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的恋爱现象越来越普遍,出现的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恶性事件也不断发生。各类院校在这个问题上采取的教育方式不尽相同,收到的效果也表现不一。本文尝试从研究现在大学生恋爱的主要问题入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观 爱情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29-02
大学生恋爱问题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随之也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这表明部分学生的心理并没有伴随生理年龄同步成熟。恋爱问题处理不好不仅给他们的学习、前途和精神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也给构建和谐校园带来隐患。因此,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成熟、理性的恋爱观,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1 当前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陷入情感错觉不可自拔
俗话说“剃头挑子一头热”。单相思与爱情错觉都是恋爱心理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失误。单相思使某些学生陷入痛苦的境地,处于空虚、烦恼,甚至绝望之中,处理不好对以后的恋爱婚姻生活都有消极的影响。爱情错觉是指在异性间的接触往来中,一方错误地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意”,或者把双方正常的交往和友谊误认为是爱情的来临。爱情错觉是单相思的另一种形式,它常会使当事人想入非非,自作多情。
1.2认为恋爱是一种时尚
部分大学生之所以恋爱是受了从众心理的驱使,把恋爱当成了一种潮流;有的学生谈恋爱仅仅是为了“要找个保姆”或者“吃饭时有人自愿买单”;有的学生误认为在大学里谈恋爱是本事和能力的象征;还有的出于功利目的,与家庭有背景、有权力的人谈恋爱,甚至出现傍大款现象,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个别大学生把追求刺激和享乐作为与异性交往的主要目的。大学校园里恋爱率高,分手率更高,轻描淡写一句话“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便分道扬镳。
1.3传统观念淡薄,思想开放
大学生的恋爱态度表现的极为矛盾,他们既保守又开放,特别是男生,在性和同居这个问题上“宽以对己,严以律她”。他们觉得恋爱就是恋爱,与婚姻没关系。认为恋爱只是因为需要爱和被爱,根本不考虑将来,所以也就没有选择终身伴侣的心理准备。
1.4失恋后的调适能力薄弱
据有关学校的调查,遇到情感挫折的大学生,认为会“沮丧哀怨不能自拔”的近20%。大部分学生表示会“放在心里,自己解决”,而很少寻求父母、老师和心理咨询的帮助。
2 大学生出现上述恋爱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恋爱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方方面面,包括生理成熟,高中阶段的压抑,脱离了家长、老师的约束,环境的影响,对情感的渴望和个人价值的需求,享乐的需要和虚荣心等等。其中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具有鲜明特征的恋爱心理,具体表现是:
2.1不成熟与不稳定
大学生一年级就开始谈恋爱已不是个别现象,有的学生甚至进校门之前就已经在谈恋爱。这些低年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需要,还没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造成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简单、幼稚和不成熟。在择偶标准上,往往重外表,轻内在。在恋爱方式上,往往重形式,轻内容。在恋爱行为中,往往重过程,轻结果;重享乐,轻责任。这种不成熟,使他们缺乏妥善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的能力,极易造成恋爱的周期性中断,恋爱的成功率很低。
2.2自主性过强
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前几乎个个都是家中的重点保护对象,只准学习,不准谈恋爱的家规校纪束缚着他们情窦初开的年龄,但束缚并不能够使他们真的对恋爱漠不关心,相反他们会通过社会上的其他途径进行“自我教育”。一旦上了大学,这种束缚突然崩解,许多家长也不再反对孩子谈恋爱甚至转而鼓励。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大偏差。在这个大前提下,加上独生子女本来就个性突出,重感情、易冲动,所以在恋爱问题上就会表现出不受传统的局限,无论是恋爱中的甜蜜浪漫,还是失恋后的痛苦郁闷,一般都不会征求父母的意见,认为这是“自己的事情”。
2.3自控力与耐挫力较弱
热恋之中的大学生,往往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过分依赖对方,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一旦恋爱受挫,即会情绪失控。还有极少数的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魅力、本事、能耐,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交往、周旋,搞多角恋爱,这种不道德的多角恋爱容易引起纷争,也极易发生冲突,酿造悲剧,最终对所有当事人都产生不良后果。近几年高校屡屡发生的此类案件就是这一现象的注脚。
2.4教育的缺失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对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的重视和研究不够投入不足,不了解大学生恋爱观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忽视了恋爱观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即使有,也只停留于书本层面。教育过程中欠缺前瞻性和引导性,也缺乏切合现实的针对性。因而无法根据大学生的恋爱新特点给予触及心灵深处的教育。随着“性解放”之类的文化垃圾思潮的涌入,不少大学生在爱情观上出现了心理错位。东方传统文化所推崇的贞操观以及对非婚性行为的贬斥,在大学生中大为弱化,导致部分学生漠视传统伦理道德,轻视爱情道德和责任。不健康的文艺作品,黄色网站的泛滥,也对大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影响。
