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中国金融科技井喷式发展,特别是全球疫情暴发以来,加速了金融科技场景的落地。后疫情时期,加快了对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文章在分析长三角区域积极探索校企联动、产教融合的举措之下,指出目前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在专业细分课程设计、人才培养验收、“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专业认证等方面的不足,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科技;人才培养;课程设计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9.032
1 社会背景
金融科技是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发展与联合创新。金融科技作为依托科技创新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业态,在依靠科技创新转化发展动力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在“新基建”着力发展的浪潮中,迎来了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我国金融业紧抓金融科技发展契机,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手段持续为行业转型升级赋能,简化交易流程,降低金融成本,开辟触达客户的全新途径,拓展金融受众群体,并在实践中逐步渗透智能投顾、5G网点、物联网金融等理念,不断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
如何有效利用金融科技推动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热点问题。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必须通过有效推进“金融科技+”服务模式,加快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实现金融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当下,中国金融科技迎来井喷式发展机遇,但当前行业普遍紧缺FinTech专项人才。全球招聘顾问公司Michael Page在2017年和2018年相继发布了关于中国金融科技人才紧缺的报告。该报告指出,目前国内金融科技人才总缺口达150万,45%的受访金融科技企业出现专业人才空缺的情况。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0年)》中指出:我国金融科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人才队伍、体制机制等方面相对失衡,提出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2020年1月,上海发布了《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同月在苏州召开了“2020长三角金融科技创新研讨会”,会议中反映出各单位共通的痛点之一是金融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人才需求空缺,国家在鼓励和倡导在职金融业务从业人员的自我充电与企业培养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高等学校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
2 现状与问题
金融科技如此迅速的发展,新技术从出现到发布、从研究到投产时间越来越短,几乎每天都能够听到关于新技术的介绍、试验的成功等,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适应金融科技行业发展、针对金融业务痛点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需求激增。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对整个金融行业的重塑力越来越强,金融科技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中国如此庞大的市场需要巨大的人力储备和人才来构建一个坚实的基础,来推动中国的金融科技,推动世界的金融科技持续发展。
面对金融科技人才短缺问题,长三角区域积极探索校企联动,一些产教融合的金融科技研究机构开始成立。2018年11月,江苏银行、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太仓分所等单位在上海联合成立了泛长三角交易银行暨产业链金融研究院。2019年5月,钱塘江金融港湾金融科技实验室、长三角金融人才高校联盟在钱江世纪城揭牌。
同时,为了加强金融科技专业人才供给,目前中国内地已有19所高校设立了“金融科技”本科专业。其中,长三角地区代表性高校的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及师资建设等方面均有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学院与慧科教育科技集团共建共管的金融科技专业,采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如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课程设计并亲自教学,担当学生创业就业导师;课程设计上采用“通识+专业+实训”相融合的课程设计;与阿里云等行业龙头企业搭建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力争让学生毕业后迅速成为工作排头兵。同时也注意到,发展初期的高校金融科技专业,在专业细分课程设计、人才培养验收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专业认证方面亟待国家及地方的政策扶持。
3 政策建议
3.1 金融科技本科专业培养方向的细分
对已开设金融科技专业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及相关文献分析发现,均强调培养融合金融与科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例如,在课程设计上,以微观金融课程、基础数理课程、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密切相關的信息管理技术课程为主导。建议将目前的专业进行细分,在大学本科二年级开始实施金融科技专业的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和经济金融子方向。学生在学习了基础通识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外,在专业选修课和实训阶段,设计具有专业方向特点的教学内容。
一是学生可根据自身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和未来就业意向,选择子方向。二是高校可根据自身学科特长,设计专业培养方向。在有条件的高校或者学院,开设各类型课程;在师资或者教学条件不足的院系,可与其他学院合作开设相关课程。
