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教学计划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媒体。如今,在语文课堂中利用CAI进行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是,由于多媒体本身的特点,以及语文教材的语言形式,使得CAI在语言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缺陷。
一、运用的主体受限制
在语文教学的诸多领域中,并不是处处都可以使用课件的,尤其在文学类作品教学中,其限制性更加明显。我们知道,文学是语言艺术。以语言作为艺术媒介物具有间接性的特点,这给文学审美带来了局限,它不如别的艺术形态的审美那样直接、鲜明、强烈。但是,这也便于挖掘更丰富、更深刻、更广阔的审美意蕴。比如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们要领略这独特的“荷塘月色”,体验作者的情感,仅凭几幅图画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充分利用语感来体会景物的特点、作者的情感,并进而探讨研究,反复咀嚼,精心地品味文章的语言形式,这是任何多媒体技术也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对于语言意趣的揣摩与品玩,对于深邃的领悟与透析,恐怕还得老老实实地回到文字的“意会”上来。
二、程序化与创造性错位
1、课件制作的预定程序削弱教师对课堂的动态控制能力,师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课堂教学的精髓是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教学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上课前所无法预见的情况。一个课件一旦形成,其流程就固定下来,教学过程不可能再发生变化,课件的设计不能把教师由于自身思维活跃的周围环境不同产生的灵感和好的想法纳入可控流程。这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师生的互动作用,降低了课堂教学的丰富生动性,阻断了教师与学生直接而平等的交流。
2、演播课件的方式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外校考察听课时常见这样的一幕:教师为了控制课件演播的时机和方式,必须经常手握鼠标。这样上课难免会陷入尴尬的局面,教师俯视电脑控制课件,学生仰视荧幕观看课件,教师整节课站在讲台边一味地播放课件,学生整节课或听或看,被动地接受信息,这与传统教学中早已成为众矢之的的“满堂灌”有何区别?这样的“满堂灌”恐怕有悖于在课件教学中引入多媒体的初衷的。
3、学生的想象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思维的拓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画面占有很大的比例,达到了具体、形象易懂的效果,但同时它也降低了对学生想像力的发展的要求,学生的想象空间在不断缩小。特别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领会诗歌的意境,如果只靠多媒体把诗歌中的形象用画面表现出来,恐怕只剩下苍白直露的画面而全无诗味了。
4、多媒体的机关更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往往使用文字、画面等手段,有时内容之间的切换,有很多的方式和效果,这些机关的变换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他们的精力不能够集中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上。
三、语文课件的复杂性给制作带来困难
课文课件文字较多,尤其是作文课件,如果要展示例文,或进行课外延伸教学,那必是以文字为主了,同时,语文课件不仅需要文本,还要运用图象、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素材,这无疑增加了制作的复杂性。
一方面素材难找,不利制作,课件制作时间长,耗费精力大,可能影响教学进度。另一方面大多数的语文教师不精通计算机,没有足够的能力制作出高质量的课件,往往容易流于呆板僵化,不利于教学。
是的,由于多媒体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只要我们在设计和运用多媒体时采取得当的措施,这些不足是完全可以弥补的。下面谈谈笔者在实践当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多媒体的教学重点在“辅助”二字,它主要用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首先要认真考虑,在哪个环节用什么手段,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不能为运用而运用,或是单纯为引起兴趣而运用,那样只会节外生枝,喧宾夺主,破坏语文教学。
2、探究人机最佳功能分配方案,使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浑然一体,共同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
3、与听说读写有机结合,成为语言训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4、灵活性原则。教师要充分认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丰富内涵,开阔视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运用不同形式的课件,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5、我们在制作课件时还应该尽可能地设计教学思路,并利用多媒体编辑系统中的超文本功能有机地组织起来。这样上课时则可以随机应变,随时选择变换教学内容,从而不同程度地实现对课堂的动态控制,制作课件时更应该考虑给学生留些时间,让他们思考交流。此外,设计和运用语文课件,还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改变固有的教学观点和思想。如果教师的教学思想一成不变,教师就会把计算机当作传统教学方法的附庸物,不能很好地发挥计算机的独特潜力,只能用作演示或练习用,这实际上是用新瓶装旧酒,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
一个语文课件应该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提高教学的效率为着眼点。多媒体语文教学启示着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我们要以全新的眼光、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并把它得心应手地应用于语文教学,为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561200 贵州省镇宁民族中学)
