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今社会,电影作为一项银幕艺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讲故事是电影永恒不变的主题。怎样讲好故事,使影视叙事易于被观众理解和接受,同时又不失思想和文化的深度,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叙事策略。
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导演的影视作品,会采取不同的叙事策略,或许简约,或许繁琐,或许直截了当,或许百折千回。研究电影的叙事策略,对于理解电影内容和导演创作意图都有很大的帮助。下面就谈一谈德国导演刘别谦的《生死问题》这部影片中的叙事策略。
《生死问题》是德国导演刘别谦的一部著名喜剧。该片讲述二次世界大战波兰沦陷期间,以约瑟夫和玛利亚为代表的一群舞台演员和纳粹斗智斗勇,阻止一个间谍把有关波兰的重要情报送到德国,保护了华沙地下抵抗组织,并且从纳粹眼皮底下成功地逃脱。影片笑料层出不穷,观众可以从头笑到尾。然而从影片的叙事策略上来看,影片并没有简单明了地讲述一个清晰而鲜明的故事,相反强调的是角色互换、化妆表演、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不断的悬念和出人意料的情节在观众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场“完美的混乱”。
1角色身份的“混乱”
影片的开始就用一个出人意料的混乱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在所有波兰民众惊恐的眼光中出现在华沙街头的纳粹元首希特勒,看上去似乎如假包换,却在几分钟后的情节里让人忍俊不禁:原来只是舞台剧演员的恶作剧。在这里,角色身份的突然变换给不免给观众的思维带来了小小的混乱:原先在街头上万人畏惧的希特勒,突然在一句“我自己万岁”之后变成了一个看上去有些呆笨的演员,原来是三流小演员为了扮演希特勒在大街上进行走台练习,在这里人物身份的落差显得非常之大,而这种落差无疑是导演有意为之的,通过制造这样一种落差造成观众心理上的混乱,从而在影片一开始就产生一种概念:原来所谓的纳粹并不是高高在上、充满权威的,相反,却是可笑的、普通的甚至有些幼稚的形象。可以说,这种角色身份的混乱,是导演在本片中采取的一个最为常见的叙事策略,这种混乱并不会造成观众对于影片理解的困难,相反却能够更好地反映影片的主题。
2情节节奏的“混乱”
不得不承认,观看这部影片你的注意力必须处于集中状态,因为导演的“完美的混乱”的叙事策略在影片情节的推进中显现得淋漓尽致。本片在过快的剧情节奏和杂乱无章的恶作剧中将故事一步一步展开。演员们假扮党卫军,骗过特工,结果真特工被假纳粹打死,可是纳粹士兵又设圈套诱捕约瑟夫扮演的假特工,约瑟夫却通过胡子这一细节瞒天过海,后来演员们扮演的党卫军却把真的特工带走,可以说本片人物场景的推进速度和情节的荒诞性都被极度夸张,每一段情节的混乱都是为下一个更精彩的情节作铺垫,如此层层递进,形成了虚实难辨的夸张效果,让人看起来云里雾里,却又大呼过瘾,最终造成绝妙的喜剧效果。
3人物形象的“混乱”
人物形象是电影的灵魂,每一部电影都寻求人物形象的鲜明、特色,然而在《生死问题》这部影片中,却恰恰给人物形象造成了许多人为的“混乱”。片中的党卫军头目整个就是一个大傻瓜,却又非常残忍,只会按照上面的指令行事。而那个间谍教授却被刘别谦塑造得文质彬彬,气宇轩昂,目光炯炯有神,这就使得观众产生了混乱:穷凶极恶的人不应当是奸诈狡猾尖嘴猴腮的吗?刘别谦在片中没有表现妖魔化德国纳粹,却用这种小小的“混乱”逼真地再现了令人恐怖的、却又是普通的典型的德国人。导演的目的就是要说明,纳粹是邪恶但并不是可怕的,相反,他们可能会是愚蠢、幼稚的,也可能是外表出色、表里不如一的表现。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影片塑造人物的单一化和脸谱化,看似人物形象过于复杂甚至有些混乱,其实更是一针见血地表现了对纳粹党的讽刺和批判。
4浓缩叙事的“混乱”
善于精简浓缩的方式叙事。在刘别谦的电影中,他善于运用单一镜头或一短幕剧来呈现全剧讽刺主题。在《生死问题》中,短幕剧随处可见,布隆斯基扮演希特勒在大街上走台,特工的出现到落幕,从开头到结尾层层递进,充满戏剧性的小故事连续不断。故事在气氛上刻意营造一种“混乱”,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连续的小故事的短幕剧所组成的电影。短幕剧的精彩堆积成了一部喜剧经典。这样就能够给观众新鲜感,而避免冗长的叙事所带来的枯燥和乏味。
