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的魅力
所谓城市,并非都是照着城市规划者的理念及计划建造而成的。城市是不断变化与成长的生物。当然,为了让人们在那里聚集、生存,必然会出现控制和操纵城市生长的规划理念。但是,城市最为强韧的生命力与复杂多样的氛围,却不是出自统治者也不是规划者之手,而是来自居民本身亲手的培育。而且越是无法用理论性、合理性收编的部分,越能孕育出城市独有的文化。也就是说,源自人们日常生活长期培育出来的文化,正因为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才会将人们吸引到城市来。
另一方面,说到日本的城市,自现代以来就经常以西欧城市的形式为目标,结果导致我们眼前只有唯经济论的、毫无秩序蔓延开来的城市形态。面对如此散乱无秩序的现状,虽然也有人正面评价,认为它充满了偶然性,符合城市的特点,但我却无法苟同。当然,城市是由各式各样的要素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的,并没有一个唯一正确的解答。但是,如果要让城市成为一个舒适又充满魅力且让人可以找到梦想的地方,就必须要有优秀的指导者为城市规划良好的机能秩序,也需要人们具备将城市作为共同体来建设的公共意识。就这层意义而言,19世纪城市改造的时代中,早一步整备了现代城市的骨干,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又借着城市事业再度为全世界指引出一条通往城市新生道路的巴黎,其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了。
走访巴黎
西欧城市中就城市景观这个方面来说,再也没有一个城市如巴黎这般如实呈现出与日本截然不同的空间感。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造访巴黎之际,我就被巴黎那采用远近法的明确街道结构具有的力量所折服。从协和广场到香榭丽舍大街,成直线向凯旋门延伸的城市机轴,以凯旋门为基点放射出十二条大道。并列在这些大道旁的建筑物遵守着同等规模的缩放比例,形成非常匀称美丽的街道。古典主义式的、几何学的城市结构中,让人强烈感受到日本所没有的理性力量。但是巴黎最有趣的地方是,从沿途高级精品店或知名餐厅林立的华丽大道穿进小巷,会发现巷弄内尽是与华丽的大道完全相反、日常氛围浓密的生活空间。因为集结了各区不同的街道风情而被评为小村庄集合体的巴黎,就如人们所说,形成了一个非常细密的城市空间。
譬如圣米歇尔大道(bd. St Michel)西侧,著名的双叟咖啡馆(Les Deux Magots)所在的圣杰曼德佩(Saint-Germain-des-Pres)区周边,就有很多名牌店进驻。不过直到今天,周边还是有许多学院派设施,使20世纪50年代因存在主义者流连而闻名的文化气息至今依然健在。即使是挟着圣米歇尔大道往东侧展开的学生城——拉丁区内,如穿针引线般通过历史悠久的学校设施的石板巷道两旁,排列着卖生活杂货的商店、蔬果市场、古器具店等,形成紧密的巷弄空间,景物一如书上描绘的50年代,一直维系着巴黎人的生活。
提到巴黎市民的居住环境,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住在被称为公寓的集合住宅里,而居住的方式也相当特殊。公寓的一楼住着管理员,二三楼通常是比较富裕的中产阶级进驻。四五楼则是学生,或是在附近工作的劳工等,也就是比较低阶层族群的生活之地。像这样阶层不同的人,却生活在同一栋建筑物中,这样的情况对执着于土地价格、倾向以居住地段划分阶级的日本来说,实在令人难以想象。巴黎拥有这样混合居住的文化,所以能够在每条街道上都培养出人情味浓厚的居民共同体。这也是为什么巴黎不会排斥从世界各地而来的艺术家新秀和逃亡者,而奠定了能够接纳外来者的历史基础。巴黎沿街林立的豪华公寓,大多是在19世纪中期至后期所建的,而奠定巴黎现代风骨的,正是处于城市改造时代的19世纪。
19世纪奥斯曼的巴黎重建
欧洲自19世纪中叶开始,规划技术突飞猛进,各地都盛行城市重建工程。重建工程是企图将因为工业革命后的急剧城市化而混乱不堪的城市空间,通过道路网络的整备进行重整。
而重建工程中第一个大规模实行的例子,就是奥斯曼(George Eugene Haussmann)的巴黎重建计划。
担任规划指挥的奥斯曼,是在拿破仑三世统治下被任命为塞纳省省长的人物。他接到皇帝的指示制订巴黎重建计划,充分运用其政治地位,只用了短短十七年就切实完成了计划。虽然奥斯曼为了达到目的,实际上把当时的巴黎破坏了近七分之三,作法可谓相当蛮横。不过,当时的巴黎因为人口快速增加,饱受卫生状况及治安恶化之苦,奥斯曼的快刀斩乱麻让巴黎一跃成为井然有序的现代城市。
