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见”东京

来源 :中国艺术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l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4月9日。“花见——何多苓师生暨特邀艺术家林茂中国当代油画作品展”开幕式在东京都千代田区3331 Art Chiyoda举行,展览展出了中国著名油画家何多苓先生与他的五位得意门生石连业、石高青、朱可染、吴江涛、曾朴。以及特邀著名川籍油画家林茂先生的代表性作品共计44幅。艺术无国界。艺术家们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能与日本民众以及绘画爱好者进行最亲近、最直接的交流与沟通。开幕式由NPO法人国际文化交流机构、一般社团法人日中交流协会理事长、会长黄实先生主持。日方文艺界友人及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日中协会理事长白西绅一郎出席了开幕式。饶有兴致地观赏了每幅作品。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在接受日本CCTV大富频道采访时说:“室外赏花。室内赏画。小酌几杯的雅兴油然而生。希望更多的日本人能看到‘花见’展出的画作。增进日中两国民间艺术与文化的交流。通过此次展览。也感受到了日中两国美好的期望和友好的未来。”开幕式结束后,林茂先生应邀为鸠山由纪夫现场画像一幅。作为中国艺术家代表团一行的友好访问礼物相赠。
  在当代中国画坛。何多苓先生是一位令人瞩目的人物。他的作品曾获第6届全国美展银奖、铜奖,第7届全国美展铜奖,第22届蒙特卡洛国际艺术大奖赛摩纳哥政府奖。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以及福冈美术馆等海外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纵观何多苓的绘画,诗意是他独特的格调。也是他与同时代艺术家最大的不同之处。上个世纪80年代初。艺术家们以社会集体情怀来反思中国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用残酷场面或者悲情人物取代以往假大空的典型环境和英雄人物之时。何多苓却沉浸在敏感的内心世界。以诗意的情绪。描绘个人情感中的、野田乡土里的苦涩青春。他说:“我的作品表现的是个体而非群体的人。”于是。一个孤单单的女孩出世了,这就是那幅震惊当时画坛的《春风已经渐渐苏醒》。从《春风已经渐渐苏醒》到现在的《杂花》系列,他从未停止在艺术语言和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和探索。就艺术创作来说。每一个艺术家都渴望保持自己的本性和真诚之心。但是。在现代艺术的大潮中。艺术家很容易跟着某种艺术潮流或者风格样式走,最终离那个独立和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唯有那些内心强大者。才能在潮流之外上下求索。何多苓先生常说一句话:“潮流让人兴奋。但艺术永远是孤独的。”相信这句话是他多年绘画经历的总结。
  面对纷繁冗杂的艺术界。他以冷静并自觉审慎的态度去思考中国当代艺术的复杂语境,并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表达内心世界,对学生的要求即是:“你们随便画,最好不要像我。”师出同门又各自造化。他们由此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对于这五位参展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何多苓如下评述:
  石连业的作品着重对多重空间的探索,他把多个意像并置,造成一种复杂的画面。其中的形象似乎来自日常生活,但非常规的处理又消解了日常的气氛。
  石高青画动物已经画了很多年了。从古到今,画动物的人很多,可以说这也是一个传统题材了。据我看,画动物有两种视点。一种是从人的视角,另一种是从一个虚拟的视角,即非人视角。我觉得石高青属于后者。非人视角——不能从字面上理解——有这样一种视角,其中包含角度、尺度、态度。我觉得我画肖像就经常有如此视角,同时指出,石高青的动物画不同于中国传统的花鸟虫鱼,也不同于西方传统中的野兽。她画的是动物的肖像。我们在看她笔下的动物时,它们也在看我们,一种相互审视。人通常认为自己比较居高临下,而我们在看石高青的动物的时候,不知不觉间,已经不是以自己的眼光,而是用另一种虚拟的眼光。这种眼光似乎可以看到动物的内心,同时从它们的眼光反馈回来,我们又看到了自己的内心。这就是石高青的画提供的第三种视觉,非人非兽,亦人亦兽,兽面人心,人面兽心——石高青的画使上述词语失去了通常的褒贬的含义。
  朱可染是个心静的人。唯其静,才能安坐案前,守着一纸一笔,于方寸之间,毫厘之中,画出大千世界之微观一端;唯其静,才能深夜独处灯下,画出这恬静的面孔,眼睛如入无人之境,望穿不可知之处。我理解她的追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画至不可画方休。
  吴江涛致力于把内心的纠结与形象的优雅结合到同一画面中,有时这几乎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她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代价,也提升了自己,终于完成了成功的整合:在成品花布(有些是她自己设计的)为基础构成的画面上,苍白的脸从色彩斑斓的背景中呈现出来,时而邪恶,时而凄婉,犹如夜中之夜,花中之花。这些画面融合了巴罗克与宋元绘画的某些特点,创造出一种属于个人的独特风格。
