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数学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4—0057—01
所谓数学素质,指由数学意识、数学能力、数学应用和数学交流等基本成分构成的基本品质。它包含以下四个“层面”:知识观念层面、创造能力层面、思维品质层面和科学语言层面。下面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一、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习惯的养成极其不易,但是在最初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却比较容易形成。所以在刚开始教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到不急不躁,注意形成良好的习惯,摒弃不良习惯,并且多强调,多巩固。如,在初一刚刚开始学习数学知识时,由于受小学学习习惯的影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注意解题格式,不写解字,不书写解题过程,解题思维混乱。针对这种情况,在批阅作业的过程中,笔者逐本逐本地改,并在课堂上及时强调,甚至找一两道典型题在课堂上专门纠正。经过半学期的努力,学生最终改掉了不良习惯,现在这方面学生很少出问题。
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应重视知识的形成、发现过程。数学本身是一门演绎性很强的学科,然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本着学生可接受的原则,教材的编排不可能十分系统和完整。教材中许多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等的发现过程往往没有详细完整地给出,只是呈现出完美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深研教材,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除此之外,教学中还应改变“题型+方法”的教学方式,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课堂,克服学生思维的被动性,并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背景。当然,还要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创造,让他们在创造中学习,在发现中获取,在成功中升华。
三、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数学知识相对语文而言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如果教学时适当地讲解一些数学史或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一下数学发展的艰辛,数学家的执着,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与热情。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着给学生讲述数的发展史、方程发展史、勾股定理和黄金分割的历史等小知识,以及陈景润、华罗庚、冯诺依曼、牛顿、爱因斯坦、哈密尔顿、欧拉等数学大师的故事。通过讲这些,笔者发现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提高了,并且學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教学效率明显提升了。
四、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
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的要义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数学要面向全体,就是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在以大多数中等生为主的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学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基本要求。而现代教学要求以人为本,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有机结合,立足学生主体,因材施教。即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志趣、特长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既能使学困生“吃得了”,又能使优等生“吃得饱”,最终实现学困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等生深化发展的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利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教给数学思想方法,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数学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喜欢数学,酷爱数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翁。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了,他们会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处理各种现实问题,也会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上去似乎与数学无关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一旦学生达到这一层次,我们就可欣慰地说:“我们培养的目标达到了”。我们通常所讲的“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只授之以‘鱼’”就是这个道理。
编辑:张 昀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4—0057—01
所谓数学素质,指由数学意识、数学能力、数学应用和数学交流等基本成分构成的基本品质。它包含以下四个“层面”:知识观念层面、创造能力层面、思维品质层面和科学语言层面。下面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一、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习惯的养成极其不易,但是在最初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却比较容易形成。所以在刚开始教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到不急不躁,注意形成良好的习惯,摒弃不良习惯,并且多强调,多巩固。如,在初一刚刚开始学习数学知识时,由于受小学学习习惯的影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注意解题格式,不写解字,不书写解题过程,解题思维混乱。针对这种情况,在批阅作业的过程中,笔者逐本逐本地改,并在课堂上及时强调,甚至找一两道典型题在课堂上专门纠正。经过半学期的努力,学生最终改掉了不良习惯,现在这方面学生很少出问题。
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应重视知识的形成、发现过程。数学本身是一门演绎性很强的学科,然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本着学生可接受的原则,教材的编排不可能十分系统和完整。教材中许多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等的发现过程往往没有详细完整地给出,只是呈现出完美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深研教材,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除此之外,教学中还应改变“题型+方法”的教学方式,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课堂,克服学生思维的被动性,并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背景。当然,还要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创造,让他们在创造中学习,在发现中获取,在成功中升华。
三、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数学知识相对语文而言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如果教学时适当地讲解一些数学史或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一下数学发展的艰辛,数学家的执着,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与热情。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着给学生讲述数的发展史、方程发展史、勾股定理和黄金分割的历史等小知识,以及陈景润、华罗庚、冯诺依曼、牛顿、爱因斯坦、哈密尔顿、欧拉等数学大师的故事。通过讲这些,笔者发现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提高了,并且學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教学效率明显提升了。
四、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
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的要义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数学要面向全体,就是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在以大多数中等生为主的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学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基本要求。而现代教学要求以人为本,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有机结合,立足学生主体,因材施教。即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志趣、特长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既能使学困生“吃得了”,又能使优等生“吃得饱”,最终实现学困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等生深化发展的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利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教给数学思想方法,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数学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喜欢数学,酷爱数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翁。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了,他们会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处理各种现实问题,也会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上去似乎与数学无关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一旦学生达到这一层次,我们就可欣慰地说:“我们培养的目标达到了”。我们通常所讲的“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只授之以‘鱼’”就是这个道理。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