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统筹推进各类开放平台建设,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平台载体是引领地区开放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劲引擎。江苏是全国开放载体数量最多、功能种类最全、建设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面向“十四五”,我们须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推动开放载体建设,为全省“构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提供有力支撑,为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多贡献。
发挥“主阵地、排头兵”作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开放载体作为江苏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造了全省50%以上的经济总量、80%以上的实际使用外资和75%左右的外贸进出口。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开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开放载体的创新提升,形成了鲜明的发展特色。
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在境内,认定13家省级国际合作园区,深化与德国、日本等特定国别企业合作;在境外,建设7个境外合作园区,其中,中阿产能合作示范园获批全国首个“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园,柬埔寨西港特区被誉为“中柬务实合作的样板”。为深入落实国家建设自贸试验区的重大战略部署,江苏自贸试验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成功实施87项全国全省首创改革举措,总结形成151项制度创新经验案例,在全国率先探索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
始终尊重基层创新精神。昆山综保区首创的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已覆盖全国所有综保区,为企业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供更多便捷。2018年,南京江北新区等5家开发园区率先开展区域能评环评试点,目前该试点在158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面展开,共有3300多个项目免费享受评估成果,行政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为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总结基层创新经验,我省成功发布了首批9个典型案例,鼓励全省开发区围绕职能设置、机构精简、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营商环境优化、招商制度改革、整合优化等6张清单,开展菜单式“去行政化”改革。
始终注重功能迭代升级。开发区从注重“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到更加注重重點实验室、公共孵化器等配套功能完善;从注重资金、项目招引,到更加注重对技术、人才、数据等高端要素资源的集聚。海关特殊监管区从原来的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功能逐渐向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销售服务中心等多种功能拓展。苏州工业园区在“引进来”的同时,积极打造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帮助企业“走出去”。
锚定“支撑点、链接点”定位,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开放载体要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必须紧扣经济循环支撑点、链接点的新定位,努力形成市场相通、产业相融、创新相促、规则相联的良性循环。
以深层次改革促进市场相通。继续发挥好开放载体在体制创新中的“试验田”作用,鼓励开展更多先行先试的深层次改革事项,通过改革来打通国内国际市场相通的堵点和难点。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积极向全省复制推广条件成熟的制度创新成果。
以产业链开放加快产业相融。引导开放载体在招引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同时,更加注重打造专业研发设计平台、孵化器平台、检验检测平台、咨询评估平台等产业链高端平台。进一步打通产业链的堵点,推动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循环畅通。
以高端要素的集聚推动创新相促。支持省内开放载体集聚更多国内外创新资源要素,特别是人才、资本、技术和数据等要素,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探索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聚焦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打造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为创新发展提供动力。
以高水平开放推动规则相联。将自贸试验区作为我省探索制度型开放的重要载体,在推动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同时,通过对接国际经贸规则,深化压力测试,更好地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坚持“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对我省“十四五”期间对外开放作出了“进入高水平开放、制度型开放阶段”的科学判断,对开放载体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类开放载体要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开放体系,更好融入国际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重点提升“五个力”。
现代产业链的聚合力。在全省已有54家省级特色创新(产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特色创新集群建设。鼓励开发区跨区域整合资源、优化布局、联动发展,合力打造产业链条。支持自贸试验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培育新支柱产业。全力推进全省首批7家中日韩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积极构建面向日韩的标准对接、创新集成、监管协同的产业链发展生态,强化与东盟产业配套,扩大市场合作。
扩大开放的通达力。对外通道是扩大开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必须立足江海联运、陆海统筹、空港直航,建设海陆空立体化国际运输大通道。要推进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完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洋运输廓道;加快建设徐州—连云港—淮安综合性物流枢纽,共同打造现代物流“金三角”;做强做优中欧班列,促进班列双向均衡、常态化运行;深化省内开放口岸建设,在建设好现有26个开放口岸的同时,积极争取更多开放口岸,推进口岸功能延伸。
“三新”经济的承载力。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三新”经济已成为推动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各类开放载体应进一步提升承载“三新”经济的能级。自贸试验区应加快培育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努力成为“三新”经济的创新策源地;各类开发区应加快布局5G等新基建,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创新产业示范区、智慧园区;各类国际合作园区应通过引入创新资源,积极构建国际创新网络;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服务贸易出口基地以及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开放载体,应进一步优化监管和服务手段,加快发展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离岸贸易、保税检测维修等新业态新模式。
国际合作的影响力。打造一批国际合作重点标杠项目,深化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支持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和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省级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提升合作层次和开放能级。做强重点经贸活动平台,将东亚企业家太湖论坛打造成国际开放合作新平台,多方位推介重点产业,加强与日韩企业交流合作,在全国探索构建东亚经济循环合作示范。巩固完善苏港、苏新、苏澳合作机制,定期召开苏港合作联席会议、苏新合作联席会议,办好江苏澳门葡语国家工商峰会。
体制创新的引领力。抢抓RCEP机遇,积极对标CPTPP等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深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自贸试验区用足用好国家赋予的更大改革自主权,加大压力测试力度,在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等领域加强改革探索;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加快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积极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各类开发区对标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区域评估改革,深入推进菜单式“去行政化”改革,力争在重构管理架构、创新运营模式、优化人事制度等方面形成更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成果。
