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如何才能深刻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2002h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应试写作的需要,还是着眼于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精当的语言表述,都要求我们从语段写作出发,教会学生写作符合逻辑、表达严密的论证语段,从而使议论文表述更加严谨深刻。
  学生步入高中便尝试写议论文了,但让人遗憾的是,很多同学写出来的议论文篇不成篇、段不成段,或者是泛泛而谈的空洞说理,或者是字数不够例子凑的堆砌,议论文的那种论点深刻、阐述精辟、论证严谨在高中生的议论文中简直是凤毛麟角。不少高中语文教师,也感觉教学生写作不难,难的是教会他们深刻严谨的表述。于是学生议论文中千篇一律的“三段论”和“论据堆砌”就开始大行其道。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需要从语段写作出发,引导学生写出逻辑严密、论证深刻的议论文。
  一、论点剖析要精准深刻
  在不少议论文写作中,我们发现学生会简单结合审题,提出了一个论点,然后就开始举例分析,或者简单分析,对论点本身缺乏应有的挖掘式剖析,导致论点呈现很直白、突兀,难以给人一种深思熟虑、精准深刻的感觉。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写作深刻与否,核心就在于论点是否深刻。但是论点的深刻不能直接等同于议论文的深刻,还需要在论点的进一步阐述、剖析中体现出来,以一种逻辑严密的形式表达出来。
  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想一层、深想一层,对于论点的剖析,要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过渡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以精辟、精彩的语言让论点散发出哲理的光环。在实际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从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辩证的眼光来剖析论点、挖掘内涵。比如,有学生以“不要轻信”为题,写了一篇议论文,他在文中这样写道:“如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轻信就是失败之因。轻信别人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不要轻信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为人处世的座右铭。”虽然说,作者的语言还算不错,但就这个论点剖析来说,应该是漏洞百出,既没有议论文应有的严密,也缺乏一种深刻的洞见。
  对此,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轻信”的外延与内涵,轻信的对象是什么,是不是仅仅拘泥于人?轻信的表现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征?轻信的结果会怎样,有什么样的后果?等等,这样就能对“轻信”有了相对深入的思考,比如学生在我的启发下,重新修改了这一语段:“轻信一如走进‘迷雾’而不自知。人们常常习惯从已知推导未知,有时会以自己目见耳闻的一点内容,就笃信不疑地下起结论来,以为看透了本质,往往却陷入现实的‘迷雾’,在轻信别人以及所谓的事实、权威、经验中丢失了正确的认知与判断。”在这一语段中,作者对“轻信”的形象内涵、表现形式、适用对象、产生结果等都作了精辟而准确的分析,“常常”、“有时”、“一点”“以为”、“往往”、“所谓”等词也使得表述更加严密,比起最初的版本来也就显得更为深刻精准了。
  二、论据陈述要契合深入
  从很多高中生议论文的论据陈述中,我们都会发现有“收不住”的情况。或许是出于字数的考虑,或许是出于对论据理解角度的问题,不少学生在使用论据时,都恨不得将自己知道的相关所有内容都写出来,往往起着很多枝节是于论证没有太多意义的,结果等到论据陈述完毕,想要分析时,才发现已经写了很多字,已经没有篇幅去深入分析了,最终草草完结,这样的文章自然也就不可能深刻到哪里。
  论据陈述在议论文写作中其实很重要,如果说论点是魂的话,那么论据陈述则是“肉”。论据陈述如果剪裁不当、不够契合,就会使得整个议论文显得“身材臃肿”、“虚弱乏力”。比如,在《不要相信》这篇作文中,作者最初是这样来陈述论据的:“不要轻信书本,书本说不定会埋没真相。只要一提到唐朝,书本上必然会对唐太宗大夸特夸,英明神武、文武兼备、从谏如流,等等。有一次,因为魏徵的故意为难,他甚至不得不将自己心爱的鸟儿闷死在袖子里。在魏徵去世时,还痛哭流涕地說:‘朕殁一镜矣’!事实上,唐太宗多次对长孙皇后说,要杀了魏徵这个老家伙;而魏徵死后不久,也被推了碑、挖了坟、鞭了尸。所谓的君臣之情,不过是政治家的故作姿态罢了!”
