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相关证券机构人士关于央行入市购买A股股票的言论引起市场极大的关注。但随后不久,央行有关人士否认了这种可能性。
不过,从可行性来看,银行资金入市购买股票,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几乎是从建立伊始,A股市场就一直面临资金紧缺的大问题。这么多年来,国企资金、保险资金的入市通道已经完全打开,外资进入A股的通道也越来越丰富,除了QFII、RQFII,近年又開通了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的开通也已提上议事日程。因此,虽然直到今天,A股名义上仍然只能允许中国境内(不包括台港澳地区)居民购买人民币股票,但实际上早已融入国际市场体系,境外人士购买A股已经基本上不存在阻碍,可以说是一种国际股票了。
但是,尽管如此,A股行情仍然难以让人乐观。国际金融危机爆发10年来,美国股市已经走出了“十年大牛市”,A股却依然不见起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些新资金开通渠道规模并不大,国企由于自有资金不充足,入市能力有限,保险资金入市在遭遇“宝万风波”以后已经态度消极;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的新变化,外资购买A股的兴趣并不是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有像银行这样的“资金大户”进入A股市场,将对A股构成重大利好。
央行作为金融市场管理机构,虽然拥有巨量的准备金,但它所拥有的资金是基础货币,一般不能随便动用。因此,即使国际上有日本央行入市的例证,但对中国来说,这是一种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但除此之外,各大商业银行的资金能否入市,则是一个可供讨论的有趣话题。
银行资金入市,在A股市场历史上其实有过先例。1996年,沪深两地政府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超越对方,都策动地方银行集中资金,分别给属于地方管理的一些证券公司融资炒作本地龙头股,引发了当时一波几乎贯穿全年的牛市行情。
但是,这种将银行资金直接用于炒股的做法违反了国家法律,两地证券公司炒作本地龙头股的过程中又掺杂了大量内幕交易行为,最终引起中央的严厉调控。最后,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深圳发展银行和申银万国、海通、广发等几家大型券商的负责人都受到了撤职、市场禁入等严厉处分。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地方的银行向机构发放信贷用于炒股,都受到了严肃处理。
银行资金入市炒股,在我国一直是碰不得的一根红线。经历此次风波,A股市场的管理结构由此改变,沪深两家交易所由地方管理改为由证监会管理,银行入市炒股的闸门被牢牢掐紧。
就目前来说,银行资金买A股,最直接的是与我国的《银行法》和《证券法》都产生了冲突。但是,这并不是最根本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我们对法律的认识也会深化,对一些不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法律条文进行修改,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有人认为,银行资金入市与银行的职能不一致。但是,在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完成以后,除了担负管理职责的央行和政策性银行,我国的银行都已经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一个特点就是自己决定经营目标,自负盈亏。因此,从法理上来探讨的话,是没有理由阻止商业银行从事购买股票这种投资活动的。这类似保险资金入市,保险公司的业务是开展保险业务,它本身也没有从事股票投资的职能,但法律之所以还是允许它入市买卖股票,就是基于保险公司是一种商业机构而作出的决策。
还有人担心,股票投资是一种风险极大的投资,特别是一旦银行资金入市遭遇熊市,大量银行资金套牢,不仅会损害储户利益,还会损害到社会经济安全。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仿照对保险资金入市的管理模式,只要对银行资金入市的比例等作出明确限制,就不会影响到储户资产的安全。再者,银行资金入市通常都是中长期投资,短时间的套牢、亏损等对其并不会产生多少影响。
作为商业银行的“自选动作”,银行资金入市直接参与市场博弈,不背负救市等责任,但它们给A股行情带来的动能则是巨大的。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也多了一条盈利渠道,有助于改变业务单一化的问题。
当然,银行资金入市虽然对A股有积极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A股的现状,更不可能解决掉A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于A股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制度改革,短期来说,必须坚决改变利用股市为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功利性目标,结束高速扩容。否则,再多的新增资金进场也是无济于事,因为它很快就会被不断扩容的市场所吞没。
