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情趣化语文教学之我见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2814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与传统教学比较的基础上,新课标确定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明确目标,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高,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学效果很差。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生学习认知特点的教学手段,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的必修课。在教学中如果能恰当运用情趣化教学,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更有利于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教学中的情趣氛围
  教材中的许多情境是无法用形象来表现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朗读、语言描述等来创设教学氛围,渲染气氛。把课文描绘的情景变成“此情此景”,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境地,触景生情,具体感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品中蕴涵的情感。如,教学《望洞庭》这首古诗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洞庭湖的美轮美奂,可以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并要求学生边听边在头脑中想象诗中所表现的美景,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然后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洞庭湖的月夜美景,并配以抒情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古诗描绘的特定情境中,使学生似乎看到了风平浪静、色调淡雅的洞庭美景。这样,学生就能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情并茂。
  二、发掘教材中的情趣因素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情感浓郁的抒情散文。描写的是首都千百万群众冒着凛冽的寒风伫立于街头送别灵车的情景,表现人民热爱周总理、哀悼周总理的一片深情。然而如今的学生,在周总理逝世时都还没出生,对周总理鞠躬尽瘁的一生了解不多,对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灵车时的情景没有感性的体验。因此,如何激起学生对总理去世的悲痛之心、怀念之情,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更有效地激发情感,突破重难点,让学生能体会课文中人们的那种复杂情感,可以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趣因素,引导学生融入那个悲痛的世界中。课文第二节中,有这么几句“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陪着毛主席……和我们永别了。”前两句是美好的回忆,可用高昂、激动的语调范读,将学生带入一种幸福、兴奋的状态,周总理那“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容”似乎尽在眼前,学生在学习朗读时自然就能感受到一种与总理在一起时的幸福、满足;后一句是残酷的现实,由“然而今天”过渡,课文内容由“检阅人民群众”“迎送國际友人”变为“静静地躺在灵车里”“和我们永别了”,失去周总理的悲痛重压心头,朗读时,聚然间语调由高昂变为低沉,语速由快变慢,情绪由喜变悲,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反差,心理震撼也不少,同时也使课文巨大的感染力艺术地再现出来。
  三、丰富学习中的情趣体验
  如,在教学《桂花雨》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摇花乐”。可以在课前先查找资料,了解桂花;再带领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紧接着抓住“桂花香”这一线索,带着“桂花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那些乐趣”这一问题,让学生仔细读课文,寻找答案。在朗读中,让学生想象“摇桂花”“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的情景,使学生深刻体会“摇花乐”。在教学环节中,一定要处处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四、调动师生的情感互动
  师生的情感互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一切教学手段,用最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对所学东西的爱好和兴趣。教师要学会讲故事,纪连海就是用故事来吸引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教师只有自己首先进入角色,真正把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学生,感染学生,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故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把自己变成故事的主角,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好像唱歌一样,加上节奏使故事具有可听性,语言亲切,又有变化。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象声词,各种动物叫声的模拟词,把角色的对白进行扩充,适当重复,适当提问,让学生与故事中的角色进行互动。还可以将枯燥的课本知识与生动的游戏相结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在许多情况下,学生并不是为了认识一个事物而去主动观察,而是由于情绪的激动和兴趣的引导而不由自主地去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害羞的心理。
  和颜悦色的教态,清晰有条理的思路,妙趣横生的讲解,活泼生动的谈吐,好像信手拈来而实则深思熟虑的语言,似山涧清泉会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使教学充满情趣。语文是河,绵绵流淌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语文是诗,字字句句跳跃的是浪漫的情愫;语文是画,流离色彩调和的是人间缤纷的故事。
其他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之必需。而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从低年级开始。  一、创设宽松、愉悦的环境  教学过程是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教师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要给学生创设“敢言”、“乐言”之境。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心理世
期刊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展开主动阅读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阅读动机与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入故事、游戏、多媒体等,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更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閱读兴趣。  如在学习《桂林山
期刊
女儿已经两周岁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经历了很多很多,是女儿让我走上了觉醒之路,朝着美好的方向走去。  也许是源于对自我的不自信和不接纳,我把很多精力都放在女儿的教育上,希望她能够活出我想象中的完美和优秀,希望她能为我“增光添彩”,呵呵,多么俗气的目的。我和女儿就这么俗气的开始了。  于是,關注了很多早教的微信号;于是,看了很多关于早教的书籍;于是,疯狂的给女儿买各种各样的益智玩具;于是,带着女儿
期刊
《课标》提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培养,教师能有意识地运用转化思想来设计教学,那将非常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把知识的“生长点”
期刊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1.情境创设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
期刊
小学数学课堂逐渐生活化,主要指上课时要结合现有知识面和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们灵活地、正确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并用它分析和解决生活中实际发生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和它的重要性。因此,课堂上,老师不仅要注重变幻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以及授课内容的新颖,还要非常注重積极调节学生生活化的学习氛围。  一、将生活知识导入课程  数学老师一般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
期刊
语文课堂犹如一首美妙的乐曲,课前五分钟便是优美动人的前奏,充分开发利用课前五分钟,巧妙创意,有效训练,就犹如奏响了语文课堂教学主题曲的前奏。  寓庄于谐,寓教于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很大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语文学习首先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叫他们从喜闻乐见的小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情境导入,可以启发学生解题的独特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在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期刊
农村由于受经济、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对城区有一定的差距,从而农村小学生的整体生活水平也较城区小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在对农村小学生开展的实地调研中,笔者发现,主要存在学习压力大,学习很累,课堂缺少趣味性;很少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感觉老师不喜欢自己;因为成绩不好而自卑,不敢和同学交往;性格内向,缺少朋友等问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用不同于城区学校的
期刊
现在很多学生非常重视议论文资源的积累与开发,但是收集了很多资源之后,资源变得芜杂、繁复,对很多学生来说,这时的资源仍是片段式的、碎片式的,还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这时需要对资源进行分类整理,这既可以梳理资源,熟悉资源,也可以将素材恰当地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去。  一、材料的分类一  从大的角度来说,可以将材料分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等几个角度。将积累的材料进行分类汇总,联系自己掌握的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