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风神小学设计为例,对小学设计的功能性与地域性的融合进行探讨。从规划到建筑、从架空层到庭院、从骑楼到岭南园林等方面对校园建筑的地域性进行了分析,希望给同类型的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风神小学;功能性;地域性;岭南特色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21-0090-02
近年来,城市房地产蓬勃发展,居住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随着大型居住区入住率的不断提高,教育配套设施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而小学的建设更是配套设施中比较重要和受人关注的组成部分。部分开发商由于利益和成本的影响,常常会是在特殊地块或边角地带上建设学校,导致小学等配套设施在用地的选择上受到限制。如何将土地最为合理、科学、完善的规划利用,使其更好地满足学校的功能,是当前值得研究和关注的。
随着人们对住宅品质不断要求,居住区的地域性也越来越受到开发商的重视。地域性要求建筑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体现当地的社会文化特点。只有这样的建筑才能有自己的个性,才会得到业主的认同和喜欢。而建筑的地域性如何在学校建筑中体现出来,如何更好地在下一代当中得到传承和延续,是另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课题。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以风神小学设计过程为实例,对小学设计的功能性和地域性两大需求进行一些分析。
风神小学位于广州花都区风神大道,是东风日产汽车公司开发的住宅区——风神花园的配套教育实施,用地面积为23321.2m2,建筑面积13865m2。风神小学设计规模为36个教学班,拟在校学生1620人。建成后投入使用,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小孩将安排在此小学入学就读。(图1:鸟瞰图)
1 规划布局——以人为本的场地布局和校园环境的融合
风神小学用地非常不规则,东面是风神花园C区拟建住宅,南面是风神大道,车流量比较大,紧邻在建地铁站;西面是风神花园原有住宅AB区,西北面是拟建幼儿园,北面是金钟水库,环境非常优美。整个小学场地西高东低,地势不平坦。在规划设计中,我们考虑到场地条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场地布局方式。以人为本的校园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关注对象,以人的行为规律与及审美标准为基点,来创造高效、快捷、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我们把以学生为本体现在校园环境的每一个角落里,包括道路、建筑空间、环境、设施的布局。设计中扬长避短,利用自然景观条件为我所用,消除不规则地块和地形的不利影响。
因此,规划考虑现状场地的特点,结合教学建筑的特点进行设计,采用庭院式的总体布局,把主要教室安排在场地后面,远离了风神大道车流量过多造成的噪声干扰;而且教学用房都是南北朝向,充分满足教学要求。这个小学的设计难点在于如何配合地形与场地去营造适合学校的空间环境和自然环境。从总体布局的要求,对建筑布局、体量、尺度、色彩都进行了认真的考虑设计。同时,利用楼梯间元素的凸起形成建筑体形的高低错落,采用逐排升起和顶层退缩的手法,丰富了建筑的层次。在色彩方面,结合教学的建筑风格,采用了淡雅的色彩与原有AB区住宅的色彩相呼应。(图2:规划总平面)
2 建筑设计-——灵活的功能布局和多层次的空间组合
根据用地特征,南边较为宽敞,北部狭长。经过分析比较,主要是采用自由式建筑布局,我们将主体建筑布置用地的南边,容易形成规模,利于功能的展开。北边则主要布局体育场和球场等。整个功能布局,动静分离,疏密互见,内外有别而又相互渗透的。自由式校园总体布局与相对集中的教学综合区相统一,由南到北依次为综合楼、教学楼、办公楼和阶梯教室,设计中强调了建筑的群体性和围合性,并以此形成了以下特色:
2.1 理性的功能组織与感性的环境体验相结合
把学校日常运作的功能合理性与师生校园生活体验的情趣性结合起来,使设计中所思考的合理的功能结构、空间逻辑与感性的建筑形态、环境气氛有机融汇。
2.2 校园建筑空间体验与教育文化相结合
应对中小学在德、智、体和情感教育并重的教育文化,在校园建筑、景观设计中更多地注入人文内涵和情趣体验。
2.3 利用平台的穿插形成多层次的空间组合
针对学校用地紧张的状况,在不影响学校建筑功用的前提下,充分思考空间的三维利用与穿插,提供更多的师生活动、休息平台和绿化、景观空间。建筑设计力求从整体出发,做到统一中求变化,和而不同,以连接、穿插等造型手法塑造出既统一又丰富多变的建筑空间和建筑形体,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广场平台及连廊为师生创造了多层次的交往空间。
