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疾巧破银针案

来源 :民间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m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年间的一个冬天,被罢官的辛弃疾被重新启用。皇上将他安排到镇江当知府,他带着家眷经过千辛万苦到了镇江。
  由于在水路中风浪颠簸,一名叫整整的侍妾受到惊吓后,夜间一直不能入眠。眼看她瘦了一圈,夫人范氏焦急万分。整整温柔懂事,善于理家,是范氏最好的助手,因此二人情同姐妹。
  寻医、服药无效后,府衙的幕僚向辛弃疾推荐了一位擅用针灸治病的方郎中。鹤发童颜的方郎中已经七十多岁了。一番望、闻、问、切之后,他手法娴熟地把银针逐一扎进整整的穴位。一开始整整还烦躁不安,没多久她就安静下来了。
  一连针灸了五日,方郎中说一个疗程结束了,若是整整的症状有反复,他到时候再来施针。
  平稳几天后,整整的病又复发了。辛弃疾因救灾没有时间回府,便让来报信的家丁再去请方郎中。
  又忙了十来天,辛弃疾才抽空回了一趟家。范氏看着整整,担心地对辛弃疾说:“夫君,整整针灸已有三个疗程了,可还是反反复复……”辛弃疾揽着范氏的肩,心疼地安慰道:“夫人莫急,好在有方郎中。等救灾的事告一段落后,我再另想法子。”
  一日,辛弃疾乘轿经过城门时,忽见一位守城门的老卒满头大汗、浑身发抖,眼看就要站不住了。辛弃疾急忙下轿把他扶到一旁,并质问守卫班头武二柱,为何要如此苛刻地对待老人家。武二柱有口难言:“辛大人,这陶民虽然年近七十,但小人也不敢有违圣命,擅自让他休息啊!”陶民也气喘吁吁地说:“辛大人,不怨班头,是小的不争气……”话音未落,他便晕了过去。
  辛弃疾一边将陶民扶上官轿和他一并坐着,一边愤懑地训斥着武二柱:“今天我就带他去治病,你大可以去告御状!”武二柱敬重辛弃疾是难得的好官,哪里敢造次,忙不迭地躬身赔罪。
  辛弃疾以前经过城门听陶民与路人说话时,知道他见识不凡,只不过一直都没有机会和他交谈。此刻,辛弃疾看着昏迷的陶民,想不通他一把年纪了,为何皇上还要他守城门?
  回到府衙后不大一会儿,方郎中就被请来了。他进了书房,见头发花白的陶民躺在床上,便明白是辛弃疾的善举,不由感动地说:“辛大人,您能来镇江,真是咱百姓之福!”辛弃疾示意他不用说那些客套话,赶紧施针救人。
  方郎中给陶民把了脉,从针囊里取出一根银针,对着他的人中就扎了下去,陶民马上就痛醒了。当他发现方郎中还要往他的合谷穴扎针时,忽地大叫一声“别扎了”,又立即把人中上的那枚针拔了下来!辛弃疾以为陶民犯了糊涂,便给他解释,说是神医在救他的命。
  陶民眼里闪过一丝怨尤,可怜巴巴地摇着头说:“辛大人,小的、小的从小就怕痛……”他哆嗦着手摸出一点碎银递给方郎中,嗫嚅着问:“这些如果不够的话,我过几天发了饷银再补上……”
  方郎中神色一变,接过碎银叹道:“够了,够了。”辛弃疾见陶民实在不愿针灸,只好叫人把方郎中送出衙门,又去请另外的郎中。
  这次郎中来了之后,陶民没有再抗拒治疗。服过汤药不久,他平稳了许多。
  第二日,陶民醒来后,向辛弃疾道出了自己的身世。
  原来,陶民原本是一名富家子,从小就迷恋种花。后来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幸亏他掌握了不少种花的绝技,才进宫当了一名花吏。在他的打理下,御花园的花开得异常艳丽,皇上極为满意。可惜年老之后,他渐渐体力不支,一次失手打碎了皇上最喜欢的花盆,就被贬到镇江来守城门了。
  陶民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念叨着,辛弃疾也听得泪眼模糊。他想起自己的经历,一股同病相怜的感觉油然而起。
  在府衙调理一段时间后,陶民的病彻底好了。辛弃疾不忍心再让他守城门,便安排他在府里打理花园。陶民怕被朝廷知道后会连累辛弃疾,因此一再推辞,但敌不过辛弃疾的“强硬”态度,只好遵从。
  陶民得知了整整夜间不眠的症状反复发作的事儿,他告诉范氏:“夫人,小的倒有个偏方,若是辛大人愿意配合的话,整整姑娘七日后便可痊愈了。”范氏听后有些诧异,因为他的方法是,这七日别让整整针灸,另外,辛弃疾要连续七日带夫人、整整和孩子们到云台山上去。
