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厚人久,丁聪即如是。
说“小丁”,非为不敬,而是老人家从19岁刚开始画漫画时就用这个作笔名,本来就不计较长幼之别,丁还有人的意思,小丁取其“小人物”之意。老人家活到93岁,“小丁”也叫了几十年,始终乐呵呵一谦和小老头儿,也不拿架子,自我定位向来不是外面人唤的泰斗名家,一个“小”字倒也符合一生浮沉,一辈子画的小人物,做的小人物。
说小丁,得先说“老丁”丁悚。丁悚是民国上海滩画界名角儿,师从周湘,中国最早的漫画团体漫画会就是他与黄文龙、叶浅予等朋友创办,连这漫画会的招牌也挂在丁家黄陂南路天祥里的门口,家里沙龙聚会自然不少,“漫画”一词的流行气候都与他们推动息息相关。老丁的漫画老辣讽刺,自成一体,当时《申报》、《新闻报》、《神州日报》等大报都争相刊登,现下还能收集一千有余。老丁的好处不仅在画的多画的快,境界亦佳,散文家汪曾祺70多年前看过一幅,诗画绝配,至今尤历历在目,原因无他,惟今“ 笔意在国画和漫画之间”作画之大家已似乎绝迹。
如此家教,1916年出生的小丁画漫画好像顺理成章,4岁时就公开发表作品,但据说老丁并不那么同意,可小丁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发表了大量作品。战火连天,文人意气,漫画和文学一样成左联文艺宣传战线一员,肩负了时代的救亡任务。丁聪当时的漫画不少主题就以抗日反蒋争民主为主题,从内地到香港,从30年代到40年代,丁聪不仅才华崭露头角,以画坛新锐为人熟知,也开始接触夏衍等地下党人士。
1949年后,丁聪担任《人民画报》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但“反右”斗争一开始,丁聪亦难得消停,从北京到北大荒,然后是各地干校,垦荒养猪不在话下,直到1779年才得以平反,其间自然也无法在内地公开发表漫画。随后的故事,大家想必都耳熟能详了。80年代的启蒙热潮重来,63岁的丁聪再度上岗,迎来创作高峰,不仅创作了大量讽刺漫画,为大众所喜,同时与《读书》杂志20多年的“诗画话”栏目也使他成为几代内地知识阶层的集体记忆。
小丁、老丁的漫画各成风格,行家评论丁聪为现实主义,而丁聪也始终认为漫画是讽刺的工具,他曾表示“漫画与时代应该是紧跟的,不同时期的漫画应该有不同风格。”所以,一方面他的画作针砭时弊,可鉴时事,另一方面主题也不得不局限于此,时代症候过于鲜明。80年代是丁聪一生创作的黄金时代,他认为那个时代创作自由,“只要有机会、有氛围,我就会画。”大时代风转云变,娱乐时代来临,讽刺漫画也日薄西山,代之是动漫兴起。几年前,丁聪就同意“中国漫画已死”这一定论,这个自认是个守规矩不惹麻烦的小老头,自谓漫画往往也只是“小夸张”,但他创作前提始终是能够讲真话,“非要说不好的人好,我也做不到。”
提起丁聪,漫画之外,不得不说“二流堂”,这名号除了代表丁聪北京朋友圈子,也有着不少往事。抗战时期的重庆,围绕着热心华侨唐瑜的居所“碧庐”,自发形成一个文艺小圈子,盛家伦、吴祖光、丁聪、黄苗子、冯亦代等人在此交游迎合,自得其乐,郭沫若戏称之“二流堂”,极一时之盛。建国后,这个小圈子移到北京,换了些面孔,但聚会依旧。50年代,政治气候突发变化,“二流堂”瞬间成为“裴多菲俱乐部”,反右斗争后不少人更被划分为右派,生死囹圄可谓遭遭经受。几十年后,丁聪谈起这件事,尤大呼糊涂账,无人可算。“寄意儿孙戒玩笑,一生误我二流堂。”这是丁聪友人吴祖光的诗句,多少沧桑,无可言语。
文革结束后,“二流堂”旧人重聚,据说,“二流堂”灵魂人物夏衍去世时,黄苗子夫妇送了挽联,其中有言“旧梦懒寻翻手作云覆手雨,平生师生一流人物二流堂”。时移事往,老人们一个个都走了,逐渐风流云散。如今丁聪一走,就是黄苗子尚在病榻,且身陷“告密”传闻,令人喟叹。
最近上海饭局,谈到名动一时的“高陶事件”。以史为鉴,马家辉先生坦言,如果置身当时当地的历史人物处境,他自嘲难保不做汉奸,而止庵先生则笑言应学废名,到乡下当个中学教员为妙。马生可谓真诚,止庵先生亦是通透,但老老实实的丁聪倒给了一个“小人物”的掌故。文革时期,丁聪被判右派,循例被严苛要求检举朋友黄苗子。丁聪自身难保,但也不愿出卖好友,即使被关黑屋子,也只肯说“黄苗子这人真不好,干反革命一桩都不告诉我,要不我也可以讲一讲嘛。”结果自然被暴打一顿,但他不怒反喜,“因为再苦我也没有瞎讲话,没有害过朋友,我安心。”
天道不仁,时代无情,个人不过草芥浮萍,即使如黄苗子夫妇、丁聪夫妇,或一时可谓浪尖豪杰,而大潮每变幻时,亦无几多还手之力,均属大历史中小人物。不过,如一切归于体制,个人的自由选择又置于何地?莫怪时代冷酷,或不敢苟言螳臂当车或遗世独立,亦可效法丁老,做不了一流人物,还可以选择做一个良心清白的小人物。