2.4 教学楼闹中取静。保证其不受干扰
从教学角度来看,教室作为教与学的主体空间,目的与针对性是最强的。而且小学的课室又是相对固定的,因此,为了保证教学空间不受干扰,我们把教学楼布置在中部,既避开了南部风神大道的干扰,又可以看到北边水库优美的自然景观。
3 平台与架空层——骑楼文化与学生活动的融合
骑楼是岭南建筑的一大特色,是城市的符号印记。而且,这些符号,现在仍然鲜活地存在于生活中,在广州老城区随处可见。本方案继承岭南建筑传统,提取骑楼文化的手法和精髓,应用到本项目的方方面面。因为骑楼的设计极具以人为本的需求理念,利避风雨、遮太阳,特别契合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
小学校园是最为活泼的空间,任何一个场地都会成为小孩子活动的空间。本项目首层大部分空间都设计为架空层,让学生们可以随意交流、探讨、研究、学习……不同层次的平台和架空层不仅具有交通联系的功能,而且为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游戏活动空间。我们利用柱与柱之间设置的闲趣石凳子,不仅仅是解决了学生们随意进出架空层而二层设过多遮挡设雨篷影响立面的问题,更是学生们心灵交谈的一个好地方。石凳子成为了学生们可方便休息的场所,或抱书阅读,或促膝谈心。 4 交流场所与开放空间——营造岭南特色的庭院空间
创造一个宁静、优雅而又有浓厚文化气息的交流场所和共享空间,是校园规划设计的根本,更是学校实现环境育人思想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提高校园环境空间品质所必须的。同时,好的校园环境是师生们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根基所在。
因此,风神小学在布局空间上采用了具有岭南建筑轻灵、飘逸的神韵的庭院式布局,它们围绕着自身庭院并与周围的绿化、水面相掩映、组成一个优美、亲切的教学区。按教学用途动静分区,人流量大、比较集中布置功能房和多媒体教室。有層次地组织了院落空间,随着庭院的变化,建筑空间逐渐过渡到相对安静、内聚的教学环境,构筑出宁静、宜人的学习环境。
在入口的综合办公区我们设计了较为传统的四边围合式庭院空间,主要是受到客家土楼立体中央院落模式以及西方学堂所发展成的丰富的院落环廊空间的启发。在教学区和办公区,我们设计了半围合的庭院空间,它启示于传统书院闹中取静的院落形式,结合架空层创造出现代书院的庭院空间。另外间隔在各用房之间的放大廊道空间构成了空中院落,彼此穿透互相观望,形成了立体的院落体系,使庭院空间更加开放和生动。
室外运动场所是学校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正在生在发育的小学生。如果为他们提供一个环境良好、舒适开敞的运动场所,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好处。因此,我们将运动场安排在北部,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设置尽量多的活动项目。南北向的运动场形成了校园中最大的开放空间,以其独具特色的空间形式影响着周围的环境,成为小学校园内主要的活动场所,好动的小孩或奔跑、或嬉戏、或玩耍……
5 细部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需求和使用功能
设计的功能性不仅体现在建筑规划和布局上,还体现在建筑室内方方面面的细节上。设计在尊重使用功能的原则下,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就连小学生使用的卫生间都细心考虑。我们设计了精致的洗手盆,但老师们从小孩使用的角度充分地考虑,觉得洗手槽更适合小学生们使用,不仅可以多名小学生可以同时使用一个水龙头,减少了课间短暂的休息时间造成的洗手拥堵,更充分的解决了洗手盆容易溅湿小孩子衣服的问题。出于儿童的安全考虑,我们每间教室的布置插座都与使用者校长、老师们开会讨论研究。
考虑到小学生喜欢你追我赶的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追逐奔跑,所以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墙柱阳角我们都必须采用材料包圆角,减少突出来的棱角对学生的伤害。以前大多数是采用瓷片切割来贴成圆角。但是瓷片小、难切割,而且施工困难,因此,我们选用了成品不锈钢的材料,直接贴在墙上,根据所需的长度进行切割,安装方便,又美观大方,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
6 结论
学校建筑的设计和使用上具有明显的功能要求,本项目设计并不局限于满足基本功能,而是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尝试创造性地解决功能问题,使其满足多元化的使用需求。风神小学地处岭南腹地花都区,设计中如何挖掘岭南的地域特色,使地域文化在建筑和环境中得到传承和延续,一直是我们努力尝试的目标。本文从规划到建筑、从架空层到庭院、从骑楼到岭南园林对校园建筑的地域性进行了分析,希望给同类型的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风神小学;功能性;地域性;岭南特色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21-0090-02
