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会知道你的寂寞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1987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一个群,只有三个人。
   我们并不是有特别多投机话的朋友,但偏偏就建了一个群。
   每个人都有很多群。因为公司一个新项目,有一天我被拉进了十几个群,终于意识到微信就像金角大王的瓶子,人生、灵魂、时间统统被吸进去。
   我对群没恶意,群对我也没恶意。惯用的做法是屏蔽群消息,不然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看手机。有人问如果错过重要的消息怎么办,我的感觉是——如果一个消息能错过你而进行,表示你并不重要。如果一个消息需要等你回应,你不回应,一定会有同事给你打电话告诉你。工作群只是一个告诉大家“我在”的工具。
   不过,我写的并不是工作群,而是各种各样的群。我打开手机,发现了好多遗忘在记忆中的群,大家都在,只是再也没有人说过话。我也很清楚,如果有人说起当年的一些往事,大家又会迅速地活络起来。
   六年前,有个同事要出国,我们为他建了一个群,约他想要约的人。这位同事一直心心念念想吃一顿胡同烤串,为了满足他,有同事五点半就去占位,拍了一张照片——胡同里拼了一条长桌,十几张小凳子围绕着,一个人都没有。等人到齐了,吃得开心了,喝得也尽兴了,大家又拍了一张合影,热热闹闹。两张照片一前一后被发到群里,我把两张照片存在了手机里,一直没删。
   我喜欢从冷清到团聚,从空无一人到为了一个人满堂欢喜。我想留着这两张照片,有一天重发进群里。也许很多人的群聊天记录被删除了,但我把照片发进来,所有人都会觉得幸福吧?
   来北京十几年,认识了一些善良又努力、爱好写作的朋友,平日大家也很少见面,所以和这十位左右的朋友建了群。这个群一年只有一段时间会亮起来,其间也有一两位慢慢地淡了,然后谁也不好意思踢人出去,就建了另外的群。当你发现你和某个人淡了,可能会很懊恼,但也不必,因为在你没有想起时就已经淡了,这没有影响到你的生活。你会懊恼,也许只是因为你埋怨自己没有把一些事情照顾周全罢了。
   只有一个群是例外,是我给父母还有三个朋友父母建的群。
   四家人在群里,四个孩子在其他的群都不是话痨,也不是什么话都要接,但是在这个群里,任何父母说的话,我们都要聊下去。问我们平时节日在干吗,我们都要装作很快乐的样子。发一些谣言,我们也不能很直接地说是假的,还要一起探讨,要搜索,不然会让父母觉得受伤了。而是要说发这个新闻的媒体也好,作者也好,他們老是骗人,不要相信他们。然后就举一些例子,让他们觉得作者不太好的时候,再说这个消息是假的。
   这个群很快乐,与其他群的快乐不太一样。别的群发红包,发小了,就会有人说怎么发那么小。但是在这个父母群,哪怕你发一块钱让大家抢一毛,爸爸妈妈都很开心,然后都会说谢谢儿子带来的好运气。
   六人小组,五人小组,四人小组……都挺好。年纪渐长之后,谁也不想每天腻在一起,甚至会让同龄人觉得“你那么黏,为什么不去谈个恋爱?为啥天天找我”。但人内心终究是希望找到同类的,所以建一个小群,有几个类似的朋友,心里也会觉得“真好,我还有他们在”。
  就像我那个三人群。
   看见很感动的电影也好,真人秀也好,第一时间都会发到那个群里,也不用艾特谁,直接发“啊啊啊啊啊啊,哭死我了,《Super Band》真的好好看啊”。然后剩下两个人一定会说:“啊啊啊啊啊,我正准备看!”这个群里的聊天没有逻辑,但说什么都有人懂。心情扔进去,总有回馈,不必在意对方的感受,只需要表达自己就好,让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并不是一个怪胎。
   后来,三个人在同一个城市相遇了,面对面坐着,也没啥可说的,就聊了聊最近想看的东西。回到家就各自看起来,看到厉害的地方又发出了“啊啊啊啊啊,也太好看了吧”的哀号。
   人们会把不同的自己藏在不同的微信群,会修改群的备注。当城市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忙,相见越来越少,群里有时艾特我的信息亮起时,无论是不是群主艾特所有人,我都会有种莫名的存在感。
   虽然我从不承认自己寂寞,但手机总会知道我点击消息的速度有多快。
   在微信里输入一个好朋友的名字,你会找到和这个朋友所有相关的群,每个群的建立都有一个故事。这个朋友和你在一起的群越多,证明你们认识的共同好友就越多,以及你俩越有可能是相互照顾情绪的朋友,所以在群里即便你不回消息,对方也能代替你顶上,所以你习惯了和这个人在一起。不信的话,你可以试试。
  我随便选了三个好朋友,一个和我有十个共同群,一个和我有三十个共同群!我想:天哪,我和他关系那么好吗?当我输入第三个朋友的名字时,发现我和他有一百一十个共同群!
