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材的“创新化”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541775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是一个流动着的开放空间,对于数学教材,我们应从不同的维度展开,至少给每个学生都提供自由探究与创造的空间,并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使不同学生都有可能以自身独特的方式获得个性化的发展。让学生的学习时时保持新鲜感、亲切感,着眼与数学知识,扩大到数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他们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关键词:创新 探究 拓展 回归 信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1–024–01
  
  《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给数学教师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给全体数学教育带来了挑战。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育方法来支撑。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让教材焕发新的活力,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生动的发展呢?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点滴做法。
  数学教学是一个流动着的开放空间,因而对于数学教材,我们应从不同的维度展开。
  
  1“布白”,拓宽教材的探究空间。问题结论及解题的过早呈现必然会压缩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本该曲折、复杂并富有挑战性的探究过程简化成通向问题答案的“捷径”,削弱教材应有的创新教育价值。如研究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有约数3的倍数”,我在对教材进行再设计时,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了加工。通过思维布白,为学生留下更为自由、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
  搜集素材:列举一些有约数3的数(想一想,怎样列举更有利于我们的观察与研究?)
  展开研究:观察这些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与同桌或组员交流你的发现。
  实验验证:你所发现的这一特点是否能帮助你很快判断一个数是否有约数3?比如321、407等。
  形成结论:对你发现的结论进行修改与完善。你能对你的这一结论做出必要的说明吗?
  或许这样的设计无法使每一个学生最终都获得结论,但它至少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自由探究与创造的空间,事实上,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能力等恰恰就在这一循环往复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2“拓展”,挖掘教材的个性内涵。不同学生由于其数学现实、认知水平及思维方式等的差异,往往会导致他们对同一数学现象做出不同的认识、理解与分析,从而表现出数学学习上鲜明的个性差异。作为教材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差异,保护它,使不同学生有可能以自身独特的方式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在教材中有些事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选取的事实例子学生不熟悉,使得教学与生活脱离。因此我在备课时要适当地改换部分教材,使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离得更近,联系得更紧密,让学生的学习时时保持新鲜感、亲切感。
  教学时,教师应大胆地处理教材,补充教材,大胆地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3“回归”,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这为数学题材的“生活化”及“现实情境”提供了可能,为使抽象的数学材料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形创造了机会。
  有时根据学生的现状,需要增加一些教学内容,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增强他们的见识。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有学生提问:“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面积改变,那么周长变了吗?”于是我便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讨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框架拉成长方形框架这种转化的异同。学生兴趣极高,经过实验、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迅速得出结论。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带来的喜悦,这种体验是一笔非常珍贵的财富,将会激发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在这节课上,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没有一笔带过,而是增加了一些内容,通过学生自行对比,使“转化”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印象特别深刻,而且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严密,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教学中,我时时以学生的角度考虑,大胆精当地增删部分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发展会极有好处,但这必须十分谨慎,切不可喧宾夺主,舍本逐末。
  有些教师信奉“课本、课本,教学之本”,殊不知,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已将原有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削减、删除或改变,必须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对现有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做适当修改,使学生及时吸收最新的教育信息。
  如关于“自然数”的定义,已将“0”也划为自然数的范围。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及手中的现有教材进行教学,进行了三方面的改动:一是将学生脑海中原有自然数的定义进行了改变,让“0”也归入自然数范围;二是对学生指出我们研究约数和倍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三是将课堂教学中原有的分类进行调整。
  由此可见,教师一定要及时地学习最新的课改精神,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让手中的教材在新课改的感召下同样生机勃勃。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