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我国文化安全建设的基本经验与现实启示

来源 :治理现代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y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文化安全直接关系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大现实命题,并在维护文化安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宝贵经验。系统梳理和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强化文化安全意识,全面提升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能力与水平至关重要。
  关键词:文化安全;文化建设;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18)06-0039-05
  文化安全关系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命脉。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极为重视对自身文化的坚守与发展,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捍卫国家文化主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已成为各国的共同认知和战略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诸多宝贵经验。择其要者,总结如下:
  一、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根本内容,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这是文化安全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重视开展理论武装工作,既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特点和加强自身建设的主要途径,也是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长期战略任务。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历史。在这部历史中,党一方面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又持续对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实现了包括文化事业在内的党的各项事业的巨大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前提下,继续深入探索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基本规律,理论武装与理论教育工作呈现出广泛性、深刻性和实效性特征,有力地服务了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和大局,保证了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文化安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党的基本路线仍然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1](P12)深刻体现了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开展理论武装和理论教育工作,必须以这一基本路线为根本内容,既要立足于经济建设,又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只有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足以支撑起真正的文化安全。同时,作为国家文化安全的“天然屏障”,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为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当前就是要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學会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处理现实矛盾和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学透学深,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用活用好。这是判断国家文化安全是否具有巩固的思想基础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和方法,从国情出发,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需要出发,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做到实事求是,这是文化安全建设的基本途径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一贯坚持的根本方法。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主观反映,文化建设必须立足现实、反映现实,这既是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又是文化建设自身的内在规律。
  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相统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生为之倡导和践行的基本原则。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过程,在认识论意义上就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绝不是单纯的形而上学的理论构建与抽象思辨,而是有其坚实的社会基础与现实存在,要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现实依据,以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为现实背景,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相协调。
  实践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到文化建设实践中,在把握时代发展新要求、回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基础上,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有效应对和化解了各种困难与风险,有力地维护了国家文化安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得以不断繁荣发展,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要自觉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树立问题导向,时时处处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牢记于心、付诸于行。
  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既反对思想僵化,又反对自由化;既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又坚持科学性,做到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文化安全建设的基本原则
  文化安全的核心是意识形态安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则是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应当说,在思想文化领域,政治方向问题事关全局,对道路方向和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家文化安全能否实现,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政治方向是否正确、是否安全。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国家文化安全才能根基牢固。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向全党反复阐述关于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时,就强调要坚决破除禁锢人们头脑的陈旧观念和思维,思想僵化只会“亡党亡国”。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才不会脱离实际、偏离方向。同时,必须态度坚决、旗帜鲜明地反对歪曲解放思想的做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针对国际国内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邓小平果断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明确要求,对于出现的自由化错误思想倾向和观念认识进行坚决的批判与纠正。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续推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崭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多次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党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最大的政治规矩。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又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面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我们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要求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客观的历史事实出发,站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话语体系和文化精神,在重大是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自觉划清界限,澄清模糊认识。这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一条重要经验。
  四、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文化安全建设的基本方针
  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在党的历史上,历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主题,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相统一。
  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较为系统地形成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思想和研究“古今中外”的基本方法。熟知“古今”,便于总结经验,深化认识;通晓“中外”,便于分析比较,借鉴利用。这既是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客观要求,又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照搬照抄他人经验错误做法的科学方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时代条件的变化,更为明确地提出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融合,做到“古为今用”。同时,在批判、继承、超越中借鉴西方文化中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做到“洋为中用”,把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视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只有坚持批判的科学精神,既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又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才会形成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才能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尤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牢记的一条重要经验。一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坚决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文化精神,又有消极落后的“糟粕”成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文化发展的意义上而言,就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不断改造消极落后的文化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相结合,不断实现文化创新的过程。二是在汲取西方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坚决反对迷信西方理论思想的教条主义。对于那些盲目跟从、不分青红皂白、不加分析与鉴别地照搬和套用西方思想观念的做法,必须毫不留情地反对和批判。
  人类文明各有千秋,“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2](P259)習近平的这一科学论断,既向全世界宣告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人类文明成果的根本态度,又昭示了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方针。
