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個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個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同志总结20世纪世界各国政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個不断创新的过程。
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与使命,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的大学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使之成为担负民族兴衰这样重任的人。这也对高校的教育提出了一個重要课题,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将是当代学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 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中国高校本科生教育已经告别以往培养社会高层知识分子和精英的意识,转向培养更为大众化的掌握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学校更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科研和创新则推迟到研究生阶段,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对本科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的薄弱。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对于科研意识的培养和科研能力提高的课程不注重,对于理科生,学生科技创新的灵感和素材多来源于实验室,但就目前教学而言,限于器材或师资,高校往往削减实验课的课时。在课程考核方而,大多数高校课程的设置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相对忽视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很多学校往往只在学生的学年论文或者毕业论文环节中体现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要求,而相对忽视了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与积累。
2 校园文化日益丰富多元,学生自身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高度现代化和快节奏的社会,学生的就业已经不再如前些年那样衣食不愁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今后就业中取得优势,因而在平时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更多的是对专业技能证书、外语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视,对于投入时间多、产出周期长的科研则望而生畏。
3 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在高校对学生的考评和奖励机制中,智育成绩和德育考评是主体,同时适当体现学生的活动能力和科研能力。相对而言,科研要求必须有一定的基础,但并非每個学生都有恒心和毅力从事科研,而且就现在的奖励比例来看,大多数高校科研赛事的奖励比例较低。
4 学生科技创新的经费缺乏,教师指导力度有待加强
一些高校在教师科研方而投入很大,但对于学生的科研投入则相对较少。高校对学生科研的重视是近几年才纳入日程的,很多学校缺少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相应激励制度,教师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科研,却往往在工作量和科研量中得不到相应体现,这就抑制了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积极性与热情。同时,就学校现行学校经费比例来看,科研经费相对于其他活动经费来说所占的比例不高,由于科研的严谨与限制,只能依靠学校的直接投入而不太可能通过赞助与活动来增加经费,这同时也限制了科研的奖励比例。
二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1 更新传统教育观和学习观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2005年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坦诚相告: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教授认为:我们的传统教育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不会思考的受教育者,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而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转变教师、学生的教育观念、学习观念,从以继承为中心转为向未来学习,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这些都在提醒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问题,需要发展和更新。
这种教学模式无法为学生提供进行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的环境,甚至是向学生们传递着不受欢迎的信息,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便是要更新这些传统的教育观念,肯定学生不仅可以被创造,也可以不断自我创造。与此同时,学生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学习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
2 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
教学内容的更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知识是创新的源泉,创新使知识生生不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注重打好学生的知识基础。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知识来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更新。因此,在进行学校教育创新的整体设计中,教学内容要符合不断创新的要求。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内容要有更多的前瞻和主动设计的成分,要真正把学科前沿理论和综合化的知识提供给学生,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知识体系。学科前沿知识是指那些在某一学科领域中,推动高科技发展、引起革命的尖端科学,是在培养学生具备创新能力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知识。其次,要注意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的结构合理配置。如果三個层次在结构上失衡,就会导致创造潜力受阻。
3 开展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主要体现在擅长形象思维和非严谨的、非条理的、发散型的思考,善于在实践中独辟蹊径、突破常规。由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创新思维训练,这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前提。美国在教学过程中就注重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标新立异的能力,使今天的学校不仅是人才的培养库、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是知识的创造源,能力的增长源。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方法,真正实行启发式、研讨式、专题研究式的教学,教师应以更多的精力去组织好各种类型的研讨和实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热情和独立思考的主动性。把学生当做教学过程的主体来看待,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主动获取知识,自主发展求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锻炼和培养他们通过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及直觉思维,去认识和分析问题,以形成敏捷的创新思维。 4 营造“民主”氛围
营造“民主”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保证。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综合性的熏陶,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环境,是创新素质生成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民主”,让教学的过程成为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品质的过程,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不同意见,积极参与讨论,开展百家争鸣,不盲从任何学说、结论,勇于革新,自由思考,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和批评争论的习惯。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错误,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这种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浸润着一种创新個性,对学生起着感染、暗示、熏陶的作用,可以极大地培育其创新精神,锻造其创新能力。
实践表明,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是培养的结果。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承和应用的基础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的基础之中。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的时代特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开展创新思维训练,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自由氛围,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总之,我们正处于一個呼唤创新的年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通过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培养,以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等教育责无旁贷。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种种误区,结合实际,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夏镇平.创造性一发现和发明的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刘献君.人学之治与人学之恩[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46.
[3]柳斌.创新学生培养全书[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2000.
[4]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5]赵卿敏.创新能力培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6]胡亚娟.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8(2):49-50.
[7]伍灵保.加强实验创新培养学生能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9):106
[8]田先华,胡丽芬.论大学创造性思维的分类与培养策略[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2):9.
