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是在分析软式排球运动和游戏教学法特点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软式排球特色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是融“问题解决、技能学习及情感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教学过程。本文以普通高校软式排球选项课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教学实验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和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运用“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的实验组学生,技术的运用能力和比赛的效果都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下的学生,特别实验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保持着更好的心境状态和更高的动机水平。
【关键词】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 普通高校 软式排球 实验研究
“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的构建
1.“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的操作定义
心理学研究证明情绪的发生常常处于心理活动的前沿。追求愉快的情绪体验是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努力并构成其行为的直接驱力。[1]教育学分析、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认识和实践的活动。[2]
阶段式是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把软式排球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玩球阶段、运动技术游戏化阶段[3]、完整比赛阶段。
游戏化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方法。在每个教学阶段和教学部分中设置若干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环节,选择不同的游戏方式,使学生体验到运动、学习、交流、合作、挑战、竞争的多种乐趣。
2.“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1)软式排球项目运动规律
软式排球运动是一项融技术、战术于一体的集体性球类项目。专门化的运动知觉,例如球感、视动感觉等是球类项目所必需的,而且在技术教学前应首先培养这种专门化运动知觉。所以,“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设计第一个阶段为“熟悉球性阶段”。
依据软式排球技术动作教学的基本规律,技术教学的顺序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结合变异组合理论,在技术教学中过程中,设计了发——垫技术组合、发——垫——传技术组合、发——垫——传——扣技术组合、发——垫——传——扣——拦技术串连教学以及串连技术组合的比赛。据此,我们把第二阶段设计为“运动技术游戏化阶段”。
在进行了技术教学后,学生通过单个或串连技术的练习和比赛后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此时再根据实际的情况组织不同形式的比赛,比如小场地上的三人、四人、混合式比赛等。因此,把整个教学过程的第三个阶段设置为“完整比赛阶段”。
(2)心理学理论依据
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我们可以把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定义为在游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规律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置的一种教学方法。
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是推动个体从事体育活动相对稳定又可变化发展的多因素、多层次的驱动系统。从动力调节系统中可看出:体育活动兴趣是体育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追求愉快的情绪体验是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努力并构成其行为的直接驱力。[4]
为此,在软式排球课教学中,要运用体育学习的动力调节系统使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借助于积极情绪化外在要求为内在需要。“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是在充分运用动力调节系统下使学生沿着:需求→良好的情感体验→兴趣→动机→从事项目→习惯→终身体育锻炼态度这一教学主线进行教学活动。
(3)体育教学游戏论观点
早在人类社会初期,游戏就被作为教育和体育的手段,人们借助游戏对自己的后代进行教育,传授各种社会活动的经验。可以说,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运动、体育、体育课都是人类历史上存在的文化现象,都有游戏的特征,都源于游戏。[5]因此,体育教学以游戏的方式存在,成为了唤醒学生对身体活动兴趣的手段和方法,重视了“对话”、“体验”,强调了自由、开放及不断创新,这都无疑为体育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提供了重要保证。
“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是在这一命题下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新的尝试。从整个项目的教学过程,从每一节课的开设到结束主要运用游戏进行教学,还原了项目游戏的本质,希望能焕发学生对体育课的青睐,对软式排球运动的兴趣。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西安美术学院2006级国画班学生,共计40人。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资料和网上检索,掌握相关理论和信息,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及参考依据。
(2)问卷调查法
①BFS心境量表是一种心境状态测量与描述工具,主要用来反映“即刻”的心境状态,共有8个分量表。[6]
②《内部动机问卷》是一种多维测量工具,主要用于研究内部动机的实验中,目的是在实验中获得被测试者与目标行为相关联的主观体验。[7]
(3)实验法
