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视学生掌握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的知识,这是教学的基础;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这是教学的重点;强调古文化的传承和熏陶,这是教学的旨归。只有“文”“言”和谐,才能光彩倍生。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实在掌握,是学生具备一定得文言阅读能力,拿到打开古代文化宝库的钥匙,帮学生打开“读懂,悟到”的大门。而文言文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密码,蕴涵着民族丰厚的思想情感,对我们民族瑰宝的濡慕之情,会极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进而促进对文言的学习与热爱 。
关键词:文言文;言为基础;因言释文;以文悟言;言而有文
宋人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二有“苏子美饮酒”一节,说到名士苏舜钦“《汉书》下酒”的生动故事:“子美豪放,饮酒无算,在妇翁杜正献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正献深以为疑,使子弟密察之。闻读《汉书?张子房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案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正献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物,一斗诚不为多也。’”
汉书下酒一段佳话已成遥远古事,随着时间的淘洗、语言的隔阂和时代的差异让现代对于文言作品很难再有苏舜钦“汉书下酒”的陶醉与痴迷,也很难有陶渊明“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潇洒与会心,更难有张溥七录七焚的勤奋与不倦……承载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底蕴,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文言文,已成了学生眼中最难啃得的硬骨头,文言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在文言文教学中,“言”是出发,“文”是归宿;“言”是铺垫,“文”是升华.“言”是基础,“文”是提高。重视学生掌握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的知识,这是教学的基础;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这是教学的重点;强调古文化的传承和熏陶,这是教学的旨归。通过教学使语言、文学、文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但是说易行难,实际教学中,“言”与“文”的尺度十分难以把握,一不小心就会串讲直译陷入枯燥翻译的泥淖,或是发掘引申,走入虚华浮躁的迷途,只有“文”“言”和谐,才能光彩倍生。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言为基础,因言释文。所以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实在掌握,是学生具备一定得文言阅读能力,拿到打开古代文化宝库的钥匙,帮学生打开“读懂,悟到”的大门。
如在《兰亭集序》,其中描写兰亭周围环境有:“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修”如 简单地释为“长(高)的竹子”恐怕会韵味全失,以“修”饰“竹”,更是写竹之坚韧挺拔、清雅淡泊,而表现了作者修身自好的志趣。又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平原君一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一句主谓宾全倒装句可以读出当时情势之危急,平原君之急迫之惊惧之恼怒之哀求。
如把一篇文质兼美的作品,硬肢解成讲解古汉语知识的一堆语言材料的做法自不可取,但忽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文言文教学必会成为空中楼阁。
以文悟言,言而有文。而文言文的教学本就容易被言牵绊,尤其面对文言基础较弱的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与落实,翻译与练习有时让人陷入泥淖的感觉,而实际浓郁的人文气息与深厚的人文思想却被忽略,而失去了”文”滋润的“言”失去了灵魂变得枯燥无味,更难理解与记忆,事倍功半。如何让文言课堂更为高效,挖掘语言深处的灵魂,语言才更有生命力。有了思想灵魂的文字,才有鲜活的生命,有了鲜活的生命才能深入人心。文言文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密码,蕴涵着民族丰厚的思想情感,对我们民族瑰宝的濡慕之情,会极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进而促进对文言的学习与热爱。
如在《鸿门宴》中,刘邦对项伯,樊哙对秦王曾先后解释遣将守关的原因,刘邦用了“所以(…..的原因)”,樊哙用了“故”,不是我们常用的“所以”,而是翻译成“特意”,说话对象不同,环境不同,樊哙粗中有细的性格淋漓尽致。一番探讨,学生了解了樊哙,也记住了这个容易混淆的“故”。又如“也”字的提顿语气的用法,一到语境中容易忽视,而理解为白话的“也”,可以从文化角度探讨,我们的文言讲究抑扬顿挫之美,看影视中小儿读书总是摇头晃脑,鲁迅也曾写其师极为沉醉的诵读:“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如果没有提顿语气的“也”字,恐怕摇起头来就没那麽舒服,可试读: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讲析之后学生往往有深刻印象。
文言相生,因材施教。二者都不可偏废,那是不是要“字字落实,句句清楚,面面俱到”呢?自是不可,因材施教,大胆扬弃是佳徑。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取舍,大胆剪裁,在选修课的教学中,不必拘泥于选修教材编排体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进行合理取舍,大胆剪裁,选择符合本校学生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其次把言放在文的环境中理解,多训练学生在整体把握全文情节、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推断重点词句用法、意义的能力,课堂教学提倡走先宏观后微观的路线。以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推动对言的理解。还有,要处理好精与略的关系。教读与自读相结合,精读、略读和跳读、背读相结合。选择重点篇目、重点语段、重点词句进行精读精练,涉及文史常识和描写精彩的句段,应当堂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其他内容大可放手让学生自读。重点的、较难的篇目或段落可以采取教师讲解式或答疑式教学。
《鸿门宴》宜读人,《游褒禅山记》宜辩理,《前赤壁赋》里识苏轼,《报任安书》中知司马迁,《烛之武退秦师》可探讨外交语言的艺术,《滕王阁序》来学对仗,《石钟山记》学倒装,《劝学》学“之乎”,《师说》学“者也”,……争取节节有收获,课课有所得,蚕食鲸吞品文言美餐。