奥斯曼最大的功绩自然是巴黎道路网络的规划,新的道路形态,宽广、笔直且被称为有行道树的“大道”(Boulevard),以爱德华凯旋门为中心展开的放射状道路等,形成了永不磨灭的城市景观。也因为道路网络的规划使得现代交通方式发达,奠定了成为现在巴黎骨干的城市基础构造。另外,明快的几何学式道路网络的交界点上,则有歌剧院[1874年,加尼叶(Charles Garnier)]的文化设施,为街道景观又多增添了一份古典风格之美。
奥斯曼另外还铺设了上下污水道,企图扩充学校及医院等公共设施,加上为了在建造道路时能保留左右对称的城市景观,也进行了建筑法规的整备。在当时混乱的社会状况下,就极为合理地解决城市问题这层意义而言,奥斯曼的这些努力,实在可说是拉开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序幕。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奠定了让19世纪末埃菲尔铁塔所象征的巴黎光辉成为可能的社会根基。奥斯曼的事业大量削减架构复杂的既有城镇,做法的确非常具有破坏性,然而若要说他全面否定并且尽情破坏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昔日巴黎,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他一方面在表面上新设华丽的大道,另一方面,一走进里边的巷道,就可以看到本章开头叙述过的巷弄与密切的生活空间仍旧保持着原貌。对于奥斯曼重建事业的不彻底,在现代相当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史学家吉迪翁(Sigfried Giedion)就在他的《空间·时间·建筑》(Space, Time and Architecture)一书中批判道:“就好像衣橱门一样,整齐划一的大道所遮掩的是背后极度的杂乱无章。”另外,各个阶层的人同住在一栋建筑,有时一楼还作为店铺的情况,在吉迪翁的理论中也被视为不合理的存在。不过,不只是吉迪翁对奥斯曼提出批评,他的城市改造计划至今仍是毁誉参半。
但是去看现在的巴黎,宽阔整齐的表面大道与狭小不规则的里面巷道叠合,住商功能混合,不禁让人觉得正是因为明暗与新旧共存,才打造出了有深度的巴黎城市空间。(本文摘自中信出版社新书《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所谓城市,并非都是照着城市规划者的理念及计划建造而成的。城市是不断变化与成长的生物。当然,为了让人们在那里聚集、生存,必然会出现控制和操纵城市生长的规划理念。但是,城市最为强韧的生命力与复杂多样的氛围,却不是出自统治者也不是规划者之手,而是来自居民本身亲手的培育。而且越是无法用理论性、合理性收编的部分,越能孕育出城市独有的文化。也就是说,源自人们日常生活长期培育出来的文化,正因为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才会将人们吸引到城市来。
另一方面,说到日本的城市,自现代以来就经常以西欧城市的形式为目标,结果导致我们眼前只有唯经济论的、毫无秩序蔓延开来的城市形态。面对如此散乱无秩序的现状,虽然也有人正面评价,认为它充满了偶然性,符合城市的特点,但我却无法苟同。当然,城市是由各式各样的要素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的,并没有一个唯一正确的解答。但是,如果要让城市成为一个舒适又充满魅力且让人可以找到梦想的地方,就必须要有优秀的指导者为城市规划良好的机能秩序,也需要人们具备将城市作为共同体来建设的公共意识。就这层意义而言,19世纪城市改造的时代中,早一步整备了现代城市的骨干,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又借着城市事业再度为全世界指引出一条通往城市新生道路的巴黎,其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了。
走访巴黎
西欧城市中就城市景观这个方面来说,再也没有一个城市如巴黎这般如实呈现出与日本截然不同的空间感。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造访巴黎之际,我就被巴黎那采用远近法的明确街道结构具有的力量所折服。从协和广场到香榭丽舍大街,成直线向凯旋门延伸的城市机轴,以凯旋门为基点放射出十二条大道。并列在这些大道旁的建筑物遵守着同等规模的缩放比例,形成非常匀称美丽的街道。古典主义式的、几何学的城市结构中,让人强烈感受到日本所没有的理性力量。但是巴黎最有趣的地方是,从沿途高级精品店或知名餐厅林立的华丽大道穿进小巷,会发现巷弄内尽是与华丽的大道完全相反、日常氛围浓密的生活空间。因为集结了各区不同的街道风情而被评为小村庄集合体的巴黎,就如人们所说,形成了一个非常细密的城市空间。
