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保护主义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meng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的一句独白“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因其深刻内涵成为经典名句。莎士比亚所揭示的人类面临两难选择的困境并不仅限于生死关头,“是还是否”“前进还是后退”“获得还是放弃”等抉择始终存在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
  当下,教育也正在面临两难选择。信息时代的媒介技术不断刷新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并存,给学校教育拓展空间提供了崭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复杂的问题: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有利有弊,安全风险凸显,如何引导青少年应对?对此,学校、老师和家长并没有准备好。于是,老师和家长联防、青少年学生设法突围的对峙格局不断出现。青少年网络安全风险究竟应该如何化解?“禁闭”还是“开放”,这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两难选择。
  信息时代的青少年被称之为“数字原住民”,这是因为他们从出生开始便生活在数字媒介环境中。新颖生动、丰富多样的网络资讯、视听资源和交友平台成为21世纪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他们迫不及待地投身于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但青少年难以分辨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差异,容易受到大众媒介的负面影响,网络沉迷、上当受骗甚至网络犯罪等问题时有发生。如何引导青少年在网络生活中提升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世界上已有一些国家对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英國。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进过程可谓艰难曲折:从电影电视起步的“屏幕教育”开始,就力图通过“禁止、控制或批判”使学生免受媒介传播的不良文化、道德观念或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但也出现过反弹现象,学生和老师、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激烈对抗时常出现,网络沉迷、网络暴力甚至网络自杀现象不绝于耳。但终究以理性眼光、批判性思维和积极的创造性渡过难关,经历了从“防御大众媒体”到“欣赏大众文化”,再由“解密意识形态”到今天的“超越保护主义”四个发展阶段。
  “超越保护主义”,应该是当下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借鉴之策。“超越保护主义”并不是不要“保护”,但不是片面的“温室教育”,而是鼓励“经风雨见世面”的实际训练与有效引导。“不经风雨,岂能见彩虹?”让孩子们在真实与虚拟并存的生活中经受历练、获得成长是教育的理应选择。当然,如何让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有效规避风险、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价值,这将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
其他文献
:何主任,您好!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了灵性教育的概念,也正在实践中,我们对这个概念很感兴趣,您能否介绍一下灵性教育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  何洪亮:“灵”的本意是聪明、灵巧、有智慧,引申义还有“良好”之意。《诗经·大雅》中说:“灵,善也。”将这两种意思结合起来,“灵”就是聪慧至善的意思。就我个人来理解,灵性不仅是指一个人所持有的秉性,也指某个人在某个领域做事的一种良好状态。为了便于开展教育实践,我
近日,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公布了2016年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的测试结果,法国小学生的表现位列34位,远在新加坡、俄罗斯之后。有数据显示,法国学生在课堂上接受阅读训练的时间要少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其他成员国,而且法国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够丰富,不能够清晰地解释重要字词的含义,没有掌握阅读技巧及其传授方法;以芬兰为代表的斯堪的納维亚地区小组学习模式也是有效促进阅读素养的方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生活的那个高歌猛进的激荡时代,在那个意识形态高于一切的时代,敢于摆脱“高大上”的目标模式,坚持在日常的学习、劳动、集体生活、休闲活动,乃至通常被视为“狭隘的”家庭关系之中,依据每一个学生道德发展的最大可能,确立自己的德育目标,体现出他勇于独立思考的胆识与坚定不移的求实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一以贯之地指向“培养美好的人”这个最高目标。他说:“进行道德教育,造就真正的人——
:于局长您好,很高兴您接受采访。西海岸新区教体局主动适应中学生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努力开创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请您谈一下西海岸新区是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的?  于瑞泳:青岛西海岸新区自2014年成立以来,利用自身国家级新区的政策、区位等优势,不断加快融入“一带一路”的步伐,形成了一系列国际经贸合作、资源能源开发等重大合作成果。新区教育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积极响应人
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统一的过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学生认知向行为的转化,以德性为本,以法治为要,能够有效地将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建构有道德、有智慧的美好生活。  党的十八大提出,用道德滋养法律,用法律支撑道德。将“德性”和“法治”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两个核心元素,其目的是以《道德与法治》教材为蓝本,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综合性、一体化的熏陶和教育。“德性
伴随着夏日的暖阳,孩子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儿童节。这一天,是属于儿童自己的日子,他们可以尽情地撒欢、愉快地玩耍。孩子天真的模样、无邪的笑脸总是能给这世界带来无尽的希望和绵远的温暖。童心是一種没有受到成人社会污染的、极其珍贵的生命自然状态,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呵护儿童的童心。教师应该确立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站在儿童的立场,尊重儿童,呵护童心,保护童真,使儿童身心能够自由地生长。
能陪伴你一生的人很少很少,所以面对离别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潇洒转身,带着幸福的回忆,昂首阔步地前行。生命中的每一段历程都是无可复制的孤本,请懂得珍惜、珍爱和珍藏!  栀子花开,离别季。又过了一个三年!没有我预想的窃喜,也没有离别的忧伤,心绪异常平静,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以修行的心境静待花开的宁静使然。三年教诲,你们已具备了独立行走的能力,是时候该数点行囊,送你们去远行了。  远行的行囊
最近各省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各学校似乎迫不及待地以喜报形式向社会公告学校在高考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高考喜报既成了高中三年工作的展示,也成了学校新工作的预备—为后续工作设定了超越的基点。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总能在各种信息平台上见到千篇一律的高考喜报,除了各种上线人数和上线率的数字外,只剩下一堆格式化的致谢。当见多了各种高考喜报之后,人们逐渐对其视若无睹,即使是知名学校的喜报。知名学校与普通学校的高考
新一轮课改中德育课程兴起了整合的热潮,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好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以国家品德课程为主轴,整合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等,既可以减少目标、内容的交叉,省时省力,又可以激活品德课程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整合的角度多元化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元的,包括以“我”为圆心的文本资源、生活资源以及社会环境资源等。而地方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以及学校的德育实践活
在网络社会中,青少年由于过度重视“我”的利益与生活,由此表现出片面“我”的特征:理念上对权利的理解有偏差,行为上展现出精致利己性,情感上对集体较为冷漠。究其原因,网络信息传播“议事日程”功能带來的示范效应、网络社会中时空变化诱致的个体“生存孤立”状态以及网络社会发展前景难料造成的自保心态,这些网络社会的个性化特质共同催生了片面“我”的产生。为了消解片面“我”,引导青少年走向完整“我”,德育工作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