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能过剩
2006年宏观经济政策将保持中性,完全可以使经济在稳定增长的平台上继续发展,问题在于,产能全面过剩的出现和由此引发的通货紧缩风险加剧。
到目前为止,无法确定2006年是否能够有效避免通货紧缩的出现。从统计数据来看,各种物价水平基本处于下降通道。特别是2004年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钢铁业,它们价格水平的下降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的关键因素;如不引起足够重视,很可能会成为2006年发生通货紧缩的重要诱因。此外,由于2004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局部过热,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直接推动了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实际上,这些行业完全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由2004年的过热行业转化为新一轮的过剩行业。
为防止我国经济反复出现过热或者过剩式的大起大落,最为关键的措施就是加快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微观个体对价格信号的灵敏度,而政府只应在投资经营活动中起引导作用。
着手解决外资超国民待遇
就2006年的财政税收政策而言,关键是如何沿着公共财政的思路继续完善我国财税体制,推进各项改革。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和法制性四大特征,而从目前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来看,由于对外资企业实行超国民待遇,与公共财政的公平性原则明显相悖,而且也带来严重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贸易摩擦。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加快内外资企业税率并轨步伐。
把握信贷监管尺度
2005年货币和信贷增幅出现了明显差异,前者增长超过后者4个百分点左右,这主要与今年净出口增幅明显扩大相关。由于明年净出口增幅完全可能减缓,相信货币和信贷增长之间的缺口也会逐渐合拢。但是,上述现象容易引起错觉,即两者之间的增幅反差会使我们认为监管当局对信贷控制过严。实际上,监管部门对银行资金的监管早已不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直接信贷管制,而是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进行资本充足率监管,保证银行贷款发生损失时不致发生清偿风险。因此,货币信贷增幅不宜设定过高。
提高农民收入
就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而言,政府和学界已经有非常清晰的轮廓。关键在于加快推进城市化,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同时又不至造成过大的社会矛盾。当然,城市化只是一种长期政策,为了防止城乡差异进一步扩大,我们也需要短期政策,即对农村给予适当补贴。
引导房地产业发展
由城市化带来的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很可能会在未来10年甚至20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房地产业的发展也必然拉动上游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进而拉动更上游煤炭、电力、石油、交通等行业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说,房地产业的好坏也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可以预见,既然城市化和房地产业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生活的长期主题,2006年宏观调控就应继续关注房价及相关行业,使它们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
加快银行和资本市场改革
对于2006年的银行业改革来说,最为关键的是要坚定信念、澄清认识,防止改革出现回潮。目前我国银行业资产占整个金融业资产90%以上,“一业独大”的现象非常明显,以致广义货币M2/GDP比例已经达到200%左右。大量风险积聚在银行业,这不利于我国的金融稳定。
因此,2006年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债券市场发展,尽快修改现有《债券管理条例》,另外一方面也要在政策试验的基础上,尽快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正像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一样,股权分置久拖不决只会使问题变得更糟,而且由于股票价格极易受到市场信心和预期影响,渐进式的改革方案显然很难成功。而在短期之内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这不仅需要证监会和国资委的胆识,而且对国家高层也是一种考验。
用好国家外汇储备
由于贸易摩擦、2005年净出口基数较大等原因,2006年继续产生如此巨大的贸易盈余的可能性已经很低,因此必须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扩大内需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原则。但是,由于外汇储备的大量激增,我国中长期将面临着一个如何用好外汇储备的问题。
为了使外汇资金平稳流出,我国可以考虑建立“外汇储备投资基金委员会”,并在法律允许或授权的框架下合理使用。基金的用途决不应拘泥于购买美国国债的传统老路,可以选择在价格适宜的时机,购进石油等自然资源作为国家战略储备;可以用于购买国内难以获得的技术、设备,并且用于国内人才的海外培训;可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等领域,以较低的风险换取较高的回报。
2006年宏观经济政策将保持中性,完全可以使经济在稳定增长的平台上继续发展,问题在于,产能全面过剩的出现和由此引发的通货紧缩风险加剧。
到目前为止,无法确定2006年是否能够有效避免通货紧缩的出现。从统计数据来看,各种物价水平基本处于下降通道。特别是2004年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钢铁业,它们价格水平的下降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的关键因素;如不引起足够重视,很可能会成为2006年发生通货紧缩的重要诱因。此外,由于2004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局部过热,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直接推动了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实际上,这些行业完全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由2004年的过热行业转化为新一轮的过剩行业。
为防止我国经济反复出现过热或者过剩式的大起大落,最为关键的措施就是加快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微观个体对价格信号的灵敏度,而政府只应在投资经营活动中起引导作用。
着手解决外资超国民待遇
就2006年的财政税收政策而言,关键是如何沿着公共财政的思路继续完善我国财税体制,推进各项改革。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和法制性四大特征,而从目前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来看,由于对外资企业实行超国民待遇,与公共财政的公平性原则明显相悖,而且也带来严重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贸易摩擦。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加快内外资企业税率并轨步伐。
把握信贷监管尺度
2005年货币和信贷增幅出现了明显差异,前者增长超过后者4个百分点左右,这主要与今年净出口增幅明显扩大相关。由于明年净出口增幅完全可能减缓,相信货币和信贷增长之间的缺口也会逐渐合拢。但是,上述现象容易引起错觉,即两者之间的增幅反差会使我们认为监管当局对信贷控制过严。实际上,监管部门对银行资金的监管早已不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直接信贷管制,而是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进行资本充足率监管,保证银行贷款发生损失时不致发生清偿风险。因此,货币信贷增幅不宜设定过高。
提高农民收入
就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而言,政府和学界已经有非常清晰的轮廓。关键在于加快推进城市化,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同时又不至造成过大的社会矛盾。当然,城市化只是一种长期政策,为了防止城乡差异进一步扩大,我们也需要短期政策,即对农村给予适当补贴。
引导房地产业发展
由城市化带来的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很可能会在未来10年甚至20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房地产业的发展也必然拉动上游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进而拉动更上游煤炭、电力、石油、交通等行业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说,房地产业的好坏也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可以预见,既然城市化和房地产业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生活的长期主题,2006年宏观调控就应继续关注房价及相关行业,使它们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
加快银行和资本市场改革
对于2006年的银行业改革来说,最为关键的是要坚定信念、澄清认识,防止改革出现回潮。目前我国银行业资产占整个金融业资产90%以上,“一业独大”的现象非常明显,以致广义货币M2/GDP比例已经达到200%左右。大量风险积聚在银行业,这不利于我国的金融稳定。
因此,2006年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债券市场发展,尽快修改现有《债券管理条例》,另外一方面也要在政策试验的基础上,尽快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正像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一样,股权分置久拖不决只会使问题变得更糟,而且由于股票价格极易受到市场信心和预期影响,渐进式的改革方案显然很难成功。而在短期之内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这不仅需要证监会和国资委的胆识,而且对国家高层也是一种考验。
用好国家外汇储备
由于贸易摩擦、2005年净出口基数较大等原因,2006年继续产生如此巨大的贸易盈余的可能性已经很低,因此必须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扩大内需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原则。但是,由于外汇储备的大量激增,我国中长期将面临着一个如何用好外汇储备的问题。
为了使外汇资金平稳流出,我国可以考虑建立“外汇储备投资基金委员会”,并在法律允许或授权的框架下合理使用。基金的用途决不应拘泥于购买美国国债的传统老路,可以选择在价格适宜的时机,购进石油等自然资源作为国家战略储备;可以用于购买国内难以获得的技术、设备,并且用于国内人才的海外培训;可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等领域,以较低的风险换取较高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