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扶贫攻坚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推进和实现,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工作时着重指出要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在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探索扶贫攻坚路径,加快扶贫攻坚步伐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的“新常态”。
重庆市巴南区作为重庆主城的农业大区,目前有姜家镇蔡家寺村、东温泉黄金林村、双河口镇塘湾村、接龙镇马路村和二圣镇幸福村5个市级贫困村。同时,还有 20个镇街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的建档立卡户3761户、12075人,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2015年是这5个市级贫困村和376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越线的既定时间节点,也是验收巴南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扶贫攻坚工作关键节点。为此,巴南区在扶贫攻坚中积极探索扶贫攻坚有效路径,着重从提升“五种能力”入手。
一、摸清“贫困家底”,提高扶贫攻坚“精准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做到“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精准扶贫的关键就是首先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楚搞准确,把底盘盘清。
为此,巴南区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首先从摸清“贫困家底”出发,在扶贫对象上做到精准识别,着力解决粗放式扶贫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等问题。通过动员镇街和村居力量,摸清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现状,对每村每户每人的贫困状况做到一清二楚,实事求是建档立卡。针对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动态管理制度,使贫困对象进退有章可循,对那些随着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以及其它形式的帮助,实现了稳定致富的,将他们从扶贫对象中及时移除;对遇到家庭变故或自然灾害,以及老人生病、子女上学等问题引起返贫的家庭,及时将他们列入扶贫对象,针对性地给予项目扶持,做到“脱贫一人,减掉一人,返贫一人,增加一人”。同时,巴南区要求每一位扶贫干部下到贫困户当中去,分析掌握致贫原因,进一步明确A类、B类、C类贫困户,按照 “六个精准”的要求,“量身定做”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的扶贫攻坚方案,定时间、定任务、定措施、定人员、定责任,落实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确保每户贫困户在2015年底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越过2736元的贫困线。
二、扶贫扶志、富人富脑,激发群众脱贫“战斗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贫困群众既是扶贫的实施主体,又是直接受益者,激发扶贫对象的内在动力,就是激发他们摆脱贫困、致力创业的梦想。
因此,巴南区围绕“扶贫先要扶志,富口袋就要先富脑袋”理念,把激发贫困群众自发、自愿、自觉的致富愿望作为扶贫的重要举措。首先,通过树立典型激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热情。巴南区把近年来本地变化最大的地方和致富最明显的案例在贫困群众中进行推介,分析成功的原因,对比发展的基础,明确奋斗的目标,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心愿望,杜绝“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贫困群众立足自身脱贫致富的信心,激发了他们自强自立、自我发展的决心和热情。其次,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激发干事创业的想法和思路。巴南区重点围绕就业观念、劳动保障及就业创业政策、基本从业素养,制定贫困人口进行就业前的培训规划,根据项目需求、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种植、生态养殖等技术培训,加强产业技术指导,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增强增收致富技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积极鼓励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扶贫互助组织,增强农村社会的凝聚力、战斗力。
三、整合各种扶贫开发形式,形成共同扶贫“向心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为此,巴南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机制和党委政府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注重整合的统揽机制,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来努力提升各种参与扶贫开发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与资金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通过整合,构建了4个层次的扶贫工作机制。一是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负责统筹抓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创新引导、检查指导等工作。二是“五大扶贫集团”。分别由5名区领导任团长,负责帮助5个市级贫困村制定脱贫规划、落实扶贫项目、建好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帮助解决问题等,最终达到“八有”标准。三是22个镇街成立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四联系四服务”驻镇支农区领导担任,负责对口帮扶和贫困群众脱贫方案的落实。四是每村每户落实专人扶贫。确保每个贫困户都至少有一名帮扶干部,做到“帮扶不漏户,户户有干部”。同时,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统战系统单位、民营企业、非公经济、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攻坚。倡议动员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捐赠,对帮扶活动中涌现的优秀企业和先进个人进行跟踪报道,对有重大帮扶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广泛宣传和网络公示,营造良好的社会扶贫氛围。
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强化基层组织“执行力”
