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总觉得老师越来越难当。因为一部分学生已经没有过去学生的朴实、勤奋、友爱、懂礼。而懒惰、任性、浮躁、没有教养,不懂感恩,成了这些同学的形象标签。
我写过一首反映一部分学生不良学态的小诗:学习基础差,从来不上心。练习不爱做,理论不想听。选择做一做,问答放一边。简单也出错,难题就靠蒙……上课打瞌睡,梦游赛神仙。有时精神好,闲话不把门。老师批评他,须臾又当风……
是什么造成这部分高中生如此萎靡的学习状态呢?我想主要有以下成因。
一、家长的补偿心理,纵容了子女的怠惰无求心态
现在高中学生的家长大多出生于中国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他们总希望孩子要过得比自己当年好,越是家境不好,越觉得不能亏了孩子。宁可穷了全家,也不能穷了孩子。因而对孩子产生一种补偿心理。 孩子要什么,就想方设法给什么。长持以往,中国“巨婴”、穷人家的“富二代”就诞生了。这种家教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有理想、有追求、能勤奋刻苦地学习呢?
二、外界的诱惑,使学生浮躁不安,甚至玩物丧志
网络游戏对学生的伤害最大。有的学生对手机依赖已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欧阳修在《伶官传序》 中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有的人甚至说,要害一个孩子,只要给他买一部手机。网络上不良的信息,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生思想和学态也产生极坏影响。
三、未来求职现实让学生雾里看花,消减斗志
过去,学生一考上大学,毕业后国家包分配。农村孩子“农转非”“吃公粮”,那种自豪感和成就感不言而喻,学生自然勤奋读书,因为有奔头。现在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是自主择业,绝大部分毕业生都是替人打工。有的学生认为都是打工,为什么要拼命读书呢?有的学生还说,有的人连高中都没上却做了大老板,手下多少研究生等等。
四、少数基层政府的妥协和无良媒体的炒作,导致教师不敢管
一旦发生校园事件,有些家长就冲进学校,聚众闹事。不管学校教师有理无理,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息事宁人,对闹事家长常常予以经济赔偿,并严肃处理有关教师。无良媒体又进一步渲染炒作,推波助澜,搞得学校领导、教师苦不堪言,谁还敢管教学生?原本孙猴子的紧箍咒是戴在学生头上的,现在反倒戴在教师的头上。这样,教师在家长、学生心目中还有什么地位?教育教学工作必然受到影响。
《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束缚了教师正常教育惩戒学生的手脚。我认为教育学生,单靠正面说教是不够的。
当然,学业基础薄弱,学习跟不上,对学习信心不足,也是造成这部分学生学态不良的重要原因。
此外,一些政府部门也严重搅乱了师生的心。有一个学期,我就收到七次征文任务。有的学生对征文题材不熟悉,就上网搜寻,东拼西凑,败坏了文风,也加重学生的负担。教育的公公婆婆太多了,谁都可以对它颐指气使!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校园以宁静。教育部长陈宝生多次强调要为教师减负,要把教师从“表叔”“表哥”中解脱出来,可是多年来一些基层领导又给学校、教师增加了多少无用负担呢?
要改变学生这种颓废的学习状态,首先必须明确: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而不单单是学校、教师的责任。现在,一些基层领导要求补齐教育短板,为此大量挤占教师周末、节假日时间来给学生上课。我认为,光靠延长上课时间是没有效果的,只有让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才能看到教育的曙光。
一是政府应当作为学校强有力的后盾。对校园事件,尤其是欺凌教师的事件要依法秉公处理。对无理取闹的家长,应当予以严肃处罚,新闻媒体也要恪守职业道德,要弘扬社会正气。
政府还应当切实提高教师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切实为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教师排忧解难。同时,有关部门应当珍惜老师的时间和精力,让教师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去。
二是学生家长应当更新观念,解放思想。重视对子女的挫折教育,培养子女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周末、节假日可以让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增强劳动观念。要对子女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说“不”,不能有求必应。要充分尊重和相信老师,配合老师,形成教育合力,让子女专心学习、待人友善、尊重他人、学会感恩,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拉开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从小养成的各种习惯。目前,我发现部分學生习惯很不好:上课随意讲话、上厕所、打开水等,我行我素,屡教不改,严重扰乱课堂秩序。因此,家长必须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好学生。
要设法让子女逐步克服手机依赖心理,否则,学习就是一句空话。
三是在社会舆论高压态势下,面对部分学生萎靡不振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当顺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需要,在不违纪违规的情况下,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课堂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做一个让绝大多数学生满意的老师。
只有这样,振兴教育事业才有希望。
我写过一首反映一部分学生不良学态的小诗:学习基础差,从来不上心。练习不爱做,理论不想听。选择做一做,问答放一边。简单也出错,难题就靠蒙……上课打瞌睡,梦游赛神仙。有时精神好,闲话不把门。老师批评他,须臾又当风……
是什么造成这部分高中生如此萎靡的学习状态呢?我想主要有以下成因。
一、家长的补偿心理,纵容了子女的怠惰无求心态
现在高中学生的家长大多出生于中国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他们总希望孩子要过得比自己当年好,越是家境不好,越觉得不能亏了孩子。宁可穷了全家,也不能穷了孩子。因而对孩子产生一种补偿心理。 孩子要什么,就想方设法给什么。长持以往,中国“巨婴”、穷人家的“富二代”就诞生了。这种家教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有理想、有追求、能勤奋刻苦地学习呢?