  辛弃疾虽然觉得有些奇怪,但好在灾民的安置事务已经进入尾声,暂时有点儿闲暇,为了家人,他愿意一试。
  次日一大早,陶民将一张路线图交给了辛弃疾,路线图的终点是云台山上的一片梅林。辛弃疾听闻过那里的梅花十分奇特。它们生长在山上的冷坞之中,不畏寒湿,花朵洁白芬芳,而且花期与众不同,是在春末夏初。如今,正是开得灿烂的季节,这次正好可以带家人一起去观赏。
  很快,辛弃疾就带着家眷出发了。放眼望去,云台山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山间的鸟鸣声此起彼伏,悠扬婉转。看着孩子们兴奋的样子,夫妇二人也非常开心。
  照着路线图的指示,一家人很快就置身于一片清香四溢的梅林之中。层层叠叠的梅花就是一片香雪海,喜煞众人,大家忍不住嬉戏起来。十七岁的整整好奇地望着满山的梅花,不愿再被旁人扶着。她开心极了,也跟着少爷们小跑起来。
  当晚回府后,整整睡得特别安稳。
  第二日一早,辛弃疾问陶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陶民神秘地说:“七日后,您就明白了。”辛弃疾不好再追问,只好带着家人继续爬山。果真,一连六日,整整夜里都睡得很香。而他们一家,也和住在梅林中的人们熟悉起来。
  到了第七日,就在辛弃疾一家快下山的时候,迎面走来了武二柱。辛弃疾很好奇,问他来这里做什么?武二柱长长地叹了口气,说出了上山的原因。辛弃疾一听,顿觉悚然。
  一年前,武二柱的妻子有了心悸的症状,找方郎中针灸后,确实有很大的好转。可是,每次停针后不几日,又会复发。如此周而复始,经过一年的时间,不菲的诊疗费使武二柱家徒四壁。陶民知道后,给他出主意,让他们一家到山上的梅林中住一阵。没想到,两个月过去,他妻子竟痊愈了。   在回家的路上,辛弃疾将前前后后的事情联系起来,做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当天傍晚,辛弃疾大呼头痛,范氏急忙差人去请方郎中。
  方郎中进了卧房,诊断之后说道:“辛大人一定是体内起了热毒。”接着,他又熟练地拿出银针,在辛弃疾的印堂穴上施了针。但很快,他就感到了异样———一股神奇的力量通过银针,顶得他的手指一阵刺痛,紧接着,又顶向了他的心脏!
  方郎中好不容易才松开手,晃了晃头,又取出第二根银针,朝辛弃疾的百会穴刺去。没想到,针尖刚扎进去,一股更强烈的力量又顶着他。他想松开捏针的手指,却怎么也松不开……终于,他感到心脏已经无法承受,大叫一声后,浑身筛糠似的跪地求饶:“大人,我知错了,您放过我吧!”范氏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吓呆了。辛弃疾敏捷地翻身落地,拔掉了头上的两根银针,揶揄地看着方郎中。
  公堂上,方郎中把一切都招了出来。
  原来,方郎中跟一位高人学习了一手针灸术,一根银针被他运用得出神入化。可他心术不正,在给病人施针的时候,故意调整银针的深度和入肉的角度。这样病人很快就会好转,但又隔三岔五地复发,继续花钱找他针灸。他担心这个方法用久了会有人怀疑,所以在一个地方行医的时间不会超过一年。可惜,他这次遇到了陶民和辛弃疾。
  深谙花事的陶民早就知道,每种花都有不同的药用价值。当他听说武二柱的妻子和辛弃疾的侍妾所患的病症后,立即就想到了云台山上的梅林,因为这里的梅花最主要的功效就是安心和祛毒。武妻的心悸以及整整的失眠症状,都是需要安下心来才会痊愈的病。因此,陶民才会叫武二柱搬到山上住一阵,叫整整连续七日住在梅林。其实,这就是让她们接受梅花香气的治疗。
  陶民心善,每当得知有人因为方郎中的“治疗”被弄得倾家荡产时,便建议他们到梅林中去生活一段时间。他之所以叫辛弃疾带着全家一起上山,也是心疼辛弃疾为了民生操劳过度,想借此机会让他享受享受天伦之乐罢了。
  陶民说,他原本不知道方郎中的歹毒心肠,只是发现他为很多病人针灸后,很少有完全康复的,猜测其目的是为了骗钱,因此对方郎中万分反感。所以在方郎中给他施针的时候,他的反应才会那么强烈。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将所有的细节串在一起之后,知道了方郎中的用意。辛弃疾练过一种“顶针功”,在接受针灸时发功,迫使方郎中说出了实情。
  狱中的方郎中悔恨不已,如果不是忘了学医时的初心,又怎么会走上这条不归路呢?