言和文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既要注重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实在掌握,又要强调文章内容的真切感悟和文化意蕴的自然熏陶,二者不可偏废,“文”“言”和谐,光彩倍生。
关键词:文言文;言为基础;因言释文;以文悟言;言而有文
宋人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二有“苏子美饮酒”一节,说到名士苏舜钦“《汉书》下酒”的生动故事:“子美豪放,饮酒无算,在妇翁杜正献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正献深以为疑,使子弟密察之。闻读《汉书?张子房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案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正献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物,一斗诚不为多也。’”
汉书下酒一段佳话已成遥远古事,随着时间的淘洗、语言的隔阂和时代的差异让现代对于文言作品很难再有苏舜钦“汉书下酒”的陶醉与痴迷,也很难有陶渊明“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潇洒与会心,更难有张溥七录七焚的勤奋与不倦……承载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底蕴,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文言文,已成了学生眼中最难啃得的硬骨头,文言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在文言文教学中,“言”是出发,“文”是归宿;“言”是铺垫,“文”是升华.“言”是基础,“文”是提高。重视学生掌握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的知识,这是教学的基础;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这是教学的重点;强调古文化的传承和熏陶,这是教学的旨归。通过教学使语言、文学、文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但是说易行难,实际教学中,“言”与“文”的尺度十分难以把握,一不小心就会串讲直译陷入枯燥翻译的泥淖,或是发掘引申,走入虚华浮躁的迷途,只有“文”“言”和谐,才能光彩倍生。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言为基础,因言释文。所以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实在掌握,是学生具备一定得文言阅读能力,拿到打开古代文化宝库的钥匙,帮学生打开“读懂,悟到”的大门。
如在《兰亭集序》,其中描写兰亭周围环境有:“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修”如 简单地释为“长(高)的竹子”恐怕会韵味全失,以“修”饰“竹”,更是写竹之坚韧挺拔、清雅淡泊,而表现了作者修身自好的志趣。又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平原君一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一句主谓宾全倒装句可以读出当时情势之危急,平原君之急迫之惊惧之恼怒之哀求。
如把一篇文质兼美的作品,硬肢解成讲解古汉语知识的一堆语言材料的做法自不可取,但忽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文言文教学必会成为空中楼阁。
以文悟言,言而有文。而文言文的教学本就容易被言牵绊,尤其面对文言基础较弱的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与落实,翻译与练习有时让人陷入泥淖的感觉,而实际浓郁的人文气息与深厚的人文思想却被忽略,而失去了”文”滋润的“言”失去了灵魂变得枯燥无味,更难理解与记忆,事倍功半。如何让文言课堂更为高效,挖掘语言深处的灵魂,语言才更有生命力。有了思想灵魂的文字,才有鲜活的生命,有了鲜活的生命才能深入人心。文言文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密码,蕴涵着民族丰厚的思想情感,对我们民族瑰宝的濡慕之情,会极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进而促进对文言的学习与热爱。
如在《鸿门宴》中,刘邦对项伯,樊哙对秦王曾先后解释遣将守关的原因,刘邦用了“所以(…..的原因)”,樊哙用了“故”,不是我们常用的“所以”,而是翻译成“特意”,说话对象不同,环境不同,樊哙粗中有细的性格淋漓尽致。一番探讨,学生了解了樊哙,也记住了这个容易混淆的“故”。又如“也”字的提顿语气的用法,一到语境中容易忽视,而理解为白话的“也”,可以从文化角度探讨,我们的文言讲究抑扬顿挫之美,看影视中小儿读书总是摇头晃脑,鲁迅也曾写其师极为沉醉的诵读:“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如果没有提顿语气的“也”字,恐怕摇起头来就没那麽舒服,可试读: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讲析之后学生往往有深刻印象。
文言相生,因材施教。二者都不可偏废,那是不是要“字字落实,句句清楚,面面俱到”呢?自是不可,因材施教,大胆扬弃是佳徑。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取舍,大胆剪裁,在选修课的教学中,不必拘泥于选修教材编排体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进行合理取舍,大胆剪裁,选择符合本校学生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其次把言放在文的环境中理解,多训练学生在整体把握全文情节、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推断重点词句用法、意义的能力,课堂教学提倡走先宏观后微观的路线。以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推动对言的理解。还有,要处理好精与略的关系。教读与自读相结合,精读、略读和跳读、背读相结合。选择重点篇目、重点语段、重点词句进行精读精练,涉及文史常识和描写精彩的句段,应当堂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其他内容大可放手让学生自读。重点的、较难的篇目或段落可以采取教师讲解式或答疑式教学。
《鸿门宴》宜读人,《游褒禅山记》宜辩理,《前赤壁赋》里识苏轼,《报任安书》中知司马迁,《烛之武退秦师》可探讨外交语言的艺术,《滕王阁序》来学对仗,《石钟山记》学倒装,《劝学》学“之乎”,《师说》学“者也”,……争取节节有收获,课课有所得,蚕食鲸吞品文言美餐。
言和文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既要注重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实在掌握,又要强调文章内容的真切感悟和文化意蕴的自然熏陶,二者不可偏废,“文”“言”和谐,光彩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