3.2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验收
国内已开设的金融科技专业,在创始之处均探索了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目前,他们即将迎来首届毕业生,学生的职业发展状况将成为检验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金石。
可将金融科技专业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与毕业生的长期联系,追踪他们的职业发展情况。具体可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着手。短期来看,考查统计新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升学率、创新创业项目、科研项目等情况;长期来看,可以根据学生3~5年的薪酬变化、职位晋升、业界口碑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其中的经验总结可作为产教融合实践效果验证及改革方案完善的理论依据。
3.3 双师型队伍建设与校企实习基地建设 金融科技依托新兴技术与金融学深入融合,要求在掌握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人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教师、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有资质、有能力的金融科技企业介入,并将高校资源转化为行业发展动力。
3.3.1 双师型队伍建设
在在岗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目前大量新进领域的专业老师虽然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但实际业务能力尚且不足,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提升专业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上海市政府自2017年启动上海金融人才实践基地,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目前参与挂职培训的人员条件要求高,名额少。建议搭建政府、学校层面的校企合作平台,如多层级、跨地域的锻炼平台,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一线教师、年轻教师积极投身挂职锻炼。在时间上,可以针对高校教师特点,充分利用暑假等进行2~3个月的短期挂职实习。
3.3.2 校企实习基地建设
地方高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离不开政府支持和引导,包括基地建设资金扶持等政策,目前企业招聘实习生、应届毕业生享有一定的政府减免税收的政策,金融科技作为新兴业态模式,建议政府可对提供金融科技毕业实习的企事业单位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金融科技企业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毕业实习、实训岗位,力争通过校企政联动,拓宽实习基地。
3.4 金融科技人才专业资格认证
人才是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核心载体与要素。金融科技师认证培训是普及金融科技教育、赋能社会做出的一次重要探索。2019年CFA考试将Fintech(金融科技)纳入考试新科目,包含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与机器人建议系统等。2019年11月在“第三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上,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透露,协会正在努力推动金融科技人才认证体系。2020年6月在“2020中国金融科技云峰会暨特许全球金融科技师CGFT项目发布会”上公布了金融科技师一级认证,从金融类课程、技术类课程和应用类课程三个方面考察,通过产学研深度结合实现金融科技领域布局。但是目前并没有正式的标准出台。目前对金融科技人才认证仍处于探索阶段,建议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金融科技人才认证委员会,坚持“产教融合、复合培养、能力提升、问题导向”的认证培训原则,集合校企界专家,联合研究CFA相关科目的考试规则,推出考试参考教材,配套的培训课程,或者是鼓励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开设对应的培训,加快金融科技人才技能的认证,向社会输送合格金融科技人才。
(1)建立长三角金融科技人才认证中心。建立金融科技人才认证中心,有利于巩固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实现包括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专业资格考试、职业资格认证、从业人才招聘等金融科技人才工作闭环。2020年包括7月3日,深圳特区已经启动了“深港澳金融科技人才认证中心”授牌仪式。2019年3月23日,“上海金融科技园区”在上海北外滩正式揭牌,该园区以金融行业信息化需求为导向,以前沿高科技应用为支撑,构建符合金融科技产业要求的高科技基础设施体系、金融资源投融资对接体系、产业扶持政策体系、专业人才服务体系、国际交流合作体系,以集聚国内外优质金融科技企业和相关功能性机构。上海金融科技园区揭牌一年半以来,应该借鉴深圳特区的做法,积极加快金融科技建设步伐,推动和完善长三角地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和认证工作。
(2)金融科技人才认证体系,可以紧扣科技革命與金融市场发展的时代脉搏,依托上海国际金融科技中心与著名高等院校,借鉴国际特许金融分析师(CFA)与金融风险管理师(FRM)考试体系,通过前瞻性、系统性地培养和认证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出色专业能力的金融科技人才。可以从三个方面对金融科技人才进行认证:理论基础、创新能力、应用水平,并将人才认证进行分级,分为初级金融科技师、中级金融科技师和高级金融科技师。
参考文献:
[1]刘勇,曹婷婷.金融科技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20(1):31-36,59.
[2]李建军.金融科技学科的形成与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20(1):17-23.
[3]张云,杨凌霄,李秀珍.Fintech时代金融人才培养实验实训体系重构[J].中国大学教学,2020(1):24-30.
[4]杨超,殷林森.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金融科技本科专业建设探索[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0(4):93-96.
