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部公布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人,比2017年增加了25万人,再次创下了毕业生人数的新高。现在大学生还没有入学,就可以强烈感受到今后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所以,原来在毕业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就业焦虑,现在已经提前表现在大二、大三年级学生身上,甚至部分大一年级学生也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反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研究和对策,已经成为高校当前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解决;大学生;就业焦虑;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模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倍增。据统计,2001届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人,以后逐年呈现出增长趋势,到2018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820万人,相比于2017届大学毕业生多了25万人,增长率达到了3.14%。这是进入新世纪之后的,中国连续17年应届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长。今年的毕业生人数则是2001年的7.2倍。就业人数数量如此之多,就业难度如此之大,这是前所未有的。因此,2018年被戏称“史上最难毕业季”。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影响下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情绪也与日俱增,并且这种情绪有逐步向低年级大学生蔓延的趋势,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解决就业焦虑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各级政府、社会、高校、学生家长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一、大学生就业焦虑产生的原因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负性情绪,是人们在面临突发事件而自身又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不悦情绪。大学生就业焦虑是他们面临无法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时伴随出现的焦躁情绪。
不同经济条件、社会背景家庭出身的学生表现的就业焦虑程度轻重是不一样的。一是,少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其父母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学生开始关注大学生就业,并在小范围内提前进行职业规划;二是部分学生在闲暇时间或课余经常讨论自己或他人的就业打算,情绪悲观地猜测、描绘未来就业情景;三是相当数量的学生对专业和未来就业感到茫然,不愿意参加学校活动,心事重重。
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是多种因素引起的。首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内需不足和产品出口不景气的状况,国内的企事业单位就业岗位有限,而毕业大学生人数骤增,大学生期望值与低就业率有巨大反差。其次,高等学校专业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人才脱节,毕业生在校所学理论知识就业单位用人要求不一致,导致供求矛盾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第三,高校就业教育缺失,择业教育和指导不到位、方法简单、内容单调、形式单一,使学校的就业指导仅仅留于形式,并未取到实际效果。第四,贫困家庭出身的学生很多人心理自卑、自闭,易走极端,这些学生对工作的期望值更高,压力更大,自然是带来更为严重的就业焦虑。
二、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危害
大学生提前到来的就业焦虑危害极大,不容忽视,也不应轻视,需要高度应引起政府管理者、高校师生和学生家长的关注,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的关心。首先,经常性的就业焦虑会使大学生情绪不稳定,更加忧郁内向,产生畏难害怕等心理倾向,导致大学阶段生活、学习时的心理不健康。二是就业焦虑常常会转移大学生学习注意力,如沉迷上网、游戏等。三是就业焦虑使大学生心情烦躁、情绪低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若干的小压力事件累积也可能变成大的应激事件。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首先,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政府应担起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首要责任,运用法律的、政策的或行政的手段,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企业积极性,增加工作岗位。其次,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努力扩宽大学生就业渠道,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增加就业机会,同时控制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以缓解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
(二)学校层面
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体系、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知识内容等存在的问题。高校还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对低年级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人生规划指导和细致的思想教育。教师和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当中,以典型案例或自己成长的现身说法,开展积极的心理干预和正面引导,剖析就业、创业过程,突破学生对就业的认知障碍,用高校校园内鲜活的师生交往、同学交往来模拟社会活动,提升社交能力,最大限度地缩小在校大学生消极的自我暗示、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心理,克服在校大学生心理对未来就业的焦虑。
(三)家庭社会层面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父母应该给予子女更多的社会支持,降低过高的期望,提供给子女一些必要的就业建议和经验,关注子女的心理状况,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增加信心,引导子女正确对待就业焦虑,主动化解大学生提前到来的就业焦虑。
(四)大學生自身层面
大学生们要做的是正视就业焦虑,坦然面对未来,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积极进行心理调适,保持快乐健康的心境,坚定自己的学习志向和兴趣,发挥自己的爱好、特长,正确审视自己的专业,不断较正自己人生的目标。同时,学生本人应该注意发挥轻度焦虑的积极作用,主动思考,激发潜能,使自己产生紧迫感,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来鞭策自己,只争朝夕,勤奋学习,为自己将来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知识基础。
社会媒体应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宣传社会现实中人们勤劳朴实生活和快乐向上的情绪,引导社会价值朝向热爱劳动、尊重创造,树立不等不靠、不怕失败、笑对压力的大学生就业典型,培养职业观和劳动观,从而将浮躁、奢侈、雍懒的价值风气影响缩小到最低,给大学生一个“绿色”的成长氛围。
参考文献
[1] 刘颍.河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7):558-560.
