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的凤庆茶香之旅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gie0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翻开《徐霞客游记》,380年前的凤庆如画卷般展现在我眼前,我看见月魄初浮的茶马古道第一镇鲁史,也可见风消暑气的高枧槽,同样闻到了太平寺茶叶的幽香,龙泉寺鸡枞与松子的美味。这是明崇祯十二年(1639)八月初六,徐霞客从右甸(今昌宁)到顺宁(今凤庆),开启了为期9天的茶香之旅。
  当然,我清楚,别看徐霞客左手青山、右手绿水,行走在380年前右甸到顺宁荆棘满地的小路上,辛苦可想而知。银两、食品、拓片、书纸笔墨、游记文稿落下哪样,都会要他的命,而彼时有马无车,但为了节省开支,很多时候都只能徒步。当他穿过顺宁府前的街道,有人糊着纸窗,有人纳着鞋垫,做着极细致的营生,他顾不上这些,而是直奔龙泉寺去。
  大旅行家也好,大地理先生也罢,都只是后人对徐霞客的称谓,这应该算是历史发展给他的名份与定位,彼时的徐霞客不过是一个匆匆忙忙的过客。一袭青衫早已尘土垢面,脸上的意气风发也早被餐风露宿之苦袭卷。按我们现代人的理解,他应该去找官员,说明来意定有食宿方便,徐霞客的骨气就在这,好像在凤庆9天时间里,他能下榻的只能是寺庙,间或找间客栈,他能喝的也只有茶。
  这一晚,徐霞客与随从便住在了龙泉寺,只是实在太累,徐霞客错过了夜莺婉转的歌声与水中泛动的星辰。次日清晨,徐霞客去拜见住持,门虽虚掩,却无应答,再等恐怕也是一样的结果,徐霞客只好动身去了云州,一是他当时准备过神舟渡往大理走,二是在永昌时,永昌乡贤闪知愿(名仲侗,字士觉,号知愿,天启七年举人,有诗才)知道徐霞客要去云州,就给他写了这封介绍信,收信人是当时在云州供职的一位叫杨州尊文士。闪家对徐霞客慷慨解囊,写这封信也有给徐霞客到云州以方便的意思。
  云州之行都没能让徐霞客如愿。神舟渡由于江水上涨,无法行船,想遇的文士也因抽调去省城监考而不遇。但徐霞客还是有收获的,在云州,他遇上了好茶。在孟佑河、顺宁河交汇处,徐霞客见到了一座’规模雄丽”的观音阁,在这里,徐霞客喝到了云州茶:“小憩阁中,日色正午,凉风悠然。僧瀹茗为供。”云州有好茶,我当然不能推断就是昔归或白莺山,但在著名的观音阁里喝到,会不会与白莺山佛茶有渊源呢?据考证,白莺山在南昭时期便出现了相当规模有佛寺——大河寺,在以后的五百年间,大河寺及其他庙观更替,但香火不断,加上白莺山的特殊地理位置,这里交通便利,使避灾修行的僧众不断在这里云聚,于是,在漫长的五百年间,僧众们在讲经修行的同时,云南最早的佛教茶文化也在这里演示。在秋日的习习凉风中,寺僧给徐霞客奉上了香茗,旅途的疲劳自然一扫而光。
  访友不遇,江水阻挡,徐霞客只好沿着来路,回到顺宁。经几周折,住进了东山寺。寺里遇到一位僧人,徐霞客一眼便看出在龙泉寺里见过,寒暄之后,这位僧人留徐霞客吃法,饭后就喝茶。茶是东山名茶,只是这种茶的喝法有些特别,僧人将茶叶放在一块青石板上,然后在炭火上烘烤,边烤边抖,茶叶泛黄出香,再置于杯中,以沸腾的水冲泡品饮。茶香溶入青石板的气息,普通的芽叶,竟萌生出别样的鲜香。
  十一日下午,徐霞客出东山寺,过亭桥,入顺宁东门。徐霞客本想当天就走,但是“觅夫未得,山雨如注,乃出南关一里,再宿龙泉寺。”这次重入龙泉寺,遇上了曾在永平慧光寺相识的四川一苇法师。郁结的、孱弱的一苇法师为徐霞客泡茶煎饼,两人相谈甚欢。一苇法师给徐霞客冲泡的是当时有名的太平寺茶,泡茶用水取自龙泉。徐霞客喝得荡回肠时,住持又进屋很神秘地从一个红木箱里取出一包东西,放到徐霞客面前,对徐霞客说:这是另一种茶,叫凤山雀舌。与前一泡太平茶浓醇而回甘相比,这一泡凤山雀舌会让人唇齿生香。两泡茶竟让徐霞客喝出一种留恋来,据说他买了点太平茶带在身边。
  关于凤山雀舌,按时下茶农的说法,就是一芽一叶的采摘法制成的茶品,两叶间,有幼维嗷嗷待哺的样子,也有发情的雄鸟呼朋引伴的唇形。只是由于制茶技术还未成熟,彼时的凤山雀舌不可能像现在那样纤毫毕露,正如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记载的那样‘茶味颇佳,焙而复爆,不免黝黑。”也就是这凤山雀舌贴心贴肝地陪了大旅行家一日。
  徐霞客来云南,并非冲着这里的茶叶,然而确实是云南的茶叶让他孤寂的旅行添了许多乐子。在他的《滇游日记》中,共提到茶、茶果、茶庵、茶房等50多处,其中茶房、茶庵、舍茶寺等16处,与寺庙或茶庵有关的(有交叉)也超过了50处。也因为茶,他遇见了无数贤达能人,这是他始料末及的事情。“馈以古磁杯、薄铜鼎,并芽茶为烹瀹之具”的丽江禅师,给他煮茶的感通寺僧侣,让他念念不忘的高枧槽烹煎太华茶的梅姓老人……遗憾的是,由于交通制约,徐霞客没有见到那棵比商纣王年长近100岁,比孔子年长近700岁的锦秀古茶树。
