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正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项新课题,这也是课程改革和发展一个基本趋势。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校在中学生物课程校本化实施进行浅探。本文就着重浅谈研究过程的初浅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中学生物;课程;校本化;实施;浅探]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都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正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项新课题,这也是课程改革和发展一个基本趋势。
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校在中学生物课程校本化实施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初,先进行了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认真填写,有部分学生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问卷中发现,学生关心的是与生活相关、与实验操作、与中考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同时学生也希望获得一些能促进自身发展的生物学技能,渴望走出课堂,动手操作,实践探究,进行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获得科学实验和操作技能。这与新课程所提到的“三维目标”是相吻合的。因此,我们应提供更多的实验实践探究的机会,使学生的各种能力、素质、兴趣得到锻炼和提升。校本课程研究和实施的对象是学生,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的目的是着眼于提高学生兴趣,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问卷调查使我们了解了学生的兴趣和真实需求,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充分的依据,也是课题研究成功的保障。
通過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浅探,浅谈下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遵循教育部制定的《生物学科课程标准》为本的原则
《生物学科课程标准》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提出的国家标准。其主要目在于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的,因此国家课程将保证所有学生都享有在一定领域内的学习权利,都享有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权利,从而获得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一般来说,国家课程的标准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这是国家课程最显著的特征。
二、遵循学生为本原则
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也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素质的提高,不仅要引导学生学好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掌握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
在学校开展了部分生物校本化课程。主要内容有:①解剖鱼,由课件展示变成了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实践学习;②种植火龙果:通过此项活动,学生全程参与,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有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③装片观察拼一拼:将动物细胞(人血涂片、蚯蚓横切装片、肌肉纤维纵切装片)植物装片(迎春叶的横切、蚕豆叶下表皮装片)组织学生观察、记忆、画图,对细胞结构进一步理解学习;④植物标本的制作,学生通过对校园常见植物标本的制作,不但学会辨认了植物,陶冶了情操,还提高了对校园植物的热爱。这些活动都是学生亲自操作,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学”,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遵循实效性为本的原则
现行的中学生物学教材,南北通用、城乡通用,而且多年不变,教材上所列举的部分生物资源是当地没有的或是季节问题而不能进行观察,而当地主要的生物资源在教材上又没有,这就给教学带来不便和缺憾。比如学习《动物的行为》时,这节内容中学生需要实地观察蚂蚁的行为,但是课程上到这一节的时候宁夏的气温降低,蚂蚁很难找到。为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我想到一种生物——鼠妇。所以我发动学生找鼠妇,果然学生们没让我失望,一共找来上百只鼠妇。通过自己寻找鼠妇的过程,也使学生了解的鼠妇的生存环境(温暖潮湿的地方)。在学习《动物的行为》这节课时,我将这部分内容改成了探究实验,学生情绪高涨,并对探究过程产生极大的兴趣。根据提供的材料鼠妇、纸盒、手电筒、湿纸巾,学生们进行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最终根据实验结果,明亮处鼠妇的数量明显少于黑暗处,得出鼠妇具有防御光刺激的行为。通过改进,弥补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不足,学生对当地的生物资源的状况有初步了解,提高了生物课的实效性,让学生懂得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习生物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结合学校特点及地域特点,对苏科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小小的改动,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更多的将里面涉及的动植物都换成宁夏银川市的当地动植物资源,将这些也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一个思考点,既贴近生活,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家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生物学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我们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浅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反复思考、论证,不断完善,而且还需要老师、学生的共同参与。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坚持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在课程改革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中学生物;课程;校本化;实施;浅探]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都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正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项新课题,这也是课程改革和发展一个基本趋势。
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校在中学生物课程校本化实施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初,先进行了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认真填写,有部分学生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问卷中发现,学生关心的是与生活相关、与实验操作、与中考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同时学生也希望获得一些能促进自身发展的生物学技能,渴望走出课堂,动手操作,实践探究,进行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获得科学实验和操作技能。这与新课程所提到的“三维目标”是相吻合的。因此,我们应提供更多的实验实践探究的机会,使学生的各种能力、素质、兴趣得到锻炼和提升。校本课程研究和实施的对象是学生,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的目的是着眼于提高学生兴趣,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问卷调查使我们了解了学生的兴趣和真实需求,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充分的依据,也是课题研究成功的保障。
通過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浅探,浅谈下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遵循教育部制定的《生物学科课程标准》为本的原则
《生物学科课程标准》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提出的国家标准。其主要目在于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的,因此国家课程将保证所有学生都享有在一定领域内的学习权利,都享有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权利,从而获得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一般来说,国家课程的标准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这是国家课程最显著的特征。
二、遵循学生为本原则
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也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素质的提高,不仅要引导学生学好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掌握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
在学校开展了部分生物校本化课程。主要内容有:①解剖鱼,由课件展示变成了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实践学习;②种植火龙果:通过此项活动,学生全程参与,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有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③装片观察拼一拼:将动物细胞(人血涂片、蚯蚓横切装片、肌肉纤维纵切装片)植物装片(迎春叶的横切、蚕豆叶下表皮装片)组织学生观察、记忆、画图,对细胞结构进一步理解学习;④植物标本的制作,学生通过对校园常见植物标本的制作,不但学会辨认了植物,陶冶了情操,还提高了对校园植物的热爱。这些活动都是学生亲自操作,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学”,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遵循实效性为本的原则
现行的中学生物学教材,南北通用、城乡通用,而且多年不变,教材上所列举的部分生物资源是当地没有的或是季节问题而不能进行观察,而当地主要的生物资源在教材上又没有,这就给教学带来不便和缺憾。比如学习《动物的行为》时,这节内容中学生需要实地观察蚂蚁的行为,但是课程上到这一节的时候宁夏的气温降低,蚂蚁很难找到。为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我想到一种生物——鼠妇。所以我发动学生找鼠妇,果然学生们没让我失望,一共找来上百只鼠妇。通过自己寻找鼠妇的过程,也使学生了解的鼠妇的生存环境(温暖潮湿的地方)。在学习《动物的行为》这节课时,我将这部分内容改成了探究实验,学生情绪高涨,并对探究过程产生极大的兴趣。根据提供的材料鼠妇、纸盒、手电筒、湿纸巾,学生们进行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最终根据实验结果,明亮处鼠妇的数量明显少于黑暗处,得出鼠妇具有防御光刺激的行为。通过改进,弥补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不足,学生对当地的生物资源的状况有初步了解,提高了生物课的实效性,让学生懂得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习生物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结合学校特点及地域特点,对苏科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小小的改动,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更多的将里面涉及的动植物都换成宁夏银川市的当地动植物资源,将这些也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一个思考点,既贴近生活,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家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生物学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我们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浅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反复思考、论证,不断完善,而且还需要老师、学生的共同参与。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坚持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在课程改革中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