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福建省惠安县东岭学区石井小学 惠安 362141
2 福建省惠安县东岭学区龙渊小学 惠安 362141
【摘要】信息化阅读指的是: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阅读与整理,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教师在组织课内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的、有见地的进行学习。
【关键词】信息化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
New discussion on the information-based mode used in the elementary teaching of Chinese reading
Liu Shu’e Lin Weiguo
【Abstract】Information-based reading means to seek more reading material about some subject of some reading material in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then to read and coordinate it, then to form the personal understanding to the big background that the affair which is described in the material is in or to some given visual angle and then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to the class reading material. Teachers should try best to create conditions in organizing Chinese teaching at class, make students bring their subjective active ability and learn actively with a high opinion.
【Keywords】Information-based reading Teaching of Chinese reading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的社会,围绕人们的将是各种各样的多元化信息。信息时代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必须立足于开放,即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社会的回归。
新课标中也给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新课标的这一些理念,为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告诉我们:传统的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的学习内容已适应不了信息社会的要求了。所以,过去单一的传统语文教学的框框必须打破。
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理解,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解释、整理、归类、运用的过程。信息化阅读指的是: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阅读与整理,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信息来呈现时,学生会学得更好”。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教师在组织课内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的、有见地的进行学习。
1.课前预习: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课文内容。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更好的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我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生平、故事、图片、名言、著作等)。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们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近人物的兴趣冲动。以上是人物信息的搜集,如《詹天佑》、《一夜的工作》等课文都适合这样的搜集。做人物信息搜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学生觉得“英雄人物也是人,不是神!”。此外,有些课文还可围绕事件进行课前搜集,如《再见了,亲人》、《景阳冈》等课文。课前搜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更轻松了。
2.課堂教学:整合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一个著名教例《只有一个地球》,选了这样两篇课外材料——《地球上空的臭氧层》和《酸雨》,在课堂上进行同步学习。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课内课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结合教学中形成了合力,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样呈现信息,锻炼了学生阅读多种信息、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我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呈现了另一个信息:为学生提供一篇《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的课外材料。学生在阅读两篇同个主题的材料时,就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顺当地归结出了周瑜、诸葛亮等人物丰满的性格特点。
3.课后复习:延伸信息,课文内容带到课外。“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人物典型。学完课文了,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聪明。我说:“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的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我便将《故乡》推荐给了学生,让学生课后回去查找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学生回去以后都积极地去上网找寻资料和《故乡》这篇文章。读完后,对中年闰土的变化以及造成他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讲闰土变了,变傻了,变呆了。也许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难,不过,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带到知识无限的因特网上,这一点我们做到了。课外的世界更精彩,教《火烧赤壁》,便把学生带向三国;教《齐天大圣》,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教《匆匆》时,带学生走近著名作家朱自清;教《猫》时,带学生走向老舍;教学《卢沟桥的狮子》时,带学生走进八年抗战;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带学生走进美国历史上那场毁灭性的灾难……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把学生带向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
信息化阅读的实践,也就是一种“大阅读”观的实践。在语文信息化阅读新方法的实践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深度变化。这一变化,必将培养更多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一定语文素养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2 福建省惠安县东岭学区龙渊小学 惠安 362141
【摘要】信息化阅读指的是: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阅读与整理,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教师在组织课内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的、有见地的进行学习。
【关键词】信息化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
New discussion on the information-based mode used in the elementary teaching of Chinese reading
Liu Shu’e Lin Weiguo
【Abstract】Information-based reading means to seek more reading material about some subject of some reading material in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then to read and coordinate it, then to form the personal understanding to the big background that the affair which is described in the material is in or to some given visual angle and then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to the class reading material. Teachers should try best to create conditions in organizing Chinese teaching at class, make students bring their subjective active ability and learn actively with a high opinion.
【Keywords】Information-based reading Teaching of Chinese reading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的社会,围绕人们的将是各种各样的多元化信息。信息时代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必须立足于开放,即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社会的回归。
新课标中也给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新课标的这一些理念,为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告诉我们:传统的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的学习内容已适应不了信息社会的要求了。所以,过去单一的传统语文教学的框框必须打破。
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理解,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解释、整理、归类、运用的过程。信息化阅读指的是: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阅读与整理,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信息来呈现时,学生会学得更好”。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教师在组织课内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的、有见地的进行学习。
1.课前预习: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课文内容。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更好的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我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生平、故事、图片、名言、著作等)。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们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近人物的兴趣冲动。以上是人物信息的搜集,如《詹天佑》、《一夜的工作》等课文都适合这样的搜集。做人物信息搜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学生觉得“英雄人物也是人,不是神!”。此外,有些课文还可围绕事件进行课前搜集,如《再见了,亲人》、《景阳冈》等课文。课前搜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更轻松了。
2.課堂教学:整合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一个著名教例《只有一个地球》,选了这样两篇课外材料——《地球上空的臭氧层》和《酸雨》,在课堂上进行同步学习。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课内课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结合教学中形成了合力,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样呈现信息,锻炼了学生阅读多种信息、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我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呈现了另一个信息:为学生提供一篇《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的课外材料。学生在阅读两篇同个主题的材料时,就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顺当地归结出了周瑜、诸葛亮等人物丰满的性格特点。
3.课后复习:延伸信息,课文内容带到课外。“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人物典型。学完课文了,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聪明。我说:“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的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我便将《故乡》推荐给了学生,让学生课后回去查找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学生回去以后都积极地去上网找寻资料和《故乡》这篇文章。读完后,对中年闰土的变化以及造成他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讲闰土变了,变傻了,变呆了。也许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难,不过,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带到知识无限的因特网上,这一点我们做到了。课外的世界更精彩,教《火烧赤壁》,便把学生带向三国;教《齐天大圣》,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教《匆匆》时,带学生走近著名作家朱自清;教《猫》时,带学生走向老舍;教学《卢沟桥的狮子》时,带学生走进八年抗战;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带学生走进美国历史上那场毁灭性的灾难……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把学生带向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
信息化阅读的实践,也就是一种“大阅读”观的实践。在语文信息化阅读新方法的实践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深度变化。这一变化,必将培养更多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一定语文素养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