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山水诗”,是诗人寄情于景,通过描绘山水景物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诗歌。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诗经》和《楚辞》,但那只是单纯的描绘景物,作为衬景,而不是作为主要内容进行描写和审美。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格局。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他把自然界的美景引入诗中,对山水景物进行富丽堂皇的描绘。同时代的陶渊明又以山水田园诗在后代发挥着重要影响。直至唐代,中国山水诗达到了巅峰时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诗人王维和孟浩然,对自然界的美妙景色刻画的精致入微。纵观这之前山水诗的发展,山水诗中的情感和山水景物的关系处理得越来越融洽,山水自然审美意识越来越成熟。
【关键词】中国山水诗 成因
所谓“山水诗”,是诗人寄情于景,通过描绘山水景物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诗歌。古代山水诗的风格有清新俊逸的,其中寄托的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想要超脱遁世,满腔报国赤诚,却得不到发挥;也有豪情壮志的,表现的是诗人积极向上,开矿豁达的心态。
一、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诗经》和《楚辞》,但那只是单纯的描绘景物,作为衬景,而不是作为主要内容进行描写和审美。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格局。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他把自然界的美景引入诗中,对山水景物进行富丽堂皇的描绘。同时代的陶渊明又以山水田园诗在后代发挥着重要影响。直至唐代,中国山水诗达到了巅峰时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诗人王维和孟浩然,对自然界的美妙景色刻画的精致入微。纵观这之前山水诗的发展,山水诗中的情感和山水景物的关系处理得越来越融洽,山水自然审美意识越来越成熟。
二、中国山水诗的成因
(一)玄言诗的铺垫
纵观整个古典诗歌发展史,山水诗的形成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其它类型的诗歌相辅相成,在长期相容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东晋时期,玄言诗已经发展到不再是对玄理的简单敷陈,而是渐渐的引入一些自然景物到诗歌中,“引景入玄”,使得诗歌不再是陈词滥调,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与玄理的关系来增强诗歌的可读性。到东晋后期,玄言诗已经发展为“融玄于景”,诗歌已经很难从字面上发现玄理了,诗人将玄理寄托在山水景物上,让读者融入其景,才能领悟其中的玄理所在。可以说,玄言诗本身就孕育了山水诗。
(二)社会现状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变时期。继先秦之后,这是第二次社会形态的变异所带来的,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等,各个领域的转折。战国秦汉的城市繁盛未能一直延续,转而进入到东汉直至隋朝的统一,在这历时约400年的阶段中,社会长期处于分裂,战乱,动荡不安的状态。魏晋南北朝是哲学重获解放,思想异常活跃的时代。强调人的个性解放,思辨的,理性的老庄哲学却受到极力推崇。同时,仕途经济的儒家学派在人们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而当时黑暗的宫廷斗争又让许多门阀贵族痛心疾首,于是他们常常在矛盾中痛苦,寻求心灵的解放。这就使得一部分文人在出世与入世间徘徊,一方面想要追求功利,一方面又想超脱世事。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便是生活在这一时期。谢灵运作为名将谢玄的孙子,对自己的前程充满着美好的幻想,但实事相反,他在朝廷失宠,郁郁不得志,所以就将心情寄托在山水之间,“寓情于景”,开创了山水诗流派。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与之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马克思说过:人靠自然界生活。环境是人的起点,也是人最终的归宿。中国古代文明是以农耕为主,所以,古代诗歌的创作更是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诗歌中,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避免的表现出来。纵观古代诗歌,我们不难看出北方诗歌大都是豪情壮志,而南方诗歌大都是优雅柔情。不同环境的特点形成的是多元的文化,多彩的内容和多样的品格。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其中又以山水地理环境尤为突出,为山水诗的创造赋予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从气候方面看,晋代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低,北方地区更胜,文人们都很少出门游玩,与自然景物接触得比较少。南北朝分裂后,文人们走进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比北方有利,气候环境也更适合出门游玩,为文人接触环境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再者,南方山水秀丽,更具美感,渐渐的就成为了他们的审美对象,为山水诗的形成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四)人文环境的影响
