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段时间,中国东南许多地区饱受“电荒”折磨,一些地方开始限电,甚至连路灯都被限制使用。然而,无论是火电还是水电,抑或是风电、太阳能发电,中国都稳居世界首位,为什么还会出现多个地区闹“电荒”的现象?
近段时间,中国东南许多地区饱受“电荒”折磨,一些地方开始限电,甚至连路灯都被限制使用。
尽管我国历史上也曾有“电荒”的存在,但在一直强调“产能过剩”的当下,“缺电”这个概念,让人一时无法接受。更何况,发电量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多年来一直受到高度重视。无论是火电还是水电,抑或是风电、太阳能发电,中国都稳居世界首位。所以,这个时候在多个地区闹电荒,就显得很不寻常。
其实,反常现象的背后有着极为特殊的原因。
“世界工厂”开足马力
用电量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2020年中国全年经济实现正增长,国内国际市场发展逐渐向好,全国用电量“前低后高”的趋势十分明显。
2020年上半年,疫情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上半年全国发电量一度处于低谷。但随着下半年经济迅速走强,各领域产能迅速释放,特别是在浙江、湖南等经济强省。
另一方面,经历了一段危机之后的中国外贸,也呈现出井喷态势。外贸集装箱已经到了“一箱难求”的程度,一些原本在印度等其他国家完成的订单,也转移到了我国,中国“世界工厂”的巨大优势再次显现。
刚刚度过的欧美传统圣诞季,使我国外贸订单接到手软,浙江等地的企业加班加点组织生产,力争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电力需求。
民众保暖,冬季用电量前所未有
在中国南方,寒冷而潮湿的冬天,人们用电取暖并不罕见,但几个月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不过,经历了不平凡的一年之后,在这个偏冷的冬天,居民用电的突然增加,显示“省钱”和“节省”等观念已经让位于至关重要的身体健康。毫无疑问,保暖才是理智的选择。
多年以来,南方各地也在推广冬季供暖,一些具备条件的家庭也加装了“电取暖设备”。疫情之年的冬天,不仅取暖设备满负荷运转,而且取暖时间也提前了很多天。此外,这些取暖设备往往都是大功率电器,耗电量不可小觑。所以,浙江等地发布“居民限电通知”也就不难理解了。
拉闸限电是澳大利亚惹的祸?
尽管我国不断优化电力结构,但即便到了2020年,中国煤电仍然占据了总发电量的半壁江山,超过50%。而且,为了保护国内资源和环境,相当一部分发电用煤来自国外。
2019年中国进口煤炭约3亿吨,大部分用于国内火力发电和燃料。其中,澳大利亚煤炭占据不小的比重。2019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动力煤5000万吨、高品位焦炭煤4300万吨,几乎占据中国煤炭进口总额的三分之一。澳大利亚煤炭成为近期国内的热点话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毕竟澳大利亚是中国进口煤炭第二大来源国。
不可否认,澳大利亚煤炭确实对国内外电煤市场造成一定扰动,但是这并不是这个冬季“电荒”的最根本、最直接原因。
2019年,中国煤炭产量高达37亿吨以上,澳大利亚煤炭仅占中国用煤总量的2.2%。而2020年前10个月,中国已经进口澳大利亚煤炭超过7700万吨,11月份和12月份出现进口大幅回落,这在往年也是正常现象。比如2019年12月,中国进口煤炭277.2万吨,同比减少745.8万吨,下降72.90%;环比减少1800.9万吨,下降86.66%。更何况,澳大利亚煤炭在国际上有许多替代的选项。
事实上,对于缺煤缺电现象,早在2020年9月9日,浙江省就已经估计到了,这个冬季可能出现的电力缺口,并下发了《加强2020年统调发电用煤控制工作的通知》。但由于经济和外贸反弹力度空前,用电需求暴增,电力短缺超出了预期水平。
当然,其他几个因素也不容忽视,包括北方地区上半年延长取暖期、提前开始取暖等超常规操作,北方煤炭库存出现了下降,从而导致全国煤炭价格上漲。传统的北煤南运难以为继,南方火电的实际发电成本高于往年,但企业和居民电力价格不能随意变动,“限电”(又称有序用电)成为无奈的选择之一。
还有,冬季南方各类河流普遍处于枯水期,是传统的水力发电淡季,水力发电能力也处于波谷时期。这些多重叠加因素,往往也是加剧电力缺口的原因。
另外,近年来一些地区盲目通过大量的炫目灯光制造“不夜城”“灯光秀”。这些华而不实的用电大户,也在拉闸限电范围之内。毕竟这些无法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用电负荷,让位给企业生产,是无可厚非的。
所以说,出现电力缺口,不一定是坏事,毕竟意味着经济的迅速反弹,关键是各地如何应对,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使得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受到影响,还是出台人性化的措施,在助力经济反弹的同时,让民众生活多一些温暖,不至于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去联想远在澳大利亚的煤炭。