  曾朴,是一个为画画而生的人。在这方面,他心思极细,手极巧,细节,是曾朴作品的生命。上帝就在细节中,他深合此道。现在每个精于技艺的画家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曾朴这样的巧匠自不例外……看曾朴的画,必须由远及近,最后几乎要深入到分子级别的焦距,才能略尽其妙。
  林茂先生所描绘的是他的家乡——四川的风景。他觉得故乡是自己的根,无论走到哪里,始终惦念着故土,那个他度过整个童年的地方。
  “当我想起或置身于自然之中,又特别是曾养育我的故土四川的山川之中,我的感觉很特殊,我的心灵经常莫名其妙狂乱地激动和战栗起来。我珍惜我自身本能感觉到的一切美……”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懂得深深地理解和同情乡亲,我为他们一生坎坷和不幸的命运而痛苦,更为那些永远留在记忆中的极度哀伤、不堪回首的历历往事而感到忧虑。所以在我的大多数风景中,阳光总是从灰蒙蒙的云气中艰难的穿透出来,画面充满了诗意的同时又蕴含着忧郁的气氛。我画中从来空无一人,我刻意隐去了一张张乡亲们劳作之后辛酸满足的面容……”
  由于林茂小时候生活在乡村,他对乡村的生活和环境就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注。总是带有一种天然的人文关怀,在他近几年的风景画创作中有意剔除现代化的表象符号。在一种诗意的意境中回归天真的自然。诗意的天真恰恰是他选取的与自然的对话方式。他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城市与乡村在精神范畴的关系。尤其在他写生类的作品中。始终保持着亲近自然并反思都市的特质。以现实生活素材为依据,这些素材都是他生命中十分熟悉并历历在目的,他在画面中追求流动的空气感和变换的时间感。在静穆的画面中蕴含着运动的节奏。风景画成为承载他自我情感和观念的载体。成为一种心境和理想的折射。风景油画对于一位中国艺术家而言,应该说不可回避需要面对西画的传统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这样一对美学命题。林茂就很擅长贯通传统和诗意情调。在他的画面中现实的自然转换为精神的自然。他能够自觉的保持对中国山水画写意性和书写性的体验与尝试。
  “如果我们能够驻足下来听一听脚下这块疏松土地所发出的意愿,我们就会理解自然与美是何等紧密地融为一体……”
  “自然的伟大和美,在我们身边周而复始地呈现。神圣的、令人赞美的而又意味深长的景象比比皆是,无所不在。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些美却视而不见。我多么有意愿用自己的灵魂去捕捉并给人们传达出一种这样的真实……”
  “在现代都市‘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内心的‘清凉’是多么奢侈。我对‘纯自然’风景的描绘,使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当代人在得失取舍之际,如何才能保持住自己心灵中的一方‘净土’。我宁静而淡然地悟感到了这一切潜在的意义……”
  无论是何多苓的杂花,还是林茂画面中的风景。以及画面中不同的人物、动物形象,都已经抽离了复杂的社会層陸。以一种更加纯粹的镜像关系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中。他们组成了一种“观看”方式,以静观的视角审视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有意识的思考中国文化和趣味的渗入,并因此而形成自我观照的方式,形成一种对艺术的信仰。在画面选取的形式和角度各不相同,从各自的日常生活经验中提取了一种观照自我与“自然”观照的方式。正如黑格尔所提出“关系性自我意识”。黑格尔认为个人主体不能自我确立。是在另一个对象化的他人镜像关系中认可自己的。在他们的画面中选取不同的生命体验。自觉地把某种文学性的感受抽象为非叙事性的“诗意”。从直接描绘自然而超越自然。
  在何多苓与学生之间,与川籍油画家林茂之间有一种源自四川美院的传统。他们通过作品形成立体和鲜活的联系,他们在通过作品传达一种精神价值。以观照中国文化内在的、朴实的和自足的价值思考来重新挖掘中国当代艺术的人文思考。“花见——何多苓师生暨特邀艺术家林茂中国当代油画作品展”,是何多苓师生与林茂先生在艺术之路上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是一次艺术作品和精神价值的呈现。是冲破民族界限。对中日友好交流的共同期许。
其他文献
诗意画魂谁染成?  瀚海孕梦驼载出。  雄浑西部蹈大美,  日月抡槌伴君舞。  这是我多次欣赏王宏女史的国画艺术作品《大漠娇子》后,题赠她的《大漠魂》诗。我认为。在陇右。画家王宏是一个用心灵去画画的人。是一个把画画到心里去的人。她是一个丹青诗意的制造者、传播者、痴情者与弘扬者。著名画家李宝林评价说:“她的作品多以大漠骆驼、雪域草原为绘画题材。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天地、人生存在状态和生命精神崇高与壮丽的
期刊
