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罗振玉是晚期国学大师,同时也是在中国率先提倡并身体力行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农业科技的第一人,他在清末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农会—— “农学会”和第一份农学刊物—— 《农学报》,是中国现代农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藤田丰八最初是受罗振玉的邀请来到上海担任农学会农学报馆专职日文翻译,他协助罗振玉做了翻译与教学工作,为《农学报》和《农学丛书》翻译了大量来自日文的农业科技文献,并培养了不少优秀的日语翻译。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反映出近代中日两国民间人士友好交流的一面,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借道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道路上,他们通过精诚合作共同促进了中国近代农学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罗振玉;藤田丰八;近代农学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3-0082-02
罗振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虽然因政治上“恪守旧制”而为世人诟病,但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汇的中国科学文化受西方科学技术的冲击发生巨变之时,他却成为当时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先头兵。藤田丰八是罗振玉的异国挚友,受罗振玉之邀来到上海,为《农学报》和《农学丛书》翻译了大量来自日文的农业科技文献,并且在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里承担教学工作,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翻译人员。在清末引进西方先进的近代农学之时,罗振玉是在清末提出“农业强国”蓝图的设计师,藤田丰八则在践行该理念方面做了很多具体工作。
一、罗振玉是中国近代农学的开拓者
罗振玉(1866-1940)出生于江苏淮安。在国学方面,他与同为晚清国学大师的王国维为莫逆之交,成就了流传于世的罗王之学。罗振玉作为现代农学的开拓者,其在中国农学的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并不亚于在考古学、国学方面的造诣。
罗振玉1896年在上海创办农学社并设农学馆,1897年创办中国第一家农业刊物—— 《农学报》。《农学报》前后持续了9年,共出刊315期,刊发了大量与农业相关的文章和译作。据学者朱京伟研究,《农学报》刊载的文章几乎都是介绍外国农业技术的译文,其中译自日语的译文达到全体的80%以上。
罗振玉自己也积极在《农学报》上撰文分析中国农业形式,介绍西方农业发展现状,例如《农学报》第94、95期就连载了他的《论农业移植及改良》一文。在缺乏农业教科书的清末,他主编的《农学丛书》成为全国各大农学堂的主要教材。他创办的《农学报》也在系统传播西方近代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罗振玉积极主张并身体力行地引进西方近代农学,从时间节点来看,比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康有为更早一步。
康有为意识到为日本明治维新引进的西学书籍在富强国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必要将其系统性地介绍到中国,故于1898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关于日本书的目录—— 《日本书目志》。他在该书的农工商总序中写道:“泰西之农工商皆从士出,各业皆有专书千数百种以发明之,国家皆有专门学校以教授之”,“吾中人之为农工者,皆愚惰之人,目不识字,况乎图算?即其农书,等于词章吟诵之学,而不能施之于用”。康有为指出农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中国即便自古就有农学,但是由于农民目不识丁,导致不能“施之以用”。罗振玉在《日本书目志》发行的前一年就着手解决这个难题,创办《农学报》,取道日本系统引进西方现代农学,具有先见之明。
二、罗振玉为近代农学教育做出的贡献
由于《农学报》急需日文翻译,为此1898年罗振玉与汪康年等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有影响的民间专业日语学校—— 上海东文学社;翌年2月罗振玉又在江苏淮安创办了淮安东文学堂;1901年秋南洋公学成立东文学堂时,罗振玉又出任东文学堂监督,为培养日语翻译人才做出了贡献。
两江总督张之洞对罗振玉创办农学会、传播现代农学的举措十分赏识,1900年秋邀请他出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之后罗振玉又出任上海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校长、武昌江楚编译局帮办。1901年张之洞还派遣罗振玉到日本进行了为期两个月零八天的考察。在日期间,罗振玉不仅考察了日本的学制,还视察了东京农科大学、高等师范学校、高等工业学校、中学校、府立师范学校等日本的学校教育机构,加深了他对现代教育的理解,回国后写了《扶桑两月记》。1903年两广总督岑春煊聘他为教育顾问,翌年苏州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他又出任该校监督。