习近平指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精准扶贫的各项措施,最终要靠基层干部直接带领广大群众去落实。一个引领能力强、执行能力强的基层党组织和带头人,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关键。加强乡(镇)村组三级干部(包括大学生村干部、“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扶贫开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能力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培训力度,加强农村致富能人、技术能手、农村经纪人、农村信息员的培训力度,努力造就一支致力于农村扶贫开发的骨干力量,成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一个关键所在。 巴南区在扶贫攻坚中始终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牢牢抓在手上,始终把落实政策的能力、创新创造的能力、争取外援的能力,作为打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具体要求。根据三种能力要求,巴南区对属地镇不胜任现职的党支部成员及时调整,村“第一书记”从“五大扶贫集团”中的区级部门副处级实职领导干部中选派。每个贫困村增配1名村专职干部、1名选调生、1名大学生村官,再引回1名本村35周岁以下大专及以上大学毕业生或40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村挂职、任职、创业。以上增配、选派、引回的人员均要做出履职承诺,不脱贫不脱钩。
五、促进农村“三权”流转,增强产业扶贫“驱动力”
推进扶贫攻坚,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把政府的组织引导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的创业热情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保护,是提高扶贫攻坚速度和效果的关键所在。在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的原则前提下做好产业化扶贫与生态扶贫才可能减少生态破坏、提高经济效益。
巴南区立足于“三农”,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将市场需求与特色资源、传统技术、农民意愿结合起来,科学选择产业发展项目,基本形成“一村一品”格局。一是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保证每个贫困村都有1个骨干特色产业基地、每个贫困户至少参与1项种养殖项目。5个市级贫困村要着力打造特色水果基地2400亩,蔬菜基地950亩,黑玉米、黑水稻、黑豆等黑色产业1000亩,优质稻产业、茶叶基地、菌类培育基地等特色经济作物约1500亩。养殖优良家畜猪牛羊等10200头,家禽鸡鸭鹅兔等51500只。二是积极培养扶持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头引领产业发展。三是鼓励贫困村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贫困户以宅基地使用权,采用入股、租赁、联营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
同时,巴南区依托良好的生态、山水、文化、民俗等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游、民俗游、农耕体验游、农家乐等多种乡村旅游业态。积极打造月亮湾渔村、梅子沟特色水果、姜家黑特色产业园、羊鹿花果山、程禾休闲观光农业园、龙泉谷度假区等项目,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入股、务工、开发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服务,让更多贫困地区群众吃上旅游饭,多渠道增加收入。
扶贫攻坚事关百姓福祉,做好扶贫工作不仅是巴南区的“头号民生工程”,也是重庆市乃至全国必须做好的“民生工程”。积极探索扶贫攻坚路径,加快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让贫困地区群众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确保不掉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 波
重庆市巴南区作为重庆主城的农业大区,目前有姜家镇蔡家寺村、东温泉黄金林村、双河口镇塘湾村、接龙镇马路村和二圣镇幸福村5个市级贫困村。同时,还有 20个镇街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的建档立卡户3761户、12075人,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2015年是这5个市级贫困村和376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越线的既定时间节点,也是验收巴南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扶贫攻坚工作关键节点。为此,巴南区在扶贫攻坚中积极探索扶贫攻坚有效路径,着重从提升“五种能力”入手。
一、摸清“贫困家底”,提高扶贫攻坚“精准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做到“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精准扶贫的关键就是首先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楚搞准确,把底盘盘清。
为此,巴南区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首先从摸清“贫困家底”出发,在扶贫对象上做到精准识别,着力解决粗放式扶贫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等问题。通过动员镇街和村居力量,摸清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现状,对每村每户每人的贫困状况做到一清二楚,实事求是建档立卡。针对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动态管理制度,使贫困对象进退有章可循,对那些随着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以及其它形式的帮助,实现了稳定致富的,将他们从扶贫对象中及时移除;对遇到家庭变故或自然灾害,以及老人生病、子女上学等问题引起返贫的家庭,及时将他们列入扶贫对象,针对性地给予项目扶持,做到“脱贫一人,减掉一人,返贫一人,增加一人”。同时,巴南区要求每一位扶贫干部下到贫困户当中去,分析掌握致贫原因,进一步明确A类、B类、C类贫困户,按照 “六个精准”的要求,“量身定做”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的扶贫攻坚方案,定时间、定任务、定措施、定人员、定责任,落实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确保每户贫困户在2015年底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越过2736元的贫困线。
二、扶贫扶志、富人富脑,激发群众脱贫“战斗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贫困群众既是扶贫的实施主体,又是直接受益者,激发扶贫对象的内在动力,就是激发他们摆脱贫困、致力创业的梦想。
