力资本的投入,通过员工培训、人才引进、发展外部智囊等途径构建起科技创新的人员支持体系。在具体的激励方面,可借鉴海尔、索尼等成功企业的做法,通过物质奖励、职位安排、宣传表扬等方法充分肯定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激励更多的员工进行创新。第三,加大科技研究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在这一方面企业要舍得投入,以此开发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争创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