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中指示: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积极组织教师开发课件(当然包括微课)。要努力发挥信息技术的专长,让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提供多彩的环境和学习;给所有学生提供探索问题、理解数学数理的机会,提高学生数学上的探索视野;同时给一些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体学习的空间,当然老师也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支持与帮助;为边区的学困学生提供学法指导和资源,更高效地指引和帮助学生的学习,微课这时产生了。
一、微课在课堂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在5到6分钟,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故老师为了尽快让小学生思想回到课堂,用希沃白板中的游戏功能,设计比赛。比如六年级《圆的认识》中,我用多媒体设计成三种不同的小车:①车轮做成正方形;②车轮做成三角形;③车轮做成圆形,然后一起在公路上比赛,学生看完后,不禁大笑。在笑声中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这与圆的什么有关,学生已经急着想寻找答案了(等圆或同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二、微课易突破知识重难点
用黑板、粉笔有时是比较难解决一些数学概念、图形、统计的重难点。如求半圆的周长,很多同学以为半圆的周长=圆周长的一半,为了纠正这种理解,我设计了半圆与周长的一半的两个图形的微课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就明晰了半圆周长=周长的一半 直径。
又如理解容积这个概念:传统是取沙或水来展示,现在用动感的微课代替水或沙就容易多了,同样在教学中,一边讲解一边演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有多大,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微课能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
课标中指出: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如五年级上册中数学实践《探索图形》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涂上颜色,沿着每条棱分成10:问这10×10×10= 1 000个小正体中有几种不同的涂色情况?(①三面②二面③一面④没有)四种,那这四种中各有几个?
为了发现这个规律,可以用电脑多媒展示棱长为2、3、4的正方体,并进行自主探索,填写表格,然后一起交流,学生边说,课件同时闪现,变抽象到具体,它们三个面涂色都在顶点(8个),二面都在棱上(故乘12),一个面都在每个面的中间(因此要乘6),而没有涂色的面在正中间,(去掉表层,显示里面的)。信息技术展示,使课堂达到了高潮。从而得出规律:位置决定个数,棱长为6、7、8、…、n的个数从由数一数转化到了算一算。信息技术化朽木为神奇。
四、微课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减负增效是我们教学追求的目标,如何增效,不是要增加时间,而是在课堂40分钟多掌握知识,多练习多拓展。
如每个单元的《复习课》中,利用信息技术却是再好不过了,如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三角形》先让学生回忆知识点:①三角形的意义;②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③三角形的高的意义及画法;④三角形的特性;⑤三角形的种类,然后通过思维导图(希沃5中现成的模式)与学生一起互动把乱、漏的知识一一串起来,简洁高效。下课后,再布置练习修改课前的复习单。那么一张张设计精美的思维导图呈现出来,学生的自豪感、成功感愈来愈浓。
五、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互动
课标中说:“选取与学生生活、生动的题材,从而使学生到熟悉的生活情况与现实世界中,选择学生周围的、感兴趣的情境,提出有关的数理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与身边的生活有密切联系。教师所选取的内容,得使学生可以容易地找到相应的模型或者实物。”数学来源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平时多留意当地的生活,课本的例题,练习情境改编一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很有用。如六年级的《折扣》《利率》,四年级上册《单价,总价》,只需到大福源商场拍几张图片,录一下商场中各种商品(并有单价);讲到《公顷》《平方千米》换成学校的校园、小榄的车站、医院、体育馆、龙山公园的图片,从而感受到这两个面积单位是比较大的,再深入它们的关系就不难了。
六、信息技术中的微课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现在手机日益普及的今天,除了傳统的打电话、发信息,我要求学生一个学期用手机录制一个视频,内容可以是:①一道好题;②一道错题;③一种解题方法;④或几种组合;⑤新课等,从而让数学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同时,也带动爸爸妈妈一起探究知识,让学生乐意分享自己的数学微课。
七、微课不是万能的,但有些地方也要注意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要与时俱进,在使用时还需注意三个“不能”。
1.不能忽视课堂中的板书
板书是具有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勾勒数量关系,总结规律。具有画龙点晴的作用,有强烈的艺术性与可视性。故不能用屏幕代替板书。
2.使用微课不能代替老师的主导作用
导课、新授、探索、总结都离不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小组合作,教师不能只当“讲说员”,把学生当作观众。信息只是一个媒体,一种教学工具,如“等底等高的圆柱是圆锥的3倍”。