  带着对茶的回味,八月十四日徐霞客从凤庆城经青树、红塘、三沟水到了高枧槽(今凤庆马庄村)。时已黄昏,他走近一草屋,叫开门。草屋内走出一老翁,年过七旬仍红光满面,鹤发童颜,精神抖擞,交谈得知,老人姓梅。梅姓老人听说徐霞客是从江苏远道而来,马上煎出有名的太华茶招待贵客。梅姓老人土法烹制的太华茶,让来到高枧槽的旅行家徐霞客感慨不已。靠一片叶子经由水者或火烤,抚慰了徐霞客劳累与寂寞,也让他生出对边地的新认知,那便是边地虽僻,却懂礼节与人情。茶毕,徐霞客取出随身携带的纸与笔,略作思索,便写下“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的两行诗,算是对梅姓老人的一种感谢。这“香泉”“新茶”的产地就是有着五百年种茶历史的凤庆县大寺乡马庄村。在滇西澜沧江边这个只有56户人家的小村落,早在明朝便进入徐霞客的游记中,在凤庆算是第一笔附着了旅行家感情色彩的记录吧。
  如今高枧槽还在,56户农户仍然种植着茶叶,仍然用采摘的鲜茶叶制作名目繁多的茶品,这些茶叶已不是当年给旅行家烹制的粗制品了,印上精美的包装,打上高高的价钱,它们就与那些同样从高枧槽出发的村姑,到了深圳、上海。梅姓老人的后代,仍然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不变的是对待客人的热情。太华茶的滋味从明朝的某个夜晚起,一直飘到现在,每次写到茶,总经不住它的撩拨。据史料记载,当时云南名茶有三,太华茶、感通茶、普茶。感通茶,产地大理;普茶,就是普洱茶。
  八月十五早晨,徐霞客离开高枧槽,过澜登北岸三台山峰路时,在山冈见到一个叫名“七碗亭”的茶馆。“又累镫三里,有坊,其冈头有七碗茶亭者;冈之东,下临深壑,庐三间缀其上,乃昔之茶庵,而今处无人矣”,本来走得大汗淋漓,口喝得冒烟,也见到茶馆了,可惜蓬蒿丛茂蔓草蔽荑,早已没人。他只好取出身上带的饭食,此刻,澜沧江滚滚东去,四山云雾已开,只有峰头还霏霏袅袅,雾气氤氲。
  明代,类似的舍茶寺、茶庵似乎很多,许多寺庙常在驿道上设铺舍茶以饮行人,也是一种善举。这些舍茶寺、茶庵大多修建于远离村镇的大路旁,并不以卖茶盈利为目的,或为善行,或为筹资建庙。维持的方式一般是寺庵主人以客人随喜的钱买茶饮客。它们都为如徐霞客般行走在古道上的匆匆行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小憩,可以解渴纳凉、遮风避雨的地方,是行人在半道上的温暖家园。只可惜,徐霞客生活的年代,明已經走向衰败,皇室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结党营生争权夺利,而皇上呢也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就像这七碗茶亭一样,开张时门庭若市,开着开着就到了门可罗雀的地步了。
  一切都是阴错阳差,如果渡州渡的江水不涨,徐霞客就会与东山茶与鲁史失之交臂,也许,彼时的澜沧江有意一横,就又把大旅行家在凤庆多留了几日。而徐霞客在凤庆盘桓的日子里,每天除去徒步考察,便是闲坐品茗,从而成就了一段与茶结缘的美好时光。
其他文献
祁门红茶因为香高而名著,你会因刹那打开的茶箱,而迷恋上那馥郁甜美的香气。有人形容它为玫瑰香,有的形容它为花果蜜香,这些都是因为祁门红茶特有的地域、品种、工艺才具有的香气。  寻访祁门红茶,一定要到山里,才能领略这片山水的内蕴与茶味的关联。春天到来的时候,一切清澈明亮,被称为华东地区生态最为原始的牯牛降山际云遮雾罩,加之徽州故地的古祠石桥,乡村安宁,活脱脱是一幅新安派画家笔下的山水丘壑。祁门历溪水涨
期刊
人烟稀少的街道,有刚刚发芽的高大梧桐静默矗立,雨后的它正在散发出辛辣的香气。早晨8点如同夜晚8点,疫情中的世界,显得寂寥与没落,但是清晨却与之不同,它温柔、沉静、活力却短暂。  世事并非非黑即白,心智圆熟的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虽疫情横行,却也让人心生感恩与珍惜,以前忽视自己的身体,终于得到一次深度观照身体的机会。  想善待自己,就要關注自己的健康,春季理气化痰,舒肝健胃就来点陈皮吧。  陈皮还
期刊
在四季之中,人们总是喜欢将自己最美好的情感和最诗意的语言献给春天。这似乎是种情不自禁的流露,因为宜人的春光,盎然的生机,跃入眼帘,就轻而易举地拂去了心头的阴霾。不过,春天叫人迷恋之处还在于它能给人带来丰富而美妙的味觉体验。  饮食是同春天进行亲密接触的最直接方式。春风十里,茶香四溢。一杯新采的春茶,舞动着鲜翠欲滴的芽叶,品尝的是融融春色,而茶汤里富含的茶氨酸,为脑中枢多巴胺的释放加了一把油,饮茶之