以上就是对《生死问题》这部电影“完美的混乱”的叙事策略的分析,导演正是通过不断制造“混乱”,来吸引观众眼球,最终表达自己反战、反法西斯的主题。观众在混乱之中不仅仅体会到了影片情节的酣畅淋漓,也在捧腹大笑中更加体会到导演精妙的叙事策略。
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导演的影视作品,会采取不同的叙事策略,或许简约,或许繁琐,或许直截了当,或许百折千回。研究电影的叙事策略,对于理解电影内容和导演创作意图都有很大的帮助。下面就谈一谈德国导演刘别谦的《生死问题》这部影片中的叙事策略。
《生死问题》是德国导演刘别谦的一部著名喜剧。该片讲述二次世界大战波兰沦陷期间,以约瑟夫和玛利亚为代表的一群舞台演员和纳粹斗智斗勇,阻止一个间谍把有关波兰的重要情报送到德国,保护了华沙地下抵抗组织,并且从纳粹眼皮底下成功地逃脱。影片笑料层出不穷,观众可以从头笑到尾。然而从影片的叙事策略上来看,影片并没有简单明了地讲述一个清晰而鲜明的故事,相反强调的是角色互换、化妆表演、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不断的悬念和出人意料的情节在观众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场“完美的混乱”。
1角色身份的“混乱”
影片的开始就用一个出人意料的混乱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在所有波兰民众惊恐的眼光中出现在华沙街头的纳粹元首希特勒,看上去似乎如假包换,却在几分钟后的情节里让人忍俊不禁:原来只是舞台剧演员的恶作剧。在这里,角色身份的突然变换给不免给观众的思维带来了小小的混乱:原先在街头上万人畏惧的希特勒,突然在一句“我自己万岁”之后变成了一个看上去有些呆笨的演员,原来是三流小演员为了扮演希特勒在大街上进行走台练习,在这里人物身份的落差显得非常之大,而这种落差无疑是导演有意为之的,通过制造这样一种落差造成观众心理上的混乱,从而在影片一开始就产生一种概念:原来所谓的纳粹并不是高高在上、充满权威的,相反,却是可笑的、普通的甚至有些幼稚的形象。可以说,这种角色身份的混乱,是导演在本片中采取的一个最为常见的叙事策略,这种混乱并不会造成观众对于影片理解的困难,相反却能够更好地反映影片的主题。
2情节节奏的“混乱”
不得不承认,观看这部影片你的注意力必须处于集中状态,因为导演的“完美的混乱”的叙事策略在影片情节的推进中显现得淋漓尽致。本片在过快的剧情节奏和杂乱无章的恶作剧中将故事一步一步展开。演员们假扮党卫军,骗过特工,结果真特工被假纳粹打死,可是纳粹士兵又设圈套诱捕约瑟夫扮演的假特工,约瑟夫却通过胡子这一细节瞒天过海,后来演员们扮演的党卫军却把真的特工带走,可以说本片人物场景的推进速度和情节的荒诞性都被极度夸张,每一段情节的混乱都是为下一个更精彩的情节作铺垫,如此层层递进,形成了虚实难辨的夸张效果,让人看起来云里雾里,却又大呼过瘾,最终造成绝妙的喜剧效果。
3人物形象的“混乱”
人物形象是电影的灵魂,每一部电影都寻求人物形象的鲜明、特色,然而在《生死问题》这部影片中,却恰恰给人物形象造成了许多人为的“混乱”。片中的党卫军头目整个就是一个大傻瓜,却又非常残忍,只会按照上面的指令行事。而那个间谍教授却被刘别谦塑造得文质彬彬,气宇轩昂,目光炯炯有神,这就使得观众产生了混乱:穷凶极恶的人不应当是奸诈狡猾尖嘴猴腮的吗?刘别谦在片中没有表现妖魔化德国纳粹,却用这种小小的“混乱”逼真地再现了令人恐怖的、却又是普通的典型的德国人。导演的目的就是要说明,纳粹是邪恶但并不是可怕的,相反,他们可能会是愚蠢、幼稚的,也可能是外表出色、表里不如一的表现。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影片塑造人物的单一化和脸谱化,看似人物形象过于复杂甚至有些混乱,其实更是一针见血地表现了对纳粹党的讽刺和批判。
4浓缩叙事的“混乱”
善于精简浓缩的方式叙事。在刘别谦的电影中,他善于运用单一镜头或一短幕剧来呈现全剧讽刺主题。在《生死问题》中,短幕剧随处可见,布隆斯基扮演希特勒在大街上走台,特工的出现到落幕,从开头到结尾层层递进,充满戏剧性的小故事连续不断。故事在气氛上刻意营造一种“混乱”,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连续的小故事的短幕剧所组成的电影。短幕剧的精彩堆积成了一部喜剧经典。这样就能够给观众新鲜感,而避免冗长的叙事所带来的枯燥和乏味。
以上就是对《生死问题》这部电影“完美的混乱”的叙事策略的分析,导演正是通过不断制造“混乱”,来吸引观众眼球,最终表达自己反战、反法西斯的主题。观众在混乱之中不仅仅体会到了影片情节的酣畅淋漓,也在捧腹大笑中更加体会到导演精妙的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