  在这个论据陈述中,作者一股脑地将唐太宗与魏徵君臣之间的恩怨都写上去了,实际上其中对唐太宗的一些评价、一些细节,对于文章来说是不必要的。相对来说,这样的论据陈述在高中生中还不算离谱的,有的学生甚至将讲故事与论据分析等同起来,表述浅白、“注水”严重。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别论据分析与复述事例的不同,精心选择契合论证需要的论据,并进行细节剪裁、语言串联,使论证更加深入。
  再看重新修改的语段:“穿透历史的‘迷雾’,不能轻信白纸黑字,还要透视被忽略的真相。提起唐太宗,我们就想起史书上从谏如流的评价,就想到史书记载的他对进谏的百般容忍,就想到史书上他对第一谏臣魏徵之死‘如殁一镜’的感叹……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没有长孙皇后的求情,魏徵不知早死了多少回;而魏徵死后被推碑、挖墓、鞭尸的遭遇,却也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勘不破‘迷雾’的文人们,只轻信唐太宗明君的光辉,只看到魏徵千古谏臣的美名,不知道有多少无辜死在所谓正言直谏之中。”这样的论据陈述就“收放自如”,始终注重契合论证需要,舍弃掉无关的内容,而将与论点相关的细节有机串联起来,从而使得论据表述更加深入到位。
  三、主旨提升要恳切深邃
  不少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往往注重了对论点的提炼,对论据的表述,却忽略了对文章主旨的提升。议论文的论点往往需要相对鲜明和具体,也就意味着往往不能深入地呈现,并且在文章的开篇以及主体论证部分,也不宜多说。故而,在文章的结尾往往需要对论点进行一个总的提升,既是为了点题的需要,也是深化主旨的需要。
  对议论文主旨的的提升要恳切,而不能“故作高深”,只有这样才会让人可信可感、信服认可。比如,在《不要轻信》的结尾,我就引导学生加上这样一段:“透过现象看本质,说起来简单,但真正穿过现象、现实的“迷雾”,真正透视真相的人,又有多少?在这个信息爆炸、偏于浮躁的社会,因为轻信而随意下结论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只有谨守本性,带着一颗谦卑警醒的心,不随意轻信、不人云亦云、不囿于陈见,才能穿破这‘迷雾’,抵达最为接近真实的‘彼岸’”。
  应该说,加上这一语段后,就对上文的论点分析、论据陈述作了一个总结归纳,同时也是对议论文的主旨进行点题式提升,从之前的道理分析、举例论证回归到现实中来,并对现实中我们怎么做提出告诫和要求,也就从思想上的认识“是什么、为什么”,过渡到行动上的认识“怎么做”了。从论证结构上来说,议论文有了一个有力的收束;从语言表述本身,也使得议论文的内涵更为深邃可信。
  其实,议论文如何写得深刻是一个大话题,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从一个角度就能成功破解,而要引导学生多从审题立意、论点提炼、论据剪裁、论证设计、主旨挖掘、语言表达等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尝试,最终写出思想深刻、逻辑严密、表述精准的议论文。
  [作者通联:江苏江阴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正】谢觉哉(1884—1971),湖南宁乡人,著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他是有名的"延安五老"之一(延安五老即老一辈革命家徐特立
目的研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顽固性高血压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40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均为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应用经鼻持
【正】在解放战争中,中共中央机关从延安到西柏坡再到北京接连不断地进行了三次"大搬家"。这三次"大搬家"都是由杨尚昆亲自组织和实施的。因此杨尚昆也曾谈到:他在解放战争时
一直以来,润色作文的语言都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不少同仁也都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本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则,笔者在这里从主客观思维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概念界定  “主客观思维”这个概念中有三个要素:主观、客观和主客观结合的思维程式。其中的主观指的是写作者,也指我们人类自己;客观指作文中描写的对象,其多为物象。主客观思维程式是指我们在写作时将主观和客观相融合的一种思维形式,它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学报编辑必须寻求新的知识增长点。实现知识增长的途径为: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夯实基础,站在学科的前沿;明确本业定位,不断开拓进取。知识增长的核
批评容易,建设难。每年高考都会触发全民狂欢,尤其对高考作文更是喜怒笑骂。三教九流齐上阵,作家学者同发声,形成围观之圈,发起围攻之势。然而,一阵热闹只不过是形同街头卖艺的杂耍,一哄而散之后,什么也不曾留下,只待来年再啸聚,如此而已。印象式的观感,即兴式的评论,治标不治本的医诊,只类似庸僧论禅,隔靴搔痒,都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之处,也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就目前的命题模式而言,无论哪位高人出题,都必将自取
【正】60年前,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走进北京城,建立了新中国。同是60年前,作为中央直属机关的中央妇委也从西柏坡走进北京城,召开了中国
一、写作教学之难.需要抓根本性问题中学生写作难教,高考写作尤其难教。难就难在写作的本质乃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我们对写作通常理解为“运用书面文字通过特定的体裁形式表达
目的分析贝那普利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均给予基础对症治疗及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观察
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反映,学生写出来的记叙文非常地“难看”。理解这个“难看”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学生写的记叙文质量太差,内容上、形式上缺乏新意,千篇一律,显得很“难看”;另一方面是语文教师同样题目的作文一批改可能就是几十篇,如果写得很机械、死板,自然读起来味同嚼蜡,所以不少教师在阅卷时批改作文“难以卒看”,基本上看看开头、结尾,对主体内容扫一眼,也就能够对文章水平判断个差不离了。当然,这并不是一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