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
摘 要: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是促进区域和谐,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比较西部地区经过“十一五”、“十二五”发展的基础上,分析其现状,并重点对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短板与障碍进行研究。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短板;障碍
1基本公共服务概念界定
国内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权威性的界定。颜德如,岳强[1](2014)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国家在一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下,为满足本国人民全面发展所需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提供的一系列物质条件和社会服务。根据十三五规划的定义,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内容涵盖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领域。
2西部地区的短板
2.1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慶、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十二个省,其中1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广西、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6个省。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经过了“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的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和东部地区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截止2016年底,通过对各个省、市、区统计局公布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出我国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供给水平参差不齐、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供给主体单一等总体特征。
2.2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的表现
2.2.1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
教育资源供给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人才、科技、居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但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对西部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包括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从而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较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间、县域间教育机构数量不均。学校数量、毕业生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相互影响,是一个地区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体现。二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源不足,区域间、县域间、校际间师资力量悬殊。三是教学条件差距大,网络教学落后。
2.2.2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效果差
目前,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效果差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西部地区部分文化服务项目存在覆盖盲区,尚未有效惠及全部流动人口和困难群体。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社会化功能弱、公益项目受益范围小等。二是西部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资源共享性和互动性差。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西部地区城镇和乡村之间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上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与共享发展。西部地区各省市间、县域间普遍存在重“送文化”,轻“种文化”的现象。
2.2.3西部地区城乡社会治理机制缺乏创新
西部地区民族多,资源丰富,人口稀少且居住分散,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电子通讯不发达、群众基础教育落后,因而,社会治理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以及公共服务供给的项目实施难度都比较大。目前,其社会治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还未形成一个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和有效的管理方式;二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不健全,缺乏第三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等多中心治理主体互动合作的供给模式。三是社会治理创新能力有限。此外,西部地区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管理还未全面、有效的落实。
3西部地区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障碍
3.1政策障碍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地区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决定了地区未来发展的总体态势。从改革开放至今,政策的倾斜度侧重于东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发展的格局受到局限。因而,在西部地区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制约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重要障碍。政策是由相关的政策制定主体如政府机关、政党、相关利益主体等制定,即是由人所制定的。在涉及西部地区的医疗、社保、养老、就业、教育等政策制定层面上,其政策障碍的制约过程体现为:一受政策制定者偏好的影响。如政策制定者自身的偏好,价值取向。二是受政策制定者的知识结构水平制约。三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政策制定方式的问题。
3.2西部地区公众需求多样性和认知差异
在西部地区6个省、5个自治区、1个直辖市中,聚居着44种少数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由于民族的多样性,文化的地域性、多元性和生态性等特征使得西部地区民众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和认知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由于民族的多样性,民族文化具有多元性、差异性等显著特征。进而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动态性、差异性、层次性的特征,决定了西部地区民众表达需求的多样性。因而,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过程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供给方式,而应该要考虑公民需要什么,而不是想提供什么服务。从而使西部地区民众的“表达—反馈—改进—不满—再表达”的需求机制顺畅地运行。
3.3城乡二元体制下西部地区资源配置的差异化
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的城乡二元体制,在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有着诸多方面的制约。一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滞后,二是优先发展大城市,西部地区的发展及其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边缘化,从而出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化现象西部地区城乡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待遇的非均等化。
城乡二元体制将社会单位群体划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身份差别出现,“城里人”和“乡下人”观念出现,社会上曾出现城市户籍比农村户籍有价值的说法。从而城市和农村户籍人口分别享受着不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城市居民拥有齐全和稳定的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务,以及基本的健康保障,而农村居民享有很少的基本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颜德如,岳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探析[J].学习与探索,2014(2):43-47.
[2]曹静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障碍及实现路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0(9).
作者简介:
杨柳琴(1991年9月8日—),西南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文化研究。
摘 要: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是促进区域和谐,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比较西部地区经过“十一五”、“十二五”发展的基础上,分析其现状,并重点对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短板与障碍进行研究。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短板;障碍
1基本公共服务概念界定
国内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权威性的界定。颜德如,岳强[1](2014)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国家在一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下,为满足本国人民全面发展所需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提供的一系列物质条件和社会服务。根据十三五规划的定义,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内容涵盖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领域。
2西部地区的短板
2.1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慶、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十二个省,其中1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广西、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6个省。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经过了“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的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和东部地区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截止2016年底,通过对各个省、市、区统计局公布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出我国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供给水平参差不齐、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供给主体单一等总体特征。
2.2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的表现
2.2.1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
教育资源供给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人才、科技、居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但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对西部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包括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从而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较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间、县域间教育机构数量不均。学校数量、毕业生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相互影响,是一个地区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体现。二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源不足,区域间、县域间、校际间师资力量悬殊。三是教学条件差距大,网络教学落后。
2.2.2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效果差
目前,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效果差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西部地区部分文化服务项目存在覆盖盲区,尚未有效惠及全部流动人口和困难群体。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社会化功能弱、公益项目受益范围小等。二是西部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资源共享性和互动性差。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西部地区城镇和乡村之间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上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与共享发展。西部地区各省市间、县域间普遍存在重“送文化”,轻“种文化”的现象。
2.2.3西部地区城乡社会治理机制缺乏创新
西部地区民族多,资源丰富,人口稀少且居住分散,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电子通讯不发达、群众基础教育落后,因而,社会治理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以及公共服务供给的项目实施难度都比较大。目前,其社会治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还未形成一个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和有效的管理方式;二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不健全,缺乏第三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等多中心治理主体互动合作的供给模式。三是社会治理创新能力有限。此外,西部地区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管理还未全面、有效的落实。
3西部地区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障碍
3.1政策障碍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地区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决定了地区未来发展的总体态势。从改革开放至今,政策的倾斜度侧重于东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发展的格局受到局限。因而,在西部地区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制约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重要障碍。政策是由相关的政策制定主体如政府机关、政党、相关利益主体等制定,即是由人所制定的。在涉及西部地区的医疗、社保、养老、就业、教育等政策制定层面上,其政策障碍的制约过程体现为:一受政策制定者偏好的影响。如政策制定者自身的偏好,价值取向。二是受政策制定者的知识结构水平制约。三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政策制定方式的问题。
3.2西部地区公众需求多样性和认知差异
在西部地区6个省、5个自治区、1个直辖市中,聚居着44种少数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由于民族的多样性,文化的地域性、多元性和生态性等特征使得西部地区民众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和认知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由于民族的多样性,民族文化具有多元性、差异性等显著特征。进而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动态性、差异性、层次性的特征,决定了西部地区民众表达需求的多样性。因而,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过程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供给方式,而应该要考虑公民需要什么,而不是想提供什么服务。从而使西部地区民众的“表达—反馈—改进—不满—再表达”的需求机制顺畅地运行。
3.3城乡二元体制下西部地区资源配置的差异化
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的城乡二元体制,在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有着诸多方面的制约。一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滞后,二是优先发展大城市,西部地区的发展及其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边缘化,从而出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化现象西部地区城乡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待遇的非均等化。
城乡二元体制将社会单位群体划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身份差别出现,“城里人”和“乡下人”观念出现,社会上曾出现城市户籍比农村户籍有价值的说法。从而城市和农村户籍人口分别享受着不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城市居民拥有齐全和稳定的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务,以及基本的健康保障,而农村居民享有很少的基本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颜德如,岳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探析[J].学习与探索,2014(2):43-47.
[2]曹静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障碍及实现路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0(9).
作者简介:
杨柳琴(1991年9月8日—),西南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