3 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有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爱情不是一场感情的游戏,更不是空中楼阁里的摆设。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为爱而爱是没有生命力的。爱情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生活却在不知不觉中给每个人提出了同样问题:你要的爱情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爱情适合你,怎样对待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等等。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恋爱观的确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3.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1)提倡志同道合
志同道合不是说两个人要完全一致,而是指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应该是理想、道德、责任、义务、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当一个异性成为另一个异性心中不可代替的角色时,爱情才可能降临。爱情是一种相互理解,是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理解对方是为个人和对方营造一种轻松和快乐的氛围,没有人追逐爱情只是为了被约束;相互信任是自信的表现。责任和奉献则意味着个人道德的修养,它是获得崇高的爱情的基础。
(2)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
大学生应该把事业放在首位,不能本末倒置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因为学业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支柱。如果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唯一,爱情就是一株温室中的花朵,娇弱美丽却经不起任何的打击。当爱情成为唯一的存在价值时,人就会失去人格的独立和魅力,也很容易失去被爱的理由。
3.2谱写健康的恋爱进行曲
(1)恋爱双方言谈要文雅,不能举止粗鲁;要坦率自然,不要装腔作势,矫揉造作;不要事无巨细无休止地盘问对方,使对方自尊心受损。需要注意的是行为举止的检点。有的人感情冲动,过早地做出亲昵动作,反而弄巧成拙使对方反感厌恶,影响感情的正常发展。
(2)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恋爱中引起的性冲动,一方面要注意调节,另一方面要注意转移和升华,通过多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双方都要自重,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亲昵动作是恋人私密空间里的行为,没有必要展示在校园等公共环境里。有些学生忽略这一点,公然把自己的亲昵形态表现在大庭广众之下,吸引别的同学的“眼球”,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幼稚与无知的表现,得到的不是同学们的羡慕赞叹而是自毁形象。
(3)双方平等相待。爱情是相互的,同情、施舍、怜悯都不是爱情。更不要拿自身的优点去比较对方的不足,以此炫耀抬高自己,戏弄贬低对方。也不宜想方设法考验对方或摆架子,这些都可能挫伤对方的自尊心,影响双方的感情。
3.3完善自我
(1)学会爱。爱别人并且被别人爱。大学生应懂得爱是什么,要有健康的恋爱观,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适合什么,要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当对方向自己表达爱时,能及时准确的做出判断,坦然地做出选择。能承受被拒绝时所引起的心理困惑。一个人心中有了爱,在理智分析之后,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是个自私自利的人。一个缺乏这种能力的人,要么不成熟面对爱茫然不知所措,要么会误入迷途而不知返。
(2)拒绝爱。要学会拒绝。拒绝爱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在并不希望得到的爱情到来时,要果断、勇敢地说“不”,因为爱情来不得半点勉强和将就。如果优柔寡断或屈服于对方的穷追不舍,发展下去对双方都是不利的。二是要掌握恰当的拒绝方式,虽然每个人都有拒绝爱的权力,但是珍重每一份真挚的感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自珍,同时是对一个人道德情操的检验。不顾情面,处理方法简单轻率,甚至恶语相加,结果使对方的感情和自尊心受到伤害,这些做法是很不妥当的。
(3)发展爱,培养爱的责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的力量只能在人类非性欲的爱情素养中存在。他的非性欲的爱情范围愈广,他的性爱也就愈为高尚。”发展爱的能力,就是要培养无私的品格和奉献精神,培养善于处理矛盾的能力,有效地化解消除恋爱和家庭生活中的矛盾纠纷,为爱人负责,为社会负责,才能创造出幸福美满的婚恋。爱情是需要经营的,无论恋爱还是婚姻阶段,都需要认真打理,绝不能马虎。
3.4增强承受恋爱挫折的能力
大学生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是在所难免的。前面所提到的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等等恋爱心理挫折对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是一种考验。当爱情受挫后,更要学会用理智来驾驭感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思想水平。因此,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3.5建立学校
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主要形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有效的社会教育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也有重大的作用。在这一体系中,学校起到教育引导的主导作用。除了课堂引导,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讲座,优秀爱情影视片演播、讨论,聘请心理专家和医务人员搞健康讲座等方式对学生加强关怀和教育引导。也可以建立有效机制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与孩子共同探讨与恋爱有关的话题。社会舆论和大众媒体应该在是非、善恶、美丑面前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宣传主流文化意识,摒弃不健康文化,肩负净化社会文化氛围的功能。