二、外界的诱惑,使学生浮躁不安,甚至玩物丧志
网络游戏对学生的伤害最大。有的学生对手机依赖已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欧阳修在《伶官传序》 中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有的人甚至说,要害一个孩子,只要给他买一部手机。网络上不良的信息,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生思想和学态也产生极坏影响。
三、未来求职现实让学生雾里看花,消减斗志
过去,学生一考上大学,毕业后国家包分配。农村孩子“农转非”“吃公粮”,那种自豪感和成就感不言而喻,学生自然勤奋读书,因为有奔头。现在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是自主择业,绝大部分毕业生都是替人打工。有的学生认为都是打工,为什么要拼命读书呢?有的学生还说,有的人连高中都没上却做了大老板,手下多少研究生等等。
四、少数基层政府的妥协和无良媒体的炒作,导致教师不敢管
一旦发生校园事件,有些家长就冲进学校,聚众闹事。不管学校教师有理无理,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息事宁人,对闹事家长常常予以经济赔偿,并严肃处理有关教师。无良媒体又进一步渲染炒作,推波助澜,搞得学校领导、教师苦不堪言,谁还敢管教学生?原本孙猴子的紧箍咒是戴在学生头上的,现在反倒戴在教师的头上。这样,教师在家长、学生心目中还有什么地位?教育教学工作必然受到影响。
《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束缚了教师正常教育惩戒学生的手脚。我认为教育学生,单靠正面说教是不够的。
当然,学业基础薄弱,学习跟不上,对学习信心不足,也是造成这部分学生学态不良的重要原因。
此外,一些政府部门也严重搅乱了师生的心。有一个学期,我就收到七次征文任务。有的学生对征文题材不熟悉,就上网搜寻,东拼西凑,败坏了文风,也加重学生的负担。教育的公公婆婆太多了,谁都可以对它颐指气使!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校园以宁静。教育部长陈宝生多次强调要为教师减负,要把教师从“表叔”“表哥”中解脱出来,可是多年来一些基层领导又给学校、教师增加了多少无用负担呢?
要改变学生这种颓废的学习状态,首先必须明确: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而不单单是学校、教师的责任。现在,一些基层领导要求补齐教育短板,为此大量挤占教师周末、节假日时间来给学生上课。我认为,光靠延长上课时间是没有效果的,只有让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才能看到教育的曙光。
一是政府应当作为学校强有力的后盾。对校园事件,尤其是欺凌教师的事件要依法秉公处理。对无理取闹的家长,应当予以严肃处罚,新闻媒体也要恪守职业道德,要弘扬社会正气。
政府还应当切实提高教师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切实为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教师排忧解难。同时,有关部门应当珍惜老师的时间和精力,让教师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去。
二是学生家长应当更新观念,解放思想。重视对子女的挫折教育,培养子女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周末、节假日可以让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增强劳动观念。要对子女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说“不”,不能有求必应。要充分尊重和相信老师,配合老师,形成教育合力,让子女专心学习、待人友善、尊重他人、学会感恩,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拉开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从小养成的各种习惯。目前,我发现部分學生习惯很不好:上课随意讲话、上厕所、打开水等,我行我素,屡教不改,严重扰乱课堂秩序。因此,家长必须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好学生。
要设法让子女逐步克服手机依赖心理,否则,学习就是一句空话。
三是在社会舆论高压态势下,面对部分学生萎靡不振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当顺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需要,在不违纪违规的情况下,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课堂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做一个让绝大多数学生满意的老师。
只有这样,振兴教育事业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