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师本对话——走进文本,全面考虑
师本对话,是课堂阅读对话的前提,也是教师设计教学思路的过程,教师只有自己先走进文本,理清思路,才能预测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多样性,才能促使课堂对话有效。
笔者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前,读到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这一片段时,觉得这是重点也是难点,但由于学生对司马迁了解甚少,所以很难体会司马迁当时的心境。为此,课前我查阅了许多历史资料,并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司马迁的内心独白:“想到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近年来,我搜集天下散失的史籍与传闻,考证前代人物的事迹,考察他们成败兴衰的道理,也是想借此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贯通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变化,完成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著作。”然后,请学生谈谈对司马迁的新认识。有的学生说:司马迁是真正的男子汉,能屈能伸;有的学生说:司马迁是明智的,有一种能容忍一切的大智;有的学生说:司马迁是伟人,有理想……
二、 师生对话——平等交流,唤发潜能
1. 在师生平等交流中“有效对话”。教师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在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才能进行真情“对话”,获得心灵的沟通。
笔者教《秋天》一课时,投影出示“走在秋天/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走在秋天/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读读第1节,把你觉得写得好的词句做上标记,还可以在旁边写一些自己的体会。5分钟后,我说:“这是交流的时间,也是共享的时间,交流没有唯一的答案,只有缺席的遗憾,请大家各抒己见。”
生:我认为“更红更娇”写得好,因为我们写太阳一般用“红通通”,而作者不仅用“更红”还写出了“更娇”,用词比较独特。
师:的确,用“娇”来写太阳并不多见,那你知道“娇”的意思吗?(学生沉默)
师:那谁能用“娇”字组词呢?
生:娇惯;娇媚;娇嫩;娇气;娇生惯养……
师:同学们组的词大多与女孩子有关,这与“娇”是女子旁有关系。那么,作者为什么把秋天的太阳当作女孩来写呢?
生:我觉得秋天的太阳没有夏天那么炙热,很温和,所以作者用“娇”。
生:我认为作者把秋天的太阳当作小姑娘来写,说明他非常喜欢秋天的太阳。
生:我觉得春天的太阳像小娃娃,生机勃勃;夏天的太阳像小伙子,热情奔放;冬天的太阳像老爷爷,慈祥安逸;而秋天的太阳像小姑娘,温柔可爱。所以,作者说她“更红更娇”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简直成了一位小诗人。……
当学生对“娇”的意思不明白时,我“蹲下来”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来理解,学生通过组词发现“娇”的含义与它的偏旁“女”有关,然后进一步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师生在平等对话中生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因此,教师应更多关注生成,尊重学生,学会用学生的眼光去看生活、看世界,用心捕捉学习资源,才会使课堂更精彩。
2. 在精心预设、精彩生成中“有效对话”。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备课时,对课堂时间的安排,话题的展开,节奏的快慢,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都应该进行必要的预设,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会出现真正充满生命气息的灵动课堂。我在教学《姥姥的剪纸》一课时,出示:“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师: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你有没
阅读教学
有发现哪一个字用得很不平常?
生:我觉得“拴”字用得很不平常。
师:谁能上台来做一个“拴”的动作?(生做动作)
师:姥姥为什么要把“我”拴在屋檐下呢?
生: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师:从一个“拴”字,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生:我体会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
生:我能体会到姥姥对作者的爱护。
生:“拴”字还可以看出“我”对剪纸很感兴趣,不然就拴不住了。
生:姥姥其实拴住了作者童年时贪玩的心……
课文中的“拴”字 用得精当,用得传神,如何引导学生体悟“拴”字应作为备课时思考的重点,教师要尽可能的进行多种考虑,设想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教师就能够胸有成竹地将其引向“精彩”。
3. 在创设情境中“有效对话”。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在教学《月亮湾》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导游的环节:假如你现在是月亮湾的导游,你会怎样带领游客游览这个村子?又会怎样去介绍这里的景色?同学们通过看图想象,回忆文章中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景色。通过这个环节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几位“导游”介绍完之后,我应势利导:“如果你在月亮湾的电视宣传广告中用一句话把它介绍给更多的观众,你最想说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月亮湾真是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地方!”有的学生说:“月亮湾真像美丽的画廊!”有的还即兴创作了一首小诗:“月亮湾——桃花似霞,茶树如碧,庄稼满地,赛过仙境!”……我请说得好的学生把自己的话写在黑板上,并签上自己的大名,以示这是自己的独创。这样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并跳出文本谈心中的“月亮湾”,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融入了文本。 三、 生“编”对话——正确“引导”,凸显价值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前后课文获取相关信息,把握单元主题,使语文学习更有针对性,更好地把课文的例子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在执教《滥竽充数》一文时,我让学生谈谈对南郭先生的看法,其中一位同学说:“我觉得南郭先生很聪明,他善于利用别人的喜好,来获取自己的利益。我如果是他的话,也会因此赚很多钱。”这样的回答是与教科书编者所倡导的价值观格格不入的。在此时,我们就应当予以正确的引导。教学中我便因势利导:“同学们,南郭先生的做法聪明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南郭先生混水摸鱼,耍的是小聪明。”有的学生说:“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注定会失败。”有的学生说:“当今社会竞争很激烈,没有真本领是站不稳脚跟的。”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做人不能凭一时的侥幸,获取不正当的利益,应该堂堂正正地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去赚钱。”……教师要在鼓励学生不同见解的基础上,切实地让学生与教科书编者进行“有效对话”,不断提高对话的质量和阅读的效果,并凸显主流价值观。