一、运用的主体受限制
在语文教学的诸多领域中,并不是处处都可以使用课件的,尤其在文学类作品教学中,其限制性更加明显。我们知道,文学是语言艺术。以语言作为艺术媒介物具有间接性的特点,这给文学审美带来了局限,它不如别的艺术形态的审美那样直接、鲜明、强烈。但是,这也便于挖掘更丰富、更深刻、更广阔的审美意蕴。比如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们要领略这独特的“荷塘月色”,体验作者的情感,仅凭几幅图画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充分利用语感来体会景物的特点、作者的情感,并进而探讨研究,反复咀嚼,精心地品味文章的语言形式,这是任何多媒体技术也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对于语言意趣的揣摩与品玩,对于深邃的领悟与透析,恐怕还得老老实实地回到文字的“意会”上来。
二、程序化与创造性错位
1、课件制作的预定程序削弱教师对课堂的动态控制能力,师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课堂教学的精髓是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教学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上课前所无法预见的情况。一个课件一旦形成,其流程就固定下来,教学过程不可能再发生变化,课件的设计不能把教师由于自身思维活跃的周围环境不同产生的灵感和好的想法纳入可控流程。这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师生的互动作用,降低了课堂教学的丰富生动性,阻断了教师与学生直接而平等的交流。
2、演播课件的方式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外校考察听课时常见这样的一幕:教师为了控制课件演播的时机和方式,必须经常手握鼠标。这样上课难免会陷入尴尬的局面,教师俯视电脑控制课件,学生仰视荧幕观看课件,教师整节课站在讲台边一味地播放课件,学生整节课或听或看,被动地接受信息,这与传统教学中早已成为众矢之的的“满堂灌”有何区别?这样的“满堂灌”恐怕有悖于在课件教学中引入多媒体的初衷的。
3、学生的想象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思维的拓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画面占有很大的比例,达到了具体、形象易懂的效果,但同时它也降低了对学生想像力的发展的要求,学生的想象空间在不断缩小。特别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领会诗歌的意境,如果只靠多媒体把诗歌中的形象用画面表现出来,恐怕只剩下苍白直露的画面而全无诗味了。
4、多媒体的机关更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往往使用文字、画面等手段,有时内容之间的切换,有很多的方式和效果,这些机关的变换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他们的精力不能够集中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上。
三、语文课件的复杂性给制作带来困难
课文课件文字较多,尤其是作文课件,如果要展示例文,或进行课外延伸教学,那必是以文字为主了,同时,语文课件不仅需要文本,还要运用图象、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素材,这无疑增加了制作的复杂性。
一方面素材难找,不利制作,课件制作时间长,耗费精力大,可能影响教学进度。另一方面大多数的语文教师不精通计算机,没有足够的能力制作出高质量的课件,往往容易流于呆板僵化,不利于教学。
是的,由于多媒体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只要我们在设计和运用多媒体时采取得当的措施,这些不足是完全可以弥补的。下面谈谈笔者在实践当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多媒体的教学重点在“辅助”二字,它主要用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首先要认真考虑,在哪个环节用什么手段,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不能为运用而运用,或是单纯为引起兴趣而运用,那样只会节外生枝,喧宾夺主,破坏语文教学。
2、探究人机最佳功能分配方案,使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浑然一体,共同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
3、与听说读写有机结合,成为语言训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4、灵活性原则。教师要充分认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丰富内涵,开阔视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运用不同形式的课件,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5、我们在制作课件时还应该尽可能地设计教学思路,并利用多媒体编辑系统中的超文本功能有机地组织起来。这样上课时则可以随机应变,随时选择变换教学内容,从而不同程度地实现对课堂的动态控制,制作课件时更应该考虑给学生留些时间,让他们思考交流。此外,设计和运用语文课件,还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改变固有的教学观点和思想。如果教师的教学思想一成不变,教师就会把计算机当作传统教学方法的附庸物,不能很好地发挥计算机的独特潜力,只能用作演示或练习用,这实际上是用新瓶装旧酒,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
一个语文课件应该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提高教学的效率为着眼点。多媒体语文教学启示着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我们要以全新的眼光、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并把它得心应手地应用于语文教学,为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561200 贵州省镇宁民族中学)