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本质之我见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本质”的问题,也就是探讨一下艺术与人类生活关系的问题。但是这的确是很复杂很难解释清楚的一个问题。艺术来源于生活,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和人们的劳动分不开的。
  【关键词】:艺术的起源;生存情感;劳动;净化
  正文:什么是艺术?看似这是很简单的问题。艺术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不是陌生的东西,因为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仅从“艺术起源于巫术”的观点就可以看出艺术是一种很古老的存在。
  但艺术的原因,根据和本质到底怎么去理解呢?古希腊的思想家们把这个困惑表达为“美是什么”,因为他们发现艺术作品与其他人类产品有一个突出的区别,那就是艺术作品带给人们的美感。苏格拉底曾经力图理解美之所以为美的缘由。在一次讨论中最后他感慨地说:“我得到了一个益处,那就是更清楚地了解了一句谚语:‘美是难的’”。德国近代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了他的看法:审美趣味是由“混乱的认识”和“微小的知觉”所组成,我们对它“无法充分说明道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想要解释艺术的本质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但是美学的困境并不意味着对艺术的哲学思考的终结。
  艺术的本质问题是艺术实践本身所提出的。艺术家的创造必然要与一定的时代和一定的民族的审美意识相关联,没有一个艺术家或诗人的创作是纯粹的以自娱性为目的的。然而伟大的艺术作品却始终保持着谜语般的特性,并不是因为它的“技法”或“思想内容”很复杂。这是艺术神秘的地方。有的时候人们会有这样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估计只有在这种以默默的心灵的对话的方式中才能体会到好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的原因吧。艺术的神秘也是艺术存在的原因之一,艺术作品往往把人们带入它所呈现出来的“生存情感的世界”。
  艺术与生存情感的关联直接的引出了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人类一切文明活动都依赖于某种“保存方式”的建立。所以人们要找一种东西来保存情感。情感需要在形象中保存,那只有艺术的语言办得到。这样就很容易解释人们为什么对艺术创作有浓厚的兴趣,而且乐此不彼。这也说明了艺术之所以会像劳动一样从古老的存在延续至今的原因。
  在西方美学思想史上有过“模仿说”和“再现论”。而这个是与艺术是用来保存人类情感的思想相抵牾的。模仿和再现是比较粗浅的解释,是片面的,不足以说明艺术的起源和本质。对于这两者的反驳是很容易的。人们为什么要模仿,为什么要再现?从柯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一书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重要的道理:对现实艺术的再现其实是去再现事物对我们所发生的情感影响,所以他提出了“情感上的逼真”的概念。这才符合艺术创作的真相。就如大家普遍认可的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艺术家都有各自特定的视角,即使企图去达到客观的眼光,也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因此再现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种观点是“艺术起源于劳动”。在人类的考古研究中发现的远古的洞穴壁画就表明了原始艺术与人类劳动方式的进展之间有必然的联系这一点。远古人类群居便形成了社会。成为区别与其他群居动物的成为灵长生物的最重要的一点。要在一个社会中生存,就要有共同的信念,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民族精神。古代人类最原始的共同体意识是原始劳动的精神依据。精神力量的凝聚可以为劳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动力。艺术成为凝聚其精神力量的表达方式。马克思也认为,精神的产生组成是与物质的生产交织在一起的。这样看来,艺术与人的劳动是分不开的。
  艺术一开始就是与人的生存相联系的。说艺术是起源于“巫术”,某种意义上也许可以这么说,柯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一书中说:“巫术活动是一种发电机,它供给开动实际生活的机构以情感电流。”他强调巫术的实际作用是用情感表现活动给予社会劳动以动力。在马雷特的研究中也提到过一点,揭示了艺术的一个本源特征:艺术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忆,是借助当下的现实生活材料而对于永恒的理想的返回。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其实呈现出发展的历史。
  艺术的本源隐藏在工艺活动中。艺术之所以一直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存在不免让我们好奇。既然艺术用来表达情感,保存情感。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呢?仔细想来那就是我们的“生存情感”。而生存情感只有通过形象的塑造才能这正得到表现。这也是艺术中常提到的情感的“净化”。“净化”后所产生的艺术作品往往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共鸣,让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加深印象,甚至可以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升华。
  由此说明艺术不是脱离生活的,它是生活的真实基础,属于生活的一部分。不过也有人质疑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学说中来解释这一点。人类劳动所遵循的尺度不仅仅是大自然的尺度,而且还有人类自身的尺度。人们按照美的尺度来改变事物,美的尺度来自人的性灵。人们总是不知不觉地在改造事物的同时把自己的性灵对生存的体验置入其中。所以说艺术起源于劳动,艺术是与劳动分不开的。虽然说劳动之后所得到的结果不是艺术作品,但是无一例外的是这个“结果”往往包含着人的生存体验。
  对艺术之本质的深入讨论,必定要看清真理和美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分清艺术哲学和传统美学的界限。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传统美学认为真理和美是分开的。对于一件艺术作品,美是它的形式,而真理是这个作品的非形式的内容。准确的说这个观点要表达的意思就是用美的形式来表达真理,它否定了美的形式中包含真理。然而,海德格尔为美下了一个定义:“美乃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现身方式”。这两种观点显然是大不相同的。理念本身无所谓美或不美,只能说美是感性显现。
  再从艺术史的发展来看,在西方艺术史上,艺术起初与巫术联系在一起,它为原始宗教活动服务。之后也出现过艺术相对独立的生存情况,如古希腊时期创造的某些艺术作品,已经有这个倾向。中世纪之后,艺术还是为宗教服务,出现大量的以宗教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宗教统治艺术的时期在近代之后慢慢消退。自从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打破了教会的统治权,艺术也由此获得伟大的解放。总之,艺术还是离不开人们的社会生活。艺术是我们劳动的本质要素,是人们生活中奠基性的活动。