因此,巴南区围绕“扶贫先要扶志,富口袋就要先富脑袋”理念,把激发贫困群众自发、自愿、自觉的致富愿望作为扶贫的重要举措。首先,通过树立典型激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热情。巴南区把近年来本地变化最大的地方和致富最明显的案例在贫困群众中进行推介,分析成功的原因,对比发展的基础,明确奋斗的目标,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心愿望,杜绝“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贫困群众立足自身脱贫致富的信心,激发了他们自强自立、自我发展的决心和热情。其次,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激发干事创业的想法和思路。巴南区重点围绕就业观念、劳动保障及就业创业政策、基本从业素养,制定贫困人口进行就业前的培训规划,根据项目需求、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种植、生态养殖等技术培训,加强产业技术指导,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增强增收致富技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积极鼓励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扶贫互助组织,增强农村社会的凝聚力、战斗力。
三、整合各种扶贫开发形式,形成共同扶贫“向心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为此,巴南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机制和党委政府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注重整合的统揽机制,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来努力提升各种参与扶贫开发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与资金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通过整合,构建了4个层次的扶贫工作机制。一是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负责统筹抓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创新引导、检查指导等工作。二是“五大扶贫集团”。分别由5名区领导任团长,负责帮助5个市级贫困村制定脱贫规划、落实扶贫项目、建好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帮助解决问题等,最终达到“八有”标准。三是22个镇街成立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四联系四服务”驻镇支农区领导担任,负责对口帮扶和贫困群众脱贫方案的落实。四是每村每户落实专人扶贫。确保每个贫困户都至少有一名帮扶干部,做到“帮扶不漏户,户户有干部”。同时,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统战系统单位、民营企业、非公经济、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攻坚。倡议动员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捐赠,对帮扶活动中涌现的优秀企业和先进个人进行跟踪报道,对有重大帮扶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广泛宣传和网络公示,营造良好的社会扶贫氛围。
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强化基层组织“执行力”
习近平指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精准扶贫的各项措施,最终要靠基层干部直接带领广大群众去落实。一个引领能力强、执行能力强的基层党组织和带头人,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关键。加强乡(镇)村组三级干部(包括大学生村干部、“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扶贫开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能力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培训力度,加强农村致富能人、技术能手、农村经纪人、农村信息员的培训力度,努力造就一支致力于农村扶贫开发的骨干力量,成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一个关键所在。 巴南区在扶贫攻坚中始终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牢牢抓在手上,始终把落实政策的能力、创新创造的能力、争取外援的能力,作为打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具体要求。根据三种能力要求,巴南区对属地镇不胜任现职的党支部成员及时调整,村“第一书记”从“五大扶贫集团”中的区级部门副处级实职领导干部中选派。每个贫困村增配1名村专职干部、1名选调生、1名大学生村官,再引回1名本村35周岁以下大专及以上大学毕业生或40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村挂职、任职、创业。以上增配、选派、引回的人员均要做出履职承诺,不脱贫不脱钩。
五、促进农村“三权”流转,增强产业扶贫“驱动力”
推进扶贫攻坚,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把政府的组织引导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的创业热情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保护,是提高扶贫攻坚速度和效果的关键所在。在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的原则前提下做好产业化扶贫与生态扶贫才可能减少生态破坏、提高经济效益。
巴南区立足于“三农”,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将市场需求与特色资源、传统技术、农民意愿结合起来,科学选择产业发展项目,基本形成“一村一品”格局。一是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保证每个贫困村都有1个骨干特色产业基地、每个贫困户至少参与1项种养殖项目。5个市级贫困村要着力打造特色水果基地2400亩,蔬菜基地950亩,黑玉米、黑水稻、黑豆等黑色产业1000亩,优质稻产业、茶叶基地、菌类培育基地等特色经济作物约1500亩。养殖优良家畜猪牛羊等10200头,家禽鸡鸭鹅兔等51500只。二是积极培养扶持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头引领产业发展。三是鼓励贫困村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贫困户以宅基地使用权,采用入股、租赁、联营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
同时,巴南区依托良好的生态、山水、文化、民俗等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游、民俗游、农耕体验游、农家乐等多种乡村旅游业态。积极打造月亮湾渔村、梅子沟特色水果、姜家黑特色产业园、羊鹿花果山、程禾休闲观光农业园、龙泉谷度假区等项目,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入股、务工、开发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服务,让更多贫困地区群众吃上旅游饭,多渠道增加收入。
扶贫攻坚事关百姓福祉,做好扶贫工作不仅是巴南区的“头号民生工程”,也是重庆市乃至全国必须做好的“民生工程”。积极探索扶贫攻坚路径,加快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让贫困地区群众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确保不掉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