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过程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和接受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过程。情感的把握对于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充分调动情感因素,发挥其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引导;发掘;亲历;情感因素
情感是教育成功所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强烈而突出的情感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黑格尔也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不可能产生。”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的作用,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感情素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对于所教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语文本来就带有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与语文学科的特点分不开。然而怎样才能将这些情感更好地发挥出呢?
一、让教师成为情感的引导者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能否发挥情感因素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首先应该把自己的语言功底打扎实,通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其次,需要钻研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被课文的人情美、言辞美所感动,如此才能“入情”、“入境”。所以,教师的用情一定要真挚。教师情真意切,才能诱发学生动真心,学起来才能深信不疑。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以情感人”,使学生受到激励、鼓舞和鞭策,心灵受到陶冶、洗礼和净化,从而使情感变得更纯洁、更健康、更高尚,信念更充实、更崇高、更坚定,以真情动情感,确实有着很高的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推动学生做课文中的情感发掘者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这些作品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字面意思再简单不过了,但它蕴涵的、揭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啊。有孔子站在沂河边的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曹操酒醉后的呓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有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万里悲秋景色;有荆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迈情怀。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探求作者心灵的轨迹,深入感受文章的境界,挖掘出作品所蕴含的美,并将他们的感情和作品交融,从而感受课文中丰厚的思想情感。再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都给人展现出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美好境界,让学生仔细领略,定能趣味无穷。即便是那些文学色彩较淡的文章,也都有着作者的情感所系之处。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他要通过游山阐明一个哲理:“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苏轼的《石钟山记》,用一具体而生动的事实说明“事不耳闻目见,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对的,他们的见解和认识是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美好思想的结晶,因而是美的,优美的事物和思想感情加以挖掘阐释,学生自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甚至在说明文里,也同样可以挖掘出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因素来。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中,作者引用苏轼的“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来衬托荔枝的味美,如果作者不是对荔枝充满喜爱之情,又怎能把荔枝写得如此令人神往呢?缺少了情感的文章,如同那烘干了的荔枝,不再有鲜美的味道;缺少了情感的语文教学,更会使学生味同嚼蜡,不仅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而且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的魅力,调动学生的感情因素,学生被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健康美好的感情所激荡,那么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三、让学生成为自由情感过程的亲历者
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同一部作品,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处于单纯的少年时期,是一种理解,成年之后,负担陡增,却无力旺家兴业时,是另一种理解,等经历了世事变迁,物是人非时,回头再看,将又是一种理解。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深层次的心灵对话,在文本所营造的特定形象或情景中,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应该相互交融,这样,学生的思维才可能有自由翱翔的空间,各种异见、创见才会得到充分地尊重和鼓励,学生不再死读课本,教学才能告别目标一元化、过程同步化、评价标准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作品、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情与作品情、学生情与教师情提供一个可以互相渗透,融合的处所。教师可以说屈原投江是出于对出楚国的一腔忠贞,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学生也可以说,这样做是不愿面对现实,是一种脆弱;教师可以说,鸿门宴上,项羽迟迟不决是优柔寡断、妇人之仁,学生也可以说是大仁大义、诚实守信。只有按照学生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所认识的事物和真实感受时,才会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可能性。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新型人。
关键词:引导;发掘;亲历;情感因素
情感是教育成功所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强烈而突出的情感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黑格尔也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不可能产生。”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的作用,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感情素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对于所教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语文本来就带有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与语文学科的特点分不开。然而怎样才能将这些情感更好地发挥出呢?
一、让教师成为情感的引导者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能否发挥情感因素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首先应该把自己的语言功底打扎实,通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其次,需要钻研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被课文的人情美、言辞美所感动,如此才能“入情”、“入境”。所以,教师的用情一定要真挚。教师情真意切,才能诱发学生动真心,学起来才能深信不疑。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以情感人”,使学生受到激励、鼓舞和鞭策,心灵受到陶冶、洗礼和净化,从而使情感变得更纯洁、更健康、更高尚,信念更充实、更崇高、更坚定,以真情动情感,确实有着很高的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推动学生做课文中的情感发掘者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这些作品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字面意思再简单不过了,但它蕴涵的、揭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啊。有孔子站在沂河边的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曹操酒醉后的呓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有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万里悲秋景色;有荆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迈情怀。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探求作者心灵的轨迹,深入感受文章的境界,挖掘出作品所蕴含的美,并将他们的感情和作品交融,从而感受课文中丰厚的思想情感。再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都给人展现出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美好境界,让学生仔细领略,定能趣味无穷。即便是那些文学色彩较淡的文章,也都有着作者的情感所系之处。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他要通过游山阐明一个哲理:“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苏轼的《石钟山记》,用一具体而生动的事实说明“事不耳闻目见,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对的,他们的见解和认识是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美好思想的结晶,因而是美的,优美的事物和思想感情加以挖掘阐释,学生自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甚至在说明文里,也同样可以挖掘出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因素来。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中,作者引用苏轼的“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来衬托荔枝的味美,如果作者不是对荔枝充满喜爱之情,又怎能把荔枝写得如此令人神往呢?缺少了情感的文章,如同那烘干了的荔枝,不再有鲜美的味道;缺少了情感的语文教学,更会使学生味同嚼蜡,不仅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而且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的魅力,调动学生的感情因素,学生被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健康美好的感情所激荡,那么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三、让学生成为自由情感过程的亲历者
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同一部作品,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处于单纯的少年时期,是一种理解,成年之后,负担陡增,却无力旺家兴业时,是另一种理解,等经历了世事变迁,物是人非时,回头再看,将又是一种理解。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深层次的心灵对话,在文本所营造的特定形象或情景中,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应该相互交融,这样,学生的思维才可能有自由翱翔的空间,各种异见、创见才会得到充分地尊重和鼓励,学生不再死读课本,教学才能告别目标一元化、过程同步化、评价标准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作品、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情与作品情、学生情与教师情提供一个可以互相渗透,融合的处所。教师可以说屈原投江是出于对出楚国的一腔忠贞,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学生也可以说,这样做是不愿面对现实,是一种脆弱;教师可以说,鸿门宴上,项羽迟迟不决是优柔寡断、妇人之仁,学生也可以说是大仁大义、诚实守信。只有按照学生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所认识的事物和真实感受时,才会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可能性。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新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