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电荒”的真实原因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段时间,中国东南许多地区饱受“电荒”折磨,一些地方开始限电,甚至连路灯都被限制使用。然而,无论是火电还是水电,抑或是风电、太阳能发电,中国都稳居世界首位,为什么还会出现多个地区闹“电荒”的现象?
  近段时间,中国东南许多地区饱受“电荒”折磨,一些地方开始限电,甚至连路灯都被限制使用。
  尽管我国历史上也曾有“电荒”的存在,但在一直强调“产能过剩”的当下,“缺电”这个概念,让人一时无法接受。更何况,发电量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多年来一直受到高度重视。无论是火电还是水电,抑或是风电、太阳能发电,中国都稳居世界首位。所以,这个时候在多个地区闹电荒,就显得很不寻常。
  其实,反常现象的背后有着极为特殊的原因。
  “世界工厂”开足马力
  用电量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2020年中国全年经济实现正增长,国内国际市场发展逐渐向好,全国用电量“前低后高”的趋势十分明显。
  2020年上半年,疫情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上半年全国发电量一度处于低谷。但随着下半年经济迅速走强,各领域产能迅速释放,特别是在浙江、湖南等经济强省。
  另一方面,经历了一段危机之后的中国外贸,也呈现出井喷态势。外贸集装箱已经到了“一箱难求”的程度,一些原本在印度等其他国家完成的订单,也转移到了我国,中国“世界工厂”的巨大优势再次显现。
  刚刚度过的欧美传统圣诞季,使我国外贸订单接到手软,浙江等地的企业加班加点组织生产,力争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电力需求。
  民众保暖,冬季用电量前所未有
  在中国南方,寒冷而潮湿的冬天,人们用电取暖并不罕见,但几个月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不过,经历了不平凡的一年之后,在这个偏冷的冬天,居民用电的突然增加,显示“省钱”和“节省”等观念已经让位于至关重要的身体健康。毫无疑问,保暖才是理智的选择。
  多年以来,南方各地也在推广冬季供暖,一些具备条件的家庭也加装了“电取暖设备”。疫情之年的冬天,不仅取暖设备满负荷运转,而且取暖时间也提前了很多天。此外,这些取暖设备往往都是大功率电器,耗电量不可小觑。所以,浙江等地发布“居民限电通知”也就不难理解了。
  拉闸限电是澳大利亚惹的祸?
  尽管我国不断优化电力结构,但即便到了2020年,中国煤电仍然占据了总发电量的半壁江山,超过50%。而且,为了保护国内资源和环境,相当一部分发电用煤来自国外。
  2019年中国进口煤炭约3亿吨,大部分用于国内火力发电和燃料。其中,澳大利亚煤炭占据不小的比重。2019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动力煤5000万吨、高品位焦炭煤4300万吨,几乎占据中国煤炭进口总额的三分之一。澳大利亚煤炭成为近期国内的热点话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毕竟澳大利亚是中国进口煤炭第二大来源国。
  不可否认,澳大利亚煤炭确实对国内外电煤市场造成一定扰动,但是这并不是这个冬季“电荒”的最根本、最直接原因。
  2019年,中国煤炭产量高达37亿吨以上,澳大利亚煤炭仅占中国用煤总量的2.2%。而2020年前10个月,中国已经进口澳大利亚煤炭超过7700万吨,11月份和12月份出现进口大幅回落,这在往年也是正常现象。比如2019年12月,中国进口煤炭277.2万吨,同比减少745.8万吨,下降72.90%;环比减少1800.9万吨,下降86.66%。更何况,澳大利亚煤炭在国际上有许多替代的选项。
  事实上,对于缺煤缺电现象,早在2020年9月9日,浙江省就已经估计到了,这个冬季可能出现的电力缺口,并下发了《加强2020年统调发电用煤控制工作的通知》。但由于经济和外贸反弹力度空前,用电需求暴增,电力短缺超出了预期水平。
  当然,其他几个因素也不容忽视,包括北方地区上半年延长取暖期、提前开始取暖等超常规操作,北方煤炭库存出现了下降,从而导致全国煤炭价格上漲。传统的北煤南运难以为继,南方火电的实际发电成本高于往年,但企业和居民电力价格不能随意变动,“限电”(又称有序用电)成为无奈的选择之一。
  还有,冬季南方各类河流普遍处于枯水期,是传统的水力发电淡季,水力发电能力也处于波谷时期。这些多重叠加因素,往往也是加剧电力缺口的原因。
  另外,近年来一些地区盲目通过大量的炫目灯光制造“不夜城”“灯光秀”。这些华而不实的用电大户,也在拉闸限电范围之内。毕竟这些无法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用电负荷,让位给企业生产,是无可厚非的。
  所以说,出现电力缺口,不一定是坏事,毕竟意味着经济的迅速反弹,关键是各地如何应对,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使得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受到影响,还是出台人性化的措施,在助力经济反弹的同时,让民众生活多一些温暖,不至于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去联想远在澳大利亚的煤炭。
  (中国新闻网)
其他文献
