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为了适应改革后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有用人才,就必须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抛弃以前教学中一些陈旧过时的方法,建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教法和学法的全面革新。构建和谐的初中思品课堂,必须处理好教学中的几对关系。
1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尤其是一些经济发展滞后、教学观念陈旧的地区,就是老师高高站在讲台上,讲理论,说大道理,把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和知识的容器强行灌输,“要你怎样,不要你怎样”,一切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学生稍有偏颇便严加指责,甚至大打出手。这种情况下,思想品德课老师就是一个“封建式的家长”。而事实情况正好相反,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好动的成长阶段,具有很强的“叛逆”意识,教师的空洞说教和高压政策就恰恰激活了这种“叛逆”。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就完全站到了对立面,而这种“敌对”状况的存在,一定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成为当务之急。教师要从“圣坛”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交心、交朋友,彻底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戒备心理,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2 校内和校外的关系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必须优化育人环境,完善德育功能,提升服务水平,紧密结合服务区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符合思想品德课内在规律、便于操作的德育工作的机制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但是,在狠抓校内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校外的影响作用,校外的情况形形色色、复杂多样,要教会学生杜绝不良诱惑,远离网吧、淫秽影视、书刊和所有不健康场所,避免受到社会上广泛流行的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思潮的侵蚀。每学期初,科任老师要走村入户,实地调查,摸清本地存在的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尤其是家庭具体情况,通过信息采集,建立学生资料信息卡片,以便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引导,做到有的放矢。
3 课上和课下的关系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鉴于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运用科学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明白道理,同时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不同的见解,在讨论中、甚至在争论中明辨是非、明白事理,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学氛围,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当然,思想品德工作不能单靠课堂这一个渠道,而要辅之内容生动活泼、方式灵活多样、主旨积极向上、手段新颖直观的课外活动,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再现、延伸、巩固和深化。既增强了趣味性,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在“乐中学”,在“做中学”,真正把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理念贯穿到实际行动当中。
4 教材和资料的关系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依据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其健康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整个思品教育过程的一条主线,但又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除了统编教材,还应开发资源,编写乡土教材,校本教材,尽可能多的利用各种现实案例,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积累材料,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开放性”考试形式的要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向学生展示的各种资料,一定要真实具体,具有典型性,教育性,千万不能不加选择的滥用。只有紧扣“教材是线、资料是面;教材为经、资料为纬”的原则,才能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5 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目前,普遍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而把传授知识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这种过分强调培养能力,忽视知识传授的提法显然有失偏颇。因为只有量(知识)的积累,才能达到质(能力)的飞跃,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对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国策的基本知识做到掌握,实现知识与能力并重,量化与评价结合。
6 开卷与闭卷的关系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采用全开卷的考试形式,按理说这时再提“闭卷”已意义不大。可我认为“闭卷”考查仍然是必要的,不过这种“闭卷”是在平时考查中运用的。因为一些基本的社会科学常识应该是烂熟于心的,这是评价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基本条件,再者,不可能每回答一个问题,每分析一个案例,都要去翻教材、查资料,况且如果连起码的理论知识头脑中都没有储备,又何谈把知识灵活的运用于实践。另外,考试时间是有限的,甚至是紧迫的,如果题无巨细都去翻书找答案,又怎能按时完成呢?基于此,思想品德可考试应把平时的闭卷考查和学期末的开卷考查结合起来,既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他们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夯实基础、提高素质的教学目的。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把联系、矛盾的观点贯彻始终,切实处理好上述六对关系,既要转变观念,大胆革新,又不能走极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成效。
1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尤其是一些经济发展滞后、教学观念陈旧的地区,就是老师高高站在讲台上,讲理论,说大道理,把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和知识的容器强行灌输,“要你怎样,不要你怎样”,一切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学生稍有偏颇便严加指责,甚至大打出手。这种情况下,思想品德课老师就是一个“封建式的家长”。而事实情况正好相反,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好动的成长阶段,具有很强的“叛逆”意识,教师的空洞说教和高压政策就恰恰激活了这种“叛逆”。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就完全站到了对立面,而这种“敌对”状况的存在,一定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成为当务之急。教师要从“圣坛”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交心、交朋友,彻底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戒备心理,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2 校内和校外的关系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必须优化育人环境,完善德育功能,提升服务水平,紧密结合服务区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符合思想品德课内在规律、便于操作的德育工作的机制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但是,在狠抓校内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校外的影响作用,校外的情况形形色色、复杂多样,要教会学生杜绝不良诱惑,远离网吧、淫秽影视、书刊和所有不健康场所,避免受到社会上广泛流行的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思潮的侵蚀。每学期初,科任老师要走村入户,实地调查,摸清本地存在的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尤其是家庭具体情况,通过信息采集,建立学生资料信息卡片,以便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引导,做到有的放矢。
3 课上和课下的关系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鉴于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运用科学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明白道理,同时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不同的见解,在讨论中、甚至在争论中明辨是非、明白事理,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学氛围,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当然,思想品德工作不能单靠课堂这一个渠道,而要辅之内容生动活泼、方式灵活多样、主旨积极向上、手段新颖直观的课外活动,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再现、延伸、巩固和深化。既增强了趣味性,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在“乐中学”,在“做中学”,真正把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理念贯穿到实际行动当中。
4 教材和资料的关系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依据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其健康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整个思品教育过程的一条主线,但又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除了统编教材,还应开发资源,编写乡土教材,校本教材,尽可能多的利用各种现实案例,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积累材料,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开放性”考试形式的要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向学生展示的各种资料,一定要真实具体,具有典型性,教育性,千万不能不加选择的滥用。只有紧扣“教材是线、资料是面;教材为经、资料为纬”的原则,才能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5 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目前,普遍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而把传授知识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这种过分强调培养能力,忽视知识传授的提法显然有失偏颇。因为只有量(知识)的积累,才能达到质(能力)的飞跃,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对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国策的基本知识做到掌握,实现知识与能力并重,量化与评价结合。
6 开卷与闭卷的关系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采用全开卷的考试形式,按理说这时再提“闭卷”已意义不大。可我认为“闭卷”考查仍然是必要的,不过这种“闭卷”是在平时考查中运用的。因为一些基本的社会科学常识应该是烂熟于心的,这是评价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基本条件,再者,不可能每回答一个问题,每分析一个案例,都要去翻教材、查资料,况且如果连起码的理论知识头脑中都没有储备,又何谈把知识灵活的运用于实践。另外,考试时间是有限的,甚至是紧迫的,如果题无巨细都去翻书找答案,又怎能按时完成呢?基于此,思想品德可考试应把平时的闭卷考查和学期末的开卷考查结合起来,既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他们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夯实基础、提高素质的教学目的。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把联系、矛盾的观点贯彻始终,切实处理好上述六对关系,既要转变观念,大胆革新,又不能走极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