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本的选择及内容的确定
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选择《西游记》青少版进行阅读,选择原著阅读的人数寥寥无几。鉴于此,教师必须认识到,改写成课文的《三打白骨精》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删改,在实现通俗易懂的目标的同时也丢失了文学名著的很多韵味,但原著保留了文言文的形式,与学生的表达习惯不同,这给阅读理解带来一定的障碍。所以必须通过课堂教学的引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品味的基础上,感悟个性分明的人物形象,沉浸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使学生对经典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问题也将本文中呈现,因此有必要站在阅读审美的高度,让学生带着文学鉴赏的眼光走进原著。
二、构建——孙悟空成长路线图
怎么才能够让学生通读全文呢?通过调查,六年级的学生对孙悟空的形象尤其感兴趣
然而在《西游记》中,从孙悟空出生开始,讲述他从石猴到仙猴等一系列的成长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游記》可以看做孙悟空的个人成长史。教师可以利用孙悟空这一人物为切入点,利用思维导读的模式,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绘制出孙悟空成长变化有关的重要事件,梳理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还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如何将图与文结合起来阅读。
三、比较——原著之我见
青少版《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与原著比较,在实现通俗易懂目标的同时,也丢失了文学名著的很多韵味。具体怎么能够让学生在深读的同时保持阅读兴趣,解决阅读困难,习得阅读策略呢?笔者进行了以下的设计:
(一)比较青少版和原著版的题目
青少版题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原著版题目《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憎逐美猴王》
提问:原著版题目的语言表达,好在( )
(1)具有古诗的韵味
(2)句式很工整,藏和王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内容分得更细,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经过 结尾
(4)能读到情感(恨)
(二)比较青少版和原著版的原文选段
青少版:悟空一个筋斗上了云天,一阵风过去,不见了。
原著版: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且听下回分解。
1.提问:原著版( )词语妙,妙在.....
( )句子妙,妙在.....
(1)“止不住....良久方去”写出了对师父的怀念
(2)“腮边泪坠”,虽然唐僧赶悟空走的,但是他还是不舍得唐僧的
2.提问:改编后的青少版不见了什么?
(1)悟空被唐僧赶走后的不舍没有了
(2)悟空孤独伤感的情趣
(3)还有很多很多,读原著很重要。
(三)总结
在教学中,通过青少版和原著版的比较,引导学生积极发散思维。此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情况,利用比较,让学生能确确实实的从原著中感受人物的形象,从而深入地了解文本,产生共鸣。
四、迁移——巧借“三”,品形象
(一) 巧借“三”,品形象
“三”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有意思的符号,三生万物,代表着和谐与完整的统一。作者吴承恩也因此安排了“三打白骨精”,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三”字文化,走进对原著结构的探究,我安排了如下环节:
1.带领学生理清白骨精三戏,聊一聊,为什么不是白骨妖,而是白骨精?(越是精,越能体现孙悟空的身怀绝技)
2.正因为有了白骨精的“三戏”,所以就有了孙悟空三打。那么,这白骨精是怎么戏的呢?
(1)研讨白骨精的“一戏”。
(出示语段)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柳眉积翠黛(dài),杏眼闪银星,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zhuàn)林……
问:把自己变作“美貌”的村姑的原因?
美貌的外表下藏着的丑恶的内心,险恶至极。)
(2)研讨白骨精的“二戏”“三戏”。
二戏:(出示语段)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
问:第一戏中白骨精把自己伪装得既漂亮又善良,那么这一次它又把自己伪装成老妇人?
(假装可怜,赢得唐僧这样的人同情。)
三戏:出示以上句子,“手拄龙头拐,身穿鹤氅轻。数珠掐在手,口诵南无经。”
问:这次为什么又变成了白发老公公呢?
