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庸》位列“四书”之一,探究《中庸》之中的“天人关系”对于研究先秦儒家的“天人关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义理之天、主宰之天、自然之天三个角度,探究《中庸》之中的“天人关系”体系,以期对先秦儒家“天人关系”理论的研究与构建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中庸》;天人关系;自然之天;主宰之天;义理之天
《中庸》《大学》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南宋之际由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孟子》乃孔孟教人圣言,《大学》关乎实际人生,《中庸》探讨天道精微。“四书”之中,通篇体现儒家天人思想者,当推《中庸》。
一、中庸之道乃天道
《中庸》被称为”孔门传授心法“,之所以拥有这样的评价,是因为它以十分精微的思想表现了中庸之道,而中庸之道的来源即是天道。天道是儒家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把我天道是儒家的最高追求,中庸之道来源于天道,自然成为倍受儒家重视的理论。此处所谈到的天道,即是“天人关系“理论中的义理之天,天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最高标准,成为判别万事万物的标杆与君子所当追求的目标。
《中庸》开篇即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道、教,三者由天命发端,以天命一以贯之,以此句开端,表明中庸之道发端于天。接下来提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的思想来之于天,所以才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下文又云“诚者,天之道也。”“诚”是《中庸》之中的重要思想,此亦是来源于天道。接下来又具体阐明了天道:“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然后又说圣人之道是:“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总之,天道是中庸之道的来源与基础,同时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来源与基础。中庸思想产生于义理之天,义理之天是儒家思想的源泉与灵魂。
义理之天与人的关系体现在人道与天道的相通,即天人合一。天道作为万事万物的基础,人道必是符合天道的,从而使天道和人道打通,人人皆可以通过参悟自己来参悟天地,从而把握天道,成为自己待人接物的原则,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庸之道来之于天,人道符合天道,中庸之道必定符合人道,中庸之道作为沟通天人的思想之一,对人和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主宰人类的天
与义理之天关系密切的,还有主宰之天。主宰之天与人的关系体现在天主宰人,人只能顺应天,只能遵循天的某些规定与原则。
《中庸》之中提到“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命即是由天所主宰,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知命,即知命为上天主宰,故“居易以俟命”,小人不知命,故“行险以徼幸“。这句话要求人们对于天命报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不要去挑战天命的权威,这是主宰之天的具体表现。面对主宰之天,人应当做到”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主宰之天是伟大的,”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在儒家思想中,主宰之天威严而不容侵犯,它主宰人的命运,主宰万事万物,因此我们对主宰之天应当心存敬畏之心。我们可以将主宰之天作为敬畏这一平凡而高尚的情感的来源。
三、自然之天
《中庸》之中关于自然之天的语句很多,具体表现了儒家的自然之天思想。自然之天简单来说就是指客观的自然界,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为人类提供了从事各类活动的舞台,同时制约着人的各类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之天为自己服务的同时,需要与自然之天和谐共处,而不能损害自然之天。
《中庸》中有语“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此处之天即是自然之天,这天是可以被人所认识的。又有“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之语,这话之中之天,亦是自然之天,人们不仅要认识天,还要追求与天合二为一,天地人三才并立于世,即是说人要追求与自然之天和谐共处。“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之中的天,亦是自然之天,“天时”即是自然之天的规律,人们应当自觉遵守自然之天的规律。“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体现出自然之天的博大,包罗万象。
四、三天之逻辑关系
《中庸》之中,最重要者为义理之天,次者为主宰之天,再次者为自然之天。然而,所谓的三种天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相反三种天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关系,共同构成了《中庸》之中的天人关系理论。下面对三种天的逻辑关系做简单的梳理。
可以说《中庸》的天兼具义理之天、主宰之天、自然之天三种本质,只是不同的语句中有不同的侧重。《中庸》中的天无疑是以自然之天做基础的,因为自然之天是人最能切身感受到的客观实在,自然之天的种种规律、特质也最能被人直观把握。自然之天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舞台,同时限制了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之天的种种不可被改变的规律与限制为主宰之天的存在提供了支撑。主宰之天将天的种种神秘、种种规律人格化,天人关系由物质领域进入精神领域,人类面对自然之天的能动性演变为对主宰之天的敬畏之心,天因拥有主宰之天的内涵而具有了精神意义。人因为要改造自然之天,同时对主宰之天的敬畏之心,而拥有了探索天地奥秘的动力以及对天道的敬畏之心,由此产生了义理之天的思想。义理之天即是值得人类敬畏的天地真理,也就是天道,天道贯穿宇宙,沟通人物,无所不在,掌握了天道,便掌握了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的密码。儒家认为,人是天地万物之一,尽人性即可知天道,知天道便可知万物,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义理之天,无疑是三种天之中最高的部分。
五、小结
《中庸》之中的三种天实际上是天的三个不同方面,三种天的交汇才是儒家认为的真正的天,我们对于天的态度也应当是对三种天态度的交汇。在改造自然之天之时,应当敬畏主宰之天;在敬畏主宰之天的同时,应当尽力把握义理之天;把握义理之天的途径,在于对自身的了解与修养。一个人要把握天道,就应当从修养自身出发,在心怀敬畏的情况下投身改造世界的大潮,在不断地前进中体悟天地真理,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2012