西晋的建都在洛阳,晋武帝对文化方面很重视,登上皇位后就着力对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举措,同时招贤纳才,聚集文人雅士提笔挥毫,对统治者进行歌颂。这一系列的举措起到了很好的安抚作用,使得大批的文人墨客流向洛阳。所以,西晋时的大多数诗词的产生都与洛阳有关。到了东晋,洛阳与长安成为了废墟,大批文人随之南下,会聚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中国的政治、文化重心由北方随之南迁。南方的山水风貌与北方相比更温暖宜人,令见惯了北方长城、大漠的南下士人,耳目为之一新。南方的美景成为了文人墨客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山水景物,就成了文人新的、独特的审美对象。从经济上看,南迁之后,士族百姓大力开发江南,又加上南方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所以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使得文人们物质上得到满足,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三、中国山水诗发展巅峰
东晋后期,山水诗从玄言诗中脱胎而出。谢灵运的山水诗与玄言诗在审美方面有着一脉相承之处,在诗歌中模山范水,反应出了当时诗人已经初步尝试用文字来表达山水寓意。山水诗歌走向巅峰时在唐代。在这一时期,王涌现了王维、孟浩然等一大批山水诗人,他们继承了谢灵运等人山水诗的创作特点,将山水诗歌的艺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的诗歌重在发掘自然之美,将景物刻画到了极致。
王维的山水诗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春风得意,积极向上,充满着伟大的志向,作诗取景是高山大川,寄托着豪迈的思想。后期则退出了政治舞台,归隐山水田园,创作的诗歌是清新雅致的,寄情于景,清静幽雅。 孟浩然的山水诗很贴近于自己的生活,随性而发,不加修饰,所描绘的景物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诗句自然、纯朴,细细品味孟浩然的山水诗,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诗是一种“繁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追求的是超脱世外的心灵。
总结
山水诗的成因不外乎文化的沉淀与环境的影响,而能够被充分肯定和发展,并走向辉煌,主要是它在我国文化历史上提供着一种极高的典范,反映了我国文化历史上的伟大成就。
参考文献
【1】章尚正《中国山水文学研究》学林出版社 1997版
【2】湖南师范大学《论晋代山水诗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012年硕士论文
【3】吴庚顺《唐代文学史》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 1995年版
【关键词】中国山水诗 成因
所谓“山水诗”,是诗人寄情于景,通过描绘山水景物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诗歌。古代山水诗的风格有清新俊逸的,其中寄托的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想要超脱遁世,满腔报国赤诚,却得不到发挥;也有豪情壮志的,表现的是诗人积极向上,开矿豁达的心态。
一、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诗经》和《楚辞》,但那只是单纯的描绘景物,作为衬景,而不是作为主要内容进行描写和审美。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格局。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他把自然界的美景引入诗中,对山水景物进行富丽堂皇的描绘。同时代的陶渊明又以山水田园诗在后代发挥着重要影响。直至唐代,中国山水诗达到了巅峰时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诗人王维和孟浩然,对自然界的美妙景色刻画的精致入微。纵观这之前山水诗的发展,山水诗中的情感和山水景物的关系处理得越来越融洽,山水自然审美意识越来越成熟。
二、中国山水诗的成因
(一)玄言诗的铺垫
纵观整个古典诗歌发展史,山水诗的形成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其它类型的诗歌相辅相成,在长期相容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东晋时期,玄言诗已经发展到不再是对玄理的简单敷陈,而是渐渐的引入一些自然景物到诗歌中,“引景入玄”,使得诗歌不再是陈词滥调,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与玄理的关系来增强诗歌的可读性。到东晋后期,玄言诗已经发展为“融玄于景”,诗歌已经很难从字面上发现玄理了,诗人将玄理寄托在山水景物上,让读者融入其景,才能领悟其中的玄理所在。可以说,玄言诗本身就孕育了山水诗。