1906年罗振玉在清政府出任学部参事,1909年他出任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的首任监督。因此罗振玉被称为中国农大第一任校长。1909年5至7月,罗振玉第二次赴日本考察农学教育。他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考察了日本札幌、驹场两所农业大学及农林实验室、实验场,与校长、学者进行了交流。他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四处勘察合适的用地,并书面提出建农校设试验场,之后不辞辛劳往返监督,终于在1911年落成了占地达 1200 亩的农科大学。这是中国农业大学办学的肇端,是中国高等農业教育的一个里程碑。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罗振玉离职,之后东渡日本,不再从事近代农业工作。总之,1896年-1911年的16年间,他在促使中国农业走上现代化道路上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三、藤田丰八在清末农业书籍的“西书日译”中起到的桥梁作用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在西方农业科技引进的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罗振玉的异国挚友、日本学者藤田丰八(1869~1929)。藤田丰八1895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汉文科,有着深厚的汉语言文化功底。他曾在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教授过中国文学史。
1897年罗振玉邀请藤田丰八来到上海担任农学会农学报馆专职日文翻译。农学报馆成立后,由于日语翻译人才极为短缺,1898年,藤田丰八又协助罗振玉成立了东文学社,培养日语人才。藤田丰八不仅担任日文教习,还全面主持学社教学工作。1904年,罗振玉创办江苏师范学堂,藤田丰八任总教习。1908年,他又受聘为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教习。 1900年之后,罗振玉出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并辗转各地担任农学堂监督或是普通学堂的教育顾问,于是农学报馆的编辑出版、组织工作全部交给了藤田丰八负责。在兼顾农学报馆各类日常事务和东文学社日语教习的情况下,藤田丰八还坚持为《农学报》《农学丛书》翻译。据统计,《农学报》刊载的介绍西方农学的1061篇(包括译自日文和英文的)文献中,藤田丰八一人就翻译了457篇,占全部译文的43%;《农学丛书》所载171部西方农学著作中藤田丰八一人翻译的就有15部,占全部译文的9%。
学者李永芳认为:藤田丰八的译文具有广泛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其译文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几乎囊括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据初步统计,其内容涉及农业政策、农业教育和实验、农业器械、农产品销售及市场、农作物栽培、土壤肥料、农作物品种、农产收获储藏、水产渔业、农村手工业及技术、灾荒病虫害、家庭养殖、园艺林木、水果蔬菜、蚕丝纺织、茶参咖啡、烟草酿酒及人物传记等 18 个方面。
由于藤田丰八工作尽心尽力,不论是翻译还是授课方面均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藤田丰八不仅学识丰富,而且工作认真负责,很受好评,在社会上和政府农业部门中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于是清末我国的农学团体、农业院校和试验机构乃纷纷聘请日本学者和技师到中国进行农业教学”。清末不少日本农业学者受邀到中国从事农业推广,在很大程度上与藤田丰八的示范作用是分不开的。
四、结论
总之,罗振玉和藤田丰八不愧是将西方农学引进和推广到中国的先行者。罗振玉为了实现“以农立国”的抱负,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会,创办了第一份农学期刊,参与创办第一所农业大学,是中国现代农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藤田丰八翻译了大量的以农学为主的科学著作和文献,为科学翻译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日语翻译人才,为中国的农学教育做出了贡献。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反映出近代中日两国民间人士友好交流的一面,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借道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道路上,他们通过精诚合作共同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参考文献:
[1]朱京伟.中国对日本植物学用语的接纳——以20世纪初期的中国资料为中心[J].明海日本语第7号,2002,(3):71-100.
[2]康有为,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59.
[3]王卫华.将农业提升为农学的罗振玉[J].人物春秋,2015,(2):35-38.
[4]衣保中,郭欣旺.藤田丰八与清末中国西方农学引进[J].东北亚论坛,2004,(3):79-83.
[5]衣保中,郭欣旺.藤田丰八与清末中国西方农学引进[J].东北亚论坛,2004,(3):79-83.
