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学期,我校都要对学生进行一次有关“你最喜欢上什么课?”的问卷调查。本学期结束前刚进行完的调查结果表明,有78%的学生把生物课放在首位。这个结果与3年前的调查结论正好相反。2010年以前,生物课是我校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然而在短短的3年间,学生对生物课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这与我们学校生物学科组把"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生物课的吸引力"作为3年钻研的课题是分不开的。在这三年中,全体教研组老师团结协作、共同探讨,全身心的投入教研活动,努力优化教法,尽力使自己的授课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全力提高课堂吸引力。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近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心得。
一、生物学科本身的教学特点决定了生物课堂的活动化
“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内从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特别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达到最佳效果。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脑,还要动手。活动寓生物学专业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探索,不满足。“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如果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则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指导学生进行生活观察,发现问题,激发兴趣
我在讲授“叶的光合作用”一节时,为了验证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让学生观察购买来的几种蔬菜——小白菜、卷心白菜、包菜、菠菜,要求每位学生带着问题做好观察记录:哪种蔬菜外层叶子和里层都是绿色的;哪种菜叶子越往里颜色越发黄白。学生观察后提问:它们的外界条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通过观察和设问,克服了“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种种弊端,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生物学奥秘的心理。
三、探索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体验生物探究过程。因为观察、实验是生物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我校教师充分发挥主动精神,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演示,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如在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时,首先准备好的一盆健壮的天竺葵植物,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动手剪出两片椭圆形硬纸皮,并将其用墨水涂上,在前一天的晚上让学生自己夹在选好的一片天竺葵叶上,使这片时全班每一位同学都能明白这是淀粉的特性。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叶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没有见光部分不能产生淀粉,也因此同学们对前面关于为什么小白菜的外层和里层叶都是绿色的,卷心白菜的心叶和外层叶的颜色不同等问题恍然大悟了。在讲解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放出氧气这一理论时,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记忆,从材料的准备到整个实验过程的方法步骤及最后的观察,老师都只是起到一个指导作用,学生通过以上实物观察、亲自动手,个个都非常有兴趣,学生说:“我最喜欢上生物课的时候做实验了。”
四、贴近生活,化难为易
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有很多方法,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从客观出发,落实到微观方面的理解,从而化难为易。在这节课中要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把生活经验和抽象、深奥的书本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对初一的学生来说,细胞的物质组成,细胞膜控制的出入,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等内容的学习是相当困难的,也是过去初一教材不涉及的内容。对此,我校教师逐步剖析,从细胞中肯定有水到水分子,到其他无机和有机分子;从人的摄食、消化、吸收和排泄到细胞的物质出入;从汽车的运行和发动机、燃油到细胞的生命活动和叶绿体、线粒体的类比等等。从熟悉到不熟悉,从宏观想到微观,从物理运动到生命运动,由浅入深,答之问之,潜移默化,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也考验了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
总之,摒弃先前死板的教学模式,让生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对生物课堂充满兴趣,在游戏式的实验活动中掌握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动手能力,才是新课改理念的真正贯彻,才是真正使生物课上得生动活泼的关键所在。
一、生物学科本身的教学特点决定了生物课堂的活动化
“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内从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特别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达到最佳效果。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脑,还要动手。活动寓生物学专业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探索,不满足。“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如果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则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指导学生进行生活观察,发现问题,激发兴趣
我在讲授“叶的光合作用”一节时,为了验证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让学生观察购买来的几种蔬菜——小白菜、卷心白菜、包菜、菠菜,要求每位学生带着问题做好观察记录:哪种蔬菜外层叶子和里层都是绿色的;哪种菜叶子越往里颜色越发黄白。学生观察后提问:它们的外界条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通过观察和设问,克服了“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种种弊端,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生物学奥秘的心理。
三、探索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体验生物探究过程。因为观察、实验是生物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我校教师充分发挥主动精神,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演示,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如在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时,首先准备好的一盆健壮的天竺葵植物,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动手剪出两片椭圆形硬纸皮,并将其用墨水涂上,在前一天的晚上让学生自己夹在选好的一片天竺葵叶上,使这片时全班每一位同学都能明白这是淀粉的特性。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叶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没有见光部分不能产生淀粉,也因此同学们对前面关于为什么小白菜的外层和里层叶都是绿色的,卷心白菜的心叶和外层叶的颜色不同等问题恍然大悟了。在讲解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放出氧气这一理论时,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记忆,从材料的准备到整个实验过程的方法步骤及最后的观察,老师都只是起到一个指导作用,学生通过以上实物观察、亲自动手,个个都非常有兴趣,学生说:“我最喜欢上生物课的时候做实验了。”
四、贴近生活,化难为易
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有很多方法,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从客观出发,落实到微观方面的理解,从而化难为易。在这节课中要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把生活经验和抽象、深奥的书本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对初一的学生来说,细胞的物质组成,细胞膜控制的出入,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等内容的学习是相当困难的,也是过去初一教材不涉及的内容。对此,我校教师逐步剖析,从细胞中肯定有水到水分子,到其他无机和有机分子;从人的摄食、消化、吸收和排泄到细胞的物质出入;从汽车的运行和发动机、燃油到细胞的生命活动和叶绿体、线粒体的类比等等。从熟悉到不熟悉,从宏观想到微观,从物理运动到生命运动,由浅入深,答之问之,潜移默化,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也考验了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
总之,摒弃先前死板的教学模式,让生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对生物课堂充满兴趣,在游戏式的实验活动中掌握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动手能力,才是新课改理念的真正贯彻,才是真正使生物课上得生动活泼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