[2] 张爱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解决途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214-215.
(作者简介:沈阳体育学院管理与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解决;大学生;就业焦虑;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模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倍增。据统计,2001届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人,以后逐年呈现出增长趋势,到2018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820万人,相比于2017届大学毕业生多了25万人,增长率达到了3.14%。这是进入新世纪之后的,中国连续17年应届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长。今年的毕业生人数则是2001年的7.2倍。就业人数数量如此之多,就业难度如此之大,这是前所未有的。因此,2018年被戏称“史上最难毕业季”。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影响下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情绪也与日俱增,并且这种情绪有逐步向低年级大学生蔓延的趋势,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解决就业焦虑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各级政府、社会、高校、学生家长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一、大学生就业焦虑产生的原因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负性情绪,是人们在面临突发事件而自身又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不悦情绪。大学生就业焦虑是他们面临无法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时伴随出现的焦躁情绪。
不同经济条件、社会背景家庭出身的学生表现的就业焦虑程度轻重是不一样的。一是,少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其父母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学生开始关注大学生就业,并在小范围内提前进行职业规划;二是部分学生在闲暇时间或课余经常讨论自己或他人的就业打算,情绪悲观地猜测、描绘未来就业情景;三是相当数量的学生对专业和未来就业感到茫然,不愿意参加学校活动,心事重重。
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是多种因素引起的。首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内需不足和产品出口不景气的状况,国内的企事业单位就业岗位有限,而毕业大学生人数骤增,大学生期望值与低就业率有巨大反差。其次,高等学校专业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人才脱节,毕业生在校所学理论知识就业单位用人要求不一致,导致供求矛盾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第三,高校就业教育缺失,择业教育和指导不到位、方法简单、内容单调、形式单一,使学校的就业指导仅仅留于形式,并未取到实际效果。第四,贫困家庭出身的学生很多人心理自卑、自闭,易走极端,这些学生对工作的期望值更高,压力更大,自然是带来更为严重的就业焦虑。
二、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危害
大学生提前到来的就业焦虑危害极大,不容忽视,也不应轻视,需要高度应引起政府管理者、高校师生和学生家长的关注,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的关心。首先,经常性的就业焦虑会使大学生情绪不稳定,更加忧郁内向,产生畏难害怕等心理倾向,导致大学阶段生活、学习时的心理不健康。二是就业焦虑常常会转移大学生学习注意力,如沉迷上网、游戏等。三是就业焦虑使大学生心情烦躁、情绪低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若干的小压力事件累积也可能变成大的应激事件。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首先,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政府应担起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首要责任,运用法律的、政策的或行政的手段,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企业积极性,增加工作岗位。其次,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努力扩宽大学生就业渠道,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增加就业机会,同时控制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以缓解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
(二)学校层面
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体系、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知识内容等存在的问题。高校还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对低年级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人生规划指导和细致的思想教育。教师和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当中,以典型案例或自己成长的现身说法,开展积极的心理干预和正面引导,剖析就业、创业过程,突破学生对就业的认知障碍,用高校校园内鲜活的师生交往、同学交往来模拟社会活动,提升社交能力,最大限度地缩小在校大学生消极的自我暗示、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心理,克服在校大学生心理对未来就业的焦虑。
(三)家庭社会层面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父母应该给予子女更多的社会支持,降低过高的期望,提供给子女一些必要的就业建议和经验,关注子女的心理状况,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增加信心,引导子女正确对待就业焦虑,主动化解大学生提前到来的就业焦虑。
(四)大學生自身层面
大学生们要做的是正视就业焦虑,坦然面对未来,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积极进行心理调适,保持快乐健康的心境,坚定自己的学习志向和兴趣,发挥自己的爱好、特长,正确审视自己的专业,不断较正自己人生的目标。同时,学生本人应该注意发挥轻度焦虑的积极作用,主动思考,激发潜能,使自己产生紧迫感,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来鞭策自己,只争朝夕,勤奋学习,为自己将来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知识基础。
社会媒体应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宣传社会现实中人们勤劳朴实生活和快乐向上的情绪,引导社会价值朝向热爱劳动、尊重创造,树立不等不靠、不怕失败、笑对压力的大学生就业典型,培养职业观和劳动观,从而将浮躁、奢侈、雍懒的价值风气影响缩小到最低,给大学生一个“绿色”的成长氛围。
参考文献
[1] 刘颍.河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7):558-560.
[2] 张爱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解决途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214-215.
(作者简介:沈阳体育学院管理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