近日,美国国务院证实将关闭该国驻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总领事馆,暂停驻叶卡捷琳堡总领事馆运行。俄新社援引俄议员的话称,“这不是冷战,而是冰战”,这是美国进一步切断与俄关系的新尝试,是俄美关系崩溃的又一个迹象。  “这不是冷战,而是冰战”   近日,美国国务院证实将关闭该国驻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总领事馆,暂停驻俄罗斯叶卡捷琳堡总领事馆运行。根据美国国务院提交国会的通告,这一行动是为了回应俄罗斯2
期刊
通过在教培中心的学习,阿不拉江·阿不来提不仅认识到宗教极端思想的危害,还提高了普通话水平并掌握了汽车维修技术,如今月入万元。他还利用在教培中心学到的汉语,为收购农产品的商人当翻译,光这一项每年就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他说:“教培中心是我们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也是我们人生的新起点。”  “在新疆,去清真寺的人据说将会受到惩罚,是真的吗?”“维吾尔族职工比汉族职工工资低,这种说法对吗?”……  近日,在外
期刊
“我国的新冠疫苗在前期开展的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以及依法依规在自愿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已经开展的近百万人次的疫苗紧急接种,都充分显示了我国新冠疫苗非常安全……”近日,国务院对新冠疫苗几大热点问题进行释疑。  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冬春季疫情防控及重点人群疫苗接种有关情况。  安全吗?“我国研制的新冠疫苗非常安全”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
期刊
“这名士兵正在想什么?”“他的下一个动作会是什么?”虽然这些似乎不太可能预测,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企业正在资助一些项目,目标是“读懂”人脑的想法。目前,研究人员已研发出一种可将神经活动转化为语句的人工智能系统。  近日,西班牙《趣味》月刊发表了题为《最前沿的十大军事技术进步》的文章。文章盘点了未来10种最前沿的军事技术进步,包含了读心头盔、人造肌肉等。全文摘编如下:  “第二层皮肤”  
期刊
所有美国媒体都聚焦全球的新一轮疫情剧增,以及美国各地疫苗普及接种、政府救济方案等问题,特朗普却依然聚焦在推翻大选结果,维系他与忠实选民的联系上,甚至念念不忘“留名千史”,要部下设法命名一个“特朗普”机场。  所有美国媒体都聚焦全球的新一轮疫情剧增,以及美国各地疫苗普及接种、政府救济方案等问题,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却依然聚焦在推翻大选结果,维系他与忠实选民的联系上,甚至念念不忘“留名千史”,要部下设法
期刊
从“为被诬告者澄清、正名”,到“揪出诬告者”甚至“追究诬告者刑事责任”,有关方面查处诬告陷害行为的力度正越来越大。毛昭晖认为,诬告陷害也是一种新型腐败行为,查处诬告陷害就是惩治贪腐。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办公厅印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关于为受到失实检举控告纪检监察干部予以澄清正名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积极稳妥做好受到失实检举控告纪检监察干部的澄清正名工作。  现实中,从“为被诬告者澄
期刊
面对巡山队的突袭,盗猎分子四散奔逃,赵新录紧盯一个目标,在5000米海拔的戈壁滩上上演了一场生死追逐:“抓到最后一个人时,不论是盗猎分子还是我,都因为缺氧而逐渐失去力气,我的呼吸都带着血腥味。”  2020年11月24日,作为获得全国“最美职工”荣誉十人之一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可可西里管理处索南达杰保护站站长赵新录站在了人民大会堂的領奖台前,他也是青海省首个获得全国“最美职工”荣誉的人。胸口沉甸甸的
期刊
不久前,德国总理默克尔一则视频在社交媒体热传。她含泪苦口婆心劝说德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人:新冠死亡病例正在激增,请自觉遵守防疫规范。  虽然德国各地隔离措施不统一,但从政府到民间,总体对配合防疫颇具共识,默克尔政府坚持科学应对疫情,对有效防控疫情起到重要作用。  美国《政治报》网站给2020年欧洲领导人影响力“打分”时,把默克尔排在“综合第一名”,认为在美国“退出”后,她事实上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的领袖。
期刊
上一轮全国多地出现“电荒”的现象要追溯到2011年的夏季,而且远比当前更为紧缺。当时的媒体报道显示,2011年4月以后,重庆、湖南、安徽等地出现拉闸限电;浙江、贵州、广东、湖南、江西等地实行错峰用电;从中西部青海、湖北、湖南等传统缺煤省份到山西、陕西、河南等产煤大省都出现了缺煤停电现象。  当时的长沙要求全市大厦景观灯全部关闭,城市街头十字路口红绿灯因停电而停止使用。为了保障居民用电,长沙市的路灯
期刊
保费仅几十元,相当于一杯奶茶钱,而保额高达百万元,且不限年龄、不限职业、不限健康状况,手机即可购买,还有政府支持……几乎一夜之间,“惠民保”席卷全国、遍地开花,成了最火爆的健康险。  保费仅几十元,相当于一杯奶茶钱,而保额高达百万元,且不限年龄、不限职業、不限健康状况,手机即可购买,还有政府支持……几乎一夜之间,“惠民保”席卷全国、遍地开花,成了最火爆的健康险。   2020年以来,“惠民保”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