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初,“80后”这个名词横在文字大马路上常常被在这路上行走或者溜达的人们撞到,人们看着突然横出的这么一块东西或惊或喜或怒或骂,然而作为惊喜怒骂的对象,“80后”的名字过于抽象,于是它不时地拖出几个代名词用来招架。韩寒和郭敬明被拖出的频率最高,因为它们最为掷地有声,奇怪的只是拥有这两个名字的主人,长的都并不厚重。
且不去考虑《萌芽》杂志最初定义“新概念”比赛时,对这项文字马路上张牙舞爪的擂台将来波及的影响面做过多么天马行空的想像,起码韩寒和郭敬明两个擂主的横空出世,以及其后二人“拳打南山猛虎,脚踢东海孽龙”的气势肆虐全国的状况是他们没能预料到的。天晓得他们后来目睹天娱包身“超女”财源滚滚的时候是不是捶胸愤恨自己当年没把韩郭两人也如法炮制了。
“新概念”几个擂主的文字分量相对于其他“80后”的人们的确是压得住阵势,他们后来出版的诸多作品被很多有目文学青年共睹过,感慨过,唏嘘过。也被少数原本分量相当甚至犹有过之的80后愤懑过。但是绝大多数有时无聊的有识之士并没有对这种即成的80后现象做过什么实际的反抗,大家明白那无异于蚍蜉撼树。既然都不反抗了,这条文化马路上的年轻人们就都像他们中的成员我一样,各就各位,用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80后以及它的这几个重要产物。
关注80后重要产物时,人们往往习惯做比较,做比较时,人们往往习惯比较最有名的。80后重要产物里,名气最大的是郭敬明和韩寒,人们往往习惯比较他们。
两人的一点区别在于韩寒把一些他们原本共有的特质从开始保留到现在,这些特质是:特立独行、少年老成、不食人间烟火等等,这样始一而终的坚持显然很不容易,虽然不排除惯性的作用,郭敬明则不断尝试或者接受新的路线。
人们在通过各种媒体和他们的作品关注二人时,发现郭四闪转腾挪地做了很多变化,无论是文风还是作风,或者是单眼皮变成双眼皮。而韩寒则只是在文字的成熟上随着成长更加成熟。
在他们出名的最早时候,郭四是个相对于韩寒纯粹有才的孩子,《幻城》里纯静静谧的幻雪神山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幻城》的后半部剧情明显浮躁了很多并且漏洞层出。而当时的韩寒已经不失为一名才子了,笔触和文风都形似《围城》的《三重门》甚至有了些许的神似(如果韩寒原本就无意追随钱钟书先生的话,上句收回)。
他们成名后的过程好有一比——韩寒是在他风格的树干上发展了很多枝杈,郭敬明是换了好几棵树。
[韩寒的几根枝杈是讽刺搞笑的《零下一度》《毒》《通稿2003》“赛车”《长安乱》《就这么漂来漂去》韩寒的博客《too cold so warm》]
[郭敬明的几棵树是搞笑悲剧《梦里花落知多少》短文集《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工作室《岛》音乐小说《迷藏》剧本《无极》“双眼皮”以及郭敬明的博客《小四的游乐场》]
我开始建博客的时候一并链了他俩,放韩寒在我的阳性极团,因为他文字的辛辣老练是个幽默的爷们;放郭四在我的阴性极团,因为他的文字华丽清秀偏女性化。后来删了郭四的博客链接,因为不想再去看了,因为太多他双眼皮后的偏左60度侧脸的照片。我惊异一个掷地有声的人何必把自己的爱美之心昭然于众从而变质成臭美。
由于我删了郭四的链接,我以为自己在这二人中更加欣赏韩寒,他的博客读起来很实在地引人发笑,比较痛快。可是最近一些状况浮现,表明韩寒也并非完全行走于80后群体以外的80后,大家不过都是些才高才浅的孩子,他离队伍远些,也没有真正脱离。
大家通过把各方面获得的信息集结,不难得到一个大概的二人经济状况的比较。二人书都很畅销,但是韩寒玩车烧钱,郭四不仅没有烧钱大项,还比韩寒多了几样创收工具,比如工作室的作品《岛》,比如《无极》的写作费。那么郭四一定比韩寒有钱。80后的大家都很物质,韩寒虽然可以保持自己不食人间烟火的姿态鄙视郭四投靠名利场。内心里却没有理由对自己比对方穷的现实感到坦然,哪怕是少到一丢丢的不舒服也一定是有的。
而且郭四显然比韩寒在各种场合节目的出镜率更高,尽管韩寒和很多包括我在内的人不齿郭四抛头露脸沽名钓誉的嫌疑,尽管韩寒一再答记者问自己不看80后的作品以示自己的特立独行,他大概也不愿意自己的受关注度低于这个大家习惯以之跟他比较的同龄人。
韩寒的博客点击量很高,但也比郭四的短了一大截。并且,最初让我对韩寒的不食人间烟火和特立独行表示置疑的事情是:郭四在公开的言论中很少提及韩寒,而韩寒则用一种有所掩饰的客气的在许多场合提到过这个对他缄口不言的人。
两个人都不承认对方是自己的对手,遗憾的是,他们分明是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