四、 生本对话——潜心思考,善于发现
生本对话,就是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构建文本的意义,并获得精神体验。学生与文本的倾心对话,是阅读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文本阅读,使他们在总体把握文本内容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与文本产生共鸣。《我给江主席献花》一课第10自然段,写了“我”给江主席献花的情景,句中动词运用得准确、生动,读来身临其境,有助于帮助理解人物形象和当时的心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边读边找出表示“我”和江主席动作的词,分别用“△”和“〇”表示;接着,让学生默读这些带有动词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谈谈体会,教师稍作点评,学生自然感受出了“我”对江主席的爱戴以及江主席对“我”的爱抚。
五、 生生对话——合作互动,思维碰撞
在阅读对话教学中,学生之间就文本进行的对话是自己与同伴交流的过程,是与同伴思维碰撞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要让学生在相互阐述和相互倾听中了解别人的体验、见解,从而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思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享知识、经验、情感。一位教师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就“汤姆能不能不放这条鱼”展开了生生对话:
师:下面,我们来举行一个辩论会。支持爸爸做法的,请你们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汤姆放掉鱼;支持汤姆的,也要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爸爸不要放掉鱼。四人小组讨论后,正方、反方开辩。(生议论)
生:现在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了,能不能通融一下呢?
生:爸爸,鱼这么大,平时很难钓到,如果现在放了,以后可能再也钓不到了。
生:(正方)鱼确实很大,时间也很短,但规定必须遵守,任何人不能随意改动。
生:可是,并没有人看见我钓到鲈鱼呀,不放应该也没关系吧。
生:(正方)我们在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要遵守规定,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更要遵守规定。
生:(正方)汤姆,做人要诚实、要自觉。
在生生对话中,大家各抒己见,结合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讨论交流,大家理解了“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在这样民主平等的课堂上,当学生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想法时,他们的思维在碰撞,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抓住机遇,引发争辨,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对,学会交流。
(作者单位: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
师本对话,是课堂阅读对话的前提,也是教师设计教学思路的过程,教师只有自己先走进文本,理清思路,才能预测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多样性,才能促使课堂对话有效。
笔者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前,读到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这一片段时,觉得这是重点也是难点,但由于学生对司马迁了解甚少,所以很难体会司马迁当时的心境。为此,课前我查阅了许多历史资料,并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司马迁的内心独白:“想到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近年来,我搜集天下散失的史籍与传闻,考证前代人物的事迹,考察他们成败兴衰的道理,也是想借此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贯通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变化,完成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著作。”然后,请学生谈谈对司马迁的新认识。有的学生说:司马迁是真正的男子汉,能屈能伸;有的学生说:司马迁是明智的,有一种能容忍一切的大智;有的学生说:司马迁是伟人,有理想……
二、 师生对话——平等交流,唤发潜能
1. 在师生平等交流中“有效对话”。教师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在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才能进行真情“对话”,获得心灵的沟通。
笔者教《秋天》一课时,投影出示“走在秋天/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走在秋天/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读读第1节,把你觉得写得好的词句做上标记,还可以在旁边写一些自己的体会。5分钟后,我说:“这是交流的时间,也是共享的时间,交流没有唯一的答案,只有缺席的遗憾,请大家各抒己见。”
生:我认为“更红更娇”写得好,因为我们写太阳一般用“红通通”,而作者不仅用“更红”还写出了“更娇”,用词比较独特。
师:的确,用“娇”来写太阳并不多见,那你知道“娇”的意思吗?(学生沉默)
师:那谁能用“娇”字组词呢?
生:娇惯;娇媚;娇嫩;娇气;娇生惯养……
师:同学们组的词大多与女孩子有关,这与“娇”是女子旁有关系。那么,作者为什么把秋天的太阳当作女孩来写呢?
生:我觉得秋天的太阳没有夏天那么炙热,很温和,所以作者用“娇”。
生:我认为作者把秋天的太阳当作小姑娘来写,说明他非常喜欢秋天的太阳。
生:我觉得春天的太阳像小娃娃,生机勃勃;夏天的太阳像小伙子,热情奔放;冬天的太阳像老爷爷,慈祥安逸;而秋天的太阳像小姑娘,温柔可爱。所以,作者说她“更红更娇”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简直成了一位小诗人。……
当学生对“娇”的意思不明白时,我“蹲下来”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来理解,学生通过组词发现“娇”的含义与它的偏旁“女”有关,然后进一步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师生在平等对话中生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因此,教师应更多关注生成,尊重学生,学会用学生的眼光去看生活、看世界,用心捕捉学习资源,才会使课堂更精彩。
2. 在精心预设、精彩生成中“有效对话”。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备课时,对课堂时间的安排,话题的展开,节奏的快慢,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都应该进行必要的预设,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会出现真正充满生命气息的灵动课堂。我在教学《姥姥的剪纸》一课时,出示:“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师: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你有没
阅读教学
有发现哪一个字用得很不平常?
