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水兴波 摇曳多姿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abyye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似看山不喜平,清代文人袁枚说得好:“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这里的“曲”就是指文章要做到结构曲折多变,故事情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悬念迭出,跌宕起伏,妙趣横生。这样的文章张弛有度,吸引人,好看。芦芙荭的小小说《一只鸟》就是这样的好作品。
  一、悬念法
  就像相声艺术中常用“抖包袱”来吊听众的胃口一样,好的作品往往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来结构故事。这“悬念”就是作者在写作时故意“卖关子”,故意留下疑团,以激发读者的心理期待。这样可使文章跌宕起伏,摇曳生姿,韵致无穷,从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只鸟》开篇就悬念迭起,比如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好久”;每次盲眼老头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教那鸟儿遛口时,“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久久不安”;平时对养个什么狗儿、鸟儿的也几乎没有一点兴趣的“他”,自从他见了那个盲眼老头养的那只叫阿捷的鸟儿之后,“就从心底生出了一种欲望——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每天早晨他便很准时地赶到公园去陪老头一块儿遛鸟,“他把盲眼老头那只鸟看得比什么都贵重”;他常常看鸟“看得走了神,失了态”。这些悬念从一开始就牢牢地吸引住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逗”你一口气把文章读完。也许刚开始读时你会不在意这些文句,但读着读着,味道就出来了,你会忍不住回头再读一遍,三五遍之后你才可能把里面的头绪理清。最终你会由衷地赞一声:“好”!
  二、突转法
  突转,也称陡转、突变,指事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一只鸟》就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技法。“他”明明不爱鸟,却千方百计想得到那只叫“阿捷”的鸟;“他”高价求购却遭到对方的拒绝,为此“他”病倒,心灰意冷之际盲眼老人来看望生病的“他”,并忍痛割爱,慷慨地将“阿捷”鸟送给“他”;“他”如愿以偿后却不好好珍惜,得到鸟却又轻易将它放飞……如此种种“突转”令人疑团一个一个顿生,很是费解,更激发你去寻找答案。待你读完全文,你会豁然开朗,不得不佩服作品的峰回路转、妙趣横生。
  三、伏笔与铺垫
  “伏笔”既有上文为下文埋伏线索,也有上文对下文的暗示。有了伏笔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一只鸟》在情节安排上多处设伏,情节发展的暗示性特别强。比如:盲眼老人“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的时候,“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非常不安”等,这一情节上的设伏,从小说一开始就暗示着“阿捷”这个人的存在,叫“阿捷”的鸟,不断触动主人公“他”灵魂的忏悔,所以他无论如何一定要得到那只名叫“阿捷”的鸟,并且在得到后一定要“放生”。小说时时注意照应,不断呼应前文伏笔,比如后文“他”讲自己曾经错判的一桩案子,就呼应前文的“他”“常常看着看着就走了神”,暗示这只鸟引发了“他”的痛苦回忆。这样的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四、抑扬法
  所谓“抑扬”,就是对特定的描述对象进行褒贬或渲染,使所描述对象的某些方面前后形成反差,从而兴起波澜,有抑有扬就有跌宕、曲折,使艺术作品摇曳多姿,形成波澜起伏之势,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一只鸟》的作者明明想把主人公“他”刻画成一个有良知、勇于反思和忏悔的退休法官,但小说开篇却运用了“抑”的手法,写“他是个很古板的老头”,“有强烈的占有欲”。以抑显扬,扬得更高。小说从“社会良知”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人良知上所遇到的煎熬。作为一位法官,“他”一向秉公执法,问心无愧,因为唯一错判、并且无人知晓内情的案件使他感到刻骨铭心的愧疚不安。“他”是一个绝不允许自己背叛良知的人,“他”想通过努力来减轻自身的罪责感。“他”的忏悔之情来自人性的本原,是人类善良之心、真诚之心的体现,是人性的光彩与美丽。虽然“他”的放鸟举动看似荒诞,实则象征着非理性时代职业道德的苏醒和回归。
  五、巧合法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文学作品的情节是不排除偶然情况的。巧合是一种黏合剂,它能把本来各不相关的人物联系起来,把互不相连的事件贯穿起来,从而使故事呈现为完整统一的艺术整体。巧合是一种过滤器,它能把时代生活中的杂质加以过滤,从而集中地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快速地展开动人心弦的故事。《一只鸟》中“他”在公园里邂逅的遛鸟的盲眼老人,他的鸟与屈死的年轻人阿捷同名,这是一个“巧合”;“他”在为盲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他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这个年轻的后生,与他记忆中的那个阿捷竟然是那样地相像”,这又是一个“巧合”。巧合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在一连串的奇遇、误会等意外事件中,促使人物性格、情节产生突发性的转变,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的主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