  念方郎中年事已高,辛弃疾决定特事特办:一方面让方郎中把那些不义之财退给患者;另一方面,让方郎中继续为患者针灸,直到他们痊愈,他才可重获自由。
  可是,待患者都康复后,狱卒却发现方郎中用一条腰带上了吊,幸亏发现及时,救下了他。见此情形,辛弃疾便把陶民请到了狱中。
  陶民见到铁门内万念俱灰的方郎中,二人顿时哽咽了。少顷,他难以置信地问辛弃疾:“大人,您、您是怎么知道我们之间的关系的?”
  辛弃疾笑道:“你们见面时那微妙的表情,以及你们相似的轮廓,我都看在眼里。所以……”陶民和方郎中这才知道,是辛弃疾宅心仁厚,用陶民的功,抵了方郎中的过,因此才会网开一面,留下方郎中的性命。
  牢门打开后,陶民冲进去搂着方郎中抽泣道:“哥,我们都好好活着吧……”
  原来,方郎中正是陶民的亲哥哥。当年因为他输光了家业,爹娘因此丧命,才使走投无路的陶民进宫当了花吏。他隐姓埋名去学医,后来又四处寻找弟弟。他想存下丰厚的财产和弟弟一同享用,以弥补这些年对弟弟的亏欠。直到去年,他才找到在镇江看守城门的陶民。但陶民不肯原諒他,他便开了医馆留下来。
  如今,见这对失散多年的兄弟冰释前嫌,辛弃疾心中五味杂陈。
  浪子回头金不换,方郎中出狱后在医馆免费义诊,人们纷纷称赞他的德行。随着灾民得到妥善安置,大家渡过了难关,民心逐渐稳定,生活渐渐恢复了常态。镇江的天更蓝,水更美了……
其他文献
老胡杀猪卖肉,长得五大三粗,虽然年逾花甲,体格却好得不得了,半撇猪肉,一只胳膊就能夹起来。  但老胡却忌怕一个人,就是隔壁的老李。  老李和他年龄相当,无论是个头还是体形都比他小一号。虽然老李长得小,却会功夫。最关键的是,两个人从年轻时就是对头,到现在还彼此看不上。  这事还得从三十年前说起。  那时老胡刚杀猪卖肉,由于整天手里攥着刀子,人长得又高又大,在村里谁也瞧不起。老李那时是附近武术队的教练
期刊
松树村因进村的路旁有棵百年松树而得名。松树的一条伸向路面的粗壮树丫上,拴着一条粗粗的绳子,绳头离地面有一米多高。碰上下大雨,从山坡上会流下一股水,从松树下的低洼处横穿路面,汇成一条小河。小河不宽,但成年男人迈大步也跨不过去。为了不弄湿鞋袜,过路人都选择抓住绳子荡过去——这就是绳子挂在这棵大树上的原因。日子久了,大伙给这条绳子取了个浪漫的名字荡桥。  村里人习惯了“荡桥”的用法,绳子定期有人更换,从
期刊
刘森扶贫驻村,任村第一书记。这天早上,他在村委会正睡得香,突然被外面的吵架声吵醒了。才五点多,可吵架的声音不断传过来,他只好起床了。细听吵架声中有个声音很耳熟,是村主任老马,刘森朝老马家走去。  老马家就在村委会隔壁,此刻正吵得不可开交。对方是村里有名的泼辣女子,叫秀花,操着大嗓门嚷道:“管天管地管我家头上了,你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刘森急忙上前劝开,秀花这才骂骂咧咧地走了。刘森问老马是怎么回
期刊
旧社会,因父母嫌贫爱富或门不当户不对棒打鸳鸯的事屡见不鲜,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再发生这样的事可就有点稀奇了。不过,最近还真出了这档子事。  川东市往东二十里有个江口乡,北边有个村叫金山村。可惜名为金山,却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村民金富贵凭着他一手高超的木工手艺,这几年走东串西,给人家即将出嫁的女儿打造精美的木质嫁妆,率先脱贫,过上了小康生活。  这金富贵不仅手艺好,脑子也灵光,精于盘算,村里人称他