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与使命,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的大学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使之成为担负民族兴衰这样重任的人。这也对高校的教育提出了一個重要课题,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将是当代学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 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中国高校本科生教育已经告别以往培养社会高层知识分子和精英的意识,转向培养更为大众化的掌握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学校更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科研和创新则推迟到研究生阶段,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对本科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的薄弱。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对于科研意识的培养和科研能力提高的课程不注重,对于理科生,学生科技创新的灵感和素材多来源于实验室,但就目前教学而言,限于器材或师资,高校往往削减实验课的课时。在课程考核方而,大多数高校课程的设置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相对忽视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很多学校往往只在学生的学年论文或者毕业论文环节中体现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要求,而相对忽视了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与积累。
2 校园文化日益丰富多元,学生自身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高度现代化和快节奏的社会,学生的就业已经不再如前些年那样衣食不愁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今后就业中取得优势,因而在平时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更多的是对专业技能证书、外语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视,对于投入时间多、产出周期长的科研则望而生畏。
3 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在高校对学生的考评和奖励机制中,智育成绩和德育考评是主体,同时适当体现学生的活动能力和科研能力。相对而言,科研要求必须有一定的基础,但并非每個学生都有恒心和毅力从事科研,而且就现在的奖励比例来看,大多数高校科研赛事的奖励比例较低。
4 学生科技创新的经费缺乏,教师指导力度有待加强
一些高校在教师科研方而投入很大,但对于学生的科研投入则相对较少。高校对学生科研的重视是近几年才纳入日程的,很多学校缺少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相应激励制度,教师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科研,却往往在工作量和科研量中得不到相应体现,这就抑制了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积极性与热情。同时,就学校现行学校经费比例来看,科研经费相对于其他活动经费来说所占的比例不高,由于科研的严谨与限制,只能依靠学校的直接投入而不太可能通过赞助与活动来增加经费,这同时也限制了科研的奖励比例。
二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1 更新传统教育观和学习观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2005年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坦诚相告: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教授认为:我们的传统教育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不会思考的受教育者,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而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转变教师、学生的教育观念、学习观念,从以继承为中心转为向未来学习,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这些都在提醒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问题,需要发展和更新。
这种教学模式无法为学生提供进行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的环境,甚至是向学生们传递着不受欢迎的信息,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便是要更新这些传统的教育观念,肯定学生不仅可以被创造,也可以不断自我创造。与此同时,学生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学习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
2 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
教学内容的更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知识是创新的源泉,创新使知识生生不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注重打好学生的知识基础。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知识来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更新。因此,在进行学校教育创新的整体设计中,教学内容要符合不断创新的要求。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内容要有更多的前瞻和主动设计的成分,要真正把学科前沿理论和综合化的知识提供给学生,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知识体系。学科前沿知识是指那些在某一学科领域中,推动高科技发展、引起革命的尖端科学,是在培养学生具备创新能力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知识。其次,要注意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的结构合理配置。如果三個层次在结构上失衡,就会导致创造潜力受阻。
3 开展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主要体现在擅长形象思维和非严谨的、非条理的、发散型的思考,善于在实践中独辟蹊径、突破常规。由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创新思维训练,这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前提。美国在教学过程中就注重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标新立异的能力,使今天的学校不仅是人才的培养库、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是知识的创造源,能力的增长源。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方法,真正实行启发式、研讨式、专题研究式的教学,教师应以更多的精力去组织好各种类型的研讨和实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热情和独立思考的主动性。把学生当做教学过程的主体来看待,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主动获取知识,自主发展求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锻炼和培养他们通过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及直觉思维,去认识和分析问题,以形成敏捷的创新思维。 4 营造“民主”氛围
营造“民主”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保证。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综合性的熏陶,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环境,是创新素质生成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民主”,让教学的过程成为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品质的过程,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不同意见,积极参与讨论,开展百家争鸣,不盲从任何学说、结论,勇于革新,自由思考,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和批评争论的习惯。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错误,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这种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浸润着一种创新個性,对学生起着感染、暗示、熏陶的作用,可以极大地培育其创新精神,锻造其创新能力。
实践表明,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是培养的结果。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承和应用的基础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的基础之中。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的时代特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开展创新思维训练,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自由氛围,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总之,我们正处于一個呼唤创新的年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通过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培养,以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等教育责无旁贷。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种种误区,结合实际,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夏镇平.创造性一发现和发明的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刘献君.人学之治与人学之恩[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46.
[3]柳斌.创新学生培养全书[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2000.
[4]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5]赵卿敏.创新能力培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6]胡亚娟.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8(2):49-50.
[7]伍灵保.加强实验创新培养学生能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9):106
[8]田先华,胡丽芬.论大学创造性思维的分类与培养策略[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