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在今天的中国倍受高等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核心要素。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在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和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与丰富对外经贸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并把着力点聚焦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上,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得到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普遍认可。
一、注重适时改革与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各个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对知识观、能力观与素质观的理解、选择与实践,也是体现各个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关键所在。
1994年,国家对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所划转到地方管理的原部属高等院校,学校办学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校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从部属高校划转为地方高校后,学校的服务对象发生很大变化。学校从为行业服务为主转变到为地方服务为主。同时,全国各类高等学校设立的经济贸易类专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学校面临的竞争环境突然间变得非常严峻。第二是国家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迅速加快,学校的服务领域发生很大变化。对外经贸的经营环境日趋开放,包括运行领域、运行体制、运行技术与手段等对外经济贸易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客观上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对外经济贸易环境。第三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与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被提到重要地位。
为此,学校多次对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秉承传统与适应时代、明确定位与突出特色等多项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最终确立了集传统与现实、融“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实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的对外经贸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事实证明,坚持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成功的基本经验。
二、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系统性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素质是目的,对于高素质人才而言,三者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也是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系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1994年划转地方院校后,根据客观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系统性上仍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我们认为,人才培养类型的多样化是现在也是将来都客观存在的现实,我国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始终会是少数,多数高校都会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且,地方经贸类院校的立校之本和生命源泉就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强劲需求。因此,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在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在对学校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进行认真理解与选择的基础上,把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类型定位为:具备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从事对外经济贸易事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和国际视野、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定位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要,又贴近学校自身的办学实际,当然,也充分体现了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上的系统性特征。
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明确对外经济贸易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具体内涵为:与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相结合的外语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并构建了集知识能力素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于一体的全方位的、突显能力与素质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见下表)。

第一,与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通过广泛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了多样化和系统化的自主学习、实战模拟等课堂教育延伸平台,通过外语这个知识平台,最终达到强化学生外语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第二,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通过广泛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学位后培训基地、大学生事业发展促进会、学生创业管理服务中心等实践平台,强化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与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通过广泛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学生社区居委会、学生自励中心和志愿者服务中心等社会服务平台,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以上三类平台形成了相互支撑和相互推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实践层面形成了全方位的以学生能力培养为轴心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
三、突出实践教育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突出实践教育教学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也是学校办学的信念理想。
1994年划转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之前,学校就通过积极设置实践性课程、仿真外贸实际流程、模拟外贸跟单业务等实践性教学和在校外各贸易公司广泛设立实习基地,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事业培养了大批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高、“无时差”适应外贸企业工作和自主创业意识强的专门人才。
可以说,实践意识与精神通过多年的传承、积淀与创新,已经渗透到学校包括知识、能力、素质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个过程,即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实践提高能力、通过实践提高素质的意识已经成为学校的教育理念与精神。
1、在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层面,学校特别强调通过知识这个平台突出学生外语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校在外语教学上提出了“三结合”的培养思路:一是在分级教学的同时,强调基础英语课程与商务英语课程相结合,将英语课程设置为英语精读、英语阅读、英语听力和英语口语并分别制订1—4级分级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其中英语口语3—4级全部聘请外籍教师授课;针对高年级学生,英语阅读和英语听力还制订了5—8级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供学生自选,同时还开设了3个模块总共24门商务英语选修课程,做到基础英语与商务英语相结合,全面强化学生的外语能力。二是在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双语教学中,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商务英语多媒体教学软件,为全校学生开设英语实践性教学课程,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提升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在培养过程中,强调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设置外语节、开办英语角、成立英语话剧社、创办英文报纸等,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学校要求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通过打造模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国际商务实验链”和开展课外实践品牌活动,形成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多维平台。在打造模拟实践教学体 系上,学校通过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在全校层面打造了“三层次”的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以课程内容的实践模拟为主,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二层次以综合业务的流程模拟为主,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第三层次以仿真环境下的实战模拟为主,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竞争能力。在构建“国际商务实验链”上,学校打破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格局,整合了校内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形成了以语言能力训练为基础,以货物贸易流程为主线,以情境模拟和环节模拟操作为手段的实验链。