采用教学实验对比法,对对照班级学生,按照普通高校教学大纲进行传统常规的教学方法进行软式排球教学;而对实验班学生实施实验处理,即采用“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进行软式排球教学。
①实验目的
通过教学实验探索“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在普通高校软式排球教学中的可行性以及对学生课堂上的情绪状态和学习内部动机的影响,并通过实验对比,验证运用该方法的实验班和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对照班的学生在技术的掌握和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比赛效果上是否存在差异。
②实验控制
a.实验分组:本文采用的单因素完全随机及两组前测、后测设计。为了实验需要,在实验前请两位副教授职称的同专业老师对两组学生进行软式排球技术测试各项技术指标(p>0.05),检验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b.避免学生因为作为实验对象而产生异常心理,为避免“霍商效应”,采用单盲实验,两班学生均不知道正在实验。 c.两班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场地器材上均保持一致,实验班和对照班均由同一位教师进行教学。
d.两个班均在相同的课时进行问卷调查。
③实验结果分析指标的选取
a.心理指标、心境量表包括: 活跃性、愉悦性、思虑性、平静性、愤怒性、激动性、抑郁性和无活力性分量表。内部动机问卷包括:兴趣∕乐趣、主观能力、主观选择和压力∕紧张分量表。
b.技术考核指标
技术考核指标:发球达标、发球技评、垫球达标、垫球技评、接发球达标、接发球技评、传球达标、传球技评、扣球达标、扣球技评。
c.比赛效果指标。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的方式,并参考有关资料,最终筛选以下指标作为分析教学实验后两个班学生技术的运用能力的差异:
触球次数、球来回次数、一回合百分比(%)、两回合百分比(%)、三回合及三回合以上百分比(%)。
(4)数理统计法。所得实验数据运用spss11.o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和处理。
研究结果
1.两种教学方法教学下,学生心境状态的对比分析
调查比较分析结果表示:运用“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的实验班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的对照班的学生表现出愉快、积极主动的良性高激活、负性低激活的心境状态。
2.两种教学方法教学下,学生内部动机的对比分析
其比较结果表明:(1)实验班在兴趣∕乐趣和知觉能力分量表的得分高于对照班,且表现出显著性差异;(2)在知觉选择分量表的得分也高于对照班,但未有显著性差异;(3)在压力紧张分量表的得分低于对照班,且有显著性差异。
3.两种教学方法教学下,学生技术测试成绩的对比分析
为了解“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软式排球技术技能的影响,对教学实验后的两组学生技术技能水平进行了测试并进行了统计检验。用来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两种方法的教学后技术掌握的差异。测试考核的其结果表明:(1)在垫球达标,垫球技评上实验班得分高于对照班,但没有显著性差异;(2) 在接发球达标,接发球技评上实验班得分高于对照班,并有显著性差异;(3)在传球达标,传球技评上实验班得分高于对照班,但没有显著性差异;(4)在发球达标,发球技评上实验班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班,并有显著性差异;(5)在扣球达标,扣球技评上两个班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4.两种教学方法教学下,学生比赛效果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赛效果的统计对比分析,可以反映出两个班的学生对软式排球项目运动规律把握的不同,可以检验学生对各个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技术的运用能力的差异,其结果表明:(1)在触球次数上实验班高于对照班,且有显著性差异;(2)在球来回次数上实验班高于对照班,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的标准;(3)在一回合百分比上实验班低于对照班,且有显著性差异;(4)在二回合百分比上实验班高于对照班,且有显著性差异;(5)在三回合及三回合以上百分比上两个班几乎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异。(6)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对照班的球来回次数主要集中在一回合,占到51%,而实验班主要集中在二回合,占到50%;而两个班在三回合及三回合以上百分比几乎没有差异,所以两个班在球来回次数上的差异主要是在一回合与二回合所占的比例不同上。实验班在触球次数上明显多于对照班,这与实验班在球来回次数上二回合所占比例多,而对照班在一回合所占比例的结果是一致的。
结 论
1.运用软式排球“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的实验班10个技术考核指标的得分均优于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的对照班,表明“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较传统教学方法在普通高校软式排球教学中更能提高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
2.普通高校软式排球教学中运用“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实验班在比赛中的触球次数、球来回次数、球来回次数所占的总得分的比例都优于传统教学方法下的对照班,表明实验班学生具有更强的技术运用能力。
3.通过BFS心境状态量表的问卷调查,运用“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的实验班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的对照班的学生表现出愉快、积极主动的良性高激活的心境状态;通过内部动机量表问卷调查,实验班的学生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的对照班学生对软式排球项目表现出更强烈的内部动机。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论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的关系[J].体育教学,2002(1):7.
[2]邵伟德.学校体育学理论与教改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229,51-66.
[3]克·弗·列库季娜.游戏教学法和竞赛教学法——谈两种教学法在培养运动技巧和技能中的运用[J].体育科技,1990 (1): 52-54.