说“小丁”,非为不敬,而是老人家从19岁刚开始画漫画时就用这个作笔名,本来就不计较长幼之别,丁还有人的意思,小丁取其“小人物”之意。老人家活到93岁,“小丁”也叫了几十年,始终乐呵呵一谦和小老头儿,也不拿架子,自我定位向来不是外面人唤的泰斗名家,一个“小”字倒也符合一生浮沉,一辈子画的小人物,做的小人物。
说小丁,得先说“老丁”丁悚。丁悚是民国上海滩画界名角儿,师从周湘,中国最早的漫画团体漫画会就是他与黄文龙、叶浅予等朋友创办,连这漫画会的招牌也挂在丁家黄陂南路天祥里的门口,家里沙龙聚会自然不少,“漫画”一词的流行气候都与他们推动息息相关。老丁的漫画老辣讽刺,自成一体,当时《申报》、《新闻报》、《神州日报》等大报都争相刊登,现下还能收集一千有余。老丁的好处不仅在画的多画的快,境界亦佳,散文家汪曾祺70多年前看过一幅,诗画绝配,至今尤历历在目,原因无他,惟今“ 笔意在国画和漫画之间”作画之大家已似乎绝迹。
如此家教,1916年出生的小丁画漫画好像顺理成章,4岁时就公开发表作品,但据说老丁并不那么同意,可小丁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发表了大量作品。战火连天,文人意气,漫画和文学一样成左联文艺宣传战线一员,肩负了时代的救亡任务。丁聪当时的漫画不少主题就以抗日反蒋争民主为主题,从内地到香港,从30年代到40年代,丁聪不仅才华崭露头角,以画坛新锐为人熟知,也开始接触夏衍等地下党人士。
1949年后,丁聪担任《人民画报》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但“反右”斗争一开始,丁聪亦难得消停,从北京到北大荒,然后是各地干校,垦荒养猪不在话下,直到1779年才得以平反,其间自然也无法在内地公开发表漫画。随后的故事,大家想必都耳熟能详了。80年代的启蒙热潮重来,63岁的丁聪再度上岗,迎来创作高峰,不仅创作了大量讽刺漫画,为大众所喜,同时与《读书》杂志20多年的“诗画话”栏目也使他成为几代内地知识阶层的集体记忆。
小丁、老丁的漫画各成风格,行家评论丁聪为现实主义,而丁聪也始终认为漫画是讽刺的工具,他曾表示“漫画与时代应该是紧跟的,不同时期的漫画应该有不同风格。”所以,一方面他的画作针砭时弊,可鉴时事,另一方面主题也不得不局限于此,时代症候过于鲜明。80年代是丁聪一生创作的黄金时代,他认为那个时代创作自由,“只要有机会、有氛围,我就会画。”大时代风转云变,娱乐时代来临,讽刺漫画也日薄西山,代之是动漫兴起。几年前,丁聪就同意“中国漫画已死”这一定论,这个自认是个守规矩不惹麻烦的小老头,自谓漫画往往也只是“小夸张”,但他创作前提始终是能够讲真话,“非要说不好的人好,我也做不到。”
提起丁聪,漫画之外,不得不说“二流堂”,这名号除了代表丁聪北京朋友圈子,也有着不少往事。抗战时期的重庆,围绕着热心华侨唐瑜的居所“碧庐”,自发形成一个文艺小圈子,盛家伦、吴祖光、丁聪、黄苗子、冯亦代等人在此交游迎合,自得其乐,郭沫若戏称之“二流堂”,极一时之盛。建国后,这个小圈子移到北京,换了些面孔,但聚会依旧。50年代,政治气候突发变化,“二流堂”瞬间成为“裴多菲俱乐部”,反右斗争后不少人更被划分为右派,生死囹圄可谓遭遭经受。几十年后,丁聪谈起这件事,尤大呼糊涂账,无人可算。“寄意儿孙戒玩笑,一生误我二流堂。”这是丁聪友人吴祖光的诗句,多少沧桑,无可言语。
文革结束后,“二流堂”旧人重聚,据说,“二流堂”灵魂人物夏衍去世时,黄苗子夫妇送了挽联,其中有言“旧梦懒寻翻手作云覆手雨,平生师生一流人物二流堂”。时移事往,老人们一个个都走了,逐渐风流云散。如今丁聪一走,就是黄苗子尚在病榻,且身陷“告密”传闻,令人喟叹。
最近上海饭局,谈到名动一时的“高陶事件”。以史为鉴,马家辉先生坦言,如果置身当时当地的历史人物处境,他自嘲难保不做汉奸,而止庵先生则笑言应学废名,到乡下当个中学教员为妙。马生可谓真诚,止庵先生亦是通透,但老老实实的丁聪倒给了一个“小人物”的掌故。文革时期,丁聪被判右派,循例被严苛要求检举朋友黄苗子。丁聪自身难保,但也不愿出卖好友,即使被关黑屋子,也只肯说“黄苗子这人真不好,干反革命一桩都不告诉我,要不我也可以讲一讲嘛。”结果自然被暴打一顿,但他不怒反喜,“因为再苦我也没有瞎讲话,没有害过朋友,我安心。”
天道不仁,时代无情,个人不过草芥浮萍,即使如黄苗子夫妇、丁聪夫妇,或一时可谓浪尖豪杰,而大潮每变幻时,亦无几多还手之力,均属大历史中小人物。不过,如一切归于体制,个人的自由选择又置于何地?莫怪时代冷酷,或不敢苟言螳臂当车或遗世独立,亦可效法丁老,做不了一流人物,还可以选择做一个良心清白的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