[作者简介]王江盼(1990—),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讲师,博士,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金融科技学院,研究方向:信用评价、金融科技;丁雪(1983—),女,汉族,重庆人,讲师,博士,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金融科技学院,研究方向:协同创新、项目管理;杨超(1975—),男,汉族,山东泰安人,副教授,博士,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金融科技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金融科技、机器学习。
[关键词]金融科技;人才培养;课程设计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9.032
1 社会背景
金融科技是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发展与联合创新。金融科技作为依托科技创新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业态,在依靠科技创新转化发展动力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在“新基建”着力发展的浪潮中,迎来了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我国金融业紧抓金融科技发展契机,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手段持续为行业转型升级赋能,简化交易流程,降低金融成本,开辟触达客户的全新途径,拓展金融受众群体,并在实践中逐步渗透智能投顾、5G网点、物联网金融等理念,不断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
如何有效利用金融科技推动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热点问题。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必须通过有效推进“金融科技+”服务模式,加快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实现金融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当下,中国金融科技迎来井喷式发展机遇,但当前行业普遍紧缺FinTech专项人才。全球招聘顾问公司Michael Page在2017年和2018年相继发布了关于中国金融科技人才紧缺的报告。该报告指出,目前国内金融科技人才总缺口达150万,45%的受访金融科技企业出现专业人才空缺的情况。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0年)》中指出:我国金融科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人才队伍、体制机制等方面相对失衡,提出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2020年1月,上海发布了《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同月在苏州召开了“2020长三角金融科技创新研讨会”,会议中反映出各单位共通的痛点之一是金融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人才需求空缺,国家在鼓励和倡导在职金融业务从业人员的自我充电与企业培养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高等学校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
2 现状与问题
金融科技如此迅速的发展,新技术从出现到发布、从研究到投产时间越来越短,几乎每天都能够听到关于新技术的介绍、试验的成功等,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适应金融科技行业发展、针对金融业务痛点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需求激增。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对整个金融行业的重塑力越来越强,金融科技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中国如此庞大的市场需要巨大的人力储备和人才来构建一个坚实的基础,来推动中国的金融科技,推动世界的金融科技持续发展。
面对金融科技人才短缺问题,长三角区域积极探索校企联动,一些产教融合的金融科技研究机构开始成立。2018年11月,江苏银行、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太仓分所等单位在上海联合成立了泛长三角交易银行暨产业链金融研究院。2019年5月,钱塘江金融港湾金融科技实验室、长三角金融人才高校联盟在钱江世纪城揭牌。
同时,为了加强金融科技专业人才供给,目前中国内地已有19所高校设立了“金融科技”本科专业。其中,长三角地区代表性高校的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及师资建设等方面均有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学院与慧科教育科技集团共建共管的金融科技专业,采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如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课程设计并亲自教学,担当学生创业就业导师;课程设计上采用“通识+专业+实训”相融合的课程设计;与阿里云等行业龙头企业搭建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力争让学生毕业后迅速成为工作排头兵。同时也注意到,发展初期的高校金融科技专业,在专业细分课程设计、人才培养验收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专业认证方面亟待国家及地方的政策扶持。
3 政策建议
3.1 金融科技本科专业培养方向的细分
对已开设金融科技专业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及相关文献分析发现,均强调培养融合金融与科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例如,在课程设计上,以微观金融课程、基础数理课程、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密切相關的信息管理技术课程为主导。建议将目前的专业进行细分,在大学本科二年级开始实施金融科技专业的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和经济金融子方向。学生在学习了基础通识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外,在专业选修课和实训阶段,设计具有专业方向特点的教学内容。
一是学生可根据自身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和未来就业意向,选择子方向。二是高校可根据自身学科特长,设计专业培养方向。在有条件的高校或者学院,开设各类型课程;在师资或者教学条件不足的院系,可与其他学院合作开设相关课程。
3.2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验收
国内已开设的金融科技专业,在创始之处均探索了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目前,他们即将迎来首届毕业生,学生的职业发展状况将成为检验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金石。