  【附】
  一 只 鸟
  芦芙荭
  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好久。盲眼老人是遛鸟的,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只精致的鸟笼,笼里养着一只他叫不上名的鸟儿。鸟儿好漂亮好漂亮,一身丰泽的羽毛油光水亮;一双乌黑的眼珠,顾盼流兮,滚珠般转动着。特别是鸟的叫声,十分的悦耳。更重要的是,那只鸟有一个令他怦然心动的名字——阿捷。每次,盲眼老人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教那鸟儿遛口时,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非常不安。
  他是个很古板的老头。退休这么长时间,除了每早来这公园里溜达溜达外,不会下棋,不会玩牌,对侍弄花儿、草儿,养个什么狗儿、鸟儿的也几乎没有一点兴趣。但自从他见了那个盲眼老头养的那只叫阿捷的鸟儿之后,他就从心底生出了一种欲望——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
  有了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之后的日子,他就千方百计地有意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盲眼老头很友善,也很豁达。他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他简直有点喜出望外。
  盲眼老头孤苦伶仃一个人。每天早晨他便很准时地赶到公园去陪老头一块儿遛鸟。他把盲眼老头那只鸟看得比什么都贵重。隔个一天两天,他便去买很多很多的鸟食,送到老头家去。他和老头一边聊着天,一边看鸟儿吃着他带来的食物。常常就看得走了神,失了态。好在这一切,那盲眼老头是看不见的。
  有一天,他终于有点按捺不住了。他对盲眼老头说,让盲眼老头开个价,他想买下那只鸟。尽管他的话说得很诚恳,可盲眼老头听了他的话,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
  “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少,我掏多少,绝不还价。”
  “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的话,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盲眼老头说。盲眼老头的态度也极为诚恳。
  “我只要你这只!”可是,不管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还是不卖。他打定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主意,又去和老头交谈了几次。老头仍是那句话:“不卖!”这使他很失望。一次次失望,他就感觉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似的。他就病了。他心里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病的。儿孙们又是要他吃药,又是要他住院。他理也懒得理。
  几天以后,那位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病因就出在自己的这只鸟儿身上。老头虽然不舍得这只鸟儿,还是忍痛割爱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看他。
  “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
  躺在病床上的他,看到手提鸟笼的盲眼老人,听了这话,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病也当下轻了许多。他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丢。
  “老弟,其实这并非是什么名贵的鸟。它不过是一只极普通的鸟。我买回它时,仅花了十多元钱。不过,这多年……”
  “老兄,你别说了。我想要这只鸟,并没有将它看成是什么名贵的鸟。”
  几天后,盲眼老头又拄着拐杖去看他,也是去看那只鸟。可是,盲眼老头进屋时,却没有听到鸟的叫声。盲眼老头忍不住了,问:“鸟儿呢?阿捷呢?”
  许久许久,他才说:“我把鸟放了。”他没敢正眼去看盲眼老头。可他是能想象得出盲眼老头听了这话时那种满脸诧异的样子。
  “什么?你把鸟放了?你怎么可以放了阿捷呢?”果然,盲眼老头说话的声音变得异常激动。
  “是的,老兄。我把鸟放了。你不知道,我这一生判了几十年的案子。每个案子不论犯法的是平民百姓或是达官贵人,我都觉得自己是以理待人,判得问心无愧。现在细细回想,这一生,唯一判错的,只有一个案子。当我发现了事实真相后,未来得及重新改判,他就病死在牢狱里了。我现在已退下来了。这事也没有任何人知道。可自见了你提的鸟笼和笼中那只叫阿捷的鸟儿后,我的灵魂就再也不能安宁了。老兄,我错判的那个青年也叫阿捷呀!”他说着说着已是泪水扑面而下。他发现盲眼老头听了这话,竟然变得木木呆呆的样子,那双凹下去的眼也有泪水流了出来。但他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几年后,盲眼老头先他而去了。他作为盲眼老头的挚友,拖着年迈的身体亲手为盲眼老头操办后事。办完后事,在为盲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他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他看了照片一眼,又看了照片一眼。他真不敢相信照片上这个年轻的后生,与他记忆中的那个阿捷竟然是那样地相像。他不知道,照片上的后生真的就是那个阿捷呢,还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其他文献