  五、以正面教育、群众自我教育为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这是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方法
  开展正面教育和群众自我教育,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更离不开这一优势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全党不断强化阵地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坚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舆论导向,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深入人心,以思想文化建设的巨大进步撑起了国家文化安全的“钢铁长城”。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与引领社会思潮相结合的方法,紧密结合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同时,鼓励不同学术观点、流派之间的平等讨论,以“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良好氛围,促使广大群众客观评判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和表现,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建设主流意识形态。可以说,在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中引领社会思潮,在引领社会思潮中更好地开展正面教育和自我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且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方法之一。
  “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实质上是核心价值观的争夺”[3](P660)。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是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面临严峻挑战的自觉回应,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诉求。社会思潮越是多样、多变,价值观越是多元,就越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是社会文明变迁的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今我国社会的根本价值取向和人们的行为准则,既能够有效地发挥对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观念导航与价值引领作用,又能够有效制约非核心、非主流、非正面社会思想观念的滋长蔓延。它从思想引导、价值目标、精神动力、道德规范等四个方面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适时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发展,是对坚持运用正面教育、自我教育和引领社会思潮这一经验方法的升华。因此,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自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这是文化安全建设的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价值取向。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其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与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融入正确的社会发展观和文化发展观之中,对人的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习近平明确指出,“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4](P382)在深刻把握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党已牢固树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在改革开放至今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党始终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原则,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高度重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深入研究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期待,积极反映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实践、反映人民诉求,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同时,着力“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P44)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精神品质得到显著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化人”功能不断得以实现。
  七、坚持以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检验文化安全建设成效,这是文化安全建设的根本标准
  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需要正确的标准来衡量与检验。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考量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根本标准。本质上看,实践标准是一种真理标准,衡量的是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种价值标准,衡量的是客观实践是否能够符合或满足主观需要。它们并非毫不相关、孤立存在,相反,“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实践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坚持以这两种标准来检验各项事业的是非成败,鲜明体现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不懈追求。
  考量国家文化安全,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检验文化建设实践是否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际;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水平。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初期,“三个有利于”标准最早是针对经济体制改革所引发的人们对于姓“资”姓“社”问题的讨论以及存在的模糊思想认识而提出的,随后逐步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它既标明了考量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一般性客观尺度,又蕴含着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目标、根本任务和努力方向。
  对国家文化安全建设而言,必须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如果不以实践为标准,文化安全建設就失去了客观根据,就会失之主观、流于空谈。如果丢掉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文化建设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相关政策的制定、措施的施行、制度的设计等各个关键环节就无法确保其科学性和正确性,文化安全也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标准”问题举足轻重。越是时代条件不断变化,实践不断发展,检验我们工作的根本标准就越是不能缺失。
  八、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是文化安全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文化建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坚持和完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完善党对文化安全建设的领导,就是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等方面。
  坚持和完善党对文化安全建设的领导,最为核心的就是坚持和完善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地掌握在党的手里。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来对待,不断深化和提升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积极发展主流思想文化,巩固壮大社会主流舆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就意识形态工作形成了与时俱进的理论认识,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系统总结意识形态工作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向全党阐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方向目标和关键问题,并着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加强对思想文化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正是缘于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一直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的手中。因此,在任何时期,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应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的具体实践中利用好、发展好这一重要经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 版社,2017.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血脉的基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党内共同的价值观,是党内成员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情感的集中体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同党内政治文化的融合共通,可以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党内政治文化;政治文化  中华民
摘 要:中国传统的乡村政治文化一直以来深刻影响着我国乡村基层治理结构,影响着国家治理和基层自治的治理逻辑,并且仍然影响着当代乡村“政党下乡”作用的发挥和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乡村基层组织力的构建。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大程度地控制其对当代乡村振兴的不利影响,必须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伦理替代乡村传统宗族亲缘关系伦理;加快区域均衡发展,努力转变农村补贴城市的经济治理思维;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用农村社区服务文化
摘 要:当前,大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无形资产,“数据边疆”“数字主权”在大国博弈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显。我国积极推行大数据战略,抢占大数据发展先机,谋求数据新规则制定的话语权。要确保大数据战略顺利实施,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必须构建以产业、技术、安全、人才、伦理等为基础的支撑系统,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中国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资本优势、人力优势,从制度、组织、资本、人才等方面构建大数
摘 要:我国当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通过区域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进入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途径之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同区域的城市极化效应带来的要素集聚、长期行政分权造成地区发展权利的失衡以及地区资源禀赋差异。长期的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城乡发展差距、经济发展差距以及地区间产业结构失衡三大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域平衡发展为我国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