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提倡和谐校园,提倡人文管理,那么,课堂教学中需要不需要人文关怀?而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又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新的《课程标准》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而小学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生机且彰显人性的舞台。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还是教学评价,都应该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
一、人文的教学设计体现人文关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我让学生想象除了课文中列举的几种玻璃外,你还知道哪些玻璃的种类及用途,以开展“玻璃展销会”为名,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进社会,充分让学生们去调查、采访有关部门,了解玻璃的品种以及性能,并把调查的结果向大家展示,同学们在“展销会”上尽现风采,有的大谈玻璃的未来发展趋向,有的谈及新型玻璃的功能,有的还自己设计了新型玻璃……整个教学设计都是从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出发,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设计理念。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使学生从课堂走进社会,对生活有所感悟和思考,又体现了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
又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文中的四个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被塑造得栩栩如生、熠熠生辉,这正是语文人文性的最好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地安排让学生在读人物对话的过程中去领悟各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因为只有深入地了解了四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才能更好理解诸葛亮神机妙算中的“识人心”,使语文学科所蕴含的浓郁人文性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和提升。
二、人文的教学过程渗透人文关怀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因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总是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教学需要我们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加强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融洽师生关系。所以教师必须尊重和真诚对待每个学生,设计适合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进行不同的分工,让他们在平等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促进彼此间关系和谐发展。在教学中我都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学《凡卡》一文时,我绘声绘色地讲解了文中凡卡生活悲惨的内容后,问:“你看到了凡卡了吗?心里有什么感受呢?把自己的所想去跟最想说的人说一说吧!”教室里顿时轰动了,同学们都纷纷离开座位走到小伙伴面前动情地叙述,还有的跑到我身边悄悄说了许多感受。这样和谐的氛围与互动不仅触动了孩子情感的深处,还让课堂充满了人文关爱的阳光。
三、人文的教学评价强化人文关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语言,可以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可以创造和谐愉悦的情绪,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个体潜能的发挥。因此,语文老师的评价对构建人文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听课中我们有时看到课堂上有些同学的思维比较活跃,对老师的问题兴致有加,但是刚说了一个与老师的答案不相符的结果,就马上被老师制止,得不到老师的赏识或鼓励,甚至受老师的责怪、训斥等现象。这样的课堂教学怎么体现应有的人文关怀?由此,我联想到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冯恩洪教授在日本大阪市的听课经历。当一个17岁的弱智少年刚刚回答对了8加3等于几的时候,这个老师又惊又喜且极富爱心地对这个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评价:“这么难的题目竟然让你给做出来了!如果你继续努力的话,你就有望成为日本国的首相,到那一天,你一定不要忘了回到你的母校来视察一番,不要忘了当初教你数学的老师是我啊!”她那极具爱心、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让我肃然起敬,扪心自问,顿生感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呀!
课堂上人文关怀的评价举足轻重,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如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这样:“读得真不错,听得出您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听您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老师听了你的朗读都被感动了”,如此生动、亲切且具有感召力的评价语言,学生怎么会不受感染、不受鼓励呢?又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稍有偏差的时候,此时的学生更需要人文的关爱,教师更要注意情绪导向:“今天你的表现不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我请其他同学来帮你好吗?”“你能换一个说法吗?相信你一定能表达出来。”“你愿意再试一次吗?”等。教学评价时如果从学生的人文关爱出发,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正向评价,这些评价就会像阳光一样温暖学生的心灵,引领他们对人、对物的人文情怀。
的确,教育教学的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中都应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这才是教育和课堂的真正价值所在。所以,语文教师要让人文关怀的阳光普照在语文课堂上,让语文教学淋漓尽致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热爱,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 与“人文性”的比翼双飞。
一、人文的教学设计体现人文关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我让学生想象除了课文中列举的几种玻璃外,你还知道哪些玻璃的种类及用途,以开展“玻璃展销会”为名,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进社会,充分让学生们去调查、采访有关部门,了解玻璃的品种以及性能,并把调查的结果向大家展示,同学们在“展销会”上尽现风采,有的大谈玻璃的未来发展趋向,有的谈及新型玻璃的功能,有的还自己设计了新型玻璃……整个教学设计都是从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出发,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设计理念。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使学生从课堂走进社会,对生活有所感悟和思考,又体现了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
又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文中的四个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被塑造得栩栩如生、熠熠生辉,这正是语文人文性的最好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地安排让学生在读人物对话的过程中去领悟各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因为只有深入地了解了四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才能更好理解诸葛亮神机妙算中的“识人心”,使语文学科所蕴含的浓郁人文性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和提升。
二、人文的教学过程渗透人文关怀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因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总是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教学需要我们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加强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融洽师生关系。所以教师必须尊重和真诚对待每个学生,设计适合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进行不同的分工,让他们在平等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促进彼此间关系和谐发展。在教学中我都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学《凡卡》一文时,我绘声绘色地讲解了文中凡卡生活悲惨的内容后,问:“你看到了凡卡了吗?心里有什么感受呢?把自己的所想去跟最想说的人说一说吧!”教室里顿时轰动了,同学们都纷纷离开座位走到小伙伴面前动情地叙述,还有的跑到我身边悄悄说了许多感受。这样和谐的氛围与互动不仅触动了孩子情感的深处,还让课堂充满了人文关爱的阳光。
三、人文的教学评价强化人文关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语言,可以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可以创造和谐愉悦的情绪,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个体潜能的发挥。因此,语文老师的评价对构建人文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听课中我们有时看到课堂上有些同学的思维比较活跃,对老师的问题兴致有加,但是刚说了一个与老师的答案不相符的结果,就马上被老师制止,得不到老师的赏识或鼓励,甚至受老师的责怪、训斥等现象。这样的课堂教学怎么体现应有的人文关怀?由此,我联想到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冯恩洪教授在日本大阪市的听课经历。当一个17岁的弱智少年刚刚回答对了8加3等于几的时候,这个老师又惊又喜且极富爱心地对这个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评价:“这么难的题目竟然让你给做出来了!如果你继续努力的话,你就有望成为日本国的首相,到那一天,你一定不要忘了回到你的母校来视察一番,不要忘了当初教你数学的老师是我啊!”她那极具爱心、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让我肃然起敬,扪心自问,顿生感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呀!
课堂上人文关怀的评价举足轻重,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如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这样:“读得真不错,听得出您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听您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老师听了你的朗读都被感动了”,如此生动、亲切且具有感召力的评价语言,学生怎么会不受感染、不受鼓励呢?又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稍有偏差的时候,此时的学生更需要人文的关爱,教师更要注意情绪导向:“今天你的表现不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我请其他同学来帮你好吗?”“你能换一个说法吗?相信你一定能表达出来。”“你愿意再试一次吗?”等。教学评价时如果从学生的人文关爱出发,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正向评价,这些评价就会像阳光一样温暖学生的心灵,引领他们对人、对物的人文情怀。
的确,教育教学的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中都应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这才是教育和课堂的真正价值所在。所以,语文教师要让人文关怀的阳光普照在语文课堂上,让语文教学淋漓尽致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热爱,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 与“人文性”的比翼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