2、在能力培养层面,学校利用古北校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建立了由高校与企业联合自主创建、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开放型公共教育培训平台——“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位后培训基地”,解决了高等教育中学位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问题。基地推行国外熟知的“一站式、多选择”(即“TrainingMall”)教育培训模式,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宗旨。基地积极开设职业规划与发展培训课程,为学生量身定做实验项目和实践课程,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提高其职业能力。同时,基地还聘请企业和政府的高层管理人员为学生开设职业理论、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团队运作和就业等相关培训项目。目前,基地所有培训项目都根据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规格要求进行设计或直接与国内外企业共同开发设计,初步建立了学历教育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嵌入式对接。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还成立了“大学生事业发展促进会”,通过让学生自己走进就业市场、走进企业、走访校友,宣传了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人才特长,搭建了学校(学生)与企业、与市场、与社会连接的桥梁。
学校秉持高校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就业岗位的竞争者、更要为社会培养就业岗位的创造者的理念,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在招生规模扩大以后,学校及时成立了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生创业管理服务中心。中心由学生成立委员会进行自主管理,学校通过向学生虚拟公司采购服务的方式,支持学生创业公司的运作,帮助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顺利创业,培养在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学校还鼓励和支持条件成熟的学生虚拟公司转变为实体公司。通过采取虚拟公司与团队创业的运作模式,中心既有助于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又可促使学生熟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以自主培养的形式,倡导学生在校期间和企业建立商业联系。
3、在素质培养层面,学校历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并把其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在职业素养培养上,学校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上,将职业素养培养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校于2004年成立了学生社区居民委员会,这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个按国家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模式建立的学生社区自治组织。居委会的领导班子由学生宿舍区的学生按民主程序选举产生。通过学生社区居民委员会实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和自我激励,促使学生成“人”、成“才”。其次是学生自主管理的自励中心,已成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校友以及学生与企业家之间的重要交流平台。通过开展课内课外多种形式的职业素养培育活动,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尤其是职业素养。
社会责任意识是学校长期以来特别关注的问题。学校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大型公益活动以及社会帮困、助残、扶老等志愿工作,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此外,学校还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服务西部计划、社区共建等,大力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以志愿者行动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广泛地成为学子锻炼自己、奉献社会的良好载体,成为学生新时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新平台。
责任编辑 余大品
一、注重适时改革与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各个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对知识观、能力观与素质观的理解、选择与实践,也是体现各个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关键所在。
1994年,国家对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所划转到地方管理的原部属高等院校,学校办学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校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从部属高校划转为地方高校后,学校的服务对象发生很大变化。学校从为行业服务为主转变到为地方服务为主。同时,全国各类高等学校设立的经济贸易类专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学校面临的竞争环境突然间变得非常严峻。第二是国家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迅速加快,学校的服务领域发生很大变化。对外经贸的经营环境日趋开放,包括运行领域、运行体制、运行技术与手段等对外经济贸易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客观上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对外经济贸易环境。第三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与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被提到重要地位。
为此,学校多次对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秉承传统与适应时代、明确定位与突出特色等多项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最终确立了集传统与现实、融“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实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的对外经贸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事实证明,坚持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成功的基本经验。
二、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系统性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素质是目的,对于高素质人才而言,三者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也是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系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1994年划转地方院校后,根据客观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系统性上仍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我们认为,人才培养类型的多样化是现在也是将来都客观存在的现实,我国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始终会是少数,多数高校都会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且,地方经贸类院校的立校之本和生命源泉就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强劲需求。因此,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在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在对学校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进行认真理解与选择的基础上,把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类型定位为:具备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从事对外经济贸易事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和国际视野、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定位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要,又贴近学校自身的办学实际,当然,也充分体现了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上的系统性特征。
