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辨证统一。”这就充分表明了小学语文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坚定这样一种认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偏废,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语言文字的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随着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认识能力的不断增强,掌握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反过来又会促进语言文字的学习。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为基础,以符合社会要求的学生基本素质和完整意义上的发展为根本。而现实中,部分学校和教师在实施教育时,一手软一手硬,突出智育而忽视德育,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严重背离了人的发展的宗旨。这种短视的单纯着眼于表面效果的教育,无法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着意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发展,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以上所说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性”、“语言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思想觉悟的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等——就是本文所说“国家意识”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德育、美育等素质教育等“国家意识”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养成问题。
一、创新形式、多维度,发掘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点
德为素质之基,为人之本。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最基础的、也是最永恒的话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几乎无处不在,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1、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透点 新课程理念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寻找德育的渗透点。可以这么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渗透能力完全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
2、优化教学,扩大德育渗透面 语文教材德育内容分散而又丰富,“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最佳途径。只有优化课堂教学,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因此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例如教《阳光》时,我抓住文中精美的语言,用肢体语言 、有感情的朗读来感悟亲情,学习文中佳子的孝心,把爱送给别人,做一个有爱心,尊重老人的好孩子。在《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通过朗读、品位故事内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具有良好品德的人……
3、塑造形象,提高德育渗透力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感召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提高业务知识,更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塑造良师形象,力求通过身教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只有教师自己从课文中受到感动,才能把课文中的情感点传递给学生。只有教师自己对文中的精神境界有所向往,才可能使学生确立学习仿效的决心,实现知、情、义、行的良好结合,从而使语文教学在学生的身心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使德育渗透更有力度
二、巧妙结合、善构思,强化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渗透
美育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有人认为,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事实上,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这两个概念并不能概括美育的全部内容。“因为美育不只是包括审美或美感,它还包括创造美、建设美、净化人的心灵、抵制丑恶、美化社会环境等内容。”所以,美育在利用各种美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感心理,也要达到净化心灵、提高道德品质、增进知识技能、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由此可见,美育本身就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它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审美能力或美感。
人生来就有“七情六欲”的本能冲动,它需要正常的释放、引导才能升华到高尚、纯洁的境地。古代文学“楚辞汉赋、诸子百家”无不“歌其言、陈其事”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内容。现当代文学中无论是鲁迅的冷峻、老舍的幽默、徐志摩的飘逸都能使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受到熏陶。這些文粹精华如颗颗珍珠,闪耀着美的光华,包含着美的因素。其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文辞,或庄或谐的风格,或悲或喜的情感,无不作为一种精神的享受,震撼人的心灵,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无疑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所以语文教学中必须巧妙地运用语文教材中的结合点,把文化知识教育与美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成为语文教师必备的课。
三、情景交融,重沟通,切入情与感语文教学的过程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体验,情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因为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是在情感诱发下进行的。积极的情感可以使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敏捷,记忆深刻,联想丰富。反之,则学习活动受阻,思维迟钝,毫无兴趣。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课程。在语文课堂中,任何一节课都需要情感的投入,语文课堂中如果缺乏情感教育,那么语文课就如死海中的水一样了无生趣。同时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1、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情唤情 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老师与学生沟通和桥梁。张志公先生在《谈谈中学语文教学的有关问题》中首先谈到:“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教师的感情投入、铺路,没有感情就不能提高教学艺术,教学质量更谈不上。备课、上课都要有激情,用教师的情感转化一些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一个会心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提醒学生用心的动作,都是老师真情的流露,都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图片、音乐、一些场面创设情景,将学生引入课堂。
2、在教学中加强互动学生以情交流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它不仅仅是口语和听力的结合,还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在《语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创新形式、多维度,发掘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点
德为素质之基,为人之本。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最基础的、也是最永恒的话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几乎无处不在,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1、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透点 新课程理念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寻找德育的渗透点。可以这么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渗透能力完全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
2、优化教学,扩大德育渗透面 语文教材德育内容分散而又丰富,“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最佳途径。只有优化课堂教学,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因此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例如教《阳光》时,我抓住文中精美的语言,用肢体语言 、有感情的朗读来感悟亲情,学习文中佳子的孝心,把爱送给别人,做一个有爱心,尊重老人的好孩子。在《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通过朗读、品位故事内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具有良好品德的人……
3、塑造形象,提高德育渗透力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感召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提高业务知识,更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塑造良师形象,力求通过身教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只有教师自己从课文中受到感动,才能把课文中的情感点传递给学生。只有教师自己对文中的精神境界有所向往,才可能使学生确立学习仿效的决心,实现知、情、义、行的良好结合,从而使语文教学在学生的身心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使德育渗透更有力度
二、巧妙结合、善构思,强化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渗透
美育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有人认为,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事实上,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这两个概念并不能概括美育的全部内容。“因为美育不只是包括审美或美感,它还包括创造美、建设美、净化人的心灵、抵制丑恶、美化社会环境等内容。”所以,美育在利用各种美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感心理,也要达到净化心灵、提高道德品质、增进知识技能、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由此可见,美育本身就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它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审美能力或美感。
人生来就有“七情六欲”的本能冲动,它需要正常的释放、引导才能升华到高尚、纯洁的境地。古代文学“楚辞汉赋、诸子百家”无不“歌其言、陈其事”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内容。现当代文学中无论是鲁迅的冷峻、老舍的幽默、徐志摩的飘逸都能使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受到熏陶。這些文粹精华如颗颗珍珠,闪耀着美的光华,包含着美的因素。其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文辞,或庄或谐的风格,或悲或喜的情感,无不作为一种精神的享受,震撼人的心灵,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无疑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所以语文教学中必须巧妙地运用语文教材中的结合点,把文化知识教育与美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成为语文教师必备的课。
三、情景交融,重沟通,切入情与感语文教学的过程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体验,情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因为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是在情感诱发下进行的。积极的情感可以使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敏捷,记忆深刻,联想丰富。反之,则学习活动受阻,思维迟钝,毫无兴趣。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课程。在语文课堂中,任何一节课都需要情感的投入,语文课堂中如果缺乏情感教育,那么语文课就如死海中的水一样了无生趣。同时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1、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情唤情 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老师与学生沟通和桥梁。张志公先生在《谈谈中学语文教学的有关问题》中首先谈到:“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教师的感情投入、铺路,没有感情就不能提高教学艺术,教学质量更谈不上。备课、上课都要有激情,用教师的情感转化一些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一个会心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提醒学生用心的动作,都是老师真情的流露,都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图片、音乐、一些场面创设情景,将学生引入课堂。
2、在教学中加强互动学生以情交流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它不仅仅是口语和听力的结合,还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在《语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