(作者分别系江苏省商务厅副厅长;江苏省商务厅综合处处长) 责任编辑:孙秋香
发挥“主阵地、排头兵”作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开放载体作为江苏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造了全省50%以上的经济总量、80%以上的实际使用外资和75%左右的外贸进出口。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开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开放载体的创新提升,形成了鲜明的发展特色。
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在境内,认定13家省级国际合作园区,深化与德国、日本等特定国别企业合作;在境外,建设7个境外合作园区,其中,中阿产能合作示范园获批全国首个“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园,柬埔寨西港特区被誉为“中柬务实合作的样板”。为深入落实国家建设自贸试验区的重大战略部署,江苏自贸试验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成功实施87项全国全省首创改革举措,总结形成151项制度创新经验案例,在全国率先探索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
始终尊重基层创新精神。昆山综保区首创的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已覆盖全国所有综保区,为企业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供更多便捷。2018年,南京江北新区等5家开发园区率先开展区域能评环评试点,目前该试点在158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面展开,共有3300多个项目免费享受评估成果,行政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为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总结基层创新经验,我省成功发布了首批9个典型案例,鼓励全省开发区围绕职能设置、机构精简、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营商环境优化、招商制度改革、整合优化等6张清单,开展菜单式“去行政化”改革。
始终注重功能迭代升级。开发区从注重“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到更加注重重點实验室、公共孵化器等配套功能完善;从注重资金、项目招引,到更加注重对技术、人才、数据等高端要素资源的集聚。海关特殊监管区从原来的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功能逐渐向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销售服务中心等多种功能拓展。苏州工业园区在“引进来”的同时,积极打造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帮助企业“走出去”。
锚定“支撑点、链接点”定位,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开放载体要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必须紧扣经济循环支撑点、链接点的新定位,努力形成市场相通、产业相融、创新相促、规则相联的良性循环。
以深层次改革促进市场相通。继续发挥好开放载体在体制创新中的“试验田”作用,鼓励开展更多先行先试的深层次改革事项,通过改革来打通国内国际市场相通的堵点和难点。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积极向全省复制推广条件成熟的制度创新成果。
以产业链开放加快产业相融。引导开放载体在招引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同时,更加注重打造专业研发设计平台、孵化器平台、检验检测平台、咨询评估平台等产业链高端平台。进一步打通产业链的堵点,推动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循环畅通。
以高端要素的集聚推动创新相促。支持省内开放载体集聚更多国内外创新资源要素,特别是人才、资本、技术和数据等要素,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探索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聚焦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打造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为创新发展提供动力。
以高水平开放推动规则相联。将自贸试验区作为我省探索制度型开放的重要载体,在推动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同时,通过对接国际经贸规则,深化压力测试,更好地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坚持“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对我省“十四五”期间对外开放作出了“进入高水平开放、制度型开放阶段”的科学判断,对开放载体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类开放载体要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开放体系,更好融入国际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重点提升“五个力”。
现代产业链的聚合力。在全省已有54家省级特色创新(产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特色创新集群建设。鼓励开发区跨区域整合资源、优化布局、联动发展,合力打造产业链条。支持自贸试验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培育新支柱产业。全力推进全省首批7家中日韩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积极构建面向日韩的标准对接、创新集成、监管协同的产业链发展生态,强化与东盟产业配套,扩大市场合作。
扩大开放的通达力。对外通道是扩大开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必须立足江海联运、陆海统筹、空港直航,建设海陆空立体化国际运输大通道。要推进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完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洋运输廓道;加快建设徐州—连云港—淮安综合性物流枢纽,共同打造现代物流“金三角”;做强做优中欧班列,促进班列双向均衡、常态化运行;深化省内开放口岸建设,在建设好现有26个开放口岸的同时,积极争取更多开放口岸,推进口岸功能延伸。
“三新”经济的承载力。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三新”经济已成为推动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各类开放载体应进一步提升承载“三新”经济的能级。自贸试验区应加快培育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努力成为“三新”经济的创新策源地;各类开发区应加快布局5G等新基建,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创新产业示范区、智慧园区;各类国际合作园区应通过引入创新资源,积极构建国际创新网络;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服务贸易出口基地以及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开放载体,应进一步优化监管和服务手段,加快发展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离岸贸易、保税检测维修等新业态新模式。
国际合作的影响力。打造一批国际合作重点标杠项目,深化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支持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和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省级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提升合作层次和开放能级。做强重点经贸活动平台,将东亚企业家太湖论坛打造成国际开放合作新平台,多方位推介重点产业,加强与日韩企业交流合作,在全国探索构建东亚经济循环合作示范。巩固完善苏港、苏新、苏澳合作机制,定期召开苏港合作联席会议、苏新合作联席会议,办好江苏澳门葡语国家工商峰会。
体制创新的引领力。抢抓RCEP机遇,积极对标CPTPP等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深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自贸试验区用足用好国家赋予的更大改革自主权,加大压力测试力度,在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等领域加强改革探索;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加快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积极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各类开发区对标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区域评估改革,深入推进菜单式“去行政化”改革,力争在重构管理架构、创新运营模式、优化人事制度等方面形成更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成果。
(作者分别系江苏省商务厅副厅长;江苏省商务厅综合处处长)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