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达,大学生网恋现象已经日益升温。本文以此为背景,首先界定了网恋的概念,进而对大学生网恋的现状进行了深度分析,最后提出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恋;高校;学生管理;对策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世界,“虚拟世界”。它与现实世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它存在着彼此之间的恋爱,这种恋爱被人们称之为网恋。网恋,即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特殊的情感生活方式和婚姻恋爱方式。在社会的阶层中,就大学生的网恋现象最为明显,大学生是国家明天的栋梁之才,他们今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所以对于网恋的产生,影响因素和管理对策必须使其有足够的认识。
一、网恋的含义
网恋,又称“网络爱情”、“网络恋爱”。它指的是网络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恋爱方式。据此,所说的“网恋”,指的是在现代社会网络化过程中借助网络及其电子媒介物为主要沟通途径的具有亲密性的交往方式,是网络时代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恋爱方式。对此笔者需要说明以下几点:
1.本文所说的“网恋”主要是以互联网上的各种聊天室或聊天工具,例如QQ以及电子邮件等网络技术为基础或媒介的恋爱方式,但并不排除电话、书信、见面等传统恋爱手段,它们在“网恋”中处于次要或辅助地位。
2.广义的“网恋”既包括异性之间的网络恋爱,也包括同性之间的网络恋爱。本文所说的“网恋”仅限于狭义的异性之间的恋爱。
3.网恋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网上认识,在网上恋爱,甚至在网上结婚组成网上家庭,但在现实生活中双方是完全不接触的,这更多的象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二是在网上认识,双方都有进一步交流了解的愿望,这种交流了解慢慢地发展为恋情,有一天他们终于见面了,从网上走下来开始了传统的恋爱过程。本文所谈的“网恋”仅限上述两种形式中的第二种。
4.关于是否网恋,本文确定的判断标准是:恋情必须开始于网上接触和交流,并且将网络中的情感经历延续到现实生活中来,即从网上走下来,开始现实生活中传统恋爱生活。至于这种恋爱生活最后是否通向婚姻,不是判别“网恋”的必要条件。
二、大学生网恋的现状分析
1.网恋尚未成为大学生恋爱的主流方式
事实上网恋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被人们接受。大学生更注重现实,认为网络过于虚拟,不容易产生真爱,对于“网恋”,一般不会刻意为了寻找恋爱对象而去“网恋”。多数大学生主观还是选择传统恋爱方式,即使是那些“网恋”的大学生最初也是反对别人“网恋”,而当自己“网恋”成功后才站到赞成这边的。
2.大学生对网恋的影响因素分析
婚姻更需要的是双方的精神上面的交流,并非只图行动,“网恋”注重思想的交流,长时间精神的交流使得双方对彼此的了解更加的深刻,性格的彼此了解可以使得双方明白相对于自己,对方是否合适。更大的避免了结婚后,由于性格的不合而产生的各种尴尬。所以它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恋爱方式,通过此达成的爱情会更加牢固,成功的机会也会比较大。
网恋是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的一种表现,可以尽显年轻人寻求新鲜、神秘事物的特点,他们害怕被时代抛弃,被同龄群体耻笑,他们试图通过“网恋”来寻找一种网络时代全新的恋爱方式。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网恋”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
(1)生理因素
我们从性别、年龄两方面考察。在性别方面,男生和女生“网恋”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别;并不是年龄越大,年级越高就越容易“网恋”,年龄在20-22岁之间、大学三年级是“网恋”的高发期。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的考察主要是性格和情感两个方面,“前卫”的人和有主见的人都容易“网恋”;越是在感情方面受过伤害,失恋过的人就越容易尝试“网恋”,而网络中的受骗经历会降低“网恋”的发生率。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的影响分为“触网”时间、同龄群体和城乡差别这几个方面,并不是“触网”时间越多就越容易“网恋”,那些“触网”时间处于中等的大学生最易“网恋”,同龄群体越是选择“网恋”,自身就会受其影响尝试这种方式,城市大学生比乡村大学生容易“网恋”。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促使大学生选择“网恋”;大部分大学生对“网恋”持保留态度,整体上态度比较消极。一般来说城市的经济发展要比城镇和乡村好,城市的网络化程度也比较高,城市里来的大学生接触网络环境比较早,对新兴事物有更少的排斥心理,“网恋”也就更有可能。那些来自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乡村大学生更容易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更多的不会采取“网恋”这种恋爱方式,他们通常比较保守,做事情循规蹈矩,惯用传统的方法。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大学生“网恋”现象已经成为了社会上不可忽视的问题,虽然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网恋”所占比例并不大,但由分析来看,此现象有继续升温的趋势,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去尝试网恋。再加上当代大学生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些传统的恋爱方式,他们不愿在局促的现实生活圈子来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大学生们相信缘分,而网络就成为了新世纪的“缘分的天空”,所以,在笔者看来大学生“网恋”现象并不能被社会驱除,而会成为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一种现象,只要网络不会消失,“网恋”也就不会消亡。既然,“网恋”现象将会长期存在于社会中,那么我们现在,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避免或是消除“网恋”中的不良因素,创造一个安全信任的网络环境以此来正确指导大学生“网恋”。