(再次假装可怜,赢得唐僧这样的人同情。)
(3)白骨精戏三次的原因
(白骨精的狡猾,以及侧面烘托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白骨精戏了三次,足以证明其狡猾,却都被孙悟空一一识别,从而孙悟空的“三打”(为下节课做铺垫)
学生学习三戏后,将三戏串联起来思考,知道白骨精这三戏还暗含玄机,环环相扣。这样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有整体建构的学习能力,知道阅读不仅只停留于只字片语,更应有整体感悟。
(二)迁移
一个“三”到多个“三”。其实课文中的“三”远远不止这一处,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其他地方的“三”。学生:唐僧三拦、孙悟空三次被责……其实《西游记》中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如第四十五回 三清观大圣留名 车迟国猴王显法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
这样以“三”为切口,认识了白骨精善良外表下的狡诈阴险,但都被孙悟空一一识破,便认识了孙悟空火眼金睛;又以“三”为入口,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去寻找文章中更多的“三”,引领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叙事结构,进而走进原著,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古典文学的大门。
五、总结
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笔者认为重视“方法”的学习引导,课内外学习的“结合”,是指导阅读活动的关键,是成为学生形成阅读整本书习惯的助推器。本文以“三戏”为切入点,通过一篇课文延伸到古典名著阅读。那么,仅仅只有“三戏”这个切入点吗?譬如还有“自相矛盾--猪八戒”“有趣有意的小妖名”等等,都可以是值得推敲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寻找一种途径从一篇文章走进一部书,提高阅读能力,并去感受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魅力。
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选择《西游记》青少版进行阅读,选择原著阅读的人数寥寥无几。鉴于此,教师必须认识到,改写成课文的《三打白骨精》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删改,在实现通俗易懂的目标的同时也丢失了文学名著的很多韵味,但原著保留了文言文的形式,与学生的表达习惯不同,这给阅读理解带来一定的障碍。所以必须通过课堂教学的引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品味的基础上,感悟个性分明的人物形象,沉浸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使学生对经典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问题也将本文中呈现,因此有必要站在阅读审美的高度,让学生带着文学鉴赏的眼光走进原著。
二、构建——孙悟空成长路线图
怎么才能够让学生通读全文呢?通过调查,六年级的学生对孙悟空的形象尤其感兴趣
然而在《西游记》中,从孙悟空出生开始,讲述他从石猴到仙猴等一系列的成长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游記》可以看做孙悟空的个人成长史。教师可以利用孙悟空这一人物为切入点,利用思维导读的模式,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绘制出孙悟空成长变化有关的重要事件,梳理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还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如何将图与文结合起来阅读。
三、比较——原著之我见
青少版《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与原著比较,在实现通俗易懂目标的同时,也丢失了文学名著的很多韵味。具体怎么能够让学生在深读的同时保持阅读兴趣,解决阅读困难,习得阅读策略呢?笔者进行了以下的设计:
(一)比较青少版和原著版的题目
青少版题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原著版题目《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憎逐美猴王》
提问:原著版题目的语言表达,好在( )
(1)具有古诗的韵味
(2)句式很工整,藏和王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内容分得更细,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经过 结尾
(4)能读到情感(恨)
(二)比较青少版和原著版的原文选段
青少版:悟空一个筋斗上了云天,一阵风过去,不见了。
原著版: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且听下回分解。
1.提问:原著版( )词语妙,妙在.....
( )句子妙,妙在.....
(1)“止不住....良久方去”写出了对师父的怀念
(2)“腮边泪坠”,虽然唐僧赶悟空走的,但是他还是不舍得唐僧的
2.提问:改编后的青少版不见了什么?
(1)悟空被唐僧赶走后的不舍没有了
(2)悟空孤独伤感的情趣
(3)还有很多很多,读原著很重要。
(三)总结
在教学中,通过青少版和原著版的比较,引导学生积极发散思维。此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情况,利用比较,让学生能确确实实的从原著中感受人物的形象,从而深入地了解文本,产生共鸣。
四、迁移——巧借“三”,品形象
(一) 巧借“三”,品形象
“三”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有意思的符号,三生万物,代表着和谐与完整的统一。作者吴承恩也因此安排了“三打白骨精”,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三”字文化,走进对原著结构的探究,我安排了如下环节:
1.带领学生理清白骨精三戏,聊一聊,为什么不是白骨妖,而是白骨精?(越是精,越能体现孙悟空的身怀绝技)
2.正因为有了白骨精的“三戏”,所以就有了孙悟空三打。那么,这白骨精是怎么戏的呢?
(1)研讨白骨精的“一戏”。
(出示语段)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柳眉积翠黛(dài),杏眼闪银星,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zhuàn)林……
问:把自己变作“美貌”的村姑的原因?
美貌的外表下藏着的丑恶的内心,险恶至极。)
(2)研讨白骨精的“二戏”“三戏”。
二戏:(出示语段)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
问:第一戏中白骨精把自己伪装得既漂亮又善良,那么这一次它又把自己伪装成老妇人?
(假装可怜,赢得唐僧这样的人同情。)
三戏:出示以上句子,“手拄龙头拐,身穿鹤氅轻。数珠掐在手,口诵南无经。”
问:这次为什么又变成了白发老公公呢?
(再次假装可怜,赢得唐僧这样的人同情。)
(3)白骨精戏三次的原因
(白骨精的狡猾,以及侧面烘托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白骨精戏了三次,足以证明其狡猾,却都被孙悟空一一识别,从而孙悟空的“三打”(为下节课做铺垫)
学生学习三戏后,将三戏串联起来思考,知道白骨精这三戏还暗含玄机,环环相扣。这样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有整体建构的学习能力,知道阅读不仅只停留于只字片语,更应有整体感悟。
(二)迁移
一个“三”到多个“三”。其实课文中的“三”远远不止这一处,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其他地方的“三”。学生:唐僧三拦、孙悟空三次被责……其实《西游记》中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如第四十五回 三清观大圣留名 车迟国猴王显法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
这样以“三”为切口,认识了白骨精善良外表下的狡诈阴险,但都被孙悟空一一识破,便认识了孙悟空火眼金睛;又以“三”为入口,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去寻找文章中更多的“三”,引领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叙事结构,进而走进原著,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古典文学的大门。
五、总结
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笔者认为重视“方法”的学习引导,课内外学习的“结合”,是指导阅读活动的关键,是成为学生形成阅读整本书习惯的助推器。本文以“三戏”为切入点,通过一篇课文延伸到古典名著阅读。那么,仅仅只有“三戏”这个切入点吗?譬如还有“自相矛盾--猪八戒”“有趣有意的小妖名”等等,都可以是值得推敲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寻找一种途径从一篇文章走进一部书,提高阅读能力,并去感受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