(二)社会现状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变时期。继先秦之后,这是第二次社会形态的变异所带来的,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等,各个领域的转折。战国秦汉的城市繁盛未能一直延续,转而进入到东汉直至隋朝的统一,在这历时约400年的阶段中,社会长期处于分裂,战乱,动荡不安的状态。魏晋南北朝是哲学重获解放,思想异常活跃的时代。强调人的个性解放,思辨的,理性的老庄哲学却受到极力推崇。同时,仕途经济的儒家学派在人们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而当时黑暗的宫廷斗争又让许多门阀贵族痛心疾首,于是他们常常在矛盾中痛苦,寻求心灵的解放。这就使得一部分文人在出世与入世间徘徊,一方面想要追求功利,一方面又想超脱世事。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便是生活在这一时期。谢灵运作为名将谢玄的孙子,对自己的前程充满着美好的幻想,但实事相反,他在朝廷失宠,郁郁不得志,所以就将心情寄托在山水之间,“寓情于景”,开创了山水诗流派。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与之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马克思说过:人靠自然界生活。环境是人的起点,也是人最终的归宿。中国古代文明是以农耕为主,所以,古代诗歌的创作更是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诗歌中,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避免的表现出来。纵观古代诗歌,我们不难看出北方诗歌大都是豪情壮志,而南方诗歌大都是优雅柔情。不同环境的特点形成的是多元的文化,多彩的内容和多样的品格。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其中又以山水地理环境尤为突出,为山水诗的创造赋予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从气候方面看,晋代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低,北方地区更胜,文人们都很少出门游玩,与自然景物接触得比较少。南北朝分裂后,文人们走进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比北方有利,气候环境也更适合出门游玩,为文人接触环境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再者,南方山水秀丽,更具美感,渐渐的就成为了他们的审美对象,为山水诗的形成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四)人文环境的影响
西晋的建都在洛阳,晋武帝对文化方面很重视,登上皇位后就着力对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举措,同时招贤纳才,聚集文人雅士提笔挥毫,对统治者进行歌颂。这一系列的举措起到了很好的安抚作用,使得大批的文人墨客流向洛阳。所以,西晋时的大多数诗词的产生都与洛阳有关。到了东晋,洛阳与长安成为了废墟,大批文人随之南下,会聚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中国的政治、文化重心由北方随之南迁。南方的山水风貌与北方相比更温暖宜人,令见惯了北方长城、大漠的南下士人,耳目为之一新。南方的美景成为了文人墨客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山水景物,就成了文人新的、独特的审美对象。从经济上看,南迁之后,士族百姓大力开发江南,又加上南方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所以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使得文人们物质上得到满足,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三、中国山水诗发展巅峰
东晋后期,山水诗从玄言诗中脱胎而出。谢灵运的山水诗与玄言诗在审美方面有着一脉相承之处,在诗歌中模山范水,反应出了当时诗人已经初步尝试用文字来表达山水寓意。山水诗歌走向巅峰时在唐代。在这一时期,王涌现了王维、孟浩然等一大批山水诗人,他们继承了谢灵运等人山水诗的创作特点,将山水诗歌的艺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的诗歌重在发掘自然之美,将景物刻画到了极致。
王维的山水诗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春风得意,积极向上,充满着伟大的志向,作诗取景是高山大川,寄托着豪迈的思想。后期则退出了政治舞台,归隐山水田园,创作的诗歌是清新雅致的,寄情于景,清静幽雅。 孟浩然的山水诗很贴近于自己的生活,随性而发,不加修饰,所描绘的景物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诗句自然、纯朴,细细品味孟浩然的山水诗,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诗是一种“繁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追求的是超脱世外的心灵。
总结
山水诗的成因不外乎文化的沉淀与环境的影响,而能够被充分肯定和发展,并走向辉煌,主要是它在我国文化历史上提供着一种极高的典范,反映了我国文化历史上的伟大成就。
参考文献
【1】章尚正《中国山水文学研究》学林出版社 1997版
【2】湖南师范大学《论晋代山水诗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012年硕士论文
【3】吴庚顺《唐代文学史》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 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