  在艺术中活动着的是民族的审美意识,而不是理论性的认识。审美意识又是实践的意识。之前我们讨论了艺术作品中包含了人们的生存体验,也就是说艺术作品往往是对生存体验的情感的表达。所以无论怎么看,艺术都脱离不了实践的基础,脱离不了人们的社会劳动。只不过,艺术是选择性的表达人们的生存情感。艺术与劳动的关系并不是说艺术是在劳动之后产生的,艺术是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没有社会就无从谈起艺术。有了社会才会有某种共同的认识,共同的信念。人们的审美意识才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开展而活动。
  总之,对于其最初级的解释是它起源于劳动,为了保存人们的情感而存在,是由人们的本能性灵自发所引导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产生的社会活动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陆一帆.美学原理学习参考资料[M].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6
  [2]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商务印书馆.1982
  [3]房龙.人类的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社.1989
  [4]阿多诺.美学理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柯林伍德.艺术原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6]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 1972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今社会从原始文明、封建文明、工业文明历经到如今的城市文明是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的进化带给世界思维空间的多样化,如今的城市开放文明带给众人越来越多的社会思考。社会价值观的导向随着历史的推移也是越来越正面。正是因为尊重世界和社会的多样化,社会开始关注社会群体,尊重人性,让如今社会形成现有的正确价值观。社会展现通过文化、生活、哲学、艺术等多样的形式被展现出来,展现之上的核心内涵不再是单向只为
期刊
【摘要】:“神采”一词源于南朝王僧虔“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重要观点,经过唐代张怀瓘的拓展,即“唯观神采,不见字形”的论断以及后世书论家的补充,形成强大的巨流,推动了历代书法艺术的流变。本文通过以历史发展的脉络对“神采”的探索与解读,以期在探究“神采”的历史演进中,找寻我们时代表现自我生命力的“我神”。  【关键词】:神采;书法理论;发展演进  一、“神采论”的产生及其时代特征  书法中“神采论”
期刊
【摘要】:明代苏州地区的书画市场已相当成熟,书画作伪也发展到最兴盛的时期,并形成了自己的地区特色,俗称“苏州片”。但“苏州片”因其一直被视为“作伪”而没有被深入地进行研究。 本文将从“苏州片”的成因、制作方法、及流传至今的作品等问题开展研究,发掘出“苏州片”作伪背后的艺术价值,以及对后世画家的影响。有利于我们更加理智的去看待这一时期的作伪现象。  【关键词】:明代;苏州片;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书画
期刊
【Abstract】:The Great Gatsba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American classic but also the masterpiece of F.Scott Fitzgerald,who is often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merican novelist and a most repres
期刊
【摘要】:约翰·布莱金的《人的音乐性》,因其扎实的田野、将音乐至于其所属社会中研究的独特视角、客观平等地对待世界上不同的音乐体系以及人普遍具有音乐能力的观点,在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被视作民族音乐学的经典著作。本文就以作者提出的在现代社会中被忽视的普通大众的音乐能力这一观点为切入点,展开相关论述。  【关键词】:约翰·布莱金;音乐能力;文化  约翰·布莱金,1928年出生于英国,曾就读于索尔兹伯里教
期刊
【摘要】:中国民间音乐这颗参天大树历来在国际上是独树一帜,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无数劳动人民的辛劳汗水与智慧的结晶,而彝族的民间音乐就是这颗参天大树上的一朵奇葩。它在我国的音乐文化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它是彝族人民文化的象征,也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代表。彝族的同胞们通过他们丰富而又不乏特色的音乐体裁,向我们充分地展示了他们日常的生活习俗和当地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彝族;音乐
期刊
【摘要】:家不仅是生活起居之处,也是人们生命的文化形态和存在方式,尤其对个人而言,家是盛载爱情与亲情的容器,是最能凝系人类情感的,无比温暖的归巢。我们常说的欧式风格是着眼于西方传统家居、结合现代的装饰材料和生活特点,还原古典气质,再现传统家居文化的精髓,具备了古典与现代的双重审美效果,在打造典雅与端庄的同时,更具鲜明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欧式风格;北欧风格;简欧风格;室内设计  欧式别墅设计
期刊
自唐以来,中国人养鸟便成风尚,从达官贵人到贩夫走卒无不例外。清乾隆年间,鸟笼制作工艺达到鼎盛时期,世代的鸟笼手艺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将此项中国传统手工艺传承并发扬光大,享誉海内外。制作工艺历经千年流转而独具各方特色,目前按地域主要分为苏派、京派、川派、粤派。其中,川派鸟笼以款式众多、制作上乘、技术含量高而备受人们喜爱。  一、川派鸟笼的历史记载及传承  川派竹编鸟笼兴起于唐肃宗至德年间(
期刊
【摘要】:中国的当代艺术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了九十年代与市场取得了紧密的联系,从而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油画艺术市场迅速崛起,出现了一派繁荣的景象。但是在艺术市场“繁华”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些潜在的危险与问题。本文以当代油画为研究主体,置于艺术市场的背景之中,来探讨分析当代油画艺术在艺术市场中的现状以及问题,同时并提出一些实质性的解决方案,使得当代油画可以在健全的艺
期刊
【摘要】:随着东西方音乐和文化的不断交流与学习,民族打击乐和西洋打击乐之间的互相融合必然会成为当下乃至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虽然民族打击乐和西洋打击乐都属于打击乐范畴,但是,无论从表演形式,表现形态还是音乐的种类来看,两者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民族打击乐和西洋打击乐两者间的关系密切,在拥有统一性的同时,又存在差异性。  【关键词】:西洋打击乐;民族打击乐;异同和融合  打击乐,是一个音乐名词。它是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