中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色鲜明,蕴涵深厚,是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所谓“画分三科”(人物、山水、花鸟),实际上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界各种生命之间的关系。三者整合成宇宙,体现了艺术的哲学蕴含。我国素有“诗画相通”的传统,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总结绘画创作时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评价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
期刊
《与周瑜相遇》是一篇对历史改写的佳作。小说围绕“如何看待英雄”展开情节,得出不倒的英雄是神,神不配称英雄,英雄就该倒下的结论,最后表达了钟情于世俗生活的观点。  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首先,将“我”的着装和周瑜的着装做了对比。“我”身着白色睡袍、乌发披垂、赤着足。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着装的对比暗示了“我”是远离周瑜时代的局外人,拥有那种“平常”心态。也许正是这种角度,“我”才能
期刊
“瑜伽”这个词,是从印度梵语演变而来,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们充分发挥潜能的哲学体系及其指导下的运动体系。其姿势是一个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方法,提高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形式。长期坚持训练,可以起到消除紧张、调节身心、平衡阴阳、修心养性的作用。在飞速发展的社会面前,人们普遍感到生活压力太大,心理负担过重,精神
期刊
《她是我的老师》这篇小小说出自于青年作家田洪波之手。田洪波出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作为青年作家,曾当选为“新世纪小小说风云人物榜明日之星”。擅长写情感细腻类型的小小说,在《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刊物发表了数百篇作品,他的小小说故事贴近生活,情感丰富,因此吸引了一大批读者。  这是一篇讲述师生情谊的温情小说。读罢心中有一种温暖而又失落的感觉。首先吸引我的是小说的题目,题目简单平实,而不是用浮
期刊
做事就是做人,做人就是挑战,挑战就是要一刀接一刀地雕刻自己,一面接一面地切割出自己的光彩。用桂纶镁自己的话来说:“我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个璀璨的切面没有展示出来,我一直知道,自己身体里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呈现出来,光是去想,下一个桂纶镁会是什么样子,这已经是一件很美妙的事了。这就是我不停挑战,跟自己较劲的原因,我不想错过每一个切面的精彩。”这番话很好地诠释了钻石切割者应该具有的宝贵品质。只有如此,做事、
期刊
现代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新批评家一般称之为隐喻。在上世纪90年代诗歌“两大阵营”的交锋中,“拒绝隐喻”的口号十分响亮,影响很大,当然也遭到很多人反驳。从修辞学上说,隐喻就是喑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一应俱全;而诗歌的隐喻往往只有喻体现身,隐喻一多,很多诗句就会发生歧义或者难解。因此,“拒绝隐喻”者认为,每个语汇在诗歌
期刊
“倘若这个世界还有原先,还有旧时的月色,还有过去的时光,这个地方便是江南。”茅盾在《故乡杂记》里写道。  茅盾是浙江省桐乡市乌镇人。他口中所谓“江南”,是地理上的“长江以南”,是文化上的“杏花春雨”,是记忆里的“温柔富贵乡”。  江南终究是个梦。明末清初,清兵入关,对“江南”充满了羡慕与妒恨交织的复杂情感,“江南”是历朝文化中心,所以康熙要南巡、乾隆要下江南,大抵都有对汉文明的好奇。江南,是林园与
期刊
我也许就是暮风中那朵低垂的清莲,在今生的渡口,透支着来世,去赴前世约定的梦。沿着山山水水追寻记忆的河流,看尽红尘纷呈变化,灿烂繁华。  听这首曲子是在几年前的秋季,夜里独处时,一个网友发来的。依稀记得那晚有雨,云梦般的往事随着莲荷静静地舒展。无边无际的是淡然的忧伤,有一种湿润悄然地来临。那段时间,我在这首曲子中记起曾经那些在生命里驻足的人和事。无端的来去,又让人无端的牵怀。于是,我用整整一个秋季,
期刊
父亲真的老了,一头花白的头发“出卖”了他真实的年龄。  今年元月,母亲打来电话,父亲的腰椎病又发作了。这次,比以往厉害,父亲疼得直不起腰,可是,像多数人一样,有病硬挺着,舍不得上医院。  于是,我在电话里“威胁”父亲:您要不来城里检查,以后我就不回家。他这才乖乖地来到黄州。其实,想着父亲沧桑的样子,做女儿的哪敢如此认真啊。  在医院检查的时候,父亲就像一个听话的小孩,跟着我穿梭在不同的检查室,大概
期刊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和诗歌的多元发展,写诗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要你是对文字还有眷恋或对生活还有感觉的人,都可以自由放松地写上几句。自我慰藉也好,与人唱和也罢,都是一种家园消遣式的心灵浪漫。由于缺乏文学的自觉和文体的把握,许多诗歌爱好者并无野心和大志,大多为个人的自娱自乐或小圈子内的低吟浅唱。不过,这其中也有一些人,天资聪颖,感觉敏锐,逐渐将诗歌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并大胆探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