作者简介:原荣,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思政教学工作部副教授;宫捷,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思政教学工作部副教授。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观 爱情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29-02
大学生恋爱问题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随之也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这表明部分学生的心理并没有伴随生理年龄同步成熟。恋爱问题处理不好不仅给他们的学习、前途和精神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也给构建和谐校园带来隐患。因此,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成熟、理性的恋爱观,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1 当前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陷入情感错觉不可自拔
俗话说“剃头挑子一头热”。单相思与爱情错觉都是恋爱心理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失误。单相思使某些学生陷入痛苦的境地,处于空虚、烦恼,甚至绝望之中,处理不好对以后的恋爱婚姻生活都有消极的影响。爱情错觉是指在异性间的接触往来中,一方错误地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意”,或者把双方正常的交往和友谊误认为是爱情的来临。爱情错觉是单相思的另一种形式,它常会使当事人想入非非,自作多情。
1.2认为恋爱是一种时尚
部分大学生之所以恋爱是受了从众心理的驱使,把恋爱当成了一种潮流;有的学生谈恋爱仅仅是为了“要找个保姆”或者“吃饭时有人自愿买单”;有的学生误认为在大学里谈恋爱是本事和能力的象征;还有的出于功利目的,与家庭有背景、有权力的人谈恋爱,甚至出现傍大款现象,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个别大学生把追求刺激和享乐作为与异性交往的主要目的。大学校园里恋爱率高,分手率更高,轻描淡写一句话“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便分道扬镳。
1.3传统观念淡薄,思想开放
大学生的恋爱态度表现的极为矛盾,他们既保守又开放,特别是男生,在性和同居这个问题上“宽以对己,严以律她”。他们觉得恋爱就是恋爱,与婚姻没关系。认为恋爱只是因为需要爱和被爱,根本不考虑将来,所以也就没有选择终身伴侣的心理准备。
1.4失恋后的调适能力薄弱
据有关学校的调查,遇到情感挫折的大学生,认为会“沮丧哀怨不能自拔”的近20%。大部分学生表示会“放在心里,自己解决”,而很少寻求父母、老师和心理咨询的帮助。
2 大学生出现上述恋爱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恋爱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方方面面,包括生理成熟,高中阶段的压抑,脱离了家长、老师的约束,环境的影响,对情感的渴望和个人价值的需求,享乐的需要和虚荣心等等。其中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具有鲜明特征的恋爱心理,具体表现是:
2.1不成熟与不稳定
大学生一年级就开始谈恋爱已不是个别现象,有的学生甚至进校门之前就已经在谈恋爱。这些低年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需要,还没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造成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简单、幼稚和不成熟。在择偶标准上,往往重外表,轻内在。在恋爱方式上,往往重形式,轻内容。在恋爱行为中,往往重过程,轻结果;重享乐,轻责任。这种不成熟,使他们缺乏妥善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的能力,极易造成恋爱的周期性中断,恋爱的成功率很低。
2.2自主性过强
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前几乎个个都是家中的重点保护对象,只准学习,不准谈恋爱的家规校纪束缚着他们情窦初开的年龄,但束缚并不能够使他们真的对恋爱漠不关心,相反他们会通过社会上的其他途径进行“自我教育”。一旦上了大学,这种束缚突然崩解,许多家长也不再反对孩子谈恋爱甚至转而鼓励。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大偏差。在这个大前提下,加上独生子女本来就个性突出,重感情、易冲动,所以在恋爱问题上就会表现出不受传统的局限,无论是恋爱中的甜蜜浪漫,还是失恋后的痛苦郁闷,一般都不会征求父母的意见,认为这是“自己的事情”。
2.3自控力与耐挫力较弱
热恋之中的大学生,往往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过分依赖对方,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一旦恋爱受挫,即会情绪失控。还有极少数的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魅力、本事、能耐,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交往、周旋,搞多角恋爱,这种不道德的多角恋爱容易引起纷争,也极易发生冲突,酿造悲剧,最终对所有当事人都产生不良后果。近几年高校屡屡发生的此类案件就是这一现象的注脚。
2.4教育的缺失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对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的重视和研究不够投入不足,不了解大学生恋爱观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忽视了恋爱观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即使有,也只停留于书本层面。教育过程中欠缺前瞻性和引导性,也缺乏切合现实的针对性。因而无法根据大学生的恋爱新特点给予触及心灵深处的教育。随着“性解放”之类的文化垃圾思潮的涌入,不少大学生在爱情观上出现了心理错位。东方传统文化所推崇的贞操观以及对非婚性行为的贬斥,在大学生中大为弱化,导致部分学生漠视传统伦理道德,轻视爱情道德和责任。不健康的文艺作品,黄色网站的泛滥,也对大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影响。
