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历史学科的性质与特点来看,初中历史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学科,其贯穿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囊括了从古至今时代更迭与变换,其中更是可以细分为经济、政治、人文、法律、军事、艺术、文学等等方面。初中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到我们祖先的生存法则、光辉的历史进程、璀璨的科技文化、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等等。但因为历史学科本身教学性质,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就只能将丰富的历史教学整理为条理资料,让学生学习起来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一、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现状与困境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来讲,历史故事本身就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都没有应用过故事,那么无疑,教学是不完整的。初中生正是处于兴趣广泛,对任何事物都抱有一定兴趣的心理期,对于历史故事的渴望与好奇是无比浓烈的,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现,一旦讲到某一历史故事,那么,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而常规教学则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这样的反差会让老师感觉到教学方法存在问题,难以高质量教学下去,而学生学习起来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当前教学依然是存在一定的教学指标,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内将目标知识传达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出详尽的教学计划。普通的教学方法无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教师采用其他教学方法的时候,又会占用较多课堂时间,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这就形成了空有教学方法但无法全力使用的局面出现。
二、历史故事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含义
历史故事教学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学习的要求,将相关的典故与故事进行整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述出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一种手段[1]。历史故事教学不但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还能够通过历史故事来传授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历史故事教学也属于情景教学方法中的一种,通过让学生了解历史故事,最大限度还原历史场景,让学生理解到当时历史发生的人物事件,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潜在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判断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来设定一定的场景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与价值观,从而培养综合型人才。
三、历史故事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历史教学不是单纯的讲述在某年某月某人在某地发生某事,而是一个将学生带入历史的时光中,教师以导游角色出现,带动学生自己感知、感受的过程。
(一)悬念登场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初中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而讲述故事,适当提出疑问,设置出悬念,就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将学生的心思引导到课堂上来。
在讲述《五四运动》这堂课的时候,笔者对两个不同班级采取不同教学方法。A班采用历史故事教学方法,B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2]。A班开课的时候,首先设定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在1949年10月1日这天的开国大典上,为什么要设立54门礼炮,且齐鸣28响吗?”然后有的学生预习过这堂课内容,开始纷纷发表自己意见,而对于没有预习过的学生,他们首先是对笔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简单思考,然后听到许多同学说出的不同答案,开始自己去阅读相关内容。这堂课就在这样浓烈的气氛下开始了,而对于B班,笔者开始正常授课,先对五四运动背景、过程、结果进行讲解,然后阐述清楚与新民主主义之间关系,直到课堂结束,整个课堂都是笔者在主导。课程完成后,笔者专门针对这堂课内容进行了简单的小测试,结果A班学生合格率达到了84%,而B班仅仅只有47%。从这测试的结果中我不难看出,A班课堂开始时,老师就给学生设置了悬念,将同学们带入课堂,让他们对老师提出的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增加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而B班确实枯燥无味的讲述历史,没有给同学们留下什么悬念,也没提起同学们的参与意识。致使同学们在这堂历史课上所积累的知识很少。
(二)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历史故事
初中课堂时间是四十分钟,要想学生在整个课堂时间内保持充分热情比较困难,如果仅仅依靠讲述,学生也没有兴趣,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插入历史故事,让课堂活跃起来。在讲述《鸦片战争》这一课的时候,笔者再次应用历史故事教学方法,但是不同的是,此次的对象的B班,A班采用常规教学模式。鸦片战争对我国社会影响十分深远,造成失败的原因也比较多,涉及到了政府的腐败,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潮流等等方面,单纯的讲述出来让整个课堂枯燥,而且初中生涉世未深,难以发挥想象,无法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3]。因此在课堂讲述过程中,笔者对B班学生讲述,在鸦片战争过程中,林则徐接见了一艘遇难船船员,详细问了船员关于外国的情况,特别是鸦片生产地方。当听到都鲁机(土耳其)出产鸦片的时候,问都鲁机是否属于美国或者是美国的附属,当林则徐听到否定答案的时候,感觉视觉吃惊。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故事,但是学生开始纷纷提问:“为什么林则徐会问这个问题?”,“为什么林则徐感到吃惊呢?”,“为什么林则徐会接见遇难船船员”……[4]。这时候笔者再对当时的清朝进行全面总结,不但让学生了解到了清朝当时的“天朝上国”思想,也明白了“闭关锁国”的原因,同时了解了林则徐的民族精神。课堂结束后笔者又一次做了小测试,测试结果显示B班学生对本堂课的了解程度远远大于A班,且B班学生潜在以林则徐作为了心中英雄,培养了学生的世界观。
(三)巧用历史故事,激发课后自学