   这些群什么功能都有,买保险、生日聚会、某次餐厅的相聚、某次旅行,还有一些现在都不明白的群名“中央戏精学院群”“给你们一个鄙视胖子的机会群”“湘南杯调酒大赛之泰国传奇群”……最后这个我看了一下名单,想起来了:我和老家的朋友们一起去泰国玩,遇见了两个很会调酒的北京朋友,于是我们就自己买了酒在酒店的房间里比赛调酒,听音乐聊天……那晚之后,大家就成了好朋友,每年都约着去各自的老家玩儿。
   微信群真是一个储藏了美好记忆的地方。
  莫西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一个人就一个人》
其他文献
我們知道,小说中,特别是玄幻小说中,经常会出现许多上古奇兽,很多都是出自《山海经》。根据《山海经》的描述绘出的这些奇兽概念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看看和你想象中的差距有多大。
大學退学贴吧,40万帖子,4万粉丝关注,每天都有更新。  这里,出现频次最高的词语分别是“求助”“分享”和“羡慕”。  有人发帖,是希望得到帮助,咨询过来人,自己的处境应不应该退学重考;有人分享自己成功退学的经历,并实时更新复读进展;更多的人,还没有下定决心,只能在经验帖下跟着一连串的“羡慕”。  去年,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大三年级退学的杜青云,二战高考,取得了湖南省理科状元的桂冠。他在豆瓣上分
妈妈的脸映在夕阳下,头枕着你的膝盖。你静静端详着妈妈的脸,仿佛在凝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妈妈头疼了?疼得哭不出来?曾几何时,她的黑眼睛又圆又亮,猶如即将生产牛犊的母牛,如今却藏进深深的皱纹里,越来越小了。红晕消失的厚嘴唇不仅干燥,还起了泡。你竟不知道妈妈因为姨妈之死而头疼欲裂,欲哭无泪。你抬起孤零零垂落在平板床上的妈妈的胳膊,放在腹部,呆呆地凝望着她操劳终生的手背上渐渐蔓延的老年斑。你心里想,从今往
很多人喜歡强调独立思考。我觉得,绝大多数时候,独立思考是不太可能的,也没有必要。  什么叫独立思考?完全不借助别人的思考,只靠自己思考,叫独立思考。  这样,能思考出来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吗?如果借助了别人的思考,利用了别人提供的价值,参考了别人的意见,又声称是“独立”思考,恐怕有掠美的嫌疑,离剽窃也就不远了吧。  牛顿要思考,也得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离开巨人,牛顿的思考都没有意义,我们怎么能独立思考?
前不久,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有趣的新闻调查报道。当对被调查的父母提出“想成为什么样的父母”的问题时,有70%以上的父母回答“要成为跟孩子像朋友一样的父母”,而“想成为受孩子尊重的父母”的极少。由此可见,大部分父母都想跟孩子形成平等的关系,但这仅仅是父母的心愿而已,并没有变成实际行動。   下面介绍大部分父母在与孩子对话时都存有的偏见。你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偏见呢?希望所有的父母能够认真地反思自己。偏见
我对下雪有一种極为复杂的情感。洁白的雪地多么美啊,谁不喜欢下雪?可是,我却深深地恐惧,惧怕飘飘下落的雪花。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校办工厂,如果下雪了,说不定一抬头,就会看到父亲在外边躬腰扫雪。这时我的心就会猛地一坠,然后是沉沉的痛。这是当时的一条规定:只要下雪了,父亲必须出门,为矿区和村路扫雪。哪怕大雪还在下着,他这个永远的扫雪人也要赶紧携帚出门。大雪下啊下啊,好像成吨的雪粉都是为父亲准备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说,到了夜晚,人们彼此都看不清楚,只有通过自报己名来进行区分,从而方便交际。可见,要相互交往,作为个体称呼的“名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如何取一个新颖别致又有内涵的名字,一直都是个难题。  在2月8号公安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中“梓、子、宇、辰”等成为高频字,出现大量的重名。此外,一些可可爱
一  毕业季的夏天,我拿着学士学位,在偌大的青岛,却找不到任何专业对口的工作。  为了留在城市,我们几个同学合租,每天发传单一样,四处散发自己的简历。房子是没有暖气的老式筒子楼,摆着八张双层床。怕人多做饭不安全,房东停掉了煤气,在厨房另加了两张床;衣服晒在房间里一周没干,还长了毛。  我的专业是食品卫生与安全科学。高考时,老师说:“食品卫生与安全,未来会是就业前景非常好的专业。”毕业后,我们才知道
唐宪宗初年,为寻访治国方略,開辟言路,采纳谏言,每当遇到军国大事,宪宗必定要与翰林学士商量。白居易、李绛当时都是翰林学士。   白居易有一次由于在议论事情的时候说了一句“陛下错了”,宪宗面色庄重严肃地停止了谈话,暗中将翰林学士李绛召来,告诉他说:“白居易这个小臣出言不逊,必须让他退出翰林院。”李绛说:“陛下能够容纳直率的进言,所以群臣才敢竭尽诚心,不作隐瞒。白居易的话虽然有欠思考,但本意是要进献
在我珍藏的波兰版的《肖邦全集》的扉页里,印着一双修长纤细、令人动容的手——那是肖邦的手。就是这双手,流注出多少醉人的旋律,又演绎出多少变化万千的“音乐魔方”;手啊手——钢琴家的代号和骄傲!  不知从哪天起,我突然注意起钢琴家的脚来。因为在他们出台时,必先举足由幕后走到琴前;而这几步路,可真谓“寸步难行”啊!他们有的如万里长征,步履艰难;有的则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还有的活像是小脚女人赶集——急急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