3 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有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爱情不是一场感情的游戏,更不是空中楼阁里的摆设。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为爱而爱是没有生命力的。爱情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生活却在不知不觉中给每个人提出了同样问题:你要的爱情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爱情适合你,怎样对待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等等。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恋爱观的确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3.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1)提倡志同道合
志同道合不是说两个人要完全一致,而是指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应该是理想、道德、责任、义务、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当一个异性成为另一个异性心中不可代替的角色时,爱情才可能降临。爱情是一种相互理解,是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理解对方是为个人和对方营造一种轻松和快乐的氛围,没有人追逐爱情只是为了被约束;相互信任是自信的表现。责任和奉献则意味着个人道德的修养,它是获得崇高的爱情的基础。
(2)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
大学生应该把事业放在首位,不能本末倒置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因为学业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支柱。如果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唯一,爱情就是一株温室中的花朵,娇弱美丽却经不起任何的打击。当爱情成为唯一的存在价值时,人就会失去人格的独立和魅力,也很容易失去被爱的理由。
3.2谱写健康的恋爱进行曲
(1)恋爱双方言谈要文雅,不能举止粗鲁;要坦率自然,不要装腔作势,矫揉造作;不要事无巨细无休止地盘问对方,使对方自尊心受损。需要注意的是行为举止的检点。有的人感情冲动,过早地做出亲昵动作,反而弄巧成拙使对方反感厌恶,影响感情的正常发展。
(2)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恋爱中引起的性冲动,一方面要注意调节,另一方面要注意转移和升华,通过多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双方都要自重,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亲昵动作是恋人私密空间里的行为,没有必要展示在校园等公共环境里。有些学生忽略这一点,公然把自己的亲昵形态表现在大庭广众之下,吸引别的同学的“眼球”,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幼稚与无知的表现,得到的不是同学们的羡慕赞叹而是自毁形象。
(3)双方平等相待。爱情是相互的,同情、施舍、怜悯都不是爱情。更不要拿自身的优点去比较对方的不足,以此炫耀抬高自己,戏弄贬低对方。也不宜想方设法考验对方或摆架子,这些都可能挫伤对方的自尊心,影响双方的感情。
3.3完善自我
(1)学会爱。爱别人并且被别人爱。大学生应懂得爱是什么,要有健康的恋爱观,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适合什么,要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当对方向自己表达爱时,能及时准确的做出判断,坦然地做出选择。能承受被拒绝时所引起的心理困惑。一个人心中有了爱,在理智分析之后,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是个自私自利的人。一个缺乏这种能力的人,要么不成熟面对爱茫然不知所措,要么会误入迷途而不知返。
(2)拒绝爱。要学会拒绝。拒绝爱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在并不希望得到的爱情到来时,要果断、勇敢地说“不”,因为爱情来不得半点勉强和将就。如果优柔寡断或屈服于对方的穷追不舍,发展下去对双方都是不利的。二是要掌握恰当的拒绝方式,虽然每个人都有拒绝爱的权力,但是珍重每一份真挚的感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自珍,同时是对一个人道德情操的检验。不顾情面,处理方法简单轻率,甚至恶语相加,结果使对方的感情和自尊心受到伤害,这些做法是很不妥当的。
(3)发展爱,培养爱的责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的力量只能在人类非性欲的爱情素养中存在。他的非性欲的爱情范围愈广,他的性爱也就愈为高尚。”发展爱的能力,就是要培养无私的品格和奉献精神,培养善于处理矛盾的能力,有效地化解消除恋爱和家庭生活中的矛盾纠纷,为爱人负责,为社会负责,才能创造出幸福美满的婚恋。爱情是需要经营的,无论恋爱还是婚姻阶段,都需要认真打理,绝不能马虎。
3.4增强承受恋爱挫折的能力
大学生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是在所难免的。前面所提到的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等等恋爱心理挫折对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是一种考验。当爱情受挫后,更要学会用理智来驾驭感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思想水平。因此,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3.5建立学校
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主要形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有效的社会教育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也有重大的作用。在这一体系中,学校起到教育引导的主导作用。除了课堂引导,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讲座,优秀爱情影视片演播、讨论,聘请心理专家和医务人员搞健康讲座等方式对学生加强关怀和教育引导。也可以建立有效机制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与孩子共同探讨与恋爱有关的话题。社会舆论和大众媒体应该在是非、善恶、美丑面前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宣传主流文化意识,摒弃不健康文化,肩负净化社会文化氛围的功能。
作者简介:原荣,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思政教学工作部副教授;宫捷,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思政教学工作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