[6]汪向荣.日本教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107.
作者简介:
孙杨,女,汉族,江苏扬州人,副教授,博士,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日本语言、中日文化比较。
汪丽影,女,汉族,安徽黄山人,讲师,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日本語言、文化。
【关键词】罗振玉;藤田丰八;近代农学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3-0082-02
罗振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虽然因政治上“恪守旧制”而为世人诟病,但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汇的中国科学文化受西方科学技术的冲击发生巨变之时,他却成为当时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先头兵。藤田丰八是罗振玉的异国挚友,受罗振玉之邀来到上海,为《农学报》和《农学丛书》翻译了大量来自日文的农业科技文献,并且在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里承担教学工作,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翻译人员。在清末引进西方先进的近代农学之时,罗振玉是在清末提出“农业强国”蓝图的设计师,藤田丰八则在践行该理念方面做了很多具体工作。
一、罗振玉是中国近代农学的开拓者
罗振玉(1866-1940)出生于江苏淮安。在国学方面,他与同为晚清国学大师的王国维为莫逆之交,成就了流传于世的罗王之学。罗振玉作为现代农学的开拓者,其在中国农学的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并不亚于在考古学、国学方面的造诣。
罗振玉1896年在上海创办农学社并设农学馆,1897年创办中国第一家农业刊物—— 《农学报》。《农学报》前后持续了9年,共出刊315期,刊发了大量与农业相关的文章和译作。据学者朱京伟研究,《农学报》刊载的文章几乎都是介绍外国农业技术的译文,其中译自日语的译文达到全体的80%以上。
罗振玉自己也积极在《农学报》上撰文分析中国农业形式,介绍西方农业发展现状,例如《农学报》第94、95期就连载了他的《论农业移植及改良》一文。在缺乏农业教科书的清末,他主编的《农学丛书》成为全国各大农学堂的主要教材。他创办的《农学报》也在系统传播西方近代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罗振玉积极主张并身体力行地引进西方近代农学,从时间节点来看,比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康有为更早一步。
康有为意识到为日本明治维新引进的西学书籍在富强国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必要将其系统性地介绍到中国,故于1898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关于日本书的目录—— 《日本书目志》。他在该书的农工商总序中写道:“泰西之农工商皆从士出,各业皆有专书千数百种以发明之,国家皆有专门学校以教授之”,“吾中人之为农工者,皆愚惰之人,目不识字,况乎图算?即其农书,等于词章吟诵之学,而不能施之于用”。康有为指出农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中国即便自古就有农学,但是由于农民目不识丁,导致不能“施之以用”。罗振玉在《日本书目志》发行的前一年就着手解决这个难题,创办《农学报》,取道日本系统引进西方现代农学,具有先见之明。
二、罗振玉为近代农学教育做出的贡献
由于《农学报》急需日文翻译,为此1898年罗振玉与汪康年等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有影响的民间专业日语学校—— 上海东文学社;翌年2月罗振玉又在江苏淮安创办了淮安东文学堂;1901年秋南洋公学成立东文学堂时,罗振玉又出任东文学堂监督,为培养日语翻译人才做出了贡献。
两江总督张之洞对罗振玉创办农学会、传播现代农学的举措十分赏识,1900年秋邀请他出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之后罗振玉又出任上海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校长、武昌江楚编译局帮办。1901年张之洞还派遣罗振玉到日本进行了为期两个月零八天的考察。在日期间,罗振玉不仅考察了日本的学制,还视察了东京农科大学、高等师范学校、高等工业学校、中学校、府立师范学校等日本的学校教育机构,加深了他对现代教育的理解,回国后写了《扶桑两月记》。1903年两广总督岑春煊聘他为教育顾问,翌年苏州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他又出任该校监督。