不过,从可行性来看,银行资金入市购买股票,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A股有过银行资金入市的先例
几乎是从建立伊始,A股市场就一直面临资金紧缺的大问题。这么多年来,国企资金、保险资金的入市通道已经完全打开,外资进入A股的通道也越来越丰富,除了QFII、RQFII,近年又開通了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的开通也已提上议事日程。因此,虽然直到今天,A股名义上仍然只能允许中国境内(不包括台港澳地区)居民购买人民币股票,但实际上早已融入国际市场体系,境外人士购买A股已经基本上不存在阻碍,可以说是一种国际股票了。
但是,尽管如此,A股行情仍然难以让人乐观。国际金融危机爆发10年来,美国股市已经走出了“十年大牛市”,A股却依然不见起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些新资金开通渠道规模并不大,国企由于自有资金不充足,入市能力有限,保险资金入市在遭遇“宝万风波”以后已经态度消极;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的新变化,外资购买A股的兴趣并不是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有像银行这样的“资金大户”进入A股市场,将对A股构成重大利好。
央行作为金融市场管理机构,虽然拥有巨量的准备金,但它所拥有的资金是基础货币,一般不能随便动用。因此,即使国际上有日本央行入市的例证,但对中国来说,这是一种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但除此之外,各大商业银行的资金能否入市,则是一个可供讨论的有趣话题。
银行资金入市,在A股市场历史上其实有过先例。1996年,沪深两地政府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超越对方,都策动地方银行集中资金,分别给属于地方管理的一些证券公司融资炒作本地龙头股,引发了当时一波几乎贯穿全年的牛市行情。
但是,这种将银行资金直接用于炒股的做法违反了国家法律,两地证券公司炒作本地龙头股的过程中又掺杂了大量内幕交易行为,最终引起中央的严厉调控。最后,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深圳发展银行和申银万国、海通、广发等几家大型券商的负责人都受到了撤职、市场禁入等严厉处分。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地方的银行向机构发放信贷用于炒股,都受到了严肃处理。
银行资金入市炒股,在我国一直是碰不得的一根红线。经历此次风波,A股市场的管理结构由此改变,沪深两家交易所由地方管理改为由证监会管理,银行入市炒股的闸门被牢牢掐紧。
银行资金入市有正面意义
就目前来说,银行资金买A股,最直接的是与我国的《银行法》和《证券法》都产生了冲突。但是,这并不是最根本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我们对法律的认识也会深化,对一些不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法律条文进行修改,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有人认为,银行资金入市与银行的职能不一致。但是,在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完成以后,除了担负管理职责的央行和政策性银行,我国的银行都已经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一个特点就是自己决定经营目标,自负盈亏。因此,从法理上来探讨的话,是没有理由阻止商业银行从事购买股票这种投资活动的。这类似保险资金入市,保险公司的业务是开展保险业务,它本身也没有从事股票投资的职能,但法律之所以还是允许它入市买卖股票,就是基于保险公司是一种商业机构而作出的决策。
还有人担心,股票投资是一种风险极大的投资,特别是一旦银行资金入市遭遇熊市,大量银行资金套牢,不仅会损害储户利益,还会损害到社会经济安全。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仿照对保险资金入市的管理模式,只要对银行资金入市的比例等作出明确限制,就不会影响到储户资产的安全。再者,银行资金入市通常都是中长期投资,短时间的套牢、亏损等对其并不会产生多少影响。
作为商业银行的“自选动作”,银行资金入市直接参与市场博弈,不背负救市等责任,但它们给A股行情带来的动能则是巨大的。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也多了一条盈利渠道,有助于改变业务单一化的问题。
当然,银行资金入市虽然对A股有积极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A股的现状,更不可能解决掉A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于A股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制度改革,短期来说,必须坚决改变利用股市为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功利性目标,结束高速扩容。否则,再多的新增资金进场也是无济于事,因为它很快就会被不断扩容的市场所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