3.教学不能什么都要用微课
要根据上课的实际内容,教学的方式灵活应用微课,如认识三角形的形态特性,用学具代替课件,通过观察、操作得到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稳定性等特性。
一、微课在课堂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在5到6分钟,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故老师为了尽快让小学生思想回到课堂,用希沃白板中的游戏功能,设计比赛。比如六年级《圆的认识》中,我用多媒体设计成三种不同的小车:①车轮做成正方形;②车轮做成三角形;③车轮做成圆形,然后一起在公路上比赛,学生看完后,不禁大笑。在笑声中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这与圆的什么有关,学生已经急着想寻找答案了(等圆或同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二、微课易突破知识重难点
用黑板、粉笔有时是比较难解决一些数学概念、图形、统计的重难点。如求半圆的周长,很多同学以为半圆的周长=圆周长的一半,为了纠正这种理解,我设计了半圆与周长的一半的两个图形的微课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就明晰了半圆周长=周长的一半 直径。
又如理解容积这个概念:传统是取沙或水来展示,现在用动感的微课代替水或沙就容易多了,同样在教学中,一边讲解一边演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有多大,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微课能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
课标中指出: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如五年级上册中数学实践《探索图形》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涂上颜色,沿着每条棱分成10:问这10×10×10= 1 000个小正体中有几种不同的涂色情况?(①三面②二面③一面④没有)四种,那这四种中各有几个?
为了发现这个规律,可以用电脑多媒展示棱长为2、3、4的正方体,并进行自主探索,填写表格,然后一起交流,学生边说,课件同时闪现,变抽象到具体,它们三个面涂色都在顶点(8个),二面都在棱上(故乘12),一个面都在每个面的中间(因此要乘6),而没有涂色的面在正中间,(去掉表层,显示里面的)。信息技术展示,使课堂达到了高潮。从而得出规律:位置决定个数,棱长为6、7、8、…、n的个数从由数一数转化到了算一算。信息技术化朽木为神奇。
四、微课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减负增效是我们教学追求的目标,如何增效,不是要增加时间,而是在课堂40分钟多掌握知识,多练习多拓展。
如每个单元的《复习课》中,利用信息技术却是再好不过了,如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三角形》先让学生回忆知识点:①三角形的意义;②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③三角形的高的意义及画法;④三角形的特性;⑤三角形的种类,然后通过思维导图(希沃5中现成的模式)与学生一起互动把乱、漏的知识一一串起来,简洁高效。下课后,再布置练习修改课前的复习单。那么一张张设计精美的思维导图呈现出来,学生的自豪感、成功感愈来愈浓。
五、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互动
课标中说:“选取与学生生活、生动的题材,从而使学生到熟悉的生活情况与现实世界中,选择学生周围的、感兴趣的情境,提出有关的数理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与身边的生活有密切联系。教师所选取的内容,得使学生可以容易地找到相应的模型或者实物。”数学来源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平时多留意当地的生活,课本的例题,练习情境改编一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很有用。如六年级的《折扣》《利率》,四年级上册《单价,总价》,只需到大福源商场拍几张图片,录一下商场中各种商品(并有单价);讲到《公顷》《平方千米》换成学校的校园、小榄的车站、医院、体育馆、龙山公园的图片,从而感受到这两个面积单位是比较大的,再深入它们的关系就不难了。
六、信息技术中的微课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现在手机日益普及的今天,除了傳统的打电话、发信息,我要求学生一个学期用手机录制一个视频,内容可以是:①一道好题;②一道错题;③一种解题方法;④或几种组合;⑤新课等,从而让数学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同时,也带动爸爸妈妈一起探究知识,让学生乐意分享自己的数学微课。
七、微课不是万能的,但有些地方也要注意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要与时俱进,在使用时还需注意三个“不能”。
1.不能忽视课堂中的板书
板书是具有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勾勒数量关系,总结规律。具有画龙点晴的作用,有强烈的艺术性与可视性。故不能用屏幕代替板书。
2.使用微课不能代替老师的主导作用
导课、新授、探索、总结都离不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小组合作,教师不能只当“讲说员”,把学生当作观众。信息只是一个媒体,一种教学工具,如“等底等高的圆柱是圆锥的3倍”。
3.教学不能什么都要用微课
要根据上课的实际内容,教学的方式灵活应用微课,如认识三角形的形态特性,用学具代替课件,通过观察、操作得到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稳定性等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