近年来,城市房地产蓬勃发展,居住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随着大型居住区入住率的不断提高,教育配套设施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而小学的建设更是配套设施中比较重要和受人关注的组成部分。部分开发商由于利益和成本的影响,常常会是在特殊地块或边角地带上建设学校,导致小学等配套设施在用地的选择上受到限制。如何将土地最为合理、科学、完善的规划利用,使其更好地满足学校的功能,是当前值得研究和关注的。
随着人们对住宅品质不断要求,居住区的地域性也越来越受到开发商的重视。地域性要求建筑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体现当地的社会文化特点。只有这样的建筑才能有自己的个性,才会得到业主的认同和喜欢。而建筑的地域性如何在学校建筑中体现出来,如何更好地在下一代当中得到传承和延续,是另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课题。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以风神小学设计过程为实例,对小学设计的功能性和地域性两大需求进行一些分析。
风神小学位于广州花都区风神大道,是东风日产汽车公司开发的住宅区——风神花园的配套教育实施,用地面积为23321.2m2,建筑面积13865m2。风神小学设计规模为36个教学班,拟在校学生1620人。建成后投入使用,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小孩将安排在此小学入学就读。(图1:鸟瞰图)
1 规划布局——以人为本的场地布局和校园环境的融合
风神小学用地非常不规则,东面是风神花园C区拟建住宅,南面是风神大道,车流量比较大,紧邻在建地铁站;西面是风神花园原有住宅AB区,西北面是拟建幼儿园,北面是金钟水库,环境非常优美。整个小学场地西高东低,地势不平坦。在规划设计中,我们考虑到场地条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场地布局方式。以人为本的校园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关注对象,以人的行为规律与及审美标准为基点,来创造高效、快捷、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我们把以学生为本体现在校园环境的每一个角落里,包括道路、建筑空间、环境、设施的布局。设计中扬长避短,利用自然景观条件为我所用,消除不规则地块和地形的不利影响。
因此,规划考虑现状场地的特点,结合教学建筑的特点进行设计,采用庭院式的总体布局,把主要教室安排在场地后面,远离了风神大道车流量过多造成的噪声干扰;而且教学用房都是南北朝向,充分满足教学要求。这个小学的设计难点在于如何配合地形与场地去营造适合学校的空间环境和自然环境。从总体布局的要求,对建筑布局、体量、尺度、色彩都进行了认真的考虑设计。同时,利用楼梯间元素的凸起形成建筑体形的高低错落,采用逐排升起和顶层退缩的手法,丰富了建筑的层次。在色彩方面,结合教学的建筑风格,采用了淡雅的色彩与原有AB区住宅的色彩相呼应。(图2:规划总平面)
2 建筑设计-——灵活的功能布局和多层次的空间组合
根据用地特征,南边较为宽敞,北部狭长。经过分析比较,主要是采用自由式建筑布局,我们将主体建筑布置用地的南边,容易形成规模,利于功能的展开。北边则主要布局体育场和球场等。整个功能布局,动静分离,疏密互见,内外有别而又相互渗透的。自由式校园总体布局与相对集中的教学综合区相统一,由南到北依次为综合楼、教学楼、办公楼和阶梯教室,设计中强调了建筑的群体性和围合性,并以此形成了以下特色:
2.1 理性的功能组織与感性的环境体验相结合
把学校日常运作的功能合理性与师生校园生活体验的情趣性结合起来,使设计中所思考的合理的功能结构、空间逻辑与感性的建筑形态、环境气氛有机融汇。
2.2 校园建筑空间体验与教育文化相结合
应对中小学在德、智、体和情感教育并重的教育文化,在校园建筑、景观设计中更多地注入人文内涵和情趣体验。
2.3 利用平台的穿插形成多层次的空间组合
针对学校用地紧张的状况,在不影响学校建筑功用的前提下,充分思考空间的三维利用与穿插,提供更多的师生活动、休息平台和绿化、景观空间。建筑设计力求从整体出发,做到统一中求变化,和而不同,以连接、穿插等造型手法塑造出既统一又丰富多变的建筑空间和建筑形体,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广场平台及连廊为师生创造了多层次的交往空间。
2.4 教学楼闹中取静。保证其不受干扰