1.对大学生进行恋爱观教育
针对“网恋”的高发群体,我们要从思想上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爱情观教育,不能只强调精神上的共鸣,毕竟爱情是要有现实基础的。不能将爱情沉陷于幻想虚无的网络世界,网络只是思想交流的一种媒介,网络中的情感一定要“下载”到现实生活中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没有现实土壤的“网恋”不但不会有结果,而且会伤害他们。他们注重精神情感的交流,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离开现实,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是不可取的。这就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在思想上使大学生认识到爱情的本质,规范大学生的恋爱行为,指导他们用理性来正确处理爱情。
2.适当引导大学生控制上网时间
大学生的上网时间要控制在一个相对低的范围内。大学生的生活应该是充实而有意义的,而不是整天迷恋于虚拟的网络之中的。网络只是一种传播媒介,并不能当成一种纯粹的情感交流场所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所以,我们要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网络教育。
3.营造良好的上网氛围
对于同龄群体的影响,我们要建立一种良好的群体氛围。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纠正出于刺激好玩的欺诈心理,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若是每个网民都能以诚相待,那我们的网络空间将是一块美好的天地。另一方面,要规范社会上的网络环境。现在街头巷尾有着不计其数的网吧,对网吧的管理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应该颁布适当法律法规来规范网吧的经营,如对来上网的人进行证件登记,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禁止浏览色情暴力网站等等。通过这些措施来弥补网络带来的不安全性。
总之,我们要以一种正常的心态去看待大学生“网恋”问题,既不能迷恋“网恋”,也不能盲目排斥“网恋”。它既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就应该接受它,并进而规范它、完善它。
作者简介:陈福利(1978—),男,河北邯郸人,西京学院基础部辅导员,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关键词】大学生;网恋;高校;学生管理;对策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世界,“虚拟世界”。它与现实世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它存在着彼此之间的恋爱,这种恋爱被人们称之为网恋。网恋,即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特殊的情感生活方式和婚姻恋爱方式。在社会的阶层中,就大学生的网恋现象最为明显,大学生是国家明天的栋梁之才,他们今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所以对于网恋的产生,影响因素和管理对策必须使其有足够的认识。
一、网恋的含义
网恋,又称“网络爱情”、“网络恋爱”。它指的是网络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恋爱方式。据此,所说的“网恋”,指的是在现代社会网络化过程中借助网络及其电子媒介物为主要沟通途径的具有亲密性的交往方式,是网络时代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恋爱方式。对此笔者需要说明以下几点:
1.本文所说的“网恋”主要是以互联网上的各种聊天室或聊天工具,例如QQ以及电子邮件等网络技术为基础或媒介的恋爱方式,但并不排除电话、书信、见面等传统恋爱手段,它们在“网恋”中处于次要或辅助地位。
2.广义的“网恋”既包括异性之间的网络恋爱,也包括同性之间的网络恋爱。本文所说的“网恋”仅限于狭义的异性之间的恋爱。
3.网恋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网上认识,在网上恋爱,甚至在网上结婚组成网上家庭,但在现实生活中双方是完全不接触的,这更多的象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二是在网上认识,双方都有进一步交流了解的愿望,这种交流了解慢慢地发展为恋情,有一天他们终于见面了,从网上走下来开始了传统的恋爱过程。本文所谈的“网恋”仅限上述两种形式中的第二种。
4.关于是否网恋,本文确定的判断标准是:恋情必须开始于网上接触和交流,并且将网络中的情感经历延续到现实生活中来,即从网上走下来,开始现实生活中传统恋爱生活。至于这种恋爱生活最后是否通向婚姻,不是判别“网恋”的必要条件。
二、大学生网恋的现状分析
1.网恋尚未成为大学生恋爱的主流方式
事实上网恋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被人们接受。大学生更注重现实,认为网络过于虚拟,不容易产生真爱,对于“网恋”,一般不会刻意为了寻找恋爱对象而去“网恋”。多数大学生主观还是选择传统恋爱方式,即使是那些“网恋”的大学生最初也是反对别人“网恋”,而当自己“网恋”成功后才站到赞成这边的。
2.大学生对网恋的影响因素分析
婚姻更需要的是双方的精神上面的交流,并非只图行动,“网恋”注重思想的交流,长时间精神的交流使得双方对彼此的了解更加的深刻,性格的彼此了解可以使得双方明白相对于自己,对方是否合适。更大的避免了结婚后,由于性格的不合而产生的各种尴尬。所以它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恋爱方式,通过此达成的爱情会更加牢固,成功的机会也会比较大。