生:我觉得“拴”字用得很不平常。
师:谁能上台来做一个“拴”的动作?(生做动作)
师:姥姥为什么要把“我”拴在屋檐下呢?
生: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师:从一个“拴”字,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生:我体会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
生:我能体会到姥姥对作者的爱护。
生:“拴”字还可以看出“我”对剪纸很感兴趣,不然就拴不住了。
生:姥姥其实拴住了作者童年时贪玩的心……
课文中的“拴”字 用得精当,用得传神,如何引导学生体悟“拴”字应作为备课时思考的重点,教师要尽可能的进行多种考虑,设想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教师就能够胸有成竹地将其引向“精彩”。
3. 在创设情境中“有效对话”。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在教学《月亮湾》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导游的环节:假如你现在是月亮湾的导游,你会怎样带领游客游览这个村子?又会怎样去介绍这里的景色?同学们通过看图想象,回忆文章中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景色。通过这个环节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几位“导游”介绍完之后,我应势利导:“如果你在月亮湾的电视宣传广告中用一句话把它介绍给更多的观众,你最想说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月亮湾真是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地方!”有的学生说:“月亮湾真像美丽的画廊!”有的还即兴创作了一首小诗:“月亮湾——桃花似霞,茶树如碧,庄稼满地,赛过仙境!”……我请说得好的学生把自己的话写在黑板上,并签上自己的大名,以示这是自己的独创。这样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并跳出文本谈心中的“月亮湾”,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融入了文本。 三、 生“编”对话——正确“引导”,凸显价值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前后课文获取相关信息,把握单元主题,使语文学习更有针对性,更好地把课文的例子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在执教《滥竽充数》一文时,我让学生谈谈对南郭先生的看法,其中一位同学说:“我觉得南郭先生很聪明,他善于利用别人的喜好,来获取自己的利益。我如果是他的话,也会因此赚很多钱。”这样的回答是与教科书编者所倡导的价值观格格不入的。在此时,我们就应当予以正确的引导。教学中我便因势利导:“同学们,南郭先生的做法聪明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南郭先生混水摸鱼,耍的是小聪明。”有的学生说:“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注定会失败。”有的学生说:“当今社会竞争很激烈,没有真本领是站不稳脚跟的。”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做人不能凭一时的侥幸,获取不正当的利益,应该堂堂正正地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去赚钱。”……教师要在鼓励学生不同见解的基础上,切实地让学生与教科书编者进行“有效对话”,不断提高对话的质量和阅读的效果,并凸显主流价值观。
四、 生本对话——潜心思考,善于发现
生本对话,就是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构建文本的意义,并获得精神体验。学生与文本的倾心对话,是阅读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文本阅读,使他们在总体把握文本内容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与文本产生共鸣。《我给江主席献花》一课第10自然段,写了“我”给江主席献花的情景,句中动词运用得准确、生动,读来身临其境,有助于帮助理解人物形象和当时的心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边读边找出表示“我”和江主席动作的词,分别用“△”和“〇”表示;接着,让学生默读这些带有动词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谈谈体会,教师稍作点评,学生自然感受出了“我”对江主席的爱戴以及江主席对“我”的爱抚。
五、 生生对话——合作互动,思维碰撞
在阅读对话教学中,学生之间就文本进行的对话是自己与同伴交流的过程,是与同伴思维碰撞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要让学生在相互阐述和相互倾听中了解别人的体验、见解,从而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思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享知识、经验、情感。一位教师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就“汤姆能不能不放这条鱼”展开了生生对话:
师:下面,我们来举行一个辩论会。支持爸爸做法的,请你们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汤姆放掉鱼;支持汤姆的,也要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爸爸不要放掉鱼。四人小组讨论后,正方、反方开辩。(生议论)
生:现在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了,能不能通融一下呢?
生:爸爸,鱼这么大,平时很难钓到,如果现在放了,以后可能再也钓不到了。
生:(正方)鱼确实很大,时间也很短,但规定必须遵守,任何人不能随意改动。
生:可是,并没有人看见我钓到鲈鱼呀,不放应该也没关系吧。
生:(正方)我们在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要遵守规定,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更要遵守规定。
生:(正方)汤姆,做人要诚实、要自觉。
在生生对话中,大家各抒己见,结合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讨论交流,大家理解了“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在这样民主平等的课堂上,当学生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想法时,他们的思维在碰撞,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抓住机遇,引发争辨,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对,学会交流。
(作者单位: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