譬如圣米歇尔大道(bd. St Michel)西侧,著名的双叟咖啡馆(Les Deux Magots)所在的圣杰曼德佩(Saint-Germain-des-Pres)区周边,就有很多名牌店进驻。不过直到今天,周边还是有许多学院派设施,使20世纪50年代因存在主义者流连而闻名的文化气息至今依然健在。即使是挟着圣米歇尔大道往东侧展开的学生城——拉丁区内,如穿针引线般通过历史悠久的学校设施的石板巷道两旁,排列着卖生活杂货的商店、蔬果市场、古器具店等,形成紧密的巷弄空间,景物一如书上描绘的50年代,一直维系着巴黎人的生活。
提到巴黎市民的居住环境,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住在被称为公寓的集合住宅里,而居住的方式也相当特殊。公寓的一楼住着管理员,二三楼通常是比较富裕的中产阶级进驻。四五楼则是学生,或是在附近工作的劳工等,也就是比较低阶层族群的生活之地。像这样阶层不同的人,却生活在同一栋建筑物中,这样的情况对执着于土地价格、倾向以居住地段划分阶级的日本来说,实在令人难以想象。巴黎拥有这样混合居住的文化,所以能够在每条街道上都培养出人情味浓厚的居民共同体。这也是为什么巴黎不会排斥从世界各地而来的艺术家新秀和逃亡者,而奠定了能够接纳外来者的历史基础。巴黎沿街林立的豪华公寓,大多是在19世纪中期至后期所建的,而奠定巴黎现代风骨的,正是处于城市改造时代的19世纪。
19世纪奥斯曼的巴黎重建
欧洲自19世纪中叶开始,规划技术突飞猛进,各地都盛行城市重建工程。重建工程是企图将因为工业革命后的急剧城市化而混乱不堪的城市空间,通过道路网络的整备进行重整。
而重建工程中第一个大规模实行的例子,就是奥斯曼(George Eugene Haussmann)的巴黎重建计划。
担任规划指挥的奥斯曼,是在拿破仑三世统治下被任命为塞纳省省长的人物。他接到皇帝的指示制订巴黎重建计划,充分运用其政治地位,只用了短短十七年就切实完成了计划。虽然奥斯曼为了达到目的,实际上把当时的巴黎破坏了近七分之三,作法可谓相当蛮横。不过,当时的巴黎因为人口快速增加,饱受卫生状况及治安恶化之苦,奥斯曼的快刀斩乱麻让巴黎一跃成为井然有序的现代城市。
奥斯曼最大的功绩自然是巴黎道路网络的规划,新的道路形态,宽广、笔直且被称为有行道树的“大道”(Boulevard),以爱德华凯旋门为中心展开的放射状道路等,形成了永不磨灭的城市景观。也因为道路网络的规划使得现代交通方式发达,奠定了成为现在巴黎骨干的城市基础构造。另外,明快的几何学式道路网络的交界点上,则有歌剧院[1874年,加尼叶(Charles Garnier)]的文化设施,为街道景观又多增添了一份古典风格之美。
奥斯曼另外还铺设了上下污水道,企图扩充学校及医院等公共设施,加上为了在建造道路时能保留左右对称的城市景观,也进行了建筑法规的整备。在当时混乱的社会状况下,就极为合理地解决城市问题这层意义而言,奥斯曼的这些努力,实在可说是拉开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序幕。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奠定了让19世纪末埃菲尔铁塔所象征的巴黎光辉成为可能的社会根基。奥斯曼的事业大量削减架构复杂的既有城镇,做法的确非常具有破坏性,然而若要说他全面否定并且尽情破坏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昔日巴黎,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他一方面在表面上新设华丽的大道,另一方面,一走进里边的巷道,就可以看到本章开头叙述过的巷弄与密切的生活空间仍旧保持着原貌。对于奥斯曼重建事业的不彻底,在现代相当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史学家吉迪翁(Sigfried Giedion)就在他的《空间·时间·建筑》(Space, Time and Architecture)一书中批判道:“就好像衣橱门一样,整齐划一的大道所遮掩的是背后极度的杂乱无章。”另外,各个阶层的人同住在一栋建筑,有时一楼还作为店铺的情况,在吉迪翁的理论中也被视为不合理的存在。不过,不只是吉迪翁对奥斯曼提出批评,他的城市改造计划至今仍是毁誉参半。
但是去看现在的巴黎,宽阔整齐的表面大道与狭小不规则的里面巷道叠合,住商功能混合,不禁让人觉得正是因为明暗与新旧共存,才打造出了有深度的巴黎城市空间。(本文摘自中信出版社新书《在建筑中发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