[4]王逢贤.学与教的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7,78.
[5]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4.
[6][7]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46.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关键词】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 普通高校 软式排球 实验研究
“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的构建
1.“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的操作定义
心理学研究证明情绪的发生常常处于心理活动的前沿。追求愉快的情绪体验是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努力并构成其行为的直接驱力。[1]教育学分析、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认识和实践的活动。[2]
阶段式是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把软式排球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玩球阶段、运动技术游戏化阶段[3]、完整比赛阶段。
游戏化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方法。在每个教学阶段和教学部分中设置若干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环节,选择不同的游戏方式,使学生体验到运动、学习、交流、合作、挑战、竞争的多种乐趣。
2.“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1)软式排球项目运动规律
软式排球运动是一项融技术、战术于一体的集体性球类项目。专门化的运动知觉,例如球感、视动感觉等是球类项目所必需的,而且在技术教学前应首先培养这种专门化运动知觉。所以,“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设计第一个阶段为“熟悉球性阶段”。
依据软式排球技术动作教学的基本规律,技术教学的顺序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结合变异组合理论,在技术教学中过程中,设计了发——垫技术组合、发——垫——传技术组合、发——垫——传——扣技术组合、发——垫——传——扣——拦技术串连教学以及串连技术组合的比赛。据此,我们把第二阶段设计为“运动技术游戏化阶段”。
在进行了技术教学后,学生通过单个或串连技术的练习和比赛后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此时再根据实际的情况组织不同形式的比赛,比如小场地上的三人、四人、混合式比赛等。因此,把整个教学过程的第三个阶段设置为“完整比赛阶段”。
(2)心理学理论依据
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我们可以把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定义为在游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规律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置的一种教学方法。
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是推动个体从事体育活动相对稳定又可变化发展的多因素、多层次的驱动系统。从动力调节系统中可看出:体育活动兴趣是体育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追求愉快的情绪体验是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努力并构成其行为的直接驱力。[4]
为此,在软式排球课教学中,要运用体育学习的动力调节系统使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借助于积极情绪化外在要求为内在需要。“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是在充分运用动力调节系统下使学生沿着:需求→良好的情感体验→兴趣→动机→从事项目→习惯→终身体育锻炼态度这一教学主线进行教学活动。
(3)体育教学游戏论观点
早在人类社会初期,游戏就被作为教育和体育的手段,人们借助游戏对自己的后代进行教育,传授各种社会活动的经验。可以说,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运动、体育、体育课都是人类历史上存在的文化现象,都有游戏的特征,都源于游戏。[5]因此,体育教学以游戏的方式存在,成为了唤醒学生对身体活动兴趣的手段和方法,重视了“对话”、“体验”,强调了自由、开放及不断创新,这都无疑为体育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提供了重要保证。
“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是在这一命题下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新的尝试。从整个项目的教学过程,从每一节课的开设到结束主要运用游戏进行教学,还原了项目游戏的本质,希望能焕发学生对体育课的青睐,对软式排球运动的兴趣。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西安美术学院2006级国画班学生,共计40人。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资料和网上检索,掌握相关理论和信息,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及参考依据。
(2)问卷调查法
①BFS心境量表是一种心境状态测量与描述工具,主要用来反映“即刻”的心境状态,共有8个分量表。[6]
②《内部动机问卷》是一种多维测量工具,主要用于研究内部动机的实验中,目的是在实验中获得被测试者与目标行为相关联的主观体验。[7]
(3)实验法
采用教学实验对比法,对对照班级学生,按照普通高校教学大纲进行传统常规的教学方法进行软式排球教学;而对实验班学生实施实验处理,即采用“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进行软式排球教学。
①实验目的
通过教学实验探索“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在普通高校软式排球教学中的可行性以及对学生课堂上的情绪状态和学习内部动机的影响,并通过实验对比,验证运用该方法的实验班和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对照班的学生在技术的掌握和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比赛效果上是否存在差异。