可将金融科技专业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与毕业生的长期联系,追踪他们的职业发展情况。具体可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着手。短期来看,考查统计新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升学率、创新创业项目、科研项目等情况;长期来看,可以根据学生3~5年的薪酬变化、职位晋升、业界口碑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其中的经验总结可作为产教融合实践效果验证及改革方案完善的理论依据。
3.3 双师型队伍建设与校企实习基地建设 金融科技依托新兴技术与金融学深入融合,要求在掌握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人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教师、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有资质、有能力的金融科技企业介入,并将高校资源转化为行业发展动力。
3.3.1 双师型队伍建设
在在岗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目前大量新进领域的专业老师虽然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但实际业务能力尚且不足,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提升专业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上海市政府自2017年启动上海金融人才实践基地,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目前参与挂职培训的人员条件要求高,名额少。建议搭建政府、学校层面的校企合作平台,如多层级、跨地域的锻炼平台,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一线教师、年轻教师积极投身挂职锻炼。在时间上,可以针对高校教师特点,充分利用暑假等进行2~3个月的短期挂职实习。
3.3.2 校企实习基地建设
地方高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离不开政府支持和引导,包括基地建设资金扶持等政策,目前企业招聘实习生、应届毕业生享有一定的政府减免税收的政策,金融科技作为新兴业态模式,建议政府可对提供金融科技毕业实习的企事业单位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金融科技企业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毕业实习、实训岗位,力争通过校企政联动,拓宽实习基地。
3.4 金融科技人才专业资格认证
人才是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核心载体与要素。金融科技师认证培训是普及金融科技教育、赋能社会做出的一次重要探索。2019年CFA考试将Fintech(金融科技)纳入考试新科目,包含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与机器人建议系统等。2019年11月在“第三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上,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透露,协会正在努力推动金融科技人才认证体系。2020年6月在“2020中国金融科技云峰会暨特许全球金融科技师CGFT项目发布会”上公布了金融科技师一级认证,从金融类课程、技术类课程和应用类课程三个方面考察,通过产学研深度结合实现金融科技领域布局。但是目前并没有正式的标准出台。目前对金融科技人才认证仍处于探索阶段,建议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金融科技人才认证委员会,坚持“产教融合、复合培养、能力提升、问题导向”的认证培训原则,集合校企界专家,联合研究CFA相关科目的考试规则,推出考试参考教材,配套的培训课程,或者是鼓励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开设对应的培训,加快金融科技人才技能的认证,向社会输送合格金融科技人才。
(1)建立长三角金融科技人才认证中心。建立金融科技人才认证中心,有利于巩固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实现包括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专业资格考试、职业资格认证、从业人才招聘等金融科技人才工作闭环。2020年包括7月3日,深圳特区已经启动了“深港澳金融科技人才认证中心”授牌仪式。2019年3月23日,“上海金融科技园区”在上海北外滩正式揭牌,该园区以金融行业信息化需求为导向,以前沿高科技应用为支撑,构建符合金融科技产业要求的高科技基础设施体系、金融资源投融资对接体系、产业扶持政策体系、专业人才服务体系、国际交流合作体系,以集聚国内外优质金融科技企业和相关功能性机构。上海金融科技园区揭牌一年半以来,应该借鉴深圳特区的做法,积极加快金融科技建设步伐,推动和完善长三角地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和认证工作。
(2)金融科技人才认证体系,可以紧扣科技革命與金融市场发展的时代脉搏,依托上海国际金融科技中心与著名高等院校,借鉴国际特许金融分析师(CFA)与金融风险管理师(FRM)考试体系,通过前瞻性、系统性地培养和认证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出色专业能力的金融科技人才。可以从三个方面对金融科技人才进行认证:理论基础、创新能力、应用水平,并将人才认证进行分级,分为初级金融科技师、中级金融科技师和高级金融科技师。
参考文献:
[1]刘勇,曹婷婷.金融科技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20(1):31-36,59.
[2]李建军.金融科技学科的形成与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20(1):17-23.
[3]张云,杨凌霄,李秀珍.Fintech时代金融人才培养实验实训体系重构[J].中国大学教学,2020(1):24-30.
[4]杨超,殷林森.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金融科技本科专业建设探索[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0(4):93-96.
[作者简介]王江盼(1990—),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讲师,博士,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金融科技学院,研究方向:信用评价、金融科技;丁雪(1983—),女,汉族,重庆人,讲师,博士,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金融科技学院,研究方向:协同创新、项目管理;杨超(1975—),男,汉族,山东泰安人,副教授,博士,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金融科技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金融科技、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