[2]钱穆,《四书释义》[M],九州出版社,2010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中庸》;天人关系;自然之天;主宰之天;义理之天
《中庸》《大学》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南宋之际由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孟子》乃孔孟教人圣言,《大学》关乎实际人生,《中庸》探讨天道精微。“四书”之中,通篇体现儒家天人思想者,当推《中庸》。
一、中庸之道乃天道
《中庸》被称为”孔门传授心法“,之所以拥有这样的评价,是因为它以十分精微的思想表现了中庸之道,而中庸之道的来源即是天道。天道是儒家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把我天道是儒家的最高追求,中庸之道来源于天道,自然成为倍受儒家重视的理论。此处所谈到的天道,即是“天人关系“理论中的义理之天,天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最高标准,成为判别万事万物的标杆与君子所当追求的目标。
《中庸》开篇即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道、教,三者由天命发端,以天命一以贯之,以此句开端,表明中庸之道发端于天。接下来提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的思想来之于天,所以才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下文又云“诚者,天之道也。”“诚”是《中庸》之中的重要思想,此亦是来源于天道。接下来又具体阐明了天道:“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然后又说圣人之道是:“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总之,天道是中庸之道的来源与基础,同时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来源与基础。中庸思想产生于义理之天,义理之天是儒家思想的源泉与灵魂。
义理之天与人的关系体现在人道与天道的相通,即天人合一。天道作为万事万物的基础,人道必是符合天道的,从而使天道和人道打通,人人皆可以通过参悟自己来参悟天地,从而把握天道,成为自己待人接物的原则,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庸之道来之于天,人道符合天道,中庸之道必定符合人道,中庸之道作为沟通天人的思想之一,对人和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主宰人类的天
与义理之天关系密切的,还有主宰之天。主宰之天与人的关系体现在天主宰人,人只能顺应天,只能遵循天的某些规定与原则。
《中庸》之中提到“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命即是由天所主宰,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知命,即知命为上天主宰,故“居易以俟命”,小人不知命,故“行险以徼幸“。这句话要求人们对于天命报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不要去挑战天命的权威,这是主宰之天的具体表现。面对主宰之天,人应当做到”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主宰之天是伟大的,”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在儒家思想中,主宰之天威严而不容侵犯,它主宰人的命运,主宰万事万物,因此我们对主宰之天应当心存敬畏之心。我们可以将主宰之天作为敬畏这一平凡而高尚的情感的来源。
三、自然之天
《中庸》之中关于自然之天的语句很多,具体表现了儒家的自然之天思想。自然之天简单来说就是指客观的自然界,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为人类提供了从事各类活动的舞台,同时制约着人的各类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之天为自己服务的同时,需要与自然之天和谐共处,而不能损害自然之天。
《中庸》中有语“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此处之天即是自然之天,这天是可以被人所认识的。又有“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之语,这话之中之天,亦是自然之天,人们不仅要认识天,还要追求与天合二为一,天地人三才并立于世,即是说人要追求与自然之天和谐共处。“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之中的天,亦是自然之天,“天时”即是自然之天的规律,人们应当自觉遵守自然之天的规律。“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体现出自然之天的博大,包罗万象。
四、三天之逻辑关系
《中庸》之中,最重要者为义理之天,次者为主宰之天,再次者为自然之天。然而,所谓的三种天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相反三种天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关系,共同构成了《中庸》之中的天人关系理论。下面对三种天的逻辑关系做简单的梳理。
可以说《中庸》的天兼具义理之天、主宰之天、自然之天三种本质,只是不同的语句中有不同的侧重。《中庸》中的天无疑是以自然之天做基础的,因为自然之天是人最能切身感受到的客观实在,自然之天的种种规律、特质也最能被人直观把握。自然之天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舞台,同时限制了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之天的种种不可被改变的规律与限制为主宰之天的存在提供了支撑。主宰之天将天的种种神秘、种种规律人格化,天人关系由物质领域进入精神领域,人类面对自然之天的能动性演变为对主宰之天的敬畏之心,天因拥有主宰之天的内涵而具有了精神意义。人因为要改造自然之天,同时对主宰之天的敬畏之心,而拥有了探索天地奥秘的动力以及对天道的敬畏之心,由此产生了义理之天的思想。义理之天即是值得人类敬畏的天地真理,也就是天道,天道贯穿宇宙,沟通人物,无所不在,掌握了天道,便掌握了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的密码。儒家认为,人是天地万物之一,尽人性即可知天道,知天道便可知万物,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义理之天,无疑是三种天之中最高的部分。
五、小结
《中庸》之中的三种天实际上是天的三个不同方面,三种天的交汇才是儒家认为的真正的天,我们对于天的态度也应当是对三种天态度的交汇。在改造自然之天之时,应当敬畏主宰之天;在敬畏主宰之天的同时,应当尽力把握义理之天;把握义理之天的途径,在于对自身的了解与修养。一个人要把握天道,就应当从修养自身出发,在心怀敬畏的情况下投身改造世界的大潮,在不断地前进中体悟天地真理,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2012
[2]钱穆,《四书释义》[M],九州出版社,2010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