②实验控制
a.实验分组:本文采用的单因素完全随机及两组前测、后测设计。为了实验需要,在实验前请两位副教授职称的同专业老师对两组学生进行软式排球技术测试各项技术指标(p>0.05),检验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b.避免学生因为作为实验对象而产生异常心理,为避免“霍商效应”,采用单盲实验,两班学生均不知道正在实验。 c.两班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场地器材上均保持一致,实验班和对照班均由同一位教师进行教学。
d.两个班均在相同的课时进行问卷调查。
③实验结果分析指标的选取
a.心理指标、心境量表包括: 活跃性、愉悦性、思虑性、平静性、愤怒性、激动性、抑郁性和无活力性分量表。内部动机问卷包括:兴趣∕乐趣、主观能力、主观选择和压力∕紧张分量表。
b.技术考核指标
技术考核指标:发球达标、发球技评、垫球达标、垫球技评、接发球达标、接发球技评、传球达标、传球技评、扣球达标、扣球技评。
c.比赛效果指标。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的方式,并参考有关资料,最终筛选以下指标作为分析教学实验后两个班学生技术的运用能力的差异:
触球次数、球来回次数、一回合百分比(%)、两回合百分比(%)、三回合及三回合以上百分比(%)。
(4)数理统计法。所得实验数据运用spss11.o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和处理。
研究结果
1.两种教学方法教学下,学生心境状态的对比分析
调查比较分析结果表示:运用“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的实验班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的对照班的学生表现出愉快、积极主动的良性高激活、负性低激活的心境状态。
2.两种教学方法教学下,学生内部动机的对比分析
其比较结果表明:(1)实验班在兴趣∕乐趣和知觉能力分量表的得分高于对照班,且表现出显著性差异;(2)在知觉选择分量表的得分也高于对照班,但未有显著性差异;(3)在压力紧张分量表的得分低于对照班,且有显著性差异。
3.两种教学方法教学下,学生技术测试成绩的对比分析
为了解“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软式排球技术技能的影响,对教学实验后的两组学生技术技能水平进行了测试并进行了统计检验。用来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两种方法的教学后技术掌握的差异。测试考核的其结果表明:(1)在垫球达标,垫球技评上实验班得分高于对照班,但没有显著性差异;(2) 在接发球达标,接发球技评上实验班得分高于对照班,并有显著性差异;(3)在传球达标,传球技评上实验班得分高于对照班,但没有显著性差异;(4)在发球达标,发球技评上实验班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班,并有显著性差异;(5)在扣球达标,扣球技评上两个班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4.两种教学方法教学下,学生比赛效果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赛效果的统计对比分析,可以反映出两个班的学生对软式排球项目运动规律把握的不同,可以检验学生对各个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技术的运用能力的差异,其结果表明:(1)在触球次数上实验班高于对照班,且有显著性差异;(2)在球来回次数上实验班高于对照班,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的标准;(3)在一回合百分比上实验班低于对照班,且有显著性差异;(4)在二回合百分比上实验班高于对照班,且有显著性差异;(5)在三回合及三回合以上百分比上两个班几乎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异。(6)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对照班的球来回次数主要集中在一回合,占到51%,而实验班主要集中在二回合,占到50%;而两个班在三回合及三回合以上百分比几乎没有差异,所以两个班在球来回次数上的差异主要是在一回合与二回合所占的比例不同上。实验班在触球次数上明显多于对照班,这与实验班在球来回次数上二回合所占比例多,而对照班在一回合所占比例的结果是一致的。
结 论
1.运用软式排球“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的实验班10个技术考核指标的得分均优于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的对照班,表明“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较传统教学方法在普通高校软式排球教学中更能提高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
2.普通高校软式排球教学中运用“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实验班在比赛中的触球次数、球来回次数、球来回次数所占的总得分的比例都优于传统教学方法下的对照班,表明实验班学生具有更强的技术运用能力。
3.通过BFS心境状态量表的问卷调查,运用“阶段式游戏教学方法”的实验班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的对照班的学生表现出愉快、积极主动的良性高激活的心境状态;通过内部动机量表问卷调查,实验班的学生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的对照班学生对软式排球项目表现出更强烈的内部动机。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论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的关系[J].体育教学,2002(1):7.
[2]邵伟德.学校体育学理论与教改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229,51-66.
[3]克·弗·列库季娜.游戏教学法和竞赛教学法——谈两种教学法在培养运动技巧和技能中的运用[J].体育科技,1990 (1): 52-54.
[4]王逢贤.学与教的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7,78.
[5]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4.
[6][7]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46.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