1906年罗振玉在清政府出任学部参事,1909年他出任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的首任监督。因此罗振玉被称为中国农大第一任校长。1909年5至7月,罗振玉第二次赴日本考察农学教育。他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考察了日本札幌、驹场两所农业大学及农林实验室、实验场,与校长、学者进行了交流。他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四处勘察合适的用地,并书面提出建农校设试验场,之后不辞辛劳往返监督,终于在1911年落成了占地达 1200 亩的农科大学。这是中国农业大学办学的肇端,是中国高等農业教育的一个里程碑。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罗振玉离职,之后东渡日本,不再从事近代农业工作。总之,1896年-1911年的16年间,他在促使中国农业走上现代化道路上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三、藤田丰八在清末农业书籍的“西书日译”中起到的桥梁作用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在西方农业科技引进的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罗振玉的异国挚友、日本学者藤田丰八(1869~1929)。藤田丰八1895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汉文科,有着深厚的汉语言文化功底。他曾在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教授过中国文学史。
1897年罗振玉邀请藤田丰八来到上海担任农学会农学报馆专职日文翻译。农学报馆成立后,由于日语翻译人才极为短缺,1898年,藤田丰八又协助罗振玉成立了东文学社,培养日语人才。藤田丰八不仅担任日文教习,还全面主持学社教学工作。1904年,罗振玉创办江苏师范学堂,藤田丰八任总教习。1908年,他又受聘为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教习。 1900年之后,罗振玉出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并辗转各地担任农学堂监督或是普通学堂的教育顾问,于是农学报馆的编辑出版、组织工作全部交给了藤田丰八负责。在兼顾农学报馆各类日常事务和东文学社日语教习的情况下,藤田丰八还坚持为《农学报》《农学丛书》翻译。据统计,《农学报》刊载的介绍西方农学的1061篇(包括译自日文和英文的)文献中,藤田丰八一人就翻译了457篇,占全部译文的43%;《农学丛书》所载171部西方农学著作中藤田丰八一人翻译的就有15部,占全部译文的9%。
学者李永芳认为:藤田丰八的译文具有广泛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其译文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几乎囊括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据初步统计,其内容涉及农业政策、农业教育和实验、农业器械、农产品销售及市场、农作物栽培、土壤肥料、农作物品种、农产收获储藏、水产渔业、农村手工业及技术、灾荒病虫害、家庭养殖、园艺林木、水果蔬菜、蚕丝纺织、茶参咖啡、烟草酿酒及人物传记等 18 个方面。
由于藤田丰八工作尽心尽力,不论是翻译还是授课方面均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藤田丰八不仅学识丰富,而且工作认真负责,很受好评,在社会上和政府农业部门中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于是清末我国的农学团体、农业院校和试验机构乃纷纷聘请日本学者和技师到中国进行农业教学”。清末不少日本农业学者受邀到中国从事农业推广,在很大程度上与藤田丰八的示范作用是分不开的。
四、结论
总之,罗振玉和藤田丰八不愧是将西方农学引进和推广到中国的先行者。罗振玉为了实现“以农立国”的抱负,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会,创办了第一份农学期刊,参与创办第一所农业大学,是中国现代农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藤田丰八翻译了大量的以农学为主的科学著作和文献,为科学翻译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日语翻译人才,为中国的农学教育做出了贡献。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反映出近代中日两国民间人士友好交流的一面,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借道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道路上,他们通过精诚合作共同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参考文献:
[1]朱京伟.中国对日本植物学用语的接纳——以20世纪初期的中国资料为中心[J].明海日本语第7号,2002,(3):71-100.
[2]康有为,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59.
[3]王卫华.将农业提升为农学的罗振玉[J].人物春秋,2015,(2):35-38.
[4]衣保中,郭欣旺.藤田丰八与清末中国西方农学引进[J].东北亚论坛,2004,(3):79-83.
[5]衣保中,郭欣旺.藤田丰八与清末中国西方农学引进[J].东北亚论坛,2004,(3):79-83.
[6]汪向荣.日本教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107.
作者简介:
孙杨,女,汉族,江苏扬州人,副教授,博士,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日本语言、中日文化比较。
汪丽影,女,汉族,安徽黄山人,讲师,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日本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