期刊
从前,德州城里有一家百年老饭庄,掌柜的姓冯,名金诚。他的冯记饭庄装潢称不上豪华,可店里每天顾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这天,冯掌柜正招待店里的客人,跑堂的急匆匆跑来说有个乞丐在店门口晕倒了!冯掌柜忙来到店门口一看,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小伙子一动不动地歪倒在地上。冯掌柜上前喊道:“小兄弟快醒醒,你这是怎么了?”  此时,知府许大人正在店里用餐,听闻有人晕倒了也出来看个究竟。  小伙缓缓睁开了眼睛,双手
期刊
一  许大槐是个樵夫,三十开外的年纪,娶妻冯氏。他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他娘在门口那棵大槐树下生的他,所以他爹就随口起了这个名字,起个贱名,好养活。  这天,许大槐打柴回来,正在大槐树下休息,忽听得一阵脚步响,抬头一看,只见跌跌撞撞地奔过来一位老人,脸色灰白,眼神迷离,神情十分痛苦,口中虚弱地叫道:“救我!救我!”老人说着一口外地口音。  许大槐吓了一跳,正要迎上去,老人眼一翻,“扑通”一声摔倒
期刊
刘伟的父亲关节不好,一到阴雨天就腿疼得厉害。最近,刘伟听说国外有种治疗关节病的药特别管用,于是托自己在美国留学的大学同学帮忙买一下。同学爽快地答应了,不几天就通过国际快递把药寄到了刘伟的工作单位。  进口药来之不易,刘伟打算亲手给父亲送去。好不容易等到周末,刘伟一大早就来到了长途汽车站。车站里人山人海,好多人都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刘伟把背包解下来背在胸前,像宝贝似的一刻也不敢离手,到了安检口,才把
期刊
新的一年,万象更新。我们将继续和您一起畅游山海,寻梦神话。《山海经》的“山经”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细心的朋友或许会发现,“山经”的顺序是南西北东,和我们常说的东南西北不太一样。  今天要说的,就是南山经的青丘九尾狐。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九尾狐是有九条尾巴的狐狸,它的每条尾巴都有不一样的法力。据说,当一只狐狸活了超过一千年,它就会变成九尾狐。  《山海经南山经》云:“青丘之
期刊
宋彤一身便衣,去龙湾县任知县,过河时船家要五钱银子。他与船家攀谈,才知道这条河叫龙湾河,岸上的村庄叫龙湾村,在龙湾县境内。他心想船家若知道自己就是新来的知县,一定不会收钱的。  正想着,又有人上船,船家卻只要两钱银子。宋彤纳闷地问船家,船家笑着告诉他,黄老爷交代,对当官的要多收些。听了此话,宋彤不由问道:“你怎么看出我是当官的?”船家说,看他走路说话斯斯文文,再加上黄老爷交代,今天宋知县上任,这里
期刊
金一星拄着拐杖下了公交车,刚走出站台,顷刻间乌云密布,雷声大作,下起了瓢泼大雨。  金一星急忙到沿街商铺的屋檐下躲雨。这夏季的天真是说变就变,刚刚还青天白日,一下子就水流成河了。他心想,现在要是有顶雨伞该有多好。  大约二十分钟过去了,大雨没有半点止住的迹象,金一星凝视着迷蒙的大雨,忽然感叹这大自然的不可抗拒。  又过了半个多小时,雨还是没有停的意思,金一星开始有点焦躁,一个人站在屋檐下显得十分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