当然,在课堂结束的时候也可以巧妙应用历史故事,让学生独立思考。比如在讲述《商鞅变法》的时候,笔者在下课前几分钟提出:“商鞅最终是被处于车裂,那么请问,商鞅变法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在学生讨论纷纷中笔者宣布下课,虽然课堂结束了,但是学生在课后会通过图书、互联网等等手段去了解到底是变法成功还是失败,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锻炼了学生学习的手段,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积累更多的历史知识,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习惯于下课后去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
一、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现状与困境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来讲,历史故事本身就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都没有应用过故事,那么无疑,教学是不完整的。初中生正是处于兴趣广泛,对任何事物都抱有一定兴趣的心理期,对于历史故事的渴望与好奇是无比浓烈的,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现,一旦讲到某一历史故事,那么,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而常规教学则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这样的反差会让老师感觉到教学方法存在问题,难以高质量教学下去,而学生学习起来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当前教学依然是存在一定的教学指标,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内将目标知识传达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出详尽的教学计划。普通的教学方法无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教师采用其他教学方法的时候,又会占用较多课堂时间,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这就形成了空有教学方法但无法全力使用的局面出现。
二、历史故事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含义
历史故事教学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学习的要求,将相关的典故与故事进行整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述出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一种手段[1]。历史故事教学不但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还能够通过历史故事来传授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历史故事教学也属于情景教学方法中的一种,通过让学生了解历史故事,最大限度还原历史场景,让学生理解到当时历史发生的人物事件,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潜在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判断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来设定一定的场景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与价值观,从而培养综合型人才。
三、历史故事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历史教学不是单纯的讲述在某年某月某人在某地发生某事,而是一个将学生带入历史的时光中,教师以导游角色出现,带动学生自己感知、感受的过程。
(一)悬念登场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初中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而讲述故事,适当提出疑问,设置出悬念,就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将学生的心思引导到课堂上来。
在讲述《五四运动》这堂课的时候,笔者对两个不同班级采取不同教学方法。A班采用历史故事教学方法,B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2]。A班开课的时候,首先设定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在1949年10月1日这天的开国大典上,为什么要设立54门礼炮,且齐鸣28响吗?”然后有的学生预习过这堂课内容,开始纷纷发表自己意见,而对于没有预习过的学生,他们首先是对笔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简单思考,然后听到许多同学说出的不同答案,开始自己去阅读相关内容。这堂课就在这样浓烈的气氛下开始了,而对于B班,笔者开始正常授课,先对五四运动背景、过程、结果进行讲解,然后阐述清楚与新民主主义之间关系,直到课堂结束,整个课堂都是笔者在主导。课程完成后,笔者专门针对这堂课内容进行了简单的小测试,结果A班学生合格率达到了84%,而B班仅仅只有47%。从这测试的结果中我不难看出,A班课堂开始时,老师就给学生设置了悬念,将同学们带入课堂,让他们对老师提出的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增加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而B班确实枯燥无味的讲述历史,没有给同学们留下什么悬念,也没提起同学们的参与意识。致使同学们在这堂历史课上所积累的知识很少。
(二)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历史故事
初中课堂时间是四十分钟,要想学生在整个课堂时间内保持充分热情比较困难,如果仅仅依靠讲述,学生也没有兴趣,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插入历史故事,让课堂活跃起来。在讲述《鸦片战争》这一课的时候,笔者再次应用历史故事教学方法,但是不同的是,此次的对象的B班,A班采用常规教学模式。鸦片战争对我国社会影响十分深远,造成失败的原因也比较多,涉及到了政府的腐败,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潮流等等方面,单纯的讲述出来让整个课堂枯燥,而且初中生涉世未深,难以发挥想象,无法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3]。因此在课堂讲述过程中,笔者对B班学生讲述,在鸦片战争过程中,林则徐接见了一艘遇难船船员,详细问了船员关于外国的情况,特别是鸦片生产地方。当听到都鲁机(土耳其)出产鸦片的时候,问都鲁机是否属于美国或者是美国的附属,当林则徐听到否定答案的时候,感觉视觉吃惊。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故事,但是学生开始纷纷提问:“为什么林则徐会问这个问题?”,“为什么林则徐感到吃惊呢?”,“为什么林则徐会接见遇难船船员”……[4]。这时候笔者再对当时的清朝进行全面总结,不但让学生了解到了清朝当时的“天朝上国”思想,也明白了“闭关锁国”的原因,同时了解了林则徐的民族精神。课堂结束后笔者又一次做了小测试,测试结果显示B班学生对本堂课的了解程度远远大于A班,且B班学生潜在以林则徐作为了心中英雄,培养了学生的世界观。
(三)巧用历史故事,激发课后自学
当然,在课堂结束的时候也可以巧妙应用历史故事,让学生独立思考。比如在讲述《商鞅变法》的时候,笔者在下课前几分钟提出:“商鞅最终是被处于车裂,那么请问,商鞅变法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在学生讨论纷纷中笔者宣布下课,虽然课堂结束了,但是学生在课后会通过图书、互联网等等手段去了解到底是变法成功还是失败,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锻炼了学生学习的手段,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积累更多的历史知识,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习惯于下课后去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