从教学角度来看,教室作为教与学的主体空间,目的与针对性是最强的。而且小学的课室又是相对固定的,因此,为了保证教学空间不受干扰,我们把教学楼布置在中部,既避开了南部风神大道的干扰,又可以看到北边水库优美的自然景观。
3 平台与架空层——骑楼文化与学生活动的融合
骑楼是岭南建筑的一大特色,是城市的符号印记。而且,这些符号,现在仍然鲜活地存在于生活中,在广州老城区随处可见。本方案继承岭南建筑传统,提取骑楼文化的手法和精髓,应用到本项目的方方面面。因为骑楼的设计极具以人为本的需求理念,利避风雨、遮太阳,特别契合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
小学校园是最为活泼的空间,任何一个场地都会成为小孩子活动的空间。本项目首层大部分空间都设计为架空层,让学生们可以随意交流、探讨、研究、学习……不同层次的平台和架空层不仅具有交通联系的功能,而且为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游戏活动空间。我们利用柱与柱之间设置的闲趣石凳子,不仅仅是解决了学生们随意进出架空层而二层设过多遮挡设雨篷影响立面的问题,更是学生们心灵交谈的一个好地方。石凳子成为了学生们可方便休息的场所,或抱书阅读,或促膝谈心。 4 交流场所与开放空间——营造岭南特色的庭院空间
创造一个宁静、优雅而又有浓厚文化气息的交流场所和共享空间,是校园规划设计的根本,更是学校实现环境育人思想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提高校园环境空间品质所必须的。同时,好的校园环境是师生们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根基所在。
因此,风神小学在布局空间上采用了具有岭南建筑轻灵、飘逸的神韵的庭院式布局,它们围绕着自身庭院并与周围的绿化、水面相掩映、组成一个优美、亲切的教学区。按教学用途动静分区,人流量大、比较集中布置功能房和多媒体教室。有層次地组织了院落空间,随着庭院的变化,建筑空间逐渐过渡到相对安静、内聚的教学环境,构筑出宁静、宜人的学习环境。
在入口的综合办公区我们设计了较为传统的四边围合式庭院空间,主要是受到客家土楼立体中央院落模式以及西方学堂所发展成的丰富的院落环廊空间的启发。在教学区和办公区,我们设计了半围合的庭院空间,它启示于传统书院闹中取静的院落形式,结合架空层创造出现代书院的庭院空间。另外间隔在各用房之间的放大廊道空间构成了空中院落,彼此穿透互相观望,形成了立体的院落体系,使庭院空间更加开放和生动。
室外运动场所是学校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正在生在发育的小学生。如果为他们提供一个环境良好、舒适开敞的运动场所,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好处。因此,我们将运动场安排在北部,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设置尽量多的活动项目。南北向的运动场形成了校园中最大的开放空间,以其独具特色的空间形式影响着周围的环境,成为小学校园内主要的活动场所,好动的小孩或奔跑、或嬉戏、或玩耍……
5 细部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需求和使用功能
设计的功能性不仅体现在建筑规划和布局上,还体现在建筑室内方方面面的细节上。设计在尊重使用功能的原则下,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就连小学生使用的卫生间都细心考虑。我们设计了精致的洗手盆,但老师们从小孩使用的角度充分地考虑,觉得洗手槽更适合小学生们使用,不仅可以多名小学生可以同时使用一个水龙头,减少了课间短暂的休息时间造成的洗手拥堵,更充分的解决了洗手盆容易溅湿小孩子衣服的问题。出于儿童的安全考虑,我们每间教室的布置插座都与使用者校长、老师们开会讨论研究。
考虑到小学生喜欢你追我赶的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追逐奔跑,所以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墙柱阳角我们都必须采用材料包圆角,减少突出来的棱角对学生的伤害。以前大多数是采用瓷片切割来贴成圆角。但是瓷片小、难切割,而且施工困难,因此,我们选用了成品不锈钢的材料,直接贴在墙上,根据所需的长度进行切割,安装方便,又美观大方,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
6 结论
学校建筑的设计和使用上具有明显的功能要求,本项目设计并不局限于满足基本功能,而是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尝试创造性地解决功能问题,使其满足多元化的使用需求。风神小学地处岭南腹地花都区,设计中如何挖掘岭南的地域特色,使地域文化在建筑和环境中得到传承和延续,一直是我们努力尝试的目标。本文从规划到建筑、从架空层到庭院、从骑楼到岭南园林对校园建筑的地域性进行了分析,希望给同类型的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