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多台风事件气候特征及其可能形成机制

来源 :气象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kln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45-2018年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台风最佳路径资料,定义并系统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多台风事件时空分布气候特征和可能形成机制.结果 表明:西北太平洋多台风事件(MTYE)主要发生在7-10月,其生成源地关键区位于西北太平洋135°~180°E的12°N附近.相对于单独发生的台风,多台风事件的台风平均强度更强、生命期更长.多台风事件的台风频数占总台风频数的比例以年际变率为主,并有一定的增长趋势.多台风事件强年对应于中东太平洋热带和北半球副热带海温显著增暖,通过Gill型Rossby波响应和Walker环流异常,在西北太平洋产生大气低层相对涡度正异常、中层相对湿度正异常和垂直东风切变异常,为多台风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气候背景,季节内多时间尺度瞬变涡旋动能的增强也有重要贡献.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彩图图像加密的安全性和加密效率,提出一种基于四维混沌理论和多方向扩散的轻量级加密方案.首先,将彩色图像分离为3个通道,以十进制形式对这些通道进行扩散.接着,重新排列通道,执行四个不同方向的扩散,改变RGB图像的像素值,以进一步增加图像中的随机度.然后,为降低计算成本,利用tent映射和混沌动力状态变量选择程序,在通过混沌动力系统迭代得到的混沌数据上生成不同的密钥流.实验结果,与其他先进方案相比,所提方案具有更大的密钥空间,达到10212,能够有效抵御蛮力、统计等多种攻击,适用于图像安全的现实应用.
为了提高文本聚类的性能,采用k-modes算法进行文本聚类,并采用知识图谱进行样本预分析,以提高k-modes的文本聚类适用度.采用知识图谱进行样本预处理,对待聚类的文本进行知识图谱三元分析,并生成对应概念、实体和关系的样本集合;接着建立k-modes文本聚类模型,设定簇内节点至簇中心的距离值之和为目标函数,通过轮流固定隶属矩阵和聚类簇矩阵,不断求解目标函数的最小值直至目标函数值稳定,获得簇中心,最后根据簇中心及各节点到簇中心距离来确定聚类结果.实验表明,经过知识图谱分析之后,k-modes算法能够获得更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之一.随着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机器学习算法取得突破,人工智能呈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在各行业取得了广泛的应用.机器学习在计算效率、准确性、可移植性、协同性、灵活性、易用性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下一步将有可能改变传统的气象观测模式,加速和改善气象观测数据的处理,改善数值天气预报质量以及推进地球科学的交叉融合.为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本文从气象观探测、数值预报、危险天气识别与预警和卫星资料处理等方面对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