网恋是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的一种表现,可以尽显年轻人寻求新鲜、神秘事物的特点,他们害怕被时代抛弃,被同龄群体耻笑,他们试图通过“网恋”来寻找一种网络时代全新的恋爱方式。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网恋”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
(1)生理因素
我们从性别、年龄两方面考察。在性别方面,男生和女生“网恋”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别;并不是年龄越大,年级越高就越容易“网恋”,年龄在20-22岁之间、大学三年级是“网恋”的高发期。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的考察主要是性格和情感两个方面,“前卫”的人和有主见的人都容易“网恋”;越是在感情方面受过伤害,失恋过的人就越容易尝试“网恋”,而网络中的受骗经历会降低“网恋”的发生率。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的影响分为“触网”时间、同龄群体和城乡差别这几个方面,并不是“触网”时间越多就越容易“网恋”,那些“触网”时间处于中等的大学生最易“网恋”,同龄群体越是选择“网恋”,自身就会受其影响尝试这种方式,城市大学生比乡村大学生容易“网恋”。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促使大学生选择“网恋”;大部分大学生对“网恋”持保留态度,整体上态度比较消极。一般来说城市的经济发展要比城镇和乡村好,城市的网络化程度也比较高,城市里来的大学生接触网络环境比较早,对新兴事物有更少的排斥心理,“网恋”也就更有可能。那些来自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乡村大学生更容易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更多的不会采取“网恋”这种恋爱方式,他们通常比较保守,做事情循规蹈矩,惯用传统的方法。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大学生“网恋”现象已经成为了社会上不可忽视的问题,虽然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网恋”所占比例并不大,但由分析来看,此现象有继续升温的趋势,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去尝试网恋。再加上当代大学生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些传统的恋爱方式,他们不愿在局促的现实生活圈子来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大学生们相信缘分,而网络就成为了新世纪的“缘分的天空”,所以,在笔者看来大学生“网恋”现象并不能被社会驱除,而会成为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一种现象,只要网络不会消失,“网恋”也就不会消亡。既然,“网恋”现象将会长期存在于社会中,那么我们现在,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避免或是消除“网恋”中的不良因素,创造一个安全信任的网络环境以此来正确指导大学生“网恋”。
1.对大学生进行恋爱观教育
针对“网恋”的高发群体,我们要从思想上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爱情观教育,不能只强调精神上的共鸣,毕竟爱情是要有现实基础的。不能将爱情沉陷于幻想虚无的网络世界,网络只是思想交流的一种媒介,网络中的情感一定要“下载”到现实生活中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没有现实土壤的“网恋”不但不会有结果,而且会伤害他们。他们注重精神情感的交流,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离开现实,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是不可取的。这就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在思想上使大学生认识到爱情的本质,规范大学生的恋爱行为,指导他们用理性来正确处理爱情。
2.适当引导大学生控制上网时间
大学生的上网时间要控制在一个相对低的范围内。大学生的生活应该是充实而有意义的,而不是整天迷恋于虚拟的网络之中的。网络只是一种传播媒介,并不能当成一种纯粹的情感交流场所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所以,我们要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网络教育。
3.营造良好的上网氛围
对于同龄群体的影响,我们要建立一种良好的群体氛围。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纠正出于刺激好玩的欺诈心理,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若是每个网民都能以诚相待,那我们的网络空间将是一块美好的天地。另一方面,要规范社会上的网络环境。现在街头巷尾有着不计其数的网吧,对网吧的管理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应该颁布适当法律法规来规范网吧的经营,如对来上网的人进行证件登记,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禁止浏览色情暴力网站等等。通过这些措施来弥补网络带来的不安全性。
总之,我们要以一种正常的心态去看待大学生“网恋”问题,既不能迷恋“网恋”,也不能盲目排斥“网恋”。它既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就应该接受它,并进而规范它、完善它。
作者简介:陈福利(1978—),男,河北邯郸人,西京学院基础部辅导员,研究方向: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