期刊
初夏,风渐暖,槐花满枝,正定古城渐渐浓绿。  繁忙,喧嚣,似乎是现代都市的一贯表情。但,在林立高楼喧闹街市间,蕉林?茶宿却深藏着温暖静默的力量,为游离疲累的心提供一处安宁的栖所。  蕉下,竹畔,茶烟袅袅。一壶茶,一卷书,一炉香,一瓶花,虽身处都市,亦能歆享山林悠游之樂。  茶隐都市,心清凉。  古刹旁的美宿  古刹隆兴寺,从建寺之初,就是古城心灵的归所。朱墙之内,声声梵呗,古城千年的岁月暗暗流转。
期刊
5月21日,首个“国际茶日”将在全球开启。  由中国发起并主导的“国际茶日”其设立与举办,将为世界更好地了解认识中国茶及中华茶文化打开一个窗口。然而,更重要的是,“国际茶日”凝结着无数茶人的期冀与努力。  其实,中国茶“茗”扬世界也一直是一位老人的梦想,也是他的初心。他,就是“世界茶王”李瑞河,天仁集团、天福集团董事局主席。早在40多年前,他就以布局全国放眼全球的世界来做茶。,上世纪90年代“登陆
期刊
“红旗不倒,希望之火不灭”  东平曾有着无比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是中央苏区鼎盛期的建制管辖区域之一。人民群众在历次革命斗争中,为保卫红色政权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  在革命战争年代,东平涌现出杨则仕、陈贵芳等一批革命烈士,先后创建了中共政和第一支部、建松政维埃政府,英雄的东平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为闽北解放事业做出贡献,赢得了“红旗不倒”的赞誉,  东平镇凤头村旧称凤池村,从千年古镇东平到
期刊
“五一”小长假期间,整个朋友圈都被武夷山霸屏了!  每年,只要一到这个时节,武夷山总是自带流量,坑涧、采茶、挑茶、做茶……各种场景,各种拍,各种晒,好不热闹,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醉人的“岩骨花香”。  武夷之美,美在好山好水好茶,连央媒都加入“爱拍党”的行列。这不,位于武夷山一线天景区附近的福莲茶庄园成功吸粉CCTV1、央视网、央视频、大美V视等多家主流央媒,成为大美中國的“岩“值担当。  尽管各媒
期刊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国人的待客之道,在历史的长河中演绎成中华文化生动、切身的体现。盛世兴茶,宋徽宗在他的《大观茶论》中写道“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进入新时代,茶业繁荣,言茶文化者渐多, “乃时旺、茶兴、人心向善之征”。  当举国上下聚焦新目标、开启新征程之际,亦是中华茶人再接再厉,再创茶
期刊
茶和天下,世界共享。5月21日,全球迎来首个“国际茶日”。喝健康,过美好茶生活,是人类积极应对困境的方式之一。“国际茶日”来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也专门发来了贺信。  习近平指出,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联合国设立“国际茶日”,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对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很有意义。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
期刊
现任漳州科技学院(原漳州天福茶学院)教授(2007~)、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13~)。无我茶会创办人。http://l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网站创设人。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1980~2008)、陆羽茶学研究所所长(1985-2008)、《茶艺》月刊主编兼社论主笔(1980-2008)。  不要分散自己对茶的专注,不要分散品茗者对茶道的理解,如果泡茶之前就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