心与象合指心性与气象合为的境界,关于中国画文化体验也是关于人类所持有真、善、美心性的有关课题。中国艺术源远流长,其中意象文化美学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审美理念,它以澄怀观照、寓物取象、心与象合的人文体验,注重人格立足、以德观物、立象尽意的表达方式,传颂了中国画的特色和中国文化的本源。从中国画的语言背后来看文化的方式与生活方式,这是中国绘画的核心所在。每一代人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紧密
期刊
20世纪50年代,法国著名影星、电影《红与黑》中于连的扮演者钱拉·菲利普访问中国,专程拜访京剧小生表演艺术家叶盛兰,并向周恩来总理称赞说:“叶先生是中国京剧的小生,我就是法国的小生。上帝给了他一条金嗓子。”周总理也风趣地说:“叶盛兰是中国古典男高音。”  全才小生,舍叶其谁  叶盛兰是集前代小生艺术之大成,将京剧小生推向艺术与历史之巅的一代大家。他是京剧小生挑班第一人,在京剧小生行的艺术发展史上居
期刊
今年是先师董寿平先生诞辰110周年的日子,站在他亲笔题写的“和静清寂”四个大字前,书画大师董老的桩桩往事历历在目,谆谆教诲言犹在耳。  一、师缘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早在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董寿平先生早已是誉满京师,名扬海外的中国书画大师,而当时的我,只是20岁出头的青年书画爱好者,由于酷爱国学和书画艺术,因而非常仰慕寿平公的大师风范与才学,经友人介绍,求学于董老
期刊
不得不说,二胡是一件神奇的乐器。不论是其从民间艺人手中的伴奏乐器、“乞讨之器”到大雅之堂上的艺术之星的地位转变,还是其从歌舞或戏曲的伴奏乐器到突出个性的独奏乐器的身份转变,抑或是从演奏传统民歌、小调、戏曲到演奏独奏曲、大型协奏曲或外国名曲等的艺术风格转变,无不彰显着二胡那卓越的可塑性和表现力,而这似乎也暗示着二胡的艺术生命历程也一定不会“风平浪静”,而是充满着叫人铭记的“惊涛骇浪”。  由杨雪领衔
期刊
2014年11月,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中俄油画高级研修班的特聘专家,维大利教授从俄罗斯来到北京,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历程。教学内容涉及肖像写生、风景写生等。一个月的教学时间转瞬即逝,正如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在维大利结课时的风景教学讲座上的发言中所谈到的那样:维大利教授平易近人、真诚朴实,对于学生的画面讲解细致,并且注重强调规律性的知识,这对所有的学生来说都是受益匪浅的。另外,作为一位年近古稀的
期刊
有意思的是,作为书画鉴定家的启功先生至今没有出版过一本关于书画鉴定的专著,这与其他几个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的书画鉴定家如张珩、徐邦达、谢稚柳、刘九庵、傅熹年、史树青(1922-2007)、杨仁恺、苏庚春(1924-2001)等是不同的。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可从启功先生的零篇断缣中深味其书画鉴定之精髓。  启功先生的书画鉴定理论,不以专著见长,而以零散的文章或书画题跋著称。这些书画鉴定理论,大多集
期刊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有不少由宗教祭祀仪式发展而成的面具戏,如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一带的赛戏,流行于山西上党地区的队戏,流行于山西运城地区和陕西关中地区的锣鼓杂戏(跳戏),流行于安徽、湖北、湖南、陕西、四川、贵州、广西等地的傩戏(傩堂戏、端公戏),流行于江苏海州的童子戏,流传于海南的人偶戏,流传于藏族地区的白面具戏、蓝面具戏等。本文中我们以赛戏、队戏、傩戏为例,介绍我国的祭祀仪式剧。  一
期刊
作为一个文物修复工作者,因为工作性质,会经常接触到很多破损的文物。把它们复原、保留文物本身的信息并完整的流传下去,是我的工作使命也是职业信仰。在常年的修复工作当中,接触到的残缺、破损的文物不少,收获不少。故事也很多,但在这里我要讲述的是其中最为有趣的一个故事。  当时我们收到一件报修文物。拿到的是一堆零散的残件,形态各异,面对几百个碎片如何复原?  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此次送修的是一件“硬木亭
期刊
第56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以“other future”为主题展现在了世界面前。我有机会参观了本届双年展,并且对这一令世界瞩目的展览有着特殊的感受。  已经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以展示当代艺术为主要内容,通过展览让我们深思当代艺术应有的特点及其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艺术与社会有怎样的关联性乃至艺术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什么等诸多问题。  不同于宗教画和祭祀画,当代艺术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