(中国新闻网)
近段时间,中国东南许多地区饱受“电荒”折磨,一些地方开始限电,甚至连路灯都被限制使用。
尽管我国历史上也曾有“电荒”的存在,但在一直强调“产能过剩”的当下,“缺电”这个概念,让人一时无法接受。更何况,发电量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多年来一直受到高度重视。无论是火电还是水电,抑或是风电、太阳能发电,中国都稳居世界首位。所以,这个时候在多个地区闹电荒,就显得很不寻常。
其实,反常现象的背后有着极为特殊的原因。
“世界工厂”开足马力
用电量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2020年中国全年经济实现正增长,国内国际市场发展逐渐向好,全国用电量“前低后高”的趋势十分明显。
2020年上半年,疫情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上半年全国发电量一度处于低谷。但随着下半年经济迅速走强,各领域产能迅速释放,特别是在浙江、湖南等经济强省。
另一方面,经历了一段危机之后的中国外贸,也呈现出井喷态势。外贸集装箱已经到了“一箱难求”的程度,一些原本在印度等其他国家完成的订单,也转移到了我国,中国“世界工厂”的巨大优势再次显现。
刚刚度过的欧美传统圣诞季,使我国外贸订单接到手软,浙江等地的企业加班加点组织生产,力争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电力需求。
民众保暖,冬季用电量前所未有
在中国南方,寒冷而潮湿的冬天,人们用电取暖并不罕见,但几个月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不过,经历了不平凡的一年之后,在这个偏冷的冬天,居民用电的突然增加,显示“省钱”和“节省”等观念已经让位于至关重要的身体健康。毫无疑问,保暖才是理智的选择。
多年以来,南方各地也在推广冬季供暖,一些具备条件的家庭也加装了“电取暖设备”。疫情之年的冬天,不仅取暖设备满负荷运转,而且取暖时间也提前了很多天。此外,这些取暖设备往往都是大功率电器,耗电量不可小觑。所以,浙江等地发布“居民限电通知”也就不难理解了。
拉闸限电是澳大利亚惹的祸?
尽管我国不断优化电力结构,但即便到了2020年,中国煤电仍然占据了总发电量的半壁江山,超过50%。而且,为了保护国内资源和环境,相当一部分发电用煤来自国外。
2019年中国进口煤炭约3亿吨,大部分用于国内火力发电和燃料。其中,澳大利亚煤炭占据不小的比重。2019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动力煤5000万吨、高品位焦炭煤4300万吨,几乎占据中国煤炭进口总额的三分之一。澳大利亚煤炭成为近期国内的热点话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毕竟澳大利亚是中国进口煤炭第二大来源国。
不可否认,澳大利亚煤炭确实对国内外电煤市场造成一定扰动,但是这并不是这个冬季“电荒”的最根本、最直接原因。
2019年,中国煤炭产量高达37亿吨以上,澳大利亚煤炭仅占中国用煤总量的2.2%。而2020年前10个月,中国已经进口澳大利亚煤炭超过7700万吨,11月份和12月份出现进口大幅回落,这在往年也是正常现象。比如2019年12月,中国进口煤炭277.2万吨,同比减少745.8万吨,下降72.90%;环比减少1800.9万吨,下降86.66%。更何况,澳大利亚煤炭在国际上有许多替代的选项。
事实上,对于缺煤缺电现象,早在2020年9月9日,浙江省就已经估计到了,这个冬季可能出现的电力缺口,并下发了《加强2020年统调发电用煤控制工作的通知》。但由于经济和外贸反弹力度空前,用电需求暴增,电力短缺超出了预期水平。
当然,其他几个因素也不容忽视,包括北方地区上半年延长取暖期、提前开始取暖等超常规操作,北方煤炭库存出现了下降,从而导致全国煤炭价格上漲。传统的北煤南运难以为继,南方火电的实际发电成本高于往年,但企业和居民电力价格不能随意变动,“限电”(又称有序用电)成为无奈的选择之一。
还有,冬季南方各类河流普遍处于枯水期,是传统的水力发电淡季,水力发电能力也处于波谷时期。这些多重叠加因素,往往也是加剧电力缺口的原因。
另外,近年来一些地区盲目通过大量的炫目灯光制造“不夜城”“灯光秀”。这些华而不实的用电大户,也在拉闸限电范围之内。毕竟这些无法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用电负荷,让位给企业生产,是无可厚非的。
所以说,出现电力缺口,不一定是坏事,毕竟意味着经济的迅速反弹,关键是各地如何应对,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使得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受到影响,还是出台人性化的措施,在助力经济反弹的同时,让民众生活多一些温暖,不至于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去联想远在澳大利亚的煤炭。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