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明确对外经济贸易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具体内涵为:与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相结合的外语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并构建了集知识能力素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于一体的全方位的、突显能力与素质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见下表)。

第一,与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通过广泛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了多样化和系统化的自主学习、实战模拟等课堂教育延伸平台,通过外语这个知识平台,最终达到强化学生外语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第二,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通过广泛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学位后培训基地、大学生事业发展促进会、学生创业管理服务中心等实践平台,强化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与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通过广泛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学生社区居委会、学生自励中心和志愿者服务中心等社会服务平台,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以上三类平台形成了相互支撑和相互推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实践层面形成了全方位的以学生能力培养为轴心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
三、突出实践教育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突出实践教育教学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也是学校办学的信念理想。
1994年划转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之前,学校就通过积极设置实践性课程、仿真外贸实际流程、模拟外贸跟单业务等实践性教学和在校外各贸易公司广泛设立实习基地,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事业培养了大批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高、“无时差”适应外贸企业工作和自主创业意识强的专门人才。
可以说,实践意识与精神通过多年的传承、积淀与创新,已经渗透到学校包括知识、能力、素质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个过程,即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实践提高能力、通过实践提高素质的意识已经成为学校的教育理念与精神。
1、在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层面,学校特别强调通过知识这个平台突出学生外语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校在外语教学上提出了“三结合”的培养思路:一是在分级教学的同时,强调基础英语课程与商务英语课程相结合,将英语课程设置为英语精读、英语阅读、英语听力和英语口语并分别制订1—4级分级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其中英语口语3—4级全部聘请外籍教师授课;针对高年级学生,英语阅读和英语听力还制订了5—8级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供学生自选,同时还开设了3个模块总共24门商务英语选修课程,做到基础英语与商务英语相结合,全面强化学生的外语能力。二是在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双语教学中,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商务英语多媒体教学软件,为全校学生开设英语实践性教学课程,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提升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在培养过程中,强调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设置外语节、开办英语角、成立英语话剧社、创办英文报纸等,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学校要求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通过打造模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国际商务实验链”和开展课外实践品牌活动,形成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多维平台。在打造模拟实践教学体 系上,学校通过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在全校层面打造了“三层次”的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以课程内容的实践模拟为主,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二层次以综合业务的流程模拟为主,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第三层次以仿真环境下的实战模拟为主,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竞争能力。在构建“国际商务实验链”上,学校打破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格局,整合了校内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形成了以语言能力训练为基础,以货物贸易流程为主线,以情境模拟和环节模拟操作为手段的实验链。
2、在能力培养层面,学校利用古北校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建立了由高校与企业联合自主创建、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开放型公共教育培训平台——“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位后培训基地”,解决了高等教育中学位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问题。基地推行国外熟知的“一站式、多选择”(即“TrainingMall”)教育培训模式,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宗旨。基地积极开设职业规划与发展培训课程,为学生量身定做实验项目和实践课程,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提高其职业能力。同时,基地还聘请企业和政府的高层管理人员为学生开设职业理论、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团队运作和就业等相关培训项目。目前,基地所有培训项目都根据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规格要求进行设计或直接与国内外企业共同开发设计,初步建立了学历教育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嵌入式对接。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还成立了“大学生事业发展促进会”,通过让学生自己走进就业市场、走进企业、走访校友,宣传了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人才特长,搭建了学校(学生)与企业、与市场、与社会连接的桥梁。
学校秉持高校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就业岗位的竞争者、更要为社会培养就业岗位的创造者的理念,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在招生规模扩大以后,学校及时成立了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生创业管理服务中心。中心由学生成立委员会进行自主管理,学校通过向学生虚拟公司采购服务的方式,支持学生创业公司的运作,帮助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顺利创业,培养在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学校还鼓励和支持条件成熟的学生虚拟公司转变为实体公司。通过采取虚拟公司与团队创业的运作模式,中心既有助于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又可促使学生熟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以自主培养的形式,倡导学生在校期间和企业建立商业联系。
3、在素质培养层面,学校历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并把其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在职业素养培养上,学校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上,将职业素养培养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校于2004年成立了学生社区居民委员会,这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个按国家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模式建立的学生社区自治组织。居委会的领导班子由学生宿舍区的学生按民主程序选举产生。通过学生社区居民委员会实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和自我激励,促使学生成“人”、成“才”。其次是学生自主管理的自励中心,已成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校友以及学生与企业家之间的重要交流平台。通过开展课内课外多种形式的职业素养培育活动,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尤其是职业素养。
社会责任意识是学校长期以来特别关注的问题。学校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大型公益活动以及社会帮困、助残、扶老等志愿工作,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此外,学校还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服务西部计划、社区共建等,大力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以志愿者行动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广泛地成为学子锻炼自己、